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类专业的大量招生,也给广电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各个高校在总结校外实践教学经验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到校内实践的重要性。本文以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对高等学校,尤其是普通高校新闻类专业校内实践进行了战略层面的思考和操作层面的探索。以期为其他兄弟院校的新闻类专业学生校内实践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教学;产学研用;《青春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65 — 02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历年获批的本科专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1 月,全国共有相关专业641 个,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63 个,播音与主持专业 145 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52 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56 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98 个,录音艺术专业23 个,照明艺术专业4 个。这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地方高校开设的。地方高校大多位于省会或首府之外的地方城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学院在本科层次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大多知名度不高,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有限。
广播电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年来,在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媒体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掌握新闻专业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写、编、评、摄包括后期的影像制作等实践能力都要符合现代媒体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更符合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求。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逐渐加大了实践课程的学时,不仅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同时也设置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环节。
地方高校由于远离省会等广播电视产业发达的地区,可供实践使用的外部资源匮乏,只能更多的借助校内实践环节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而广播电视学实践设备的高额投入又制约了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实践教育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致力于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模式,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的通路。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从2006年开始招生,2010年在原广播电视新闻学基础上纳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组建为广播电视学系。鉴于齐齐哈尔市地处边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的现状,学院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转变关门办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2006年建系以来,齐齐哈尔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先后建立了3个校外实践基地:第一是与新闻学专业共同在大庆传媒集团建立了大型实践基地,并成功申报省级本科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第二是与广东易美家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最近三年,每年都有2—3名畢业生在易美就业;第三是与齐齐哈尔盛达广告传媒公司进行深度合作,由学生团队承接其车载电视广告项目,目前齐齐哈尔市内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广告都是由广电专业的学生承制的。
考虑到现代媒体工作节奏快,效率高,往往要求成手和快手以保证工作效率,所以很多学生进入新闻媒体后,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介入到新闻媒体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只能做“壁上观”。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实习期内,很难触及到业务核心。而校内实践时间灵活,更能够与思想教育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也更容易深入业务核心,不会将学生的时间浪费在端茶倒水、洒扫庭除上面。还能节省大量的实习经费。如此一来,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校内实践教学就成了广电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校内实践被进一步划分为校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习或实训教学。校内实验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而校内实习需要依托于学校自办的校报、校刊、电视台、电台、系刊等。学生可在一到两个学期的较长时间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校内实训,接受分工明确的岗位训练,亲身体验广播电视相关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
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1.很多高校广电专业在教学中通常把实践学习和非实践学习分开,采用“理论先行,实践跟进”的方式,先集中进行理论课的讲授,然后进行实践。这种模式虽然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设置了障碍。理论课上,学生“圈养”在教室中,对着PPT课件空想;实践课中,学生扛着摄像机“放养”,一名实践指导教师很难兼顾几十名学生。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学目的模糊、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松散的实践课会越来越反感。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广电系一改此类陋习,一方面更新教育理念,要求专业课教师扭转以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观点,在做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积极提高实践能力。许多课程,如电视节目编辑制作、播音与主持等,均设置了课内实验,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效果。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进行整合。广电专业的很多课程,如非线性编辑、专业软件应用、影像技能训练等课程都是将教室和实验室整合在专业机房一个教学空间内。教师边讲边示范,理论教学和实验指导交替进行,学生听懂的同时就会做。课内实践与专项实践课相配合,学分比例占到总学分数的25.7%。
2.针对广电新闻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的现实,增强广电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遭遇其他诸如经济、法律、社会学等专业毕业生时的竞争力,齐齐哈尔大学广电系一方面加强了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设置了文学史、逻辑学等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上也及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了实践教学内容,增设了广告与公共关系及特色化的新闻播报专项实践。更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实践。目前,由广电专业学生制作的网络娱乐节目《娱乐看“齐”》也正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 二、循序渐进,科学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很多广电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和本科生往往急于求成,轻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急于参与社会实践。齐齐哈尔大学广电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选择了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课程实践的设置为:第二学期的播音主持实践,第三学期的新闻采录实践,第四学期的影像创作实践、第五学期的虚拟演播创作实践及第六学期的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实践体现了信息产品创作的循序渐进过程。结合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和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完整的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此外,我系创新性的在本科生四个学年的教学中开设2次共计3学分的综合实践,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用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学生在统筹大型节目团队方面也收获良多。
社会调查安排在第五学期,结合新闻采访与写作及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电视编导等课程的教学来进行,由指导教师分组并制定选题,学生可深入某地进行专项采访并制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频道栏目策划安排在第六学期,结合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广电栏目策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生自拟课题,完成一个广播或电视频道的总体策划。
三、整合资源,开创实训教学新成果
齐齐哈尔大学拥有校报、广播台、网站等资源。学院还拥有二级网站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但与正规媒体相比,这些校园媒体的工作周期长,时效性不高,信息产品形式单一。为了有效整合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机会,2009年9月,广电系与齐齐哈尔电视台联合开办了一档反映鹤城大中专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青春校园》栏目。运作模式完全采用制播分离模式,电视台提供节目播出时段并负责节目的审批,节目的采、编、摄、制完全由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学生完成,学院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电视台指派专人提供相关的指导与支持。
《青春校园》节目长度每集成片10分钟,节目为周播,播出时段为首播每周五晚18:00至18:10,重播为每周四晚18:00至18:10。截至2014年4月,累计播出190多期。
青春校园栏目的开播,开创了高校新闻类专业与地方媒体之间深度合作的先河,更为高校与媒体间的互惠互利良性互动开辟了新的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深入的成果:
1.由于实行制播分离,齐齐哈尔电视台在获取节目资源、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青春校园》是黑龙江省内第一档由高校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开办的栏目,也是齐齐哈尔电视台第一档纯粹制播分离的节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提高了齐齐哈尔电视台的收视率、影响力与公信力。
2.齐齐哈尔大学借助节目宣传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宗旨,并以此为窗口展现了办学实力。《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走进齐大校园》、《鹤城高校系列——走进齐齐齐哈尔大学》、《新闻夜航走进齐大校园》、《齐大与齐二机床校企合作新模式》、《远足——纪念江桥抗战》等节目进一步提升了齐齐哈尔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节目的开办为齐齐哈尔大学传媒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平台。《青春校园》栏目组工作人员全部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栏目组内进行项目制管理,每批主创人员约40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由策划、文案、主持、采访、摄像、后期制作、外联等岗位构成,4个项目小组分别进行选题创作,成片后由教育与传媒学院和电视台双方的指导教师择优播出,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创作。主创人员每20期轮换一批,保证广电专业的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实践。节目从开办至今,教育与传媒学院各相关专业共计200余人参与了节目的创作,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青春校园》栏目的开办增加了广电专业学生就业求职的砝码。广播电视学专业2006级至2010共有90余名同学参与了《青春校园》的创作,其在实践中积累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至今我系共有4名同学在中央电视工作,约20名同学在大庆传媒集团就业,还有部分在全国各地方广电集团就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较高认可。
5.《青春校园》栏目的开办,给广电专业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提升平台。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地方媒体一线,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艳.关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思考〔J〕 .青年记者,2006,(10):58-59.
〔2〕 吴俊凤.广播电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301.
〔3〕 周晓渝.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问题探讨〔J〕 .大众文艺,2008,(12):239.
〔4〕 陈欢,陈春生.高校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 柳州师专学报,2008,(02):111-113.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教学;产学研用;《青春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65 — 02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历年获批的本科专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1 月,全国共有相关专业641 个,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63 个,播音与主持专业 145 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52 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56 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98 个,录音艺术专业23 个,照明艺术专业4 个。这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地方高校开设的。地方高校大多位于省会或首府之外的地方城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学院在本科层次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大多知名度不高,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有限。
广播电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年来,在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媒体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掌握新闻专业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写、编、评、摄包括后期的影像制作等实践能力都要符合现代媒体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更符合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求。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逐渐加大了实践课程的学时,不仅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同时也设置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环节。
地方高校由于远离省会等广播电视产业发达的地区,可供实践使用的外部资源匮乏,只能更多的借助校内实践环节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而广播电视学实践设备的高额投入又制约了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实践教育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致力于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模式,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的通路。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从2006年开始招生,2010年在原广播电视新闻学基础上纳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组建为广播电视学系。鉴于齐齐哈尔市地处边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的现状,学院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转变关门办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2006年建系以来,齐齐哈尔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先后建立了3个校外实践基地:第一是与新闻学专业共同在大庆传媒集团建立了大型实践基地,并成功申报省级本科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第二是与广东易美家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最近三年,每年都有2—3名畢业生在易美就业;第三是与齐齐哈尔盛达广告传媒公司进行深度合作,由学生团队承接其车载电视广告项目,目前齐齐哈尔市内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广告都是由广电专业的学生承制的。
考虑到现代媒体工作节奏快,效率高,往往要求成手和快手以保证工作效率,所以很多学生进入新闻媒体后,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介入到新闻媒体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只能做“壁上观”。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实习期内,很难触及到业务核心。而校内实践时间灵活,更能够与思想教育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也更容易深入业务核心,不会将学生的时间浪费在端茶倒水、洒扫庭除上面。还能节省大量的实习经费。如此一来,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校内实践教学就成了广电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校内实践被进一步划分为校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习或实训教学。校内实验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而校内实习需要依托于学校自办的校报、校刊、电视台、电台、系刊等。学生可在一到两个学期的较长时间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校内实训,接受分工明确的岗位训练,亲身体验广播电视相关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
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1.很多高校广电专业在教学中通常把实践学习和非实践学习分开,采用“理论先行,实践跟进”的方式,先集中进行理论课的讲授,然后进行实践。这种模式虽然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设置了障碍。理论课上,学生“圈养”在教室中,对着PPT课件空想;实践课中,学生扛着摄像机“放养”,一名实践指导教师很难兼顾几十名学生。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学目的模糊、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松散的实践课会越来越反感。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广电系一改此类陋习,一方面更新教育理念,要求专业课教师扭转以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观点,在做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积极提高实践能力。许多课程,如电视节目编辑制作、播音与主持等,均设置了课内实验,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效果。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进行整合。广电专业的很多课程,如非线性编辑、专业软件应用、影像技能训练等课程都是将教室和实验室整合在专业机房一个教学空间内。教师边讲边示范,理论教学和实验指导交替进行,学生听懂的同时就会做。课内实践与专项实践课相配合,学分比例占到总学分数的25.7%。
2.针对广电新闻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的现实,增强广电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遭遇其他诸如经济、法律、社会学等专业毕业生时的竞争力,齐齐哈尔大学广电系一方面加强了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设置了文学史、逻辑学等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上也及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了实践教学内容,增设了广告与公共关系及特色化的新闻播报专项实践。更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实践。目前,由广电专业学生制作的网络娱乐节目《娱乐看“齐”》也正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 二、循序渐进,科学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很多广电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和本科生往往急于求成,轻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急于参与社会实践。齐齐哈尔大学广电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选择了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课程实践的设置为:第二学期的播音主持实践,第三学期的新闻采录实践,第四学期的影像创作实践、第五学期的虚拟演播创作实践及第六学期的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实践体现了信息产品创作的循序渐进过程。结合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和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完整的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此外,我系创新性的在本科生四个学年的教学中开设2次共计3学分的综合实践,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用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学生在统筹大型节目团队方面也收获良多。
社会调查安排在第五学期,结合新闻采访与写作及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电视编导等课程的教学来进行,由指导教师分组并制定选题,学生可深入某地进行专项采访并制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频道栏目策划安排在第六学期,结合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广电栏目策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生自拟课题,完成一个广播或电视频道的总体策划。
三、整合资源,开创实训教学新成果
齐齐哈尔大学拥有校报、广播台、网站等资源。学院还拥有二级网站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但与正规媒体相比,这些校园媒体的工作周期长,时效性不高,信息产品形式单一。为了有效整合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机会,2009年9月,广电系与齐齐哈尔电视台联合开办了一档反映鹤城大中专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青春校园》栏目。运作模式完全采用制播分离模式,电视台提供节目播出时段并负责节目的审批,节目的采、编、摄、制完全由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学生完成,学院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电视台指派专人提供相关的指导与支持。
《青春校园》节目长度每集成片10分钟,节目为周播,播出时段为首播每周五晚18:00至18:10,重播为每周四晚18:00至18:10。截至2014年4月,累计播出190多期。
青春校园栏目的开播,开创了高校新闻类专业与地方媒体之间深度合作的先河,更为高校与媒体间的互惠互利良性互动开辟了新的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深入的成果:
1.由于实行制播分离,齐齐哈尔电视台在获取节目资源、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青春校园》是黑龙江省内第一档由高校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开办的栏目,也是齐齐哈尔电视台第一档纯粹制播分离的节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提高了齐齐哈尔电视台的收视率、影响力与公信力。
2.齐齐哈尔大学借助节目宣传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宗旨,并以此为窗口展现了办学实力。《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走进齐大校园》、《鹤城高校系列——走进齐齐齐哈尔大学》、《新闻夜航走进齐大校园》、《齐大与齐二机床校企合作新模式》、《远足——纪念江桥抗战》等节目进一步提升了齐齐哈尔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节目的开办为齐齐哈尔大学传媒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平台。《青春校园》栏目组工作人员全部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栏目组内进行项目制管理,每批主创人员约40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由策划、文案、主持、采访、摄像、后期制作、外联等岗位构成,4个项目小组分别进行选题创作,成片后由教育与传媒学院和电视台双方的指导教师择优播出,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创作。主创人员每20期轮换一批,保证广电专业的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实践。节目从开办至今,教育与传媒学院各相关专业共计200余人参与了节目的创作,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青春校园》栏目的开办增加了广电专业学生就业求职的砝码。广播电视学专业2006级至2010共有90余名同学参与了《青春校园》的创作,其在实践中积累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至今我系共有4名同学在中央电视工作,约20名同学在大庆传媒集团就业,还有部分在全国各地方广电集团就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较高认可。
5.《青春校园》栏目的开办,给广电专业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提升平台。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地方媒体一线,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艳.关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思考〔J〕 .青年记者,2006,(10):58-59.
〔2〕 吴俊凤.广播电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301.
〔3〕 周晓渝.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问题探讨〔J〕 .大众文艺,2008,(12):239.
〔4〕 陈欢,陈春生.高校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 柳州师专学报,2008,(02):111-11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