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媒介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本文就这一现象,选取《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为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申报》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一、研究缘起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由来已久。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本文试考察旧中国电子媒介初露端倪时,印刷媒介对电子媒介的兴起的反映。选择五四运动时期的《申报》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如下几点:
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19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也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的传播技术。从19 世纪末开始,西方现代摄影技术、电影摄制技术、无线电传声技术传入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插图和招贴画中。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些媒介因其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申报》的影响力:它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发展历程,是旧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史量才在1912接手《申报》后,大力改革,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本文选取的1919年到1924年正是《申报》处于发展繁荣的阶段。以此为研究对象,可以管中窥豹,从中了解当时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共存的情况。
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众对于新思想的渴求以及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大众媒介得到迅速发展。本文选取五四运动及之后共计6年(即1919-1924年)的《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初,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之间是如何共处,并寻求发展的。
二、现有研究综述
(一)“《申报》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申报》印刷媒介”“《申报》电子媒介”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找不到相关论文。分别以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所包括的具体表现形态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在1999年到2011年的期刊中以“《申报》报纸”、“《申报》杂志”、“《申报》照片”、“《申报》录音”、“《申报》录像”为主题词都没有相关论文;以“《申报》书籍”为主题词可以搜到5篇相关论文,以“《申报》电影”为主题词也仅搜到5篇相关论文。
(二)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申报》中与媒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将《申报》当作一种历史资料,通过《申报》的相关内容,了解某一媒介发展情况,如:李道新的《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之一》;
(2)通过《申报》中相关报道,侧面反映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如张晓玲的 《从〈申报〉影评看民国社会对〈孤儿救祖记〉的社会认同》;
(3)通过《申报》中的相关报道,研究书籍、电影产业情况,如梁玉泉的《清末上海的书籍市场(1898—1901)——以〈申报〉书籍广告为例》以及叶宇的《历史的另一种面貌——从〈申报〉广告看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的商业类型建设》。
现今对《申报》上关于印刷媒介及电子媒介报道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多是针对具体媒介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缺乏整体宏观的研究;
2、在《申报》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存的情况,没有给予关注。
3、研究者不多,有些作者是针对《申报》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如叶宇就从《申报》中有关电影新闻的报道,发表了2篇相关论文。
综上,有关于《申报》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研究论著较少,对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存时体现出来的特点也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虽然,关于《申报》的研究很多,但是从媒介发展角度来考量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共存状况的研究却是从未进行过的。
三、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既对《申报》中关于印刷、电子媒介报道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统计,也对其中的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读解,以求点面结合探讨《申报》中有关印刷、电子媒介的报道。
四、结果分析
(一)定量研究
1、由表1可以看出:《申报》有关电子媒介的报道数量在1919年开始稳步增长,1920年到1922年之间报道数量基本持平;报道数量从1923年开始突增。相较于有关电子媒介的报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印刷媒介展现出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虽然在1919到1923年之间有所起伏,在1921年最低;在1924年到新高峰。
2、电子媒介,分为电影、无线广播。由表2可以看出,作为新兴的电子媒介,在刚引入中国的时候,有关的报道数量不多,1919年—1922年间有关电子媒介发展的报道屈指可数。但报道数量增长速度极快,1922年《申报》上关于电影的报道只有11篇,1923年就增长到258篇。但是同期,有关无线广播的报道数量的增长幅度就没有电影大。这也体现出电影媒介相较于广播媒介的优势,一是对接收设备要求低;二是声画结合,更好的现场感,受到受众的欢迎。
3、印刷媒介,分为报纸、图书出版。由表3可以看出:印刷媒介作为传统媒介,大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申报》中有关报纸这一印刷媒介的报道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申报》中有关图书出版的报道数量在1920年这年有所增加,随后又有所降下,是由于在1920年《申报》对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给予极大关注,有关报道分别为18篇和11篇。总的来说,除特殊情况外,《申报》关于印刷媒介的报道数量呈现平稳的增长态势。也反映在新兴的电子媒介出现的情况下,有关印刷媒介的报道数量没有出现明显减少。
(二)定性分析 对《申报》中关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内容进行梳理,发现《申报》从多个角度报道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1、《申报》涉及到媒介发展的内容,版面分布在《申报》的新闻、言论、广告三大块
(1)在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反映当时媒介的发展情况。这些报道从与媒介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对当时媒介发展给予充分关注:有关于媒体经营活动,如1924年3月27日《中美无线电台将发行债券》;涉及到媒介管理活动,如1924年4月14日《商务印书馆股东年会选出董事及监察人》;还有很多关于中外媒介交流活动,如1923年1月7日《东京朝日新闻之解剖》;电影在旧中国引发观影热潮后,还有很多影评,《如观〈荒山夺金〉影评》,当然还有涉及媒介技术的革新,如1924年5月21日《美国电传照相新法》,1923年4月27日《摄取影片音浪器之发明》1923年2月2日《造纸进步与新闻界关系》;《申报》报道反映当时已经开始注重媒介人才培养,如1924年11月30日《北京燕京大学设新闻科 聘美国教授任教》;有媒介相关政策法令,如1923年4月4日《出版法与著作权法之修改》;在2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受众研究,如1923年12月4日《纽约电影及戏剧观众统计》。
(2)《申报》刊登有关媒介发展的言论,如1923年6月21日刊登的《一份报纸与一盒香烟》、1923年12月17日刊登的《取缔无聊印刷品之我见》。
(3)在《申报》发展过程中,广告一直占有很大的分量。广告也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在《申报》中可以看到有关当时媒介的广告。如照相馆的广告,还有电影公司的广告,尤其要说的就是《申报》书籍广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大量的这些广告也反映出媒介在当时的发展状况。
2、《申报》开始关注媒介的社会功能
《申报》中关于媒介的报道也涉及到利用媒介进行教育,如1923年3月25日《用电影办通俗教育之先声》;还有诸如媒介与社会风气的关系,1923年12月12日《影戏与社会》。
通过对《申报》中的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进行统计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申报》对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其中不乏具有深度的评论,可谓是几乎囊括了媒介本身的发展,媒介发展环境等所有内容。
五、讨论
通过对《申报》在五四运动时期对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申报》对于其他媒介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广告等信息对媒介发展有宣传作用,但《申报》对于印刷、电子媒介的关注,没有意识到二者间的协同发展问题。
《申报》中关于印刷、电子媒介报道为我们当今媒介发展提供了借鉴: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新媒介通常不会消灭旧媒介,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其他媒介来发展自身,才能有利于媒介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①《申报·上海书店影印本》[M].上海:上海印刷厂七厂,1958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申报》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一、研究缘起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由来已久。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本文试考察旧中国电子媒介初露端倪时,印刷媒介对电子媒介的兴起的反映。选择五四运动时期的《申报》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如下几点:
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19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也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的传播技术。从19 世纪末开始,西方现代摄影技术、电影摄制技术、无线电传声技术传入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插图和招贴画中。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些媒介因其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申报》的影响力:它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发展历程,是旧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史量才在1912接手《申报》后,大力改革,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本文选取的1919年到1924年正是《申报》处于发展繁荣的阶段。以此为研究对象,可以管中窥豹,从中了解当时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共存的情况。
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众对于新思想的渴求以及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大众媒介得到迅速发展。本文选取五四运动及之后共计6年(即1919-1924年)的《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初,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之间是如何共处,并寻求发展的。
二、现有研究综述
(一)“《申报》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申报》印刷媒介”“《申报》电子媒介”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找不到相关论文。分别以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所包括的具体表现形态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在1999年到2011年的期刊中以“《申报》报纸”、“《申报》杂志”、“《申报》照片”、“《申报》录音”、“《申报》录像”为主题词都没有相关论文;以“《申报》书籍”为主题词可以搜到5篇相关论文,以“《申报》电影”为主题词也仅搜到5篇相关论文。
(二)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申报》中与媒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将《申报》当作一种历史资料,通过《申报》的相关内容,了解某一媒介发展情况,如:李道新的《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之一》;
(2)通过《申报》中相关报道,侧面反映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如张晓玲的 《从〈申报〉影评看民国社会对〈孤儿救祖记〉的社会认同》;
(3)通过《申报》中的相关报道,研究书籍、电影产业情况,如梁玉泉的《清末上海的书籍市场(1898—1901)——以〈申报〉书籍广告为例》以及叶宇的《历史的另一种面貌——从〈申报〉广告看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的商业类型建设》。
现今对《申报》上关于印刷媒介及电子媒介报道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多是针对具体媒介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缺乏整体宏观的研究;
2、在《申报》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存的情况,没有给予关注。
3、研究者不多,有些作者是针对《申报》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如叶宇就从《申报》中有关电影新闻的报道,发表了2篇相关论文。
综上,有关于《申报》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研究论著较少,对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存时体现出来的特点也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虽然,关于《申报》的研究很多,但是从媒介发展角度来考量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共存状况的研究却是从未进行过的。
三、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既对《申报》中关于印刷、电子媒介报道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统计,也对其中的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读解,以求点面结合探讨《申报》中有关印刷、电子媒介的报道。
四、结果分析
(一)定量研究
1、由表1可以看出:《申报》有关电子媒介的报道数量在1919年开始稳步增长,1920年到1922年之间报道数量基本持平;报道数量从1923年开始突增。相较于有关电子媒介的报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印刷媒介展现出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虽然在1919到1923年之间有所起伏,在1921年最低;在1924年到新高峰。
2、电子媒介,分为电影、无线广播。由表2可以看出,作为新兴的电子媒介,在刚引入中国的时候,有关的报道数量不多,1919年—1922年间有关电子媒介发展的报道屈指可数。但报道数量增长速度极快,1922年《申报》上关于电影的报道只有11篇,1923年就增长到258篇。但是同期,有关无线广播的报道数量的增长幅度就没有电影大。这也体现出电影媒介相较于广播媒介的优势,一是对接收设备要求低;二是声画结合,更好的现场感,受到受众的欢迎。
3、印刷媒介,分为报纸、图书出版。由表3可以看出:印刷媒介作为传统媒介,大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申报》中有关报纸这一印刷媒介的报道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申报》中有关图书出版的报道数量在1920年这年有所增加,随后又有所降下,是由于在1920年《申报》对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给予极大关注,有关报道分别为18篇和11篇。总的来说,除特殊情况外,《申报》关于印刷媒介的报道数量呈现平稳的增长态势。也反映在新兴的电子媒介出现的情况下,有关印刷媒介的报道数量没有出现明显减少。
(二)定性分析 对《申报》中关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内容进行梳理,发现《申报》从多个角度报道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1、《申报》涉及到媒介发展的内容,版面分布在《申报》的新闻、言论、广告三大块
(1)在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反映当时媒介的发展情况。这些报道从与媒介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对当时媒介发展给予充分关注:有关于媒体经营活动,如1924年3月27日《中美无线电台将发行债券》;涉及到媒介管理活动,如1924年4月14日《商务印书馆股东年会选出董事及监察人》;还有很多关于中外媒介交流活动,如1923年1月7日《东京朝日新闻之解剖》;电影在旧中国引发观影热潮后,还有很多影评,《如观〈荒山夺金〉影评》,当然还有涉及媒介技术的革新,如1924年5月21日《美国电传照相新法》,1923年4月27日《摄取影片音浪器之发明》1923年2月2日《造纸进步与新闻界关系》;《申报》报道反映当时已经开始注重媒介人才培养,如1924年11月30日《北京燕京大学设新闻科 聘美国教授任教》;有媒介相关政策法令,如1923年4月4日《出版法与著作权法之修改》;在2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受众研究,如1923年12月4日《纽约电影及戏剧观众统计》。
(2)《申报》刊登有关媒介发展的言论,如1923年6月21日刊登的《一份报纸与一盒香烟》、1923年12月17日刊登的《取缔无聊印刷品之我见》。
(3)在《申报》发展过程中,广告一直占有很大的分量。广告也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在《申报》中可以看到有关当时媒介的广告。如照相馆的广告,还有电影公司的广告,尤其要说的就是《申报》书籍广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大量的这些广告也反映出媒介在当时的发展状况。
2、《申报》开始关注媒介的社会功能
《申报》中关于媒介的报道也涉及到利用媒介进行教育,如1923年3月25日《用电影办通俗教育之先声》;还有诸如媒介与社会风气的关系,1923年12月12日《影戏与社会》。
通过对《申报》中的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进行统计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申报》对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其中不乏具有深度的评论,可谓是几乎囊括了媒介本身的发展,媒介发展环境等所有内容。
五、讨论
通过对《申报》在五四运动时期对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申报》对于其他媒介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报道、广告等信息对媒介发展有宣传作用,但《申报》对于印刷、电子媒介的关注,没有意识到二者间的协同发展问题。
《申报》中关于印刷、电子媒介报道为我们当今媒介发展提供了借鉴: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新媒介通常不会消灭旧媒介,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其他媒介来发展自身,才能有利于媒介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①《申报·上海书店影印本》[M].上海:上海印刷厂七厂,1958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