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器店里为什么不适合公牛先生散步?
不看奥运显然是件有勇气但缺大脑的事。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如拿金牌就像在自家菜园摘棵大白菜的菲尔普斯,100米飞人大战起跑最慢,但最后几步居然可以左顾右盼的博尔特,在最后15秒绝地反击,用“一本”打服对手的“胖子”佟文等人,不看,会很亏。
尤其作为中国人,不必熬夜,且能各取所需观看比赛,已经够照顾身体健康了。更何况赛事初开,就捷报频传,不仅促进观众血液循环,而且肾上激素增多,自当激荡楚王神女,极尽和合和谐之能事。
当然,奥运毕竟是个综合运动百舸争流的大舞台。尤其掺杂上了爱国热情之后,主场的双刃剑效用就越发明显。
所以,杜丽丢了首金,她的教练可以叹气说13亿人的压力压在一个人身上,太难了!而几天之后,杜丽终于在另一个项目上夺冠,她又会在接受采访时哽咽说感谢全国观众不离不弃,给她关怀和鼓舞。
苦尽甘来的杜丽也许是不舍得说,这种“关怀和鼓舞”其实还需要修正:当杜丽打出一枪高分靶,而别的运动员尚在瞄准时,观众就立即高声欢呼出来。
但网球运动员李娜就没忍住。在与萨芬娜争夺决赛权的关键一战时,李娜的漂亮一拍让观众以为萨芬娜的回球必死无疑,于是提前欢呼,结果却是霎那分神的李娜丢掉关键分,情急之下,她告诉观众“Shut up”。
于是,历来多是非的李娜再次被争议。
“给你免费加油还要受你的鸟气?”、“热脸蛋贴了个冷屁股”,我担心好面子的中国人最受不了这个。然而,我更担心习惯遵循“不要一杆子打到一船人”的处事原则,将使“人文奥运”受到不必要的损伤,也将使一个事实真相被从容掩盖,即相对于北京奥运的硬件设施、开幕式的艺术,再到中国运动员表现出的高水准,恰恰是我们的观众基础还相对于落后,当然,不是指激情和热情,而是指理智和克制。
事实就是这样:对于奥运百年,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大量规则——无关胜负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譬如运动员比赛结束后的握手或相互敬礼,譬如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的文明礼仪,背离者得到的回应决不应是“有个性”的称誉,而只能是“没风度”、“输不起”的鄙夷和嘘声。
尤以网球为例,央视著名“大嘴”韩乔生在2005年曾有结论——“中国只用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就把几乎只有小学程度的网球运动速成为大专。照这个速度用不了多久,中国的网球水平就将跃过大本,达到研究生水平。”现在看来,“解说通才”韩先生那一次也许是不小心误吃了兴奋剂,就像他解说跳水时也偶然会使用射击术语一样,他一定把网球看成中国的国球了。后者比赛时,震耳欲聋能够让运动员血脉喷张,而前者,如果你还没学会必要的专业知识,请耐心观看四大满贯赛事时的录像,或者至少抽空看一看《赛事指南》,最不济,也得听一听现场要求观众“安静”的广播吧。
早在2004年,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推手们就信誓旦旦地要向“第五大满贯”进军。但随后一年,这个口号就销声匿迹了。我想,这总算是有自知之明的。毕竟,网球这种绅士运动,除了群众基础,观众基础的重要性恐怕不下于前者。除非今后李娜打球时可以像杜丽一样戴耳机,否则,公牛的滥觞式热情恐怕照旧会使瓷器店惟恐避之不及。
富人的范儿是从哪来的?
北京话的一大特征就是把严肃的事物平民化、通俗化,乃至戏剧化。如“风范”一词,被北京话的“范儿”儿话之后,显得活泼、生活了许多。更不用说最早的“范儿”被用在戏剧演员演唱前的准备状态,叫做“起范儿”了——生动刻画了从常态转变为“装丫挺的”状态之间的微妙转折。
“范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的范儿。乔冠华在联合国的肆意大笑是一种范儿,北京大叔在盛夏街头光着膀子也是一种范儿。富人的范儿都跟财富有关,所谓“财大气粗”是也。但富人的范儿一日不超越财富和职位的限制,范儿就生硬很多。在机场每次都会看到一些无论是着装还是气质,甚至是长相和年龄都很类似CEO范儿的职业经理人,我觉得他们如同孪生兄弟一样惊人的相似。这种绷着的范儿让气氛很紧张,觉得哪儿哪儿只要是他们在就变成了一个商务的会议室。人都说贵族需要四代培养,培养的就是这种把财富和职位写在脸上的范儿,变成无论他穿什么做什么,都有一种从容的“贵气”的范儿。
当一个富豪不喋喋不休地讲述他的财富传奇的时候,往往是他形成自己的范儿的时候;当他不断讲述他的房子、车子、收藏、旅游的经验的时候,则是他的范儿成熟的时候;当他就某种个人兴趣和同好一起聊聊小花小草、文人掌故、佛理禅机的时候,则个人的范儿就完全形成了。
初级摆范儿的,多是近乎偶然地占有了相当的一笔财富之后(这笔财富的得来让他自己也有些意外),就需要用一种新的范儿来和过去的自己,以及身边的其他人进行有意识的区隔。IT新贵层出的年代,每一次间隔时间不长的出差到北京,那些嘴角上还有绒毛,脸上还长痘的青年才俊们,几乎都会集体换一次车。在一群如同变形金刚一样炫目的新车包围下,到酒店或咖啡店“谈生意”,是他们追求的“惟恐别人不知道”的范儿。据说这种范儿很像美国从高中直接进入NBA的年轻球员们,第一次领到薪水之后,用跑车标榜自己是多么的NBA(牛逼啊)的举止。
富有的时间稍微长了点,就会抛开直接的物质符号,用文化来“显摆”自己的范儿。我曾经和一个做海运的年轻老总聊天,他一身中西结合的打扮,举手投足略有些老派气度,言谈中“非常偶然”提到他家原来住某某胡同,隔壁就是齐白石家,每到春节齐白石就送邻里一些小画……聊着聊着忽然一脸严肃,轻手轻脚地从上衣的怀里掏出一个油光的葫芦,打开葫芦珍爱地看着里面的一只蝈蝈说,“这可是个宝贝儿。”这种范儿我归结为明清电视剧看多了的后遗症,古人吟诗作画不好模仿,怀里揣个蝈蝈就容易多了。其他的收藏翻新的明清家具和假古董的,都属于这种范儿。
海归带来了西方的范儿。中英结合的语言自不必说,关键是要这样解释“这个词我用中文不知道怎么说”,至于喝咖啡、吃沙拉、啃牛排、喝干邑、穿正装、打高球,一定是熟练得好像从小就是这么长的一样。但这个范儿不好拿捏,毕竟中国的生活氛围还是以中式为主,弄得过火了就显得别扭了。据说,西化的张欣和土鳖的潘石屹确定关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潘衣柜里的所有衣服清理出去。不过,老潘实在是一个农民出身,他身上强大的农民范儿战胜了张欣的西方范儿。有一次在现代城碰到老潘带了一群人走来,其指点他的房子的神情怎么看怎么像一个老农夸耀自己庄稼的模样。好在这个范儿老潘掌握得较自然,配合他一口甘肃普通话倒也相得益彰。
不看奥运显然是件有勇气但缺大脑的事。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如拿金牌就像在自家菜园摘棵大白菜的菲尔普斯,100米飞人大战起跑最慢,但最后几步居然可以左顾右盼的博尔特,在最后15秒绝地反击,用“一本”打服对手的“胖子”佟文等人,不看,会很亏。
尤其作为中国人,不必熬夜,且能各取所需观看比赛,已经够照顾身体健康了。更何况赛事初开,就捷报频传,不仅促进观众血液循环,而且肾上激素增多,自当激荡楚王神女,极尽和合和谐之能事。
当然,奥运毕竟是个综合运动百舸争流的大舞台。尤其掺杂上了爱国热情之后,主场的双刃剑效用就越发明显。
所以,杜丽丢了首金,她的教练可以叹气说13亿人的压力压在一个人身上,太难了!而几天之后,杜丽终于在另一个项目上夺冠,她又会在接受采访时哽咽说感谢全国观众不离不弃,给她关怀和鼓舞。
苦尽甘来的杜丽也许是不舍得说,这种“关怀和鼓舞”其实还需要修正:当杜丽打出一枪高分靶,而别的运动员尚在瞄准时,观众就立即高声欢呼出来。
但网球运动员李娜就没忍住。在与萨芬娜争夺决赛权的关键一战时,李娜的漂亮一拍让观众以为萨芬娜的回球必死无疑,于是提前欢呼,结果却是霎那分神的李娜丢掉关键分,情急之下,她告诉观众“Shut up”。
于是,历来多是非的李娜再次被争议。
“给你免费加油还要受你的鸟气?”、“热脸蛋贴了个冷屁股”,我担心好面子的中国人最受不了这个。然而,我更担心习惯遵循“不要一杆子打到一船人”的处事原则,将使“人文奥运”受到不必要的损伤,也将使一个事实真相被从容掩盖,即相对于北京奥运的硬件设施、开幕式的艺术,再到中国运动员表现出的高水准,恰恰是我们的观众基础还相对于落后,当然,不是指激情和热情,而是指理智和克制。
事实就是这样:对于奥运百年,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大量规则——无关胜负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譬如运动员比赛结束后的握手或相互敬礼,譬如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的文明礼仪,背离者得到的回应决不应是“有个性”的称誉,而只能是“没风度”、“输不起”的鄙夷和嘘声。
尤以网球为例,央视著名“大嘴”韩乔生在2005年曾有结论——“中国只用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就把几乎只有小学程度的网球运动速成为大专。照这个速度用不了多久,中国的网球水平就将跃过大本,达到研究生水平。”现在看来,“解说通才”韩先生那一次也许是不小心误吃了兴奋剂,就像他解说跳水时也偶然会使用射击术语一样,他一定把网球看成中国的国球了。后者比赛时,震耳欲聋能够让运动员血脉喷张,而前者,如果你还没学会必要的专业知识,请耐心观看四大满贯赛事时的录像,或者至少抽空看一看《赛事指南》,最不济,也得听一听现场要求观众“安静”的广播吧。
早在2004年,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推手们就信誓旦旦地要向“第五大满贯”进军。但随后一年,这个口号就销声匿迹了。我想,这总算是有自知之明的。毕竟,网球这种绅士运动,除了群众基础,观众基础的重要性恐怕不下于前者。除非今后李娜打球时可以像杜丽一样戴耳机,否则,公牛的滥觞式热情恐怕照旧会使瓷器店惟恐避之不及。
富人的范儿是从哪来的?
北京话的一大特征就是把严肃的事物平民化、通俗化,乃至戏剧化。如“风范”一词,被北京话的“范儿”儿话之后,显得活泼、生活了许多。更不用说最早的“范儿”被用在戏剧演员演唱前的准备状态,叫做“起范儿”了——生动刻画了从常态转变为“装丫挺的”状态之间的微妙转折。
“范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的范儿。乔冠华在联合国的肆意大笑是一种范儿,北京大叔在盛夏街头光着膀子也是一种范儿。富人的范儿都跟财富有关,所谓“财大气粗”是也。但富人的范儿一日不超越财富和职位的限制,范儿就生硬很多。在机场每次都会看到一些无论是着装还是气质,甚至是长相和年龄都很类似CEO范儿的职业经理人,我觉得他们如同孪生兄弟一样惊人的相似。这种绷着的范儿让气氛很紧张,觉得哪儿哪儿只要是他们在就变成了一个商务的会议室。人都说贵族需要四代培养,培养的就是这种把财富和职位写在脸上的范儿,变成无论他穿什么做什么,都有一种从容的“贵气”的范儿。
当一个富豪不喋喋不休地讲述他的财富传奇的时候,往往是他形成自己的范儿的时候;当他不断讲述他的房子、车子、收藏、旅游的经验的时候,则是他的范儿成熟的时候;当他就某种个人兴趣和同好一起聊聊小花小草、文人掌故、佛理禅机的时候,则个人的范儿就完全形成了。
初级摆范儿的,多是近乎偶然地占有了相当的一笔财富之后(这笔财富的得来让他自己也有些意外),就需要用一种新的范儿来和过去的自己,以及身边的其他人进行有意识的区隔。IT新贵层出的年代,每一次间隔时间不长的出差到北京,那些嘴角上还有绒毛,脸上还长痘的青年才俊们,几乎都会集体换一次车。在一群如同变形金刚一样炫目的新车包围下,到酒店或咖啡店“谈生意”,是他们追求的“惟恐别人不知道”的范儿。据说这种范儿很像美国从高中直接进入NBA的年轻球员们,第一次领到薪水之后,用跑车标榜自己是多么的NBA(牛逼啊)的举止。
富有的时间稍微长了点,就会抛开直接的物质符号,用文化来“显摆”自己的范儿。我曾经和一个做海运的年轻老总聊天,他一身中西结合的打扮,举手投足略有些老派气度,言谈中“非常偶然”提到他家原来住某某胡同,隔壁就是齐白石家,每到春节齐白石就送邻里一些小画……聊着聊着忽然一脸严肃,轻手轻脚地从上衣的怀里掏出一个油光的葫芦,打开葫芦珍爱地看着里面的一只蝈蝈说,“这可是个宝贝儿。”这种范儿我归结为明清电视剧看多了的后遗症,古人吟诗作画不好模仿,怀里揣个蝈蝈就容易多了。其他的收藏翻新的明清家具和假古董的,都属于这种范儿。
海归带来了西方的范儿。中英结合的语言自不必说,关键是要这样解释“这个词我用中文不知道怎么说”,至于喝咖啡、吃沙拉、啃牛排、喝干邑、穿正装、打高球,一定是熟练得好像从小就是这么长的一样。但这个范儿不好拿捏,毕竟中国的生活氛围还是以中式为主,弄得过火了就显得别扭了。据说,西化的张欣和土鳖的潘石屹确定关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潘衣柜里的所有衣服清理出去。不过,老潘实在是一个农民出身,他身上强大的农民范儿战胜了张欣的西方范儿。有一次在现代城碰到老潘带了一群人走来,其指点他的房子的神情怎么看怎么像一个老农夸耀自己庄稼的模样。好在这个范儿老潘掌握得较自然,配合他一口甘肃普通话倒也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