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教概念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概念教学需要“瞻前顾后”,让学生经历更充分的概念学习过程。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旧知铺垫,引入概念;本质把握,形成概念;变式辨析,理解概念;应用练习,巩固概念;体系构建,升华概念。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为例来说明。
  关键词:数学概念;学习过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当下的数学概念教学,依然存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反复练习”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探究”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功利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之外,一些教师可能不太清楚数学概念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哪些)学习过程——也就是所谓的“非不愿也,实不能也”。笔者认为,一般地,数学概念教学需要“瞻前顾后”,从旧知入手,抓住内涵,拓展外延,建构体系,让学生经历更充分的概念学习过程。下面,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为例来说明。
  一、旧知铺垫,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不断生长的。很多新学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以已有知识为铺垫,创设问题情境,自然引发学生对新学概念的探究。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新学概念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易发现新学概念的本质。
  【教学片段1】
  师(出示“12”)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分数,谁来举例说一说12表示的意思。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师如果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呢?把一盒巧克力平均分成2份呢?
  生每份都是它的12。
  师为什么平均分的物体不同,却都能用12表示呢?谁能指着12说一说,不管把什么平均分,这里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
  生2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是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
  师如果是13呢?14呢?
  (学生回答。)
  师看来分数和份数有关。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一盘6个桃)现在把这一盘桃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本节课,学生主要学习“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一内容是分数概念的拓展。学生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一课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分数的概念。因此,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分数概念,强化“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概念本质,然后自然变化问题情境,过渡到一些物体的平均分,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每份是多少,引发学生对本课新学概念的探究。
  二、本质把握,形成概念
  概念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在基于问题情境的探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一般地,本质特征可以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提炼,也可以从有关概念中类比迁移。
  【教学片段2】
  师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还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吗?
  生不是。这里是把一盘桃中的6个桃平均分。
  师也就是把一些相同的物体平均分,对吧?那么,结果是多少呢?
  生6÷2=3,把6个桃平均分成2份(分给2个人),每份有(每人分得)3个桃。
  师没错,这是一个简单的除法问题。这样,我们就用整数表示了每份有(每人分得)的桃。那么,你还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生已经分完了,已经用整数表示了,怎么再用分数表示呢?
  师想一想: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的?
  (学生思考。)
  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够分吗?
  生不够分。
  师因为不够分,也就是除不尽,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了,所以引入了新的数,即分数。这里把6个桃平均分成2份是够分的,怎么办?
  (学生思考。)
  生这里的6个桃也是一盘桃。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不够分,所以可以用分数表示:每份是这一盘桃的12。
  师很好!也就是说,如果把6个桃看成一盘桃,根据分数的概念,平均分后的每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这就启发我们拓展分数的概念:把一些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这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情境的变化:由一个物体变成一些物体。在学生顺利运用已有除法知识得到整数结果后,教师提出用分数来表示的要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已有分数概念的本质特征,迁移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形成拓展的分数概念。
  三、变式辨析,理解概念
  數学概念通常十分抽象,学生对其的理解也就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在学生把握(内涵)本质,形成概念后,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外延)变式让学生辨析,促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深层次理解。
  【教学片段3】
  师(课件出示一盘4个桃)现在把这一盘桃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它的几分之几呢?
  生12。
  师(课件出示一盘8个桃)现在把这一盘桃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它的几分之几呢?
  生12。
  师这里三盘桃的个数不同,为什么每人分得的桃都是一盘桃的12呢?
  生因为都是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一份。
  师如果每份桃是一盘桃的12,那么盘中的桃还可以是多少个?
  生可以是10个、12个……
  师可以是5个、7个……吗?
  生都可以。不管盘中有多少个桃,都可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师如果盘中换成苹果、月饼等其他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还是它的12吗?
  生都是12。无论是什么物体,都可以把这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这个整体)的12。   师(课件将盘中的桃用阴影遮住,如图1)就像这样,盘中可以是任何物体。
  师现在盘中还是6个桃,但要平均分给3人,那么每人分得它的几分之几?
  生13。
  师如果平均分给6个人呢?
  生16。
  师同样是6个桃,为什么每人分得的桃用分数表示不一样呢?
  生前一题是把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它的13。后一题是把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就是它的16。它们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份用分数表示也就不一样。
  师每份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只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整体及每份包含的物体个数无关。换句话说,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概念。
  这里,教师设计“物体的个数不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物体的个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两类多个变式,引导学生在比较辨析中充分理解拓展的分数概念,把握其“只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整体及每份包含的物体个数无关”的本质特征。
  四、应用练习,巩固概念
  应用练习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常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在学生理解概念后,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不断变化的练习情境,让学生应用概念,积累经验,感悟思想。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可以设计如下四组练习:
  1.填一填:图2中,每粒巧克力是这盒巧克力的()();图3中,每个月饼是这盒月饼的()();图4中,每罐茶是这盒茶的()();图5中,每片花瓣是这朵窗花的()()。
  追问1:上面这些几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
  追问2:“整体”还可以是什么?
  2.分一分、圈一圈:在图2中圈出这盒巧克力的12;在图3中圈出这盒月饼的13;在图4中圈出这盒茶的14。
  追问1:这些分数中的“1”都表示什么?它跟每份包含的具体数量有关吗?
  追问2:你还想到哪些分数?你能再分一分、圈一圈吗?
  3.说一说: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或经验,举例说一说几分之一的意思吗?
  4.画一画:你能画图来表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吗?
  这四组练习贴近生活,层次各异:第1组题让学生根据平均分写分数;第2组题让学生根据分数做平均分;第3题开放设问,让学生用具体的生活事物表征分数;第4题继续开放设问,让学生用半抽象的图形符号表征分数。
  五、体系构建,升华概念
  概念教学的最后,应该提升学生数学认知的整体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反思本課所学概念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孕伏之后要学的有关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使得概念学习获得升华。
  【教学片段4】
  师今天的分数是怎样得来(定义)的?
  生把一些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师所得的分数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生这个分数与平均分及所取的份数有关,与整体及每份包含的物体个数无关。
  师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与上学期学过的几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生上学期学过的几分之一是,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师是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是一个物体或图形和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出示图6左半部分)那么,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师是的,也即分数概念的本质不变。(出示图6右半部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几分之一。(稍停)那么,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整体……又可以看作什么呢?这便是我们以后的分数学习中要学的内容。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在回顾反思本课所学分数概念的基础上,联系之前所学的分数概念,比较它们的异同;又抓住不同之处,孕伏后续要学的分数的意义,从而建立分数概念的“小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分数概念认识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林,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林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 王凌.从整数视角到分数视角——“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学生错误与教学对策[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1).
其他文献
摘要:让学生自己悟错、纠错,是将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还给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错误的体验和认识。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对话共同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的活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暴露错误;互动、沟通的对话过程使学生能够悟出错因;自我反省为学生修正错误、完善认知打通脉络。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学生悟出前概念的错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时的错误和使用方法理
期刊
摘 要:立足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得思维的提升,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常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读,引导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建构,在深思揣摩中建构,在自我创造中建构,促使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自主建构 思维 创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受到广泛关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重视
期刊
摘 要:结构化教学强调按照学习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知识整体单元的发生与发展,加强知识元素间的沟通与联系,将教材的知识结构,高效率地转变为学生的认识结构,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听写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梳理结构,学会归纳段意,培养概括能力。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品词析句,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个性化解读。教学生品味语言,学以致用,着力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
期刊
摘 要:从“个性化解读学习单”入手,将研究的目光投射于一些“不同于一般人的解读方式”的学生身上,将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单集结成册,形成“个案群”。通过对“个案群”的跟踪研究和统计分析,真实记录个性化解读历程,发现影响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关注阅读积累、注重静思默读、尊重个体差异等个性化解读策略,教学生自己去读,亲身经历发现、受阻、突破、洞悉的阅读全过程,实现“我有我的解读”,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期刊
摘 要: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从实践层面对单元知识结构教学模式进行解读。首先,对学科自身因素的关注应该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其次,单元知识结构的明确,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学习评价的确立,学习活动的组织这五个环节中前两个部分是具体教学设计之前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要穿插在后三个部分的各个方面;后三个部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要保持一致性。  关键词:单元
期刊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是以“苏格拉底方法”成为启发式教学的先驱:他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而是通过问答、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教学实践表明,“对话”不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
期刊
摘 要:基于物理学史的学科特性和教育重演论,应该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物理学史—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回顾历史、重演历史、得出结论。利用这一模式设计“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和伽利略的悖论分析与推理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对伽利略的理论分析与推理以及所做实验的重演,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的不易,学习到科学方法与思维过程。利用这一模式设计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对
期刊
摘 要:《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教学,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展现课堂构思之美;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展现课堂体验之美;善于激活师生资源,展现课堂生成之美;注重创设学习情景,展现课堂感悟之美;用心建构教学板书,展现课堂视觉之美。  关键词:构思 体验 生成 感悟 视觉  在去年的江苏省苏州市史学会年会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江苏省黄埭高级中学徐继宽老师在昆山中学借班上的一堂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8课《
期刊
摘要:主题意义视域下的英语复习课教学,向多元、系统、互动、开放的探究过程转换,促使学生在聚焦主题复习的探究与交流中,及时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提升复习成效。主题意义视域下的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有效策略有:提炼单元主题意义,搭建知识关联;创设主题情境,巩固语言知识;明确主题探究步骤,助力语言提质。  关键词:主题意义;主题情境;主题探究;复习课;英语教学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语言学习是通过一系列语言学习和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把教材中呈现的素材和相关史料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视角进行合理重组,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领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文化。HPM取向的《圆的面积》教学,结合史料,依循人类探索圆的面积的发展过程,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依托,引领学生“以方测圆”,建立圆面积和正方形面积(r2)的联系;运用数方格法“数”出圆的面积,初步体会极限思想;运用“切西瓜”法“化曲为直”,推理论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