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教学,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展现课堂构思之美;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展现课堂体验之美;善于激活师生资源,展现课堂生成之美;注重创设学习情景,展现课堂感悟之美;用心建构教学板书,展现课堂视觉之美。
关键词:构思 体验 生成 感悟 视觉
在去年的江苏省苏州市史学会年会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江苏省黄埭高级中学徐继宽老师在昆山中学借班上的一堂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整堂课精彩灵动,亮点纷呈,美不胜收。
一、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展现课堂构思之美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分析与决策,是一个构思、策划并制订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以研究学习目标著称的美国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然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由目标主题设计、内容方法设计、评价监控设计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本堂课上,徐老师根据课标和江苏省教学要求,重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即主题板块、教学环节、教学细节等方面做了巧妙的设计,展现了课堂的构思之美。
(一)主题板块的巧妙构思
本课以美国1787年宪法保障下的民主、自由和富足之梦,即美国宪政梦作为主题,贯穿起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评价三个主要授课内容,设计了三大教学板块:一是追求美国梦——独立之初的困境与抉择;二是构筑美国梦——1787年宪法的原则与运作;三是反思美国梦——美国宪政梦的利与弊。三大板块的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意,高屋建瓴,匠心独运。每个大板块下面又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小板块,如在“构筑美国梦”板块,设计了“划圈子”——联邦体制原则(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造笼子”——三权分立原则(协调中央各权力关系)、“掷骰子”——人民主权原则(协调人民与政府关系)三个小板块。在“反思美国梦”板块,设计了评价宪法文本、反思制宪历程两个小板块。主题板块的巧妙构思无疑使本堂课增色不少。
(二)教学环节的巧妙构思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如何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掌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以本课为例,徐老师用了美国当代画家乔恩·麦克诺顿的两幅油画作为本课的导入和小结。他是这样来导入的:“这是一幅美国当代油画——The Forgotten Man(被遗忘的人),描绘的是一个流浪青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陷入痛苦之中。他身边围绕着43位美国总统,多数正试图安慰他。而站在最前方踌躇满志的奥巴马却无视这个人,他的右脚踩在宪法文本上,詹姆士·麦迪逊恳求他停下来。画家乔恩·麦克诺顿表示,美国人正在失去美国梦。什么是美国梦?美国梦丧失了吗?美国梦缘何而起?又是如何构筑的?我们应如何看待?”由此自然导入本课主题。在本课最后环节,徐老师又如此小结:“这还是乔恩·麦克诺顿的一幅油画——The Empowered Man(唤醒美国)……丢失的美国梦正在被唤醒,这充分反映了美国宪政的重要性。” 用同一位作者的两幅油画作为导入和小结的构思,新颖独特,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史兴趣,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学生对本课主题——美国宪政梦的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两幅油画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
(三)教学细节的巧妙构思
教学细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为,不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能成就一堂课的精彩。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用心谋划,巧妙构思。如在“追求美国梦”教学环节,徐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细节:“英美外交官的一次对话”(亚当斯和英国官员),以此来说明美国邦联制的特征;“羞辱统治者的两个记忆”(“谢司起义”和“英国主人”),来讲述邦联制的弊端;“困扰新大陆的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则充分反映了美国独立之初的困境。在这些细节中,师生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州长和总统之争”(选自卡尔《华盛顿从失学少年到美国之父的层层突破》),具体内容如下:
华盛顿当选总统之后,在一次出巡中进入马萨诸塞州境内时,一路上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然而该州的州长亨利克却称病不出来迎接。因为,在亨利克的眼中,一州之长的权力应该与当今联邦总统没有什么差别。
华盛顿觉得应该利用这件事加深人民的认识:联邦政府高于各州政府,合众国总统理当居于州长之上。对于亨利克的无礼,华盛顿以拒绝出席州长宴会加以回敬。华盛顿的强硬态度压倒了亨利克的地方主义气焰。亨利克致函华盛顿总统表示歉意。第二天傍晚,亨利克还冒着雨来总统下榻处,拜会总统。
一个细节就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画面,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一个精彩的课堂。在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过渡环节,徐老师还设计了“尼古拉来信和华盛顿抉择”这一教学细节,充分说明了华盛顿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國家的决心和信心:1782年5月,正是美国独立战争激战正酣之际,华盛顿的部将、曾任米夫林堡守备司令的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建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有其他政体,就是叛逆。”
徐老师注重对教学细节的设计和处理,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魅力和独到的教学智慧。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展现课堂体验之美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真实的收获。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更是学生“学”的场所。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经历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和感悟的过程。而活动则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智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中,徐老师组织了三个层次的学生探究活动,充分展现了课堂的体验之美。 (一)个体自主探究
一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个体自主的学习。在“构筑美国梦”板块,即1787年宪法的原则与运作板块,徐老师精心组织了个体自主探究活动,即请每位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绘制美国联邦政府制衡示意图。图1是一位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在绘制本结构示意图时,学生对中央内部各权力之间的分配有了清楚的认识,对本结构所体现的三权分立原则和政治智慧理解得也便更深刻、更透彻了。而且,制作的过程,不但动手,而且动脑,往往还会融入学生自己的个性,充分体现了主体创作的无穷乐趣。
(二)分组合作探究
一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互学。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合作。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也认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经验通过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这就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
在“划圈子”板块,徐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活动小组,每组合作研究一幅权力圈子示意图(见图2、图3、图4、图5),判断能否准确反映联邦制的相关内容,并说明理由。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探究成果:图2不能反映,两个圈子没有关联,只有地方分权,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图3不能反映,联邦权力圈子侵占了地方各州权力圈子;图4不能反映,各州的权力圈子侵占了联邦政府权力圈子;图5不能反映,违背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的原则。
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才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这个层次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这一理念。
(三)全班共同探究
本课中,徐老师还以“史学争鸣”的形式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1787年宪法的利与弊。出示的“史学争鸣”内容如下:
宪法保留了可耻的奴隶制度,维持种族歧视,没有规定保障劳动者的任何权利,却使广大劳动群众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王荣堂《欧美近代史纲》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无疑具有反专制独裁的历史进步意义。……《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
——关绍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探究成果为:1787年宪法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其进步性在于,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联邦制维护统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局限性在于,保留奴隶制,歧视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两党政治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徐老师能够将活动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活动体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善于激活师生资源,展现课堂生成之美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上,问题让学生提,关注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悟,关注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讲,关注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析,关注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徐老师善于激活师生资源,展现了课堂的生成之美。
(一)在思辨中生成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辨别之义,这是一种高级别的认识能力,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历史思辨能力就是能够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并认识、预知未来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本课中,通过对4幅权力圈子示意图的辨别,师生共同生成了正确的权力圈子示意图(见图6)。
同时,学生也达成了如下共识:划出权力的圈子,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发挥了地方积极性,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二)在观察中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1787年宪法的运作环节,即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环节,徐老师请学生观察漫画《驴象本一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不管哪一政党执政,都是代表资产阶级执政,轮流执政正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长期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然而,通过观察,师生共同生成了如下问题:“驴象之争”是什么?“驴象之争”争什么?怎么爭?为什么要争?
通过对生成问题的认真探究,学生也便知道了,“驴象之争”源自德裔美国政治漫画家汤姆斯·纳斯特1874年创作的讽刺漫画,分别讽刺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后来,“驴子”成了民主党的党徽,“大象”则成为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或“驴象赛跑”,两党角逐总统宝座,轮流坐庄。“驴象之争”折射出美国社会“平等和自由”两种不同治国理念之争。民主党希望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福利制度的国家,强调社会公正,主张扩大社会福利,通过政府的介入来减少社会收入差距;而共和党则更看重自由市场经济和小政府主义,认为过度的削强扶弱,是对自由选择的干涉,他们更强调美国式的竞争是国家活力的根本因素。两党主张又代表着社会不同集团、群体和民众的利益诉求。两党运行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与制衡,防止权力滥用。 (三)在研习中生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依靠一些有形的东西去感知、體验、揣摩和理解历史。史料则是分析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历史正是从史料所提供的佐证中还原关于过去的人或事。因此,要想真正地了解历史真相,必须积极地运用历史史料,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生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以下是徐老师在本课第三个板块引入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称,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
——金佛晓《美国成功的秘密》
材料二 对美国历史的进一步观察表明,也许美国开国之父们在设计美国宪法时,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
——刘瑜《民主的细节》
材料三 他们的成就在于创造了这样一个文件,它用利益约束利益,用阶级约束阶级,用派系约束派系,用政府的一个部门约束另一个部门,形成一种尽管没有一方非常满意,但却总体和谐的制度。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通过研习,学生认识到,1787年宪法为美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即中央集权与各州自治相结合的联邦制;使联邦行政权保持强有力地位的总统制;防止独裁,保障民主的共和制。
四、注重创设学习情景,展现课堂感悟之美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本课中,徐老师注重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引领学生在阅读、比较和分析中感悟,展现了课堂的感悟之美。
(一)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就是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它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感悟,并实现情感的升华。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相关内容时,徐老师提供给学生如下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告别词:“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议长则答道:“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公职一齐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由于此阅读材料是课前下发的,学生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课上随即有学生发表如下感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20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他目光远大,心地光明,坚定果断而又谦逊质朴,他一生的行事为人,处处让人体会到他的谦卑、真诚和执着。他功勋卓著却不贪恋权力,即使处于权力颠峰,也从来没有自我膨胀,没有任何狂妄的野心。他作风平和,踏实认真,讲话不多,但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发自内心,真挚感人,能字字句句打入人的心坎。告别政坛之后,他毅然临危受命,再度应召为国服务,却断然拒绝了总统提名,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证实了他纯洁无私的人格,在人类政治史上,他树立了一座后人几乎难以超越的丰碑。他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二)在比较中感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比较的角度设计问题,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教师通过对英美两国代议制形式的比较(详见表1),引导学生达成如下认识:政治趋势——民主化;政治文明——多样化;政治创新——国情化。
(三)在分析中感悟
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秋斯金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的知识模式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造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在“反思制宪历程”小板块,徐老师精心选择了如下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在情景分析中感悟: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用民主的方式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乔治·W·布什
宪法措辞简洁而笼统,留有充分的解释和修正的余地,使之能与时代一起进步。……正是美国宪法本身具有的灵活性和人民主权,使之得以合法地自我完善而不必诉诸革命,终于成为目前世界上使用最长久的成文宪法。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上述三则素材给学生的感悟有三: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协调中央各权力之间的关系——制约是一门政治艺术;协调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弹性是一股政治活力。
五、用心建构教学板书,展现课堂视觉之美
板书,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一种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缩影,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独到处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板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板书,既有利于教师理清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板书,往往在备课时就安排好自己的板书。上课时,绝不东写一个字,西写一个词,而是把自己的板书作为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好的板书设计,应该凸显教学主题和立意,体现教学目标和内容,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难点,从而通过板书综观全课、抓住要点。徐老师用心建构的板书结构(见图7),既醒目又悦目,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加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同时,此板书设计又给学生以视觉美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展现了课堂的视觉之美。
一堂精彩的课仿佛是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差异,对同一堂课的评价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笔者以为,好课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巧妙设计教学流程、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善于激活师生资源、注重创设学习情景、用心建构教学板书,无疑是历史好课不可或缺的元素。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郭雪翔.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重教学“枝叶” 展现课堂“美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9).
[3] 周云华.精彩缘于细节[J].中学历史教学,2013(9).
关键词:构思 体验 生成 感悟 视觉
在去年的江苏省苏州市史学会年会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江苏省黄埭高级中学徐继宽老师在昆山中学借班上的一堂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整堂课精彩灵动,亮点纷呈,美不胜收。
一、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展现课堂构思之美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分析与决策,是一个构思、策划并制订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以研究学习目标著称的美国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然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由目标主题设计、内容方法设计、评价监控设计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本堂课上,徐老师根据课标和江苏省教学要求,重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即主题板块、教学环节、教学细节等方面做了巧妙的设计,展现了课堂的构思之美。
(一)主题板块的巧妙构思
本课以美国1787年宪法保障下的民主、自由和富足之梦,即美国宪政梦作为主题,贯穿起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评价三个主要授课内容,设计了三大教学板块:一是追求美国梦——独立之初的困境与抉择;二是构筑美国梦——1787年宪法的原则与运作;三是反思美国梦——美国宪政梦的利与弊。三大板块的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意,高屋建瓴,匠心独运。每个大板块下面又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小板块,如在“构筑美国梦”板块,设计了“划圈子”——联邦体制原则(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造笼子”——三权分立原则(协调中央各权力关系)、“掷骰子”——人民主权原则(协调人民与政府关系)三个小板块。在“反思美国梦”板块,设计了评价宪法文本、反思制宪历程两个小板块。主题板块的巧妙构思无疑使本堂课增色不少。
(二)教学环节的巧妙构思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如何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掌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以本课为例,徐老师用了美国当代画家乔恩·麦克诺顿的两幅油画作为本课的导入和小结。他是这样来导入的:“这是一幅美国当代油画——The Forgotten Man(被遗忘的人),描绘的是一个流浪青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陷入痛苦之中。他身边围绕着43位美国总统,多数正试图安慰他。而站在最前方踌躇满志的奥巴马却无视这个人,他的右脚踩在宪法文本上,詹姆士·麦迪逊恳求他停下来。画家乔恩·麦克诺顿表示,美国人正在失去美国梦。什么是美国梦?美国梦丧失了吗?美国梦缘何而起?又是如何构筑的?我们应如何看待?”由此自然导入本课主题。在本课最后环节,徐老师又如此小结:“这还是乔恩·麦克诺顿的一幅油画——The Empowered Man(唤醒美国)……丢失的美国梦正在被唤醒,这充分反映了美国宪政的重要性。” 用同一位作者的两幅油画作为导入和小结的构思,新颖独特,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史兴趣,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学生对本课主题——美国宪政梦的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两幅油画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
(三)教学细节的巧妙构思
教学细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为,不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能成就一堂课的精彩。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用心谋划,巧妙构思。如在“追求美国梦”教学环节,徐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细节:“英美外交官的一次对话”(亚当斯和英国官员),以此来说明美国邦联制的特征;“羞辱统治者的两个记忆”(“谢司起义”和“英国主人”),来讲述邦联制的弊端;“困扰新大陆的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则充分反映了美国独立之初的困境。在这些细节中,师生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州长和总统之争”(选自卡尔《华盛顿从失学少年到美国之父的层层突破》),具体内容如下:
华盛顿当选总统之后,在一次出巡中进入马萨诸塞州境内时,一路上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然而该州的州长亨利克却称病不出来迎接。因为,在亨利克的眼中,一州之长的权力应该与当今联邦总统没有什么差别。
华盛顿觉得应该利用这件事加深人民的认识:联邦政府高于各州政府,合众国总统理当居于州长之上。对于亨利克的无礼,华盛顿以拒绝出席州长宴会加以回敬。华盛顿的强硬态度压倒了亨利克的地方主义气焰。亨利克致函华盛顿总统表示歉意。第二天傍晚,亨利克还冒着雨来总统下榻处,拜会总统。
一个细节就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画面,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一个精彩的课堂。在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过渡环节,徐老师还设计了“尼古拉来信和华盛顿抉择”这一教学细节,充分说明了华盛顿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國家的决心和信心:1782年5月,正是美国独立战争激战正酣之际,华盛顿的部将、曾任米夫林堡守备司令的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建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有其他政体,就是叛逆。”
徐老师注重对教学细节的设计和处理,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魅力和独到的教学智慧。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展现课堂体验之美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真实的收获。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更是学生“学”的场所。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经历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和感悟的过程。而活动则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智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中,徐老师组织了三个层次的学生探究活动,充分展现了课堂的体验之美。 (一)个体自主探究
一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个体自主的学习。在“构筑美国梦”板块,即1787年宪法的原则与运作板块,徐老师精心组织了个体自主探究活动,即请每位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绘制美国联邦政府制衡示意图。图1是一位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在绘制本结构示意图时,学生对中央内部各权力之间的分配有了清楚的认识,对本结构所体现的三权分立原则和政治智慧理解得也便更深刻、更透彻了。而且,制作的过程,不但动手,而且动脑,往往还会融入学生自己的个性,充分体现了主体创作的无穷乐趣。
(二)分组合作探究
一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互学。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合作。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也认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经验通过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这就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
在“划圈子”板块,徐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活动小组,每组合作研究一幅权力圈子示意图(见图2、图3、图4、图5),判断能否准确反映联邦制的相关内容,并说明理由。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探究成果:图2不能反映,两个圈子没有关联,只有地方分权,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图3不能反映,联邦权力圈子侵占了地方各州权力圈子;图4不能反映,各州的权力圈子侵占了联邦政府权力圈子;图5不能反映,违背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的原则。
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才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这个层次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这一理念。
(三)全班共同探究
本课中,徐老师还以“史学争鸣”的形式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1787年宪法的利与弊。出示的“史学争鸣”内容如下:
宪法保留了可耻的奴隶制度,维持种族歧视,没有规定保障劳动者的任何权利,却使广大劳动群众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王荣堂《欧美近代史纲》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无疑具有反专制独裁的历史进步意义。……《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
——关绍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探究成果为:1787年宪法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其进步性在于,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联邦制维护统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局限性在于,保留奴隶制,歧视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两党政治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徐老师能够将活动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活动体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善于激活师生资源,展现课堂生成之美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上,问题让学生提,关注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悟,关注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讲,关注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析,关注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徐老师善于激活师生资源,展现了课堂的生成之美。
(一)在思辨中生成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辨别之义,这是一种高级别的认识能力,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历史思辨能力就是能够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并认识、预知未来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本课中,通过对4幅权力圈子示意图的辨别,师生共同生成了正确的权力圈子示意图(见图6)。
同时,学生也达成了如下共识:划出权力的圈子,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发挥了地方积极性,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二)在观察中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1787年宪法的运作环节,即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环节,徐老师请学生观察漫画《驴象本一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不管哪一政党执政,都是代表资产阶级执政,轮流执政正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长期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然而,通过观察,师生共同生成了如下问题:“驴象之争”是什么?“驴象之争”争什么?怎么爭?为什么要争?
通过对生成问题的认真探究,学生也便知道了,“驴象之争”源自德裔美国政治漫画家汤姆斯·纳斯特1874年创作的讽刺漫画,分别讽刺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后来,“驴子”成了民主党的党徽,“大象”则成为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或“驴象赛跑”,两党角逐总统宝座,轮流坐庄。“驴象之争”折射出美国社会“平等和自由”两种不同治国理念之争。民主党希望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福利制度的国家,强调社会公正,主张扩大社会福利,通过政府的介入来减少社会收入差距;而共和党则更看重自由市场经济和小政府主义,认为过度的削强扶弱,是对自由选择的干涉,他们更强调美国式的竞争是国家活力的根本因素。两党主张又代表着社会不同集团、群体和民众的利益诉求。两党运行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与制衡,防止权力滥用。 (三)在研习中生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依靠一些有形的东西去感知、體验、揣摩和理解历史。史料则是分析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历史正是从史料所提供的佐证中还原关于过去的人或事。因此,要想真正地了解历史真相,必须积极地运用历史史料,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生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以下是徐老师在本课第三个板块引入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称,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
——金佛晓《美国成功的秘密》
材料二 对美国历史的进一步观察表明,也许美国开国之父们在设计美国宪法时,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
——刘瑜《民主的细节》
材料三 他们的成就在于创造了这样一个文件,它用利益约束利益,用阶级约束阶级,用派系约束派系,用政府的一个部门约束另一个部门,形成一种尽管没有一方非常满意,但却总体和谐的制度。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通过研习,学生认识到,1787年宪法为美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即中央集权与各州自治相结合的联邦制;使联邦行政权保持强有力地位的总统制;防止独裁,保障民主的共和制。
四、注重创设学习情景,展现课堂感悟之美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本课中,徐老师注重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引领学生在阅读、比较和分析中感悟,展现了课堂的感悟之美。
(一)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就是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它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感悟,并实现情感的升华。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相关内容时,徐老师提供给学生如下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告别词:“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议长则答道:“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公职一齐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由于此阅读材料是课前下发的,学生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课上随即有学生发表如下感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20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他目光远大,心地光明,坚定果断而又谦逊质朴,他一生的行事为人,处处让人体会到他的谦卑、真诚和执着。他功勋卓著却不贪恋权力,即使处于权力颠峰,也从来没有自我膨胀,没有任何狂妄的野心。他作风平和,踏实认真,讲话不多,但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发自内心,真挚感人,能字字句句打入人的心坎。告别政坛之后,他毅然临危受命,再度应召为国服务,却断然拒绝了总统提名,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证实了他纯洁无私的人格,在人类政治史上,他树立了一座后人几乎难以超越的丰碑。他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二)在比较中感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比较的角度设计问题,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教师通过对英美两国代议制形式的比较(详见表1),引导学生达成如下认识:政治趋势——民主化;政治文明——多样化;政治创新——国情化。
(三)在分析中感悟
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秋斯金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的知识模式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造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在“反思制宪历程”小板块,徐老师精心选择了如下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在情景分析中感悟: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用民主的方式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乔治·W·布什
宪法措辞简洁而笼统,留有充分的解释和修正的余地,使之能与时代一起进步。……正是美国宪法本身具有的灵活性和人民主权,使之得以合法地自我完善而不必诉诸革命,终于成为目前世界上使用最长久的成文宪法。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上述三则素材给学生的感悟有三: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协调中央各权力之间的关系——制约是一门政治艺术;协调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弹性是一股政治活力。
五、用心建构教学板书,展现课堂视觉之美
板书,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一种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缩影,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独到处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板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板书,既有利于教师理清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板书,往往在备课时就安排好自己的板书。上课时,绝不东写一个字,西写一个词,而是把自己的板书作为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好的板书设计,应该凸显教学主题和立意,体现教学目标和内容,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难点,从而通过板书综观全课、抓住要点。徐老师用心建构的板书结构(见图7),既醒目又悦目,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加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同时,此板书设计又给学生以视觉美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展现了课堂的视觉之美。
一堂精彩的课仿佛是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差异,对同一堂课的评价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笔者以为,好课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巧妙设计教学流程、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善于激活师生资源、注重创设学习情景、用心建构教学板书,无疑是历史好课不可或缺的元素。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郭雪翔.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重教学“枝叶” 展现课堂“美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9).
[3] 周云华.精彩缘于细节[J].中学历史教学,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