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针对目前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这一现状,高师教育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探索、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关键词]师范院校 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 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项琳(1976- ),女,河南驻马店人,许昌学院音乐系器乐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063-02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转型,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也呈多元化,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国家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和自由择业,这一系列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使高师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高师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
一、现状分析
当前,那种长期以来全国几所音乐专业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老牌艺术院校竞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力求通过发展音乐专业来提高办学效益、抢占生源市场,这使得大量音乐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然而,在一哄而上的办学热中,我们也不无忧心地看到不少学校增办音乐专业的热情是基于纯经济效益之上的。在经济效益这个巨大的磁力诱惑下,一些学校不管是否具备必要的师资、教学设备、资料等条件,便扯起大旗,开始“招兵买马”。这种“先招生,再四处招聘教师”的现象,绝不乏实例。
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在走专业化的道路,特别是高师音乐教育,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注重表演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理论的教育和其他能力的培养;重视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文化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师范教育的准则。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是大学通修课,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必修课包括学科类和教育类,教育类课程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级以后都要选择主修方向,但是当前选修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选修课程中的学科类课程是限选课,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而开设的。不同学生只能选择与自己方向相关的课程。因此,这导致了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
从整体来看,以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划分较为全面,但问题依然存在。首先,在主修专业方向划分后,实际教学还是没有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其次,音乐教育这一学科本身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现行的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理论类课程较少,存在严重的重技轻文现象,这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的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有高校“音乐学”方向的某些学生过分注重专业技能,对于理论和技术理论课则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的教育。
二、改革与建议
1.打破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重树师范生课程评估体系。让每一个新生从入校那一天起就明确自己是一个师范生,表演技能不等于教学技能,自己所从事的是师范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才需求呈多元化,那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和由此形成的培养方案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师范院校必须打破过去单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
2.根据多方向的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21世纪的教育市场竞争加剧,师范院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大招生,尤其艺术类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学习的目的和择业方向也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设计出多方向、多类型的模块化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大致可以设置几个培养方向: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声乐表演和艺术管理策划。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3.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高师音乐院校的教育必须重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要在演唱、演奏、即兴创作、表演、听赏、分析并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的学科之间的关系中全面推进、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音乐人才。
4.实施跨专业、多学科渗透的选课制。面对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变化,必须推进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宽口径、精专业、多出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生应实施跨专业选修,即学习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例如,声乐专业的学生除学习规定的课程外,还可选择音乐史、舞蹈、作曲等课程,扭转过去知识面单一、狭窄的状况。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还可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作为选修音乐教师方向的学生也可选修美术学科的课程。实施跨学科选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能力,有利于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
5.实施真正的学分制,保证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对课程、学分限制过死,学生选课的自由有限。因此,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把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例如,对于选修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方向的学生来说,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不再是必修课,也可成为任意选修课;而对选钢琴教育、教学方向的学生来讲,它就是限定选修课。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设计自己的知识框架,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能力。实施真正的学分制,可以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可在3~6年的时间里毕业,优秀的学生可以3年毕业,而成绩差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延期。这样,直接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学生对师范教育的多样化,必然推进高师教育产生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以动态的、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正钧.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2(9).
[2]娄雪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出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3(9).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关键词]师范院校 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 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项琳(1976- ),女,河南驻马店人,许昌学院音乐系器乐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063-02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转型,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也呈多元化,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国家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和自由择业,这一系列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使高师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高师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
一、现状分析
当前,那种长期以来全国几所音乐专业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老牌艺术院校竞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力求通过发展音乐专业来提高办学效益、抢占生源市场,这使得大量音乐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然而,在一哄而上的办学热中,我们也不无忧心地看到不少学校增办音乐专业的热情是基于纯经济效益之上的。在经济效益这个巨大的磁力诱惑下,一些学校不管是否具备必要的师资、教学设备、资料等条件,便扯起大旗,开始“招兵买马”。这种“先招生,再四处招聘教师”的现象,绝不乏实例。
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在走专业化的道路,特别是高师音乐教育,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注重表演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理论的教育和其他能力的培养;重视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文化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师范教育的准则。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是大学通修课,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必修课包括学科类和教育类,教育类课程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级以后都要选择主修方向,但是当前选修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选修课程中的学科类课程是限选课,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而开设的。不同学生只能选择与自己方向相关的课程。因此,这导致了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
从整体来看,以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划分较为全面,但问题依然存在。首先,在主修专业方向划分后,实际教学还是没有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其次,音乐教育这一学科本身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现行的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理论类课程较少,存在严重的重技轻文现象,这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的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有高校“音乐学”方向的某些学生过分注重专业技能,对于理论和技术理论课则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的教育。
二、改革与建议
1.打破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重树师范生课程评估体系。让每一个新生从入校那一天起就明确自己是一个师范生,表演技能不等于教学技能,自己所从事的是师范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才需求呈多元化,那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和由此形成的培养方案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师范院校必须打破过去单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
2.根据多方向的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21世纪的教育市场竞争加剧,师范院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大招生,尤其艺术类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学习的目的和择业方向也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设计出多方向、多类型的模块化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大致可以设置几个培养方向: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声乐表演和艺术管理策划。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3.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高师音乐院校的教育必须重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要在演唱、演奏、即兴创作、表演、听赏、分析并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的学科之间的关系中全面推进、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音乐人才。
4.实施跨专业、多学科渗透的选课制。面对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变化,必须推进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宽口径、精专业、多出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生应实施跨专业选修,即学习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例如,声乐专业的学生除学习规定的课程外,还可选择音乐史、舞蹈、作曲等课程,扭转过去知识面单一、狭窄的状况。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还可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作为选修音乐教师方向的学生也可选修美术学科的课程。实施跨学科选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能力,有利于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
5.实施真正的学分制,保证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对课程、学分限制过死,学生选课的自由有限。因此,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把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例如,对于选修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方向的学生来说,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不再是必修课,也可成为任意选修课;而对选钢琴教育、教学方向的学生来讲,它就是限定选修课。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设计自己的知识框架,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能力。实施真正的学分制,可以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可在3~6年的时间里毕业,优秀的学生可以3年毕业,而成绩差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延期。这样,直接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学生对师范教育的多样化,必然推进高师教育产生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以动态的、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正钧.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2(9).
[2]娄雪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出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3(9).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