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眼中的晚清商人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商人群体相当活跃,且对经济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清代后期,因当时世界的商 业环境、政治格局等发生了大变化,外国 来华人数增多,这些洋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清朝商人。
  1844年,英国传教士施美夫在游历广.州时,对 当地商人的印象相当不错,如此叙述:“外国顾客 踏进店铺,店主会携合伙人或伙计,以形形色色的 间候来欢迎,有时会迎上前来握手。”并且,广州 商人的品胜也得到了洋人的美誉,他說,广州店主“会 极其耐心地展示欲售物品,即使外国顾客满足了好 奇心,一物不买而离去,店主依然笑脸相送,不露 一丝失望。”(《五口通商城市游记》)
  法国人古伯察的《中华帝国纪行》中对晚清商 业的观点独树一帜。他认为,当时民众积极从商, 而且无论大小商人都十分重视合作,“所有这一切 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具商业性的国家”。他对清代小 商人的观察描述深刻传神,“中国人置身于柜台后面, 和颜悦色,极为耐心地等待顾客,此时此刻,他一 有空闲就拨起那个给他增加进账的小算盘。”“他 (清代商人)无论从事何种生意,都不敢忽略哪怕 是最最微不足道的利润。再小的进账也值得欢迎, 他来者不拒,热忱相迎。”这个法国人用细腻流畅 的文笔将一百多年前的清代商人刻画得惟妙惟肖, 跃然纸上。更有趣的是,他根据自己在晚清游历生 活近50年的观察实践,还为晚清商人“勾”了一幅 白描:“到了晚上,他(小商人)关上店门,躲到 角落里一丝不苟地点钱,并且估算着来日的进账一 这是在享受最大的乐趣。”
  19世纪70年代,来华七次的德国地质地理学 家李希霍芬,分析了当时山西因为气候和农作物生 长特点,百姓依靠本地农业无法自给自足,但是生 活得却很富足的原因,他认为“除了四川的成都府 以外,恐怕在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像山西太原 这样,城里和村里密密麻麻地遍布造价不菲的房 舍……建房的钱都是主人们做生意赚来的。”经过 全面观察分析后,这个精明的德国学者得出了一个 结论,“山西人主要靠脑子赚钱”(《李希霍芬中 国旅行日记》)。在当时商圈里,山西商人是出类 拔萃的,而且也比较诚实守信,他们钱庄定的借贷 利息,无论在哪里,无论对谁,都一视同仁,“因 为他们的信用极好,所以生意才能持绍抛做下去”。
  同时,这位首创“丝绸之路”名称,精于分析、 思维敏锐的欧洲人,还将19世纪70年代的清朝商 人作了一番比较:江西商人的狡猾和机智,是山西 商人所比不上的;广州商人胆子大,敢于投机做大 买卖,“要价跟欧洲人一样高”;汉口的商人商业 敏感性强,行动快;他对当时宁波商人颇有微词, 但也认可他们的商业韧性,“自足地做着小买卖, 敛取薄利”,对当时的上海城有着惊人的影响力, 上海本地商人不如宁波商人厉害;四川的客栈老板 善解人意,殷勤好客,“结账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不 争不吵就结算完了”。
  李希霍芬对晚清商人的总体看法是:“中国人 太精明了”。而且,这个老外还预言:“中国人到 欧洲和美国开店做生意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 历史证明,他还真有远见。
  通过到华外国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百 多年前晚清商人的热情、坚韧、诚信、精明……甚 至狡猾、奸诈等品性,万花筒一般多样,也因此, 清代商界才有了更多吸人眼球的地方。
其他文献
1949年,玲玲马戏团为美国纽约的数干名病人做演出,上演了著名 的“大象舞”。  今年2月,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出品的电影《马戏之王》在中国上映,这 部影片取材自真人真事,讲述了美国马戏 界传奇人物P.T.巴纳姆的故事。这让人们记起,就 在去年5月,有146年历史的玲玲马戏团宣布落幕, 从此不复存在。  “玲玲马戏团”的全称是“玲玲兄弟和巴纳姆 及贝利马戏团”(RinglingBros.
期刊
“超人”之谓的李嘉诚于3月16日宣布 退休。他已经90岁了,从十几岁开始工 作,每日事必躬亲。  告别时刻,适逢长和系四家企业业绩发布会, 李嘉诚又谈到了写自傳的问题:“……有试过(写) 自传,很早就尝试录音。但我觉悟了,我不应该出。 未来,不会出自传,因为会得罪朋友。”  李嘉诚的一生最主要的篇章,适逢东亚和世 界最为剧烈变动时期——二战(1940年当他随家 庭躲避日寇迁往香港时,其财富故事宣告
期刊
一、哥贝克力石阵“头骨祭仪”  土耳其 尚勒乌尔法  哥贝克力石阵是全球最神秘的考古遗址之 一,该遗址建造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之间。今年,考古学家对哥贝克力石阵发 现的骨骼碎片显微分析表明,这些骨骼碎片来 自3颗头骨,显示死者死亡之后他们的头骨经 过了雕刻。这是证实哥贝克力石阵居民如何处 理死者头骨的首个证据。考古学家认为,这项 发现可能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头骨祭仪” 的证据,显示被
期刊
电影《无问西东》是最近几年难得的作品。 它可以看成是清华大学的校庆片,尤其是 有关西南联大那一部分,让很多人感动不 已。漏雨的校舍里,学生安静听讲,台下坐着的青 年就有一位杨振宁;日军轰炸,让一些中国最优秀 的青年丢掉书本,投身到飞行训练和空战中。在这 里,个人与家国命运高度融合。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提供 了更多有关西南联大的第一手资料。郑先生是历史 学家,北大教授,西南联大时
期刊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 谷物、粉面制成的食 品全部统称为“饼”, 煎鸡蛋、鸭蛋也称之为“饼”, 油炸米線也是“饼”。汉饼、 胡饼、蒸饼、汤饼……统统都 是“饼”。其中汤饼的做法很 像今天的刀削面和水煮面片,在 当时,这可是一道著名的宫廷美 食。但也不是非富即贵的才能吃, 要“有风度”地吃上一碗面片, 得有一个附加值:着脸!
期刊
出于生产生活等需要,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 有借贷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借方需向贷方 支付一定利息,利息为多少,由双方协商 决定。但是,以稳定经济秩序为出发点,古代官方 通常都有指导性的法定利率。  古代典籍《周礼》中明确记载,3000多年前, 西周的官方市场开始赊贷制,视借贷情况不同收取 不等的利息。一种是普通百姓从官方机构赊买货物 时约好付款日期,如果是用于祭祀事务,赊期不超 过十天,如果是办丧事,赊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17年末,新华社原社长田聪 明先生去世,他几十年前的一些颇有影响 的采访报道,提醒人们中国波澜壮阔的改 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了。他曾在内蒙古生活、工 作过很长时间,担任过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农 牧组长、办公室代主任等职,长期深入当地基层调查、 采访。这些采访、报道,客观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 放大潮初起、大幕初开时的景象。也因此,他从新 华社内蒙分社,一步又一步,走上了新华社领导岗位。
期刊
娜拉出走后会怎样?1923年12月,鲁迅 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时,提出这个问 题,并给了他的答案——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但清末民初的一批杰出女性,用她们的实际行 动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她们的名气比不上宋家 姐妹、張家姐妹、林徽因等,但她们是当时新 女性力量的崛起:冲破封建束缚,在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公开进入社会和社交圈,并开始在某 一领域极尽精彩。  鲁迅认为,对娜拉来讲,最要紧的是钱。“自
期刊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的生 活比较单一,衣着也很简朴,通 讯交通也不发达。进入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启航,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精神生活也多样化:有了“歌舞团”、模 特表演,可以在公园唱卡拉OK,可以看画 展、看体育比赛。电影院里也会播放外国 影片,公共汽车上甚至有了电影宣传海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 日益丰富,其精神世界也日益丰富起来。  1986年,在广东省乳源县的瑶
期刊
说起海外的唐人街,美国旧金山是不得 不提的一个地方。这里是近代以来中 国人走向美洲大陆的第一个聚集点, 见证着早期华人经受的曲折、艰辛乃至奴役, 直至今日成为美国多元社会中最富特色的一个 社区的历史。在旧金山,每一个探访者都可以 感受到华人身上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拼搏奋 进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华人在海 外扎根繁衍、生生不息。约1878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六大会馆的华人 董事。艰难扎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