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对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基于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技术进步偏向性、农产品需求刚性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矛盾、“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异等因素共同影响,提高创新投入强度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明显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因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
在坚持创新发展、促进企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和农产品收购价格,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拓宽农业劳动者收入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城乡收入差距;面板空间杜宾模型F1243;F264;F1262A000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12-0242);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5134);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李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思莹,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一、引言与相关研究评述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问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新一轮政策的着力点。为了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何在坚持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收入差距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往研究多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与就业结构的严重偏离和产业间劳动者收入差距的扩大〔1〕,具体到城市产业部门和农村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时,甚至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如Donald(2012)的研究认为,中国制造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岗位逐渐减少,降低了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水平,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程莉(2014)从更宏观的角度进一步指出,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则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3〕
在创新对收入分配影响方面,国内外学者多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角度开展研究,指出改变技术进步方向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如Vijay et al.(2013)认为,鼓励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缩小收入差距。〔4〕董直庆等(2014)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进而诱发了技能溢价,扩大了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收入差距;而中性技术进步能够增加技能劳动的供给,并缩小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5〕类似的,姚毓春等(2014)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角度分析了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认为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朝着偏向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引致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6〕在创新的国际溢出效应方面,Wang et al.(2009)研究了国际创新溢出对发展中国家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开放贸易可以增加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同时也会引起不同国家更大的技术差异,前者将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而后者则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超额工资差距,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解释了创新溢出对发展中国家工资不平等的影响。〔7〕
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文献普遍缺乏对创新投入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与收入分配的研究则多集中在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并且多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不同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等因素下的收入分配状况,鲜有关于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更没有发现将创新、产业结构二者结合起来考察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文献。
新常态下通过城乡协调发展“分好蛋糕”与通过科技创新“做大蛋糕”同样重要,不能相互取代。那么,究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将如何演变?不断加大的创新投入强度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是否会影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又是如何影响的?本文将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1.科技创新与城乡收入差距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创新对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一,城乡不同产业部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差异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我们称之为“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当前我国农业仍滞后于工业和服务业,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要求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本。然而一直以来,农村高素质劳动力都在向城镇转移,使农业技术创新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农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不相匹配,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落后于技术创新的需要,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弱。〔8〕相反,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和科技服务业部门的创新资源投入规模收益大,创新效率高,利润空间大,吸引了大量创新资本进入,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工业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创新能力。此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致的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及由此导致的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第二,科技创新最直接的结果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偏向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城乡劳动力具有异质性,熟练的技能劳动力多集中在城市,而非技能劳动力多集中在农村。通常技术进步会内生偏向于技能劳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则将导致技能需求增加而引发技能溢价〔9〕;在提高对熟练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技能工人的工资水平〔10〕;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了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引起熟练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增加,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增加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但是,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增加所引起的工资降低并不能完全弥补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11〕;此外,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够降低对农村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第三,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农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福利多被非农消费者获取。〔12〕新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但是农产品需求弹性低,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同时农业技术创新还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得越多,市场供求矛盾越突出,即技术创新后农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反而增加,而生产者剩余增加幅度却较小甚至出现负增长。一般而言,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消费者多为城市技能劳动者,他们一边享受着城市工业或服务业技术创新带来的福利,一边占有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消费者剩余,由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质”的提升揭示了科技水平提高所引起的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或现代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导致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的规律;“量”的变化则显现了不同产业之间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13〕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三次产业之间比例的动态变化,也包括产业内科技创新和效率水平的提高,即产业结构调整中“质”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科技创新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即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工资的影响上;另一方面,城乡产业发展政策差异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和收入结构变动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第一,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较低的人力资本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瓶颈。但是从政府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看,多致力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忽视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现状,由此扩大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人力资本结构的匹配差距。〔14〕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片面追求城市产业发展,导致二三产业劳动力缺口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出现了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障碍,虽然近些年来这种矛盾有缓解,但仍然突出。
第二,政策主导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方式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收入者集中在城市产业部门,传统产业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较低。一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向着鼓励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导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即城市偏向的产业发展政策导致农业产业部门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城市产业部门,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通常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的收入来源。然而,从收入结构看,限于教育水平、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单一,农业收入始终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15〕农业发展水平必然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产业部门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民增收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齐全,投资渠道和就业机会多,其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因此,农村居民很难享受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多样化的收入;相反,城镇居民凭借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占有了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大部分福利。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单一化与城市居民收入结构多样化也是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助长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做出两点假设。
假设1:创新强度是引起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创新投入强度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假设2:产业结构升级是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三、变量选择、数据描述及全局空间效应检验
1.变量选择
为了较好地描述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借鉴程莉(2014)〔16〕及Fukiharu(2013)〔17〕等人的研究,本文变量选择如下:
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国内学者对此多用基尼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或者泰尔指数衡量。其中,泰尔指数同时考虑了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变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具有几乎所有度量指标中最为优良的性质,因此本文以泰尔指数衡量,计算方法为:
Theilit=Σ2j=1Iij,tIit1n(
Iij,tIit/Zij,tZit) (1)
主要解释变量包括创新强度和产业结构,沿用我们以往的研究〔18〕,创新强度以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表示,即年度全国各省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记为RD;为了既能反映不同产业之间的动态演变,又能反映产业技术结构的动态演变,我们借鉴李科(2014)〔19〕等人的做法,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记为IN。
本文的控制变量选择如下:(1)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记为PGDP;(2)对外开放水平,用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记为FTR;(3)人力资本含量,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衡量,记为HUM;(4)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记为URB;(5)政府宏观调控程度,用地方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衡量,记为GOV;(6)市场化水平,用投资的市场化水平,即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表示,记为MAR;(7)人口增长率直接用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记为RPI。 由于海南省包括海南岛等诸多岛屿不与任何省份毗邻,因此不考虑海南省的情况。为了使实证结果更为可靠,本文实证分析过程中还删掉了具有离群值和数据缺漏值的重庆、西藏两市区。实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皆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来源准确、可靠。
2.数据描述与各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特征化事实陈述
本文选取了2007-2013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作为样本,数据特征如表1所示。
事实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创新投入强度最大的省份和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省份多为东部沿海省份,这些省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人力资本集聚水平高,并且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优惠政策,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数据表面看,创新投入强度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小,这似乎与上述理论分析与假设相矛盾。然而,进一步分析近些年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难发现,国家战略规划的确大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一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使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创新投入强度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创新驱动和结构转型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因此,对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表面,而需要进一步运用实证方法进行验证。
根据实证结果,我们总结出以下基本结论:
1.创新投入强度的提高不但没有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创新投入强度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会扩大0103%。普通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创新投入的增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并不显著,而去除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显示,创新投入强度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印证了前文中的理论分析,即“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创新引起的技术进步偏向性以及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所引起的农业技术创新福利分配偏向非农消费者,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创新投入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2.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呈现显著扩大效应,并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增加1%,泰尔指数将提高0057%,这一结论与Donald(2012)〔21〕、陈斌开等(2013)〔22〕的研究结论类似。普通面板回归中,混合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去除空间溢出效应的结果类似,均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且系数大小相近,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得到的结果均不显著。回归结果同样证实了本文的理论分析,即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异,以至于产业结构升级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其他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很重要。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面板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我国已经越过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进入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良性发展阶段。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某省经济发展水平对周边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将扩大周边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对该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从对外开放水平看,面板混合回归模型显示省域经济开放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面板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显示,对外开放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作用并不显著。第三,从人力资本含量看,面板混合回归显示地区人力资本含量提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消除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面板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均显示人力资本含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作用并不显著。第四,从城市化水平看,四种模型均显示城市化水平提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类似。第五,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显示政府宏观调控程度提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其他模型显示,这一作用并不显著。第六,从市场化程度看,面板回归模型均表明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如果控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分配的空间溢出效应,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并不显著。第七,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四种模型均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能够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调节人口增长结构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选择。
五、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创新投入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受“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技术进步偏向性以及农产品需求弹性等因素影响,省域创新投入强度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异等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效应。此外,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两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后,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不合理的人口增长则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不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完全解决,适度的普惠政策是形成公平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保证。根据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在鼓励创新方面,首先,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应兼顾城乡居民利益,在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投入,使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人力资本相匹配,促进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其次,鼓励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朝非技能劳动力偏向,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最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福利惠及到所有的农业劳动者。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首先,应完善劳动力市场,保证就业信息通畅,健全就业保障机制,以降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其次,着力推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为农业发展与农户增收创造更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均衡发展;最后,健全农户收入结构,扩宽农户收入渠道,提高农户转移性收入比重。 〔参考文献〕
〔1〕 毕先萍,简新华. 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J〕. 经济评论,2002(4).
〔2〕〔21〕Donald J. Treim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 Well-Being in China〔J〕.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12,30(1):33-47.
〔3〕〔16〕程莉.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会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 现代财经,2014(11).
〔4〕Vijay P. Ojha,Basanta K. Pradhan,Joydeep Ghosh. Growth,Inequality and Innovation:A CGE Analysis of India〔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3,35(6):909-927.
〔5〕董直庆,蔡啸,王林辉. 技能溢价:基于技术进步方向的解释〔J〕. 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6〕姚毓春,袁礼,王林辉. 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 中国工业经济,2014(8).
〔7〕Ming-cheng Wang,Chen-ray Fang,Li-hsuan Huang.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conomic Modelling,2009,26(6):1208-1214.
〔8〕杨新铭,周云波.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9〕董直庆,王林辉. 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J〕. 经济学家,2011(8).
〔10〕Wilfred J. Ethier. Globalization, Globalisation: Trade, Technology, and Wag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05,14(3):237-258.
〔11〕徐舒. 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 经济研究,2010(9).
〔12〕俞培果,蒋葵. 农业科技投入的价格效应和分配效应探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6(7).
〔13〕张抗私,王振波.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
〔14〕杨晓锋,赵芳.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6).
〔15〕卢冲,刘媛,江培元. 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
〔17〕T. Fukiharu. Incom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Globalization,and Innovation:A General Equilibrium Simulation〔J〕.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13(93):117-127.
〔18〕李政,杨思莹. 创新投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求是学刊,2015(4).
〔19〕李科. 中国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检验〔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3).
〔20〕何彬,范硕. 韩国创新集群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4(9).
〔22〕陈斌开,林毅夫.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社会科学,2013(4).
(责任编辑:张琦)
因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
在坚持创新发展、促进企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和农产品收购价格,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拓宽农业劳动者收入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城乡收入差距;面板空间杜宾模型F1243;F264;F1262A000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12-0242);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5134);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李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思莹,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一、引言与相关研究评述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问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新一轮政策的着力点。为了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何在坚持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收入差距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往研究多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与就业结构的严重偏离和产业间劳动者收入差距的扩大〔1〕,具体到城市产业部门和农村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时,甚至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如Donald(2012)的研究认为,中国制造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岗位逐渐减少,降低了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水平,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程莉(2014)从更宏观的角度进一步指出,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则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3〕
在创新对收入分配影响方面,国内外学者多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角度开展研究,指出改变技术进步方向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如Vijay et al.(2013)认为,鼓励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缩小收入差距。〔4〕董直庆等(2014)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进而诱发了技能溢价,扩大了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收入差距;而中性技术进步能够增加技能劳动的供给,并缩小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5〕类似的,姚毓春等(2014)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角度分析了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认为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朝着偏向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引致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6〕在创新的国际溢出效应方面,Wang et al.(2009)研究了国际创新溢出对发展中国家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开放贸易可以增加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同时也会引起不同国家更大的技术差异,前者将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而后者则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超额工资差距,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解释了创新溢出对发展中国家工资不平等的影响。〔7〕
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文献普遍缺乏对创新投入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与收入分配的研究则多集中在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并且多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不同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等因素下的收入分配状况,鲜有关于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更没有发现将创新、产业结构二者结合起来考察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文献。
新常态下通过城乡协调发展“分好蛋糕”与通过科技创新“做大蛋糕”同样重要,不能相互取代。那么,究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将如何演变?不断加大的创新投入强度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是否会影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又是如何影响的?本文将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1.科技创新与城乡收入差距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创新对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一,城乡不同产业部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差异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我们称之为“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当前我国农业仍滞后于工业和服务业,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要求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本。然而一直以来,农村高素质劳动力都在向城镇转移,使农业技术创新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农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不相匹配,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落后于技术创新的需要,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弱。〔8〕相反,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和科技服务业部门的创新资源投入规模收益大,创新效率高,利润空间大,吸引了大量创新资本进入,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工业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创新能力。此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致的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及由此导致的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第二,科技创新最直接的结果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偏向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城乡劳动力具有异质性,熟练的技能劳动力多集中在城市,而非技能劳动力多集中在农村。通常技术进步会内生偏向于技能劳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则将导致技能需求增加而引发技能溢价〔9〕;在提高对熟练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技能工人的工资水平〔10〕;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了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引起熟练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增加,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增加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但是,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增加所引起的工资降低并不能完全弥补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11〕;此外,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够降低对农村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第三,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农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福利多被非农消费者获取。〔12〕新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但是农产品需求弹性低,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同时农业技术创新还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得越多,市场供求矛盾越突出,即技术创新后农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反而增加,而生产者剩余增加幅度却较小甚至出现负增长。一般而言,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消费者多为城市技能劳动者,他们一边享受着城市工业或服务业技术创新带来的福利,一边占有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消费者剩余,由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质”的提升揭示了科技水平提高所引起的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或现代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导致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的规律;“量”的变化则显现了不同产业之间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13〕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三次产业之间比例的动态变化,也包括产业内科技创新和效率水平的提高,即产业结构调整中“质”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科技创新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即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工资的影响上;另一方面,城乡产业发展政策差异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和收入结构变动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第一,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较低的人力资本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瓶颈。但是从政府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看,多致力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忽视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现状,由此扩大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人力资本结构的匹配差距。〔14〕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片面追求城市产业发展,导致二三产业劳动力缺口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出现了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障碍,虽然近些年来这种矛盾有缓解,但仍然突出。
第二,政策主导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方式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收入者集中在城市产业部门,传统产业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较低。一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向着鼓励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导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即城市偏向的产业发展政策导致农业产业部门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城市产业部门,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通常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的收入来源。然而,从收入结构看,限于教育水平、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单一,农业收入始终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15〕农业发展水平必然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产业部门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民增收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齐全,投资渠道和就业机会多,其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因此,农村居民很难享受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多样化的收入;相反,城镇居民凭借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占有了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大部分福利。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单一化与城市居民收入结构多样化也是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助长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做出两点假设。
假设1:创新强度是引起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创新投入强度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假设2:产业结构升级是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三、变量选择、数据描述及全局空间效应检验
1.变量选择
为了较好地描述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借鉴程莉(2014)〔16〕及Fukiharu(2013)〔17〕等人的研究,本文变量选择如下:
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国内学者对此多用基尼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或者泰尔指数衡量。其中,泰尔指数同时考虑了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变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具有几乎所有度量指标中最为优良的性质,因此本文以泰尔指数衡量,计算方法为:
Theilit=Σ2j=1Iij,tIit1n(
Iij,tIit/Zij,tZit) (1)
主要解释变量包括创新强度和产业结构,沿用我们以往的研究〔18〕,创新强度以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表示,即年度全国各省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记为RD;为了既能反映不同产业之间的动态演变,又能反映产业技术结构的动态演变,我们借鉴李科(2014)〔19〕等人的做法,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记为IN。
本文的控制变量选择如下:(1)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记为PGDP;(2)对外开放水平,用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记为FTR;(3)人力资本含量,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衡量,记为HUM;(4)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记为URB;(5)政府宏观调控程度,用地方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衡量,记为GOV;(6)市场化水平,用投资的市场化水平,即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表示,记为MAR;(7)人口增长率直接用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记为RPI。 由于海南省包括海南岛等诸多岛屿不与任何省份毗邻,因此不考虑海南省的情况。为了使实证结果更为可靠,本文实证分析过程中还删掉了具有离群值和数据缺漏值的重庆、西藏两市区。实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皆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来源准确、可靠。
2.数据描述与各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特征化事实陈述
本文选取了2007-2013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作为样本,数据特征如表1所示。
事实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创新投入强度最大的省份和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省份多为东部沿海省份,这些省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人力资本集聚水平高,并且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优惠政策,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数据表面看,创新投入强度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小,这似乎与上述理论分析与假设相矛盾。然而,进一步分析近些年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难发现,国家战略规划的确大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一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使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创新投入强度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创新驱动和结构转型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因此,对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表面,而需要进一步运用实证方法进行验证。
根据实证结果,我们总结出以下基本结论:
1.创新投入强度的提高不但没有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创新投入强度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会扩大0103%。普通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创新投入的增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并不显著,而去除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显示,创新投入强度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印证了前文中的理论分析,即“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创新引起的技术进步偏向性以及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所引起的农业技术创新福利分配偏向非农消费者,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创新投入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2.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呈现显著扩大效应,并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增加1%,泰尔指数将提高0057%,这一结论与Donald(2012)〔21〕、陈斌开等(2013)〔22〕的研究结论类似。普通面板回归中,混合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去除空间溢出效应的结果类似,均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且系数大小相近,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得到的结果均不显著。回归结果同样证实了本文的理论分析,即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异,以至于产业结构升级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其他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很重要。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面板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我国已经越过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进入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良性发展阶段。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某省经济发展水平对周边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将扩大周边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对该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从对外开放水平看,面板混合回归模型显示省域经济开放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面板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显示,对外开放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作用并不显著。第三,从人力资本含量看,面板混合回归显示地区人力资本含量提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消除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面板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均显示人力资本含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作用并不显著。第四,从城市化水平看,四种模型均显示城市化水平提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类似。第五,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显示政府宏观调控程度提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其他模型显示,这一作用并不显著。第六,从市场化程度看,面板回归模型均表明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如果控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分配的空间溢出效应,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并不显著。第七,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四种模型均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能够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调节人口增长结构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选择。
五、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创新投入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受“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结构”、技术进步偏向性以及农产品需求弹性等因素影响,省域创新投入强度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产业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异等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效应。此外,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两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后,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不合理的人口增长则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不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完全解决,适度的普惠政策是形成公平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保证。根据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在鼓励创新方面,首先,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应兼顾城乡居民利益,在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投入,使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人力资本相匹配,促进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其次,鼓励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朝非技能劳动力偏向,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最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福利惠及到所有的农业劳动者。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首先,应完善劳动力市场,保证就业信息通畅,健全就业保障机制,以降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其次,着力推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为农业发展与农户增收创造更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均衡发展;最后,健全农户收入结构,扩宽农户收入渠道,提高农户转移性收入比重。 〔参考文献〕
〔1〕 毕先萍,简新华. 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J〕. 经济评论,2002(4).
〔2〕〔21〕Donald J. Treim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 Well-Being in China〔J〕.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12,30(1):33-47.
〔3〕〔16〕程莉.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会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 现代财经,2014(11).
〔4〕Vijay P. Ojha,Basanta K. Pradhan,Joydeep Ghosh. Growth,Inequality and Innovation:A CGE Analysis of India〔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3,35(6):909-927.
〔5〕董直庆,蔡啸,王林辉. 技能溢价:基于技术进步方向的解释〔J〕. 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6〕姚毓春,袁礼,王林辉. 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 中国工业经济,2014(8).
〔7〕Ming-cheng Wang,Chen-ray Fang,Li-hsuan Huang.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conomic Modelling,2009,26(6):1208-1214.
〔8〕杨新铭,周云波.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9〕董直庆,王林辉. 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J〕. 经济学家,2011(8).
〔10〕Wilfred J. Ethier. Globalization, Globalisation: Trade, Technology, and Wag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05,14(3):237-258.
〔11〕徐舒. 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 经济研究,2010(9).
〔12〕俞培果,蒋葵. 农业科技投入的价格效应和分配效应探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6(7).
〔13〕张抗私,王振波.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
〔14〕杨晓锋,赵芳.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6).
〔15〕卢冲,刘媛,江培元. 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
〔17〕T. Fukiharu. Incom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Globalization,and Innovation:A General Equilibrium Simulation〔J〕.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13(93):117-127.
〔18〕李政,杨思莹. 创新投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求是学刊,2015(4).
〔19〕李科. 中国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检验〔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3).
〔20〕何彬,范硕. 韩国创新集群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4(9).
〔22〕陈斌开,林毅夫.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社会科学,2013(4).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