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425到628,两年
第一次高考,我考了425分。这个分数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因为相信自己还有潜力可挖,因为有姐姐复读后从二本跃升到一本的成功先例,我毅然选择了复读。
一开始我觉得,和应届生相比,复读生的压力较小。都说复读生“输不起”,可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一次高考就成功,所以在这一点上,应届生和我们是一样都“输不起”。我们经历过高考,那种对高考的恐惧已经减了大半。重要的是,复读生比应届生多了一年时间,他们学一小时的知识,我们相当于学了两小时,这不正是最大的资本吗?我的目标,不仅是在高考时正常发挥,更要在原来的水平上提高200分。
必须承认,我的基础和复读班的同学有着较大差距,数次考试我都是班级垫底。随着复习时间的推移,我的成绩并没有按预期那样扶摇直上,只比复读前多了十几二十分,我意识到涨200分的愿望很可能会落空。如果只是涨十几分,复读的意义何在?这不是我要的结果!信心一旦动摇,复读生和应届生的地位陡然颠倒:他们还可以“再来一次”,而我真的输不起了。成绩越是没有明显进步,怀疑复读是否正确的痛苦和纠结就越深。
从信心满满,到跌入低谷,居然只用了三个月。在一个下午,我逃回了家里。父母在和我大吵一架后,无奈地默许了我的退学行为。
一天,母亲把一位中年男子带到家里,对我说:“这是一位很厉害的算命师傅。”母亲告诉中年男子,我“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希望他能帮帮我。这不是封建迷信吗?我已经堕落到要靠它来“保佑”高考成功了?我想逃离这个滑稽的场合,但迈不开腿,竟然还鬼使神差地把手掌摊开给算命先生“研究”一番。算命先生煞有介事地看了一阵,说我的名字——“苏时雨”起得不好,“克”住了我的“运”,只要改成他为我起的名字就能扭转乾坤。
我应该相信这些“鬼话”吗?如今的狼狈境地竟是我的名字造成的?改名就可以扭转局势?如果这事被老朋友知道了,他们该如何看我?改名,会不会真的有效?我算是明白溺水者看见救命稻草的感觉了,人在绝境之时,哪怕再无稽的事,只要能带来一丝希望,也愿意去相信。
不久,我回到了学校。虽然同学还叫我“苏时雨”,但我已经是“苏雅春”了。
第二次高考,我正常发挥,但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没上一本线,更别说提高200分。新名字没能给我转运,算命先生拿了2000块钱后早就“人间蒸发”了。
父母、老师、老同学都劝我,认了吧,已经付出过,何必再执念于高考的成败。高考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为了它,比普通人多付出两年时间,值吗?再读一年,等我大学毕业已经25岁。作为一个女孩,最宝贵的莫过于青春,届时,昔日同窗或已晋升,或嫁做人妇,我却才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青春、压力、梦想、现实、遗憾……交织在一起,乱成一团。
我明白,做人总要面对许多无奈,接受残酷的现实;可我也知道,能忠实自己内心去选择,有多难得。在我还有资格选择的时候,我不想违背自己的心意。这个高四,我读得太憋屈,我的软弱让它充满遗憾。什么名字,什么运气,真是羞愧难当!对高考,我想最后坚强一次。我倔强地选择了高五。
第二次复读,我选择了区内最好的一所高中。车轮的滚动一点点拉长与家的距离。坐五个小时的火车离开家乡,带上熟悉的行李奔赴陌生的城市。这次我抱着“必死”的决心,跟高考血战到底。换做是别人,会不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高考感到麻木和疲惫呢?我只知道,最后一次,无论成败,不怪运气不赖命,不给自己留任何借口,绝不逃避,输也输得无怨无悔。
我关掉手机,关掉QQ,断绝和老友们的联系,最后一年,我杜绝一切干扰。豁出去了,内心也真正平静了。我不想胜负,不怀疑自己,不考虑未来,把握当下。每天上午7点到晚上11点,除了吃饭外,我都把自己——人和心——扔在教室里,扔在课本、错题本、习题集里。我不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懊丧,不因为一点进步而窃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首高五,我认为我达到了这个境界。
第三次高考结束,我收获了两件礼物:一张分数条,上面写着“628分”;一份录取通知书,落款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从错误中学习
错误最多的试卷,是最宝贵的试卷;败得最惨的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高三时,我总会被忽高忽低的模拟考、月考成绩弄得心乱如麻。每次月考结束,我都沉浸在考试的得与失里。考得好我会很高兴,松懈几天;考得差,情绪就会很低落,几天看不进书。当新一轮月考到来,我却没静下心来认真复习,只能仓促应考,成绩出来又再度纠结。我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迎来了高考,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恶习也对高四造成了恶劣影响,导致我急于求成,乱了心智。
失败让我冷静下来。我辛苦复习一年又一年,是为了最终的高考,期间的大考小考只是过程,高考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该从每次考试中吸取教训,但不必为成绩分神。每次月考成绩单张贴出来,我不再和同学挤着去看;印好发下来,我也是稍微看一下就会把它收起来,不去多想。不管是谁,都有状态、信心起伏不定的时候,没有谁能一直满怀信心,即使是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尖子生也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复习的时间太短,成绩已经是既定事实,再难过也是于事无补,与其盯着分数,不如研究错误。
放下过去的失败,是为了拾起成功的未来。未来靠的是今天的努力,未来不相信懊悔和难过,只相信一点一滴的付出。
真正强大的内心
在最失落的时候,我也曾到处寻找安慰自己的理由,看前辈的成功经历,不仅为了获取经验,更想从他们的遭遇中寻找直面高考的信心。后来我发现,这是自欺欺人,不是谁说你有救,你就有救了。求人不如求己,如果内心无法真正强大起来,再多的励志故事也不过是一剂鸡血。
我不是励志故事里的黑马,突飞猛进与我无缘;我也见过太多挑灯夜读仍换不来半点进步的战友,知道汗水和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但两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些东西,别去怀疑,不要反复质问为高考付出有没有意义,学的东西以后有没有用。这些疑问现在是不会有答案的,只能让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退缩,在迷茫中蹉跎了光阴。种种质疑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在思考,也许只是逃避的借口。
我高五的班主任讲过一番话,大意是:可能你现在的成绩不是很好,可能原来的目标是一本,最后只考了二本,但是如果你确实努力了,那都是值得敬佩的,无论是我们,还是你的父母,都会高高兴兴地送你去上大学。我复读两次,是因为有太多遗憾。即使我的高五仍旧失败,我也不会再读高六,因为我确实已经尽力,有些事强求不得。如果你已经竭尽所能,即使最后没能达到目标,那你也应该昂首挺胸地去读一所你可以上的大学。
现在的我们,没有特招、自招、留学等路可以走,那就跟高考狭路相逢吧,厌烦和抱怨不能阻止它的到来,那就决绝无畏地应战!高考结束后,你会发现,曾经的努力,曾经的挫折,曾经把梦想深埋心底,默默的为之奋斗的日子,已经变成了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部分,这段热血岁月才是你这一年最大的收获。
第一次高考,我考了425分。这个分数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因为相信自己还有潜力可挖,因为有姐姐复读后从二本跃升到一本的成功先例,我毅然选择了复读。
一开始我觉得,和应届生相比,复读生的压力较小。都说复读生“输不起”,可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一次高考就成功,所以在这一点上,应届生和我们是一样都“输不起”。我们经历过高考,那种对高考的恐惧已经减了大半。重要的是,复读生比应届生多了一年时间,他们学一小时的知识,我们相当于学了两小时,这不正是最大的资本吗?我的目标,不仅是在高考时正常发挥,更要在原来的水平上提高200分。
必须承认,我的基础和复读班的同学有着较大差距,数次考试我都是班级垫底。随着复习时间的推移,我的成绩并没有按预期那样扶摇直上,只比复读前多了十几二十分,我意识到涨200分的愿望很可能会落空。如果只是涨十几分,复读的意义何在?这不是我要的结果!信心一旦动摇,复读生和应届生的地位陡然颠倒:他们还可以“再来一次”,而我真的输不起了。成绩越是没有明显进步,怀疑复读是否正确的痛苦和纠结就越深。
从信心满满,到跌入低谷,居然只用了三个月。在一个下午,我逃回了家里。父母在和我大吵一架后,无奈地默许了我的退学行为。
一天,母亲把一位中年男子带到家里,对我说:“这是一位很厉害的算命师傅。”母亲告诉中年男子,我“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希望他能帮帮我。这不是封建迷信吗?我已经堕落到要靠它来“保佑”高考成功了?我想逃离这个滑稽的场合,但迈不开腿,竟然还鬼使神差地把手掌摊开给算命先生“研究”一番。算命先生煞有介事地看了一阵,说我的名字——“苏时雨”起得不好,“克”住了我的“运”,只要改成他为我起的名字就能扭转乾坤。
我应该相信这些“鬼话”吗?如今的狼狈境地竟是我的名字造成的?改名就可以扭转局势?如果这事被老朋友知道了,他们该如何看我?改名,会不会真的有效?我算是明白溺水者看见救命稻草的感觉了,人在绝境之时,哪怕再无稽的事,只要能带来一丝希望,也愿意去相信。
不久,我回到了学校。虽然同学还叫我“苏时雨”,但我已经是“苏雅春”了。
第二次高考,我正常发挥,但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没上一本线,更别说提高200分。新名字没能给我转运,算命先生拿了2000块钱后早就“人间蒸发”了。
父母、老师、老同学都劝我,认了吧,已经付出过,何必再执念于高考的成败。高考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为了它,比普通人多付出两年时间,值吗?再读一年,等我大学毕业已经25岁。作为一个女孩,最宝贵的莫过于青春,届时,昔日同窗或已晋升,或嫁做人妇,我却才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青春、压力、梦想、现实、遗憾……交织在一起,乱成一团。
我明白,做人总要面对许多无奈,接受残酷的现实;可我也知道,能忠实自己内心去选择,有多难得。在我还有资格选择的时候,我不想违背自己的心意。这个高四,我读得太憋屈,我的软弱让它充满遗憾。什么名字,什么运气,真是羞愧难当!对高考,我想最后坚强一次。我倔强地选择了高五。
第二次复读,我选择了区内最好的一所高中。车轮的滚动一点点拉长与家的距离。坐五个小时的火车离开家乡,带上熟悉的行李奔赴陌生的城市。这次我抱着“必死”的决心,跟高考血战到底。换做是别人,会不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高考感到麻木和疲惫呢?我只知道,最后一次,无论成败,不怪运气不赖命,不给自己留任何借口,绝不逃避,输也输得无怨无悔。
我关掉手机,关掉QQ,断绝和老友们的联系,最后一年,我杜绝一切干扰。豁出去了,内心也真正平静了。我不想胜负,不怀疑自己,不考虑未来,把握当下。每天上午7点到晚上11点,除了吃饭外,我都把自己——人和心——扔在教室里,扔在课本、错题本、习题集里。我不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懊丧,不因为一点进步而窃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首高五,我认为我达到了这个境界。
第三次高考结束,我收获了两件礼物:一张分数条,上面写着“628分”;一份录取通知书,落款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从错误中学习
错误最多的试卷,是最宝贵的试卷;败得最惨的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高三时,我总会被忽高忽低的模拟考、月考成绩弄得心乱如麻。每次月考结束,我都沉浸在考试的得与失里。考得好我会很高兴,松懈几天;考得差,情绪就会很低落,几天看不进书。当新一轮月考到来,我却没静下心来认真复习,只能仓促应考,成绩出来又再度纠结。我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迎来了高考,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恶习也对高四造成了恶劣影响,导致我急于求成,乱了心智。
失败让我冷静下来。我辛苦复习一年又一年,是为了最终的高考,期间的大考小考只是过程,高考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该从每次考试中吸取教训,但不必为成绩分神。每次月考成绩单张贴出来,我不再和同学挤着去看;印好发下来,我也是稍微看一下就会把它收起来,不去多想。不管是谁,都有状态、信心起伏不定的时候,没有谁能一直满怀信心,即使是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尖子生也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复习的时间太短,成绩已经是既定事实,再难过也是于事无补,与其盯着分数,不如研究错误。
放下过去的失败,是为了拾起成功的未来。未来靠的是今天的努力,未来不相信懊悔和难过,只相信一点一滴的付出。
真正强大的内心
在最失落的时候,我也曾到处寻找安慰自己的理由,看前辈的成功经历,不仅为了获取经验,更想从他们的遭遇中寻找直面高考的信心。后来我发现,这是自欺欺人,不是谁说你有救,你就有救了。求人不如求己,如果内心无法真正强大起来,再多的励志故事也不过是一剂鸡血。
我不是励志故事里的黑马,突飞猛进与我无缘;我也见过太多挑灯夜读仍换不来半点进步的战友,知道汗水和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但两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些东西,别去怀疑,不要反复质问为高考付出有没有意义,学的东西以后有没有用。这些疑问现在是不会有答案的,只能让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退缩,在迷茫中蹉跎了光阴。种种质疑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在思考,也许只是逃避的借口。
我高五的班主任讲过一番话,大意是:可能你现在的成绩不是很好,可能原来的目标是一本,最后只考了二本,但是如果你确实努力了,那都是值得敬佩的,无论是我们,还是你的父母,都会高高兴兴地送你去上大学。我复读两次,是因为有太多遗憾。即使我的高五仍旧失败,我也不会再读高六,因为我确实已经尽力,有些事强求不得。如果你已经竭尽所能,即使最后没能达到目标,那你也应该昂首挺胸地去读一所你可以上的大学。
现在的我们,没有特招、自招、留学等路可以走,那就跟高考狭路相逢吧,厌烦和抱怨不能阻止它的到来,那就决绝无畏地应战!高考结束后,你会发现,曾经的努力,曾经的挫折,曾经把梦想深埋心底,默默的为之奋斗的日子,已经变成了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部分,这段热血岁月才是你这一年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