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在改革开放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都赋予了“创新”一个新的时代内容,尤其是当前,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高校风生水起,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培育“工匠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背景下,大部分的学生是缺乏工匠精神的,基于此,本文通过高校双创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并且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工匠精神本指在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指引下,将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现在泛指全身心投入的职业表现,这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和敬畏,基本内涵包括多种职业品质: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的正能量,要培养工匠精神的敬业风气,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打造创造型、技能型劳动大军的目标。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只有将其与工匠精神相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才能推动国家综合实力更好更快发展。
二、探讨工匠精神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全面
大部分的高校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理论课程的数量与实践课程的数量严重“偏重”[1]。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基本为32课时,其中,还要具体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这样一来,能够给出创新创业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其次,实践课的操作与理论课程的学习出现“脱节”,很多理论课程学习完毕以后,实操课程的讲授跟不上,或者时间间隔过长,不能实现课程之间的完美衔接,知识的授予出现零散化的特点,不能让学生系统性、全面性地学习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学生不懂得创新工作的内涵和意义,就难以想象今后在工作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应该遵守哪些准则,尽到哪些义务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因此,就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二)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不到位
当前高校仍然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即使在大学阶段,学生也很难摆脱对老师的“服从”性,而高校教师一时之间也不能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理念。这就导致大学的课堂氛围调动不起来,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听课的唯一目的也只是修学分,而不是真正地想要学习,不是发自心底的职业崇拜和热爱,更不用说创新精神的提高。多种因素的累积,就导致老师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不能在课上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学生缺少实践
实际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都能通过动手实践来检验出来。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是缺少学生实践训练的,即使有,也是简单的上机操作和网络教学,难以通过各学科的交叉运用实现“模拟创业课堂”。此外,在有限的实践课堂上,老师对于课程的要求和安排缺乏严谨性,一些学生在具体的实验和复杂的数据分析中,不能按照国家规定和行业规范进行教学和操作实验,老师也没能加强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很多学生对数据记录不明,实验过程中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能保证实践课堂的质量,让学生对职业更加没有敬畏感和责任感,更是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了反作用,让学生按照老师错误的从业标准去实验,反而让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
三、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实际操作中。基于此,高校应该合理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数量,对于一些动手性强的、需要实践辅佐的理论课,可以完全取消,直接在实践课上,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知道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事宜和注意事项,不仅加深学习印象,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另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指导老师应该立足于当下,向同学们展示当前社会上真正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些职业精神和道德准则是必须拥有和遵守的,只有让学生的潜意识里对匠人精神产生认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2.将工匠精神引入授课教材
在实现创新创业之前,必须要经过一个思想和思维建立的过程,先要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才能让其树立工匠精神[2]。因此,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指导课,时刻牢记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授课教材之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料中,通过图片、文字、案例的形式将匠人事迹展示出来,主要突出其对国家、社会作出哪些贡献。对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指导不能流于表面化,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将工匠精神印在书本里,更加固立于学生的脑海里。把国家提出的教育新形式新要求贯穿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是工匠精神,只有在高校中营造浓厚的“匠人氛围”,双创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二)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1.改善教学方法
高校想要实现工匠精神和双创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创新教师的授课模式,打破老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将课堂的主体地位重新转向于学生,转变学生以毕业为目标的学习态度,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带动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吸引大学生的深厚兴趣,让师生之间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思想,让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不是管理者和服从者的“被动关系”,而是主动选择知识共享,
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新问题,找出新方法,在不断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确立一丝不苟的学术学习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只有打造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才能在让学生真正树立匠人意识。 2.引用真实匠人案例
老师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对当前的匠人精神进行讲述和宣传,比如播放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片中的一些案例里都得到了体现,其中钟表修复组的师傅王津,专注修表39年,数十年如一日的钟表修复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对文物修复的热情,反而愈加热爱,王津师傅对职业的热爱和坚持,让文物重新修复,进入大众视野,不仅传承了文化,更是时代的楷模。再比如秦世俊,作为中航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数控铣工高级技师, 其17年如一日,终于由一名普通技师院校的毕业生磨炼成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从秦世俊技师的身上,就能看出老一辈航空人不怕吃苦、拼搏奉献的工匠精神,不仅为同行科技研究者作出榜样,还是全国的劳动模范,值得所有人学习。此外,工匠精神在中国高铁人中闪光,高铁工匠攻坚克难,推陈出新,在攻关“金刚钻”精神的引领下,实现高铁技术弯道超车,这是高铁人拼搏奋斗的工匠精神最好的展现。只有把大国工匠精神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才能在双创教育中,让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有全新的认识,通过匠人精神的培育,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将来的“大国工匠”,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三)鼓励社会实践
1.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各大高校必须为大学生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条件,努力响应国家推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高校要以鼓励学生双创为基本目标,搭建社会创新实践平台,完善院校的实验设备,更新现代化机器,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利用现代化机器手段,将理论方法用实践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操作中提升学生探索力和创新能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高校应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建模拟实验室、科学技术产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真实场景实训等,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实时掌握行业动态[3]。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学老师,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技术操作,绝对不能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为了避免麻烦就对操作步骤进行省略和修改,只有老师以身作则,加强引导,才能真正让学生以老师为標杆,遵守行业准则,对职业具有敬畏感和崇拜感,才能为学生树立工匠精神,从而具备工匠精神。
2.举办创新创业比赛
除了院校引入机器设备,提供实践机会之外,还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和社会人才发展需要,举办本校的创新创业大赛,或者联合其他高校共同举办创业比赛,通过创业竞争,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例如高校机器人大赛,各大院校的学生将多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进行研究和探索,创新团队在高科技领域中要有所作为,不仅能合作完成机器人的操作、编程、拼装和调试,还能让参赛选手通过对科技的学习学会思考,用科技思维来认识世界。在比赛中,学生主动参与团体合作,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失败主动自我反省,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总结经验,积极改正,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在机器人大赛中,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们锻炼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成为“大国工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可以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的形式,成立创新创业项目或者研究中心,以广西汽车集团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二者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该校累积参赛达到10000余人,累积参赛项目达到1200余项,围绕着集团汽车产业为主业,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学生们提出更多的创新模式和创新结果,促进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产业化成果。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师生之间、校企之间“产教结合”,也标志着该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在联合参赛中,学生们在老师和相关企业技术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对技术的研究发展,不断挑战自我,精益求精,勇于开拓,不轻言放弃,成功创新、转化了科研成果,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完美展现。
结束语: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领路人,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课堂授课模式,注重弘扬学生工匠精神。只有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浓厚的认同感和崇敬感,树立好思善学、探索求实的职业品德,才能真正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只有二者有效融合,才能实现国家双创教育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赵雷.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 v.41;No.386(13):243-243.
[2] 朱玮. 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 005(002):36-38.
[3] 闫淼, 王珊珊.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 1(06):20-22.
吴志送 李振汕 覃汉吨 广西警察学院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工匠精神本指在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指引下,将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现在泛指全身心投入的职业表现,这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和敬畏,基本内涵包括多种职业品质: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的正能量,要培养工匠精神的敬业风气,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打造创造型、技能型劳动大军的目标。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只有将其与工匠精神相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才能推动国家综合实力更好更快发展。
二、探讨工匠精神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全面
大部分的高校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理论课程的数量与实践课程的数量严重“偏重”[1]。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基本为32课时,其中,还要具体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这样一来,能够给出创新创业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其次,实践课的操作与理论课程的学习出现“脱节”,很多理论课程学习完毕以后,实操课程的讲授跟不上,或者时间间隔过长,不能实现课程之间的完美衔接,知识的授予出现零散化的特点,不能让学生系统性、全面性地学习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学生不懂得创新工作的内涵和意义,就难以想象今后在工作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应该遵守哪些准则,尽到哪些义务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因此,就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二)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不到位
当前高校仍然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即使在大学阶段,学生也很难摆脱对老师的“服从”性,而高校教师一时之间也不能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理念。这就导致大学的课堂氛围调动不起来,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听课的唯一目的也只是修学分,而不是真正地想要学习,不是发自心底的职业崇拜和热爱,更不用说创新精神的提高。多种因素的累积,就导致老师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不能在课上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学生缺少实践
实际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都能通过动手实践来检验出来。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是缺少学生实践训练的,即使有,也是简单的上机操作和网络教学,难以通过各学科的交叉运用实现“模拟创业课堂”。此外,在有限的实践课堂上,老师对于课程的要求和安排缺乏严谨性,一些学生在具体的实验和复杂的数据分析中,不能按照国家规定和行业规范进行教学和操作实验,老师也没能加强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很多学生对数据记录不明,实验过程中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能保证实践课堂的质量,让学生对职业更加没有敬畏感和责任感,更是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了反作用,让学生按照老师错误的从业标准去实验,反而让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
三、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实际操作中。基于此,高校应该合理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数量,对于一些动手性强的、需要实践辅佐的理论课,可以完全取消,直接在实践课上,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知道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事宜和注意事项,不仅加深学习印象,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另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指导老师应该立足于当下,向同学们展示当前社会上真正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些职业精神和道德准则是必须拥有和遵守的,只有让学生的潜意识里对匠人精神产生认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2.将工匠精神引入授课教材
在实现创新创业之前,必须要经过一个思想和思维建立的过程,先要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才能让其树立工匠精神[2]。因此,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指导课,时刻牢记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授课教材之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料中,通过图片、文字、案例的形式将匠人事迹展示出来,主要突出其对国家、社会作出哪些贡献。对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指导不能流于表面化,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将工匠精神印在书本里,更加固立于学生的脑海里。把国家提出的教育新形式新要求贯穿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是工匠精神,只有在高校中营造浓厚的“匠人氛围”,双创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二)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1.改善教学方法
高校想要实现工匠精神和双创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创新教师的授课模式,打破老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将课堂的主体地位重新转向于学生,转变学生以毕业为目标的学习态度,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带动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吸引大学生的深厚兴趣,让师生之间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思想,让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不是管理者和服从者的“被动关系”,而是主动选择知识共享,
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新问题,找出新方法,在不断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确立一丝不苟的学术学习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只有打造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才能在让学生真正树立匠人意识。 2.引用真实匠人案例
老师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对当前的匠人精神进行讲述和宣传,比如播放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片中的一些案例里都得到了体现,其中钟表修复组的师傅王津,专注修表39年,数十年如一日的钟表修复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对文物修复的热情,反而愈加热爱,王津师傅对职业的热爱和坚持,让文物重新修复,进入大众视野,不仅传承了文化,更是时代的楷模。再比如秦世俊,作为中航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数控铣工高级技师, 其17年如一日,终于由一名普通技师院校的毕业生磨炼成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从秦世俊技师的身上,就能看出老一辈航空人不怕吃苦、拼搏奉献的工匠精神,不仅为同行科技研究者作出榜样,还是全国的劳动模范,值得所有人学习。此外,工匠精神在中国高铁人中闪光,高铁工匠攻坚克难,推陈出新,在攻关“金刚钻”精神的引领下,实现高铁技术弯道超车,这是高铁人拼搏奋斗的工匠精神最好的展现。只有把大国工匠精神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才能在双创教育中,让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有全新的认识,通过匠人精神的培育,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将来的“大国工匠”,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三)鼓励社会实践
1.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各大高校必须为大学生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条件,努力响应国家推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高校要以鼓励学生双创为基本目标,搭建社会创新实践平台,完善院校的实验设备,更新现代化机器,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利用现代化机器手段,将理论方法用实践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操作中提升学生探索力和创新能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高校应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建模拟实验室、科学技术产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真实场景实训等,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实时掌握行业动态[3]。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学老师,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技术操作,绝对不能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为了避免麻烦就对操作步骤进行省略和修改,只有老师以身作则,加强引导,才能真正让学生以老师为標杆,遵守行业准则,对职业具有敬畏感和崇拜感,才能为学生树立工匠精神,从而具备工匠精神。
2.举办创新创业比赛
除了院校引入机器设备,提供实践机会之外,还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和社会人才发展需要,举办本校的创新创业大赛,或者联合其他高校共同举办创业比赛,通过创业竞争,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例如高校机器人大赛,各大院校的学生将多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进行研究和探索,创新团队在高科技领域中要有所作为,不仅能合作完成机器人的操作、编程、拼装和调试,还能让参赛选手通过对科技的学习学会思考,用科技思维来认识世界。在比赛中,学生主动参与团体合作,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失败主动自我反省,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总结经验,积极改正,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在机器人大赛中,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们锻炼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成为“大国工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可以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的形式,成立创新创业项目或者研究中心,以广西汽车集团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二者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该校累积参赛达到10000余人,累积参赛项目达到1200余项,围绕着集团汽车产业为主业,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学生们提出更多的创新模式和创新结果,促进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产业化成果。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师生之间、校企之间“产教结合”,也标志着该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在联合参赛中,学生们在老师和相关企业技术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对技术的研究发展,不断挑战自我,精益求精,勇于开拓,不轻言放弃,成功创新、转化了科研成果,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完美展现。
结束语: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领路人,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课堂授课模式,注重弘扬学生工匠精神。只有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浓厚的认同感和崇敬感,树立好思善学、探索求实的职业品德,才能真正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只有二者有效融合,才能实现国家双创教育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赵雷.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 v.41;No.386(13):243-243.
[2] 朱玮. 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 005(002):36-38.
[3] 闫淼, 王珊珊.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 1(06):20-22.
吴志送 李振汕 覃汉吨 广西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