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空调遥控器不知道怎么调到除湿功能,您能让小伙子上门帮我调一下吗?”不一会儿,工作人员便登门为老人提供了帮助,并且细心地教会了老人如何使用遥控器,还仔细将步骤甚至图表,为老人明确记录在了记事本上。
这样的电话祖润霞每天都会接到一两个,新街口前公用胡同的养老服务小店虽然面积不大,但早已成为了老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特殊伙伴。
回想起步入养老服务行业,祖润霞坦言:“那可真是逼出来的!”事情还要从20年前说起。
祖润霞的公公罹患胃癌入院手术。本打算请护工照顾老人,结果要么找不到人,要么找到的人不满意,“连基本的翻身都做不好”。想起当时着急上火的情况,祖润霞现在还有些冒火。“不只我们这样,很多病人家属都跟我们有一样的烦恼。再加上当时正赶上闹‘非典’,根本请不到合适的人。”本来挣着一份高薪的她,不得不回家照顾老人。
一年后,老人病重离世。但当初“被逼着”回家的祖润霞并没有回到以前的工作,而是认真琢磨起了养老这件事。 “我相信,当时有更多的人跟我有相同的遭遇,在家庭与工作间无法分身。”
没想到,祖润霞的世纪龙霞家政服务公司一开张就火了。“火到什么程度?两三百名服务员,从没有滞留的。”现在看,祖润霞说,自己正好赶上了北京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起步节奏。
但很快,她发现,专业度不够是个很大的壁垒。“专业的为老服务,不单单是不怕脏、不怕累,能端屎端尿就行了。”祖润霞解释,经过培训的服务员,对老人服务更加细化,比如卧床瘫痪的老人如何翻身穿衣,高血糖、高血脂的老人吃饭有什么讲究,都得学。
和其他家政公司只是充当“保姆中介”不同,她加入北京市家庭服务协会,为所有服务员做专业培训。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社区老人尤其是瘫痪在床的老人,都爱找她这儿的服务员进行照护。
2006年,全市养老机构进一步发展。西城区第一个街道养老机构——新街口福寿轩敬老院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主动找上门来跟她合作,请她当院长。
当时,养老院30张床,刚开业,一个月1800元,住不满。“儿女不孝顺才送敬老院。”这是人们对送老人去养老机构的普遍认知误区。
祖润霞摸着老人脾性,观察着老人需求,一点点琢磨。“老人来敬老院不是简单解决吃喝拉撒问题,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有尊严。”
很快,她筹建起老年兴趣班,并成立志愿者队伍。书画、唱歌、京剧、模特队……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事儿。渐渐地,老人们爱说爱笑起来。
2014年,北京第一家养老服务驿站在三里屯成立。全市开始着力打造周边、身边、床边的“三边四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17年,《北京晚报》一篇报道更给与了祖润霞很大的启发。报道介绍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居民,王春兰与何莲琴相识40年,如今都是空巢老人,她们有个“窗帘约定”作为确认平安的小暗号。2015年,王春兰看到何莲琴午休后未拉开窗帘,速速赶去看望,发现何莲琴摔倒在地上,满脸是血。自那之后,何莲琴又跌倒过4次,几乎都是王春兰第一时间发现,挽救了老友的生命……
当祖润霞将养老服务的视野置于社区时,她发现,随着医养结合全面铺开,一墙之隔的社区卫生院和养老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老人取药、看病、体检,都可以足不出户解决。那么,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付出建筑成本的养老院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社区养老无疑是最好的补充,甚至是未来养老服务的新趋势。
带着这样的思考,祖润霞将养老服务事业的重点转移到社区当中,再次成为了养老行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过分析,她认为这样的服务需要更加深入、具体,且需要从业人员更加贴近需求、细致入微。
于是,祖润霞的养老服务中心推出的家电、水电等上门维修业务便派上了用场,而且这些简单的调试工作,他们尽可能予以免费处理。翻开服务中心的项目册,你会发现除了家庭保洁、上门维修等同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外,上门理发、做被子等养老服务中很少出现的项目也罗列其中。
据《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0)》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老年人口发展变化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北京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截至2020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达常住总人口的19.64%。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爬坡,孕育了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了我国养老院产业的发展。2015-2020年,我国养老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9年以后,伴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长加速、新《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公布,养老机构产业进入高速增长状态,数量规模2019、2020年增速均高于10%,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8670个。
伴随发展,企业呈现出独特性与个性化趋势,但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伴随年龄增长,其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变化,任何一家机构都不能全部包揽老年人服务,而社会中又有不少爱心机构与人士希望参与到为老服务的事业中来。
基于这样的思考,祖润霞编织起了一张爱心网。
有溫度的事业会让人上瘾,祖润霞如此认为,她周围的朋友也有同感。
老人们通过养老中心的日常活动结识了新朋友,又各自因为爱好成立了模特队、合唱团、手工制作等小组。大家不但自得其乐,更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努力走进敬老院、社区等处播撒爱心。
“与爱同行”志愿服务队就此诞生,很多老年人不但享受到了居家养老的乐趣,更寻找到了新的社会价值,感受到了生活中因奉献而获得的意义。
温暖正在延续,幸福还将持续来临……
这样的电话祖润霞每天都会接到一两个,新街口前公用胡同的养老服务小店虽然面积不大,但早已成为了老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特殊伙伴。
逼出来的养老事业
回想起步入养老服务行业,祖润霞坦言:“那可真是逼出来的!”事情还要从20年前说起。
祖润霞的公公罹患胃癌入院手术。本打算请护工照顾老人,结果要么找不到人,要么找到的人不满意,“连基本的翻身都做不好”。想起当时着急上火的情况,祖润霞现在还有些冒火。“不只我们这样,很多病人家属都跟我们有一样的烦恼。再加上当时正赶上闹‘非典’,根本请不到合适的人。”本来挣着一份高薪的她,不得不回家照顾老人。
一年后,老人病重离世。但当初“被逼着”回家的祖润霞并没有回到以前的工作,而是认真琢磨起了养老这件事。 “我相信,当时有更多的人跟我有相同的遭遇,在家庭与工作间无法分身。”
没想到,祖润霞的世纪龙霞家政服务公司一开张就火了。“火到什么程度?两三百名服务员,从没有滞留的。”现在看,祖润霞说,自己正好赶上了北京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起步节奏。
但很快,她发现,专业度不够是个很大的壁垒。“专业的为老服务,不单单是不怕脏、不怕累,能端屎端尿就行了。”祖润霞解释,经过培训的服务员,对老人服务更加细化,比如卧床瘫痪的老人如何翻身穿衣,高血糖、高血脂的老人吃饭有什么讲究,都得学。
和其他家政公司只是充当“保姆中介”不同,她加入北京市家庭服务协会,为所有服务员做专业培训。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社区老人尤其是瘫痪在床的老人,都爱找她这儿的服务员进行照护。
2006年,全市养老机构进一步发展。西城区第一个街道养老机构——新街口福寿轩敬老院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主动找上门来跟她合作,请她当院长。
当时,养老院30张床,刚开业,一个月1800元,住不满。“儿女不孝顺才送敬老院。”这是人们对送老人去养老机构的普遍认知误区。
祖润霞摸着老人脾性,观察着老人需求,一点点琢磨。“老人来敬老院不是简单解决吃喝拉撒问题,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有尊严。”
很快,她筹建起老年兴趣班,并成立志愿者队伍。书画、唱歌、京剧、模特队……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事儿。渐渐地,老人们爱说爱笑起来。
让养老走入社区
2014年,北京第一家养老服务驿站在三里屯成立。全市开始着力打造周边、身边、床边的“三边四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17年,《北京晚报》一篇报道更给与了祖润霞很大的启发。报道介绍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居民,王春兰与何莲琴相识40年,如今都是空巢老人,她们有个“窗帘约定”作为确认平安的小暗号。2015年,王春兰看到何莲琴午休后未拉开窗帘,速速赶去看望,发现何莲琴摔倒在地上,满脸是血。自那之后,何莲琴又跌倒过4次,几乎都是王春兰第一时间发现,挽救了老友的生命……
当祖润霞将养老服务的视野置于社区时,她发现,随着医养结合全面铺开,一墙之隔的社区卫生院和养老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老人取药、看病、体检,都可以足不出户解决。那么,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付出建筑成本的养老院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社区养老无疑是最好的补充,甚至是未来养老服务的新趋势。
带着这样的思考,祖润霞将养老服务事业的重点转移到社区当中,再次成为了养老行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过分析,她认为这样的服务需要更加深入、具体,且需要从业人员更加贴近需求、细致入微。
于是,祖润霞的养老服务中心推出的家电、水电等上门维修业务便派上了用场,而且这些简单的调试工作,他们尽可能予以免费处理。翻开服务中心的项目册,你会发现除了家庭保洁、上门维修等同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外,上门理发、做被子等养老服务中很少出现的项目也罗列其中。
赡老更需柔软的温度
据《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0)》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老年人口发展变化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北京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截至2020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达常住总人口的19.64%。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爬坡,孕育了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了我国养老院产业的发展。2015-2020年,我国养老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9年以后,伴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长加速、新《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公布,养老机构产业进入高速增长状态,数量规模2019、2020年增速均高于10%,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8670个。
伴随发展,企业呈现出独特性与个性化趋势,但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伴随年龄增长,其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变化,任何一家机构都不能全部包揽老年人服务,而社会中又有不少爱心机构与人士希望参与到为老服务的事业中来。
基于这样的思考,祖润霞编织起了一张爱心网。
有溫度的事业会让人上瘾,祖润霞如此认为,她周围的朋友也有同感。
老人们通过养老中心的日常活动结识了新朋友,又各自因为爱好成立了模特队、合唱团、手工制作等小组。大家不但自得其乐,更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努力走进敬老院、社区等处播撒爱心。
“与爱同行”志愿服务队就此诞生,很多老年人不但享受到了居家养老的乐趣,更寻找到了新的社会价值,感受到了生活中因奉献而获得的意义。
温暖正在延续,幸福还将持续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