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无用”技能,是指和计算机、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等一些“应用”专业相比,不太实用的学科。
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了1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只有5%的岗位在和计算机相关的领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剩下90%的新工作是什么呢?大部分都和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有关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市场研究员”,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4年增加了30%,比程序员都热门。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等行业的工作,这些都不是纯技术的工作。
这其实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现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像在计算机领域,它消灭旧岗位的速度和创造新岗位的速度几乎是一样迅速的,所以并没有增加岗位总数。但是只要人工智能跟真人之间还存在区别,就业市场就需要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
那什么样的能力才算可迁移能力?
比如,有个男生叫乔希,大学学的是人类学,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这样的专业,除了知道一些趣闻谈资,还有什么用?乔希读大学时,一位女教授当着学生的面剪下自己的指甲。教授说:“指甲长在我手上的时候,你们都夸指甲好看,可是我把它剪下来,你们就觉得很恶心,这说明同样一个东西,我们对它的评价并不完全是由东西本身决定的,而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这些条件有关。我们研究人类学,就要学会理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这就教给学生一种考察复杂世界的眼光。你学了人类学,就可能拥有一种比直来直去高级的思维方式,这是可迁移能力的价值所在:它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乔希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帮不懂技术的人使用电子产品。他把自己的人类学理论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恰当的市场定位。现在乔希进入了人机交流领域,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帮企业设计网站和软件的用户界面,非常成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必须把非实用学科的见识和理工科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说:好奇心+大数据=市场研究,同理心+基因测序=基因咨询服务,文学创造力+互联网=社交网络经理……总之,这种可迁移能力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可迁移的能力具体指什么?其实就是五种被重新定义的“批判性思维”。
第一是探索。好的大学教育特别强调调研能力。并不是教授在课堂上讲什么,你考试的时候照着写就能得分——你得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你还需要有能力寻找新素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你具备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第二是洞察。给你一大堆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你能不能从中有所洞察?比如,通过一件商品的销售反馈,你能不能判断这件商品的前景?
第三是制定规则。按照事先定好的规则去完成一件事,是非常简单的技能。可是如果根本没有规则,你能不能自己制定规则,带领别人去完成任务?
第四是联结。年薪高的岗位,都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得会使用权力。你能不能了解团队中每个人想要什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哪里?如果你有这种能力,你就能理解自己的团队和用户。你知道不同的人对一件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你能倾听与你的意见相反的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就能很好地把用户、产品和工程师联结起来。
第五是说服。你能不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首先,你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和写作水平、演讲水平有关。其次,你得有共情能力,想要說服一个人,最好能站在这个人的角度去说。
《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有一个身份是期权交易员,他赚了很多钱,但是因为书写得太好,人们更愿意把他看成一名哲学家。金融大鳄索罗斯是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弟子,但是因为金融玩得太好,人们还是把他当成一个交易员。
有很多从事金融业的人其实是学哲学出身的。企业创始人、高管、普通金融从业人员都有。如果你是哲学系的毕业生,去华尔街找工作你会有一种亲切感。投资人伊坎喜欢的商业模式是,收购一个很有潜力但表现并不好的公司,重组这个公司,告诉管理层应该怎么改革,改好了再卖掉。
伊坎以前就是学哲学的,哲学跟这种工作有什么关系呢?伊坎说,哲学的一种智慧,就是看你能不能在混沌不明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有效将工作向前推进。伊坎对管理层的重组改革,就运用了这种智慧。
当你毕业10年后,你会发现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的工资水平在逐渐增高,这就是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的后劲。
(小 林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能力迁移》一书,喻 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