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在多年的实验中,攀越了一个个高峰。为使其与时俱进、长盛不衰,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决定把它与现代媒体——网络结合起来,升格为“网络支持下的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实验”。
它由原来的“发散思维课+辐合思维课”发展成“网络预习课+发散思维课+辐合思维课”。“网络预习课”即是把语文课堂搬到电脑室去,并把鼠标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冲浪。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量大增,思维更加活跃,甚至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给后面的两课,尤其是发散思维课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里侧重探讨网络预习课和网络支持下的发散思维课的实践与思考。
1. 网络预习的课堂实践
网络预习课上,我动员学生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尽可能多的查找有关的资料,课后要求学生整理好自己的上网成果,大部分学生当晚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成果整理出来。
如《最后一课》网络课后,同学们上交的预习成果135条。学生们详细搜集了本课的疑难字词、都德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图片等等。有的同学甚至将普法战争的影片也刻成光盘上交。另有质疑共16条,学生们从语言、课文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
通过网络预习环节,我初步了解到了同学们的疑问,这样极大地方便了课堂上的交流,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学生学得有兴趣了;老师教得也轻松了。
试行几次后,我将原先由学生个人自己查找资料的环节改成由小组负责。每八人一个小组,网络课前需要大致确定好本组的主要查找内容。为了避免过多的重复材料,我将小组查找的重点进行了分工。这样每个小组都有所侧重,并且兼顾其他,既有信息量,又可以有所侧重,并且小组内又会有所讨论和分工。这样在课前就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黄河颂》,各小组就合作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包括“黄河——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歌”“关于黄河的诗”“关于黄河的传说” “黄河的今天和明天”“我读《黄河颂》”等八个专题。将黄河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既有形象的资料图片,也有理性的拓展思考。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爱祖国的热情,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2. 网络支持下的发散思维课堂
在网络预习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情境,在学好范例、掌握方法的基础上,以网络资料为拓展资源,进行资源拓展型的“开放式”学习,使发散思维的课堂大放异彩。
如《最后一课》,同学们通过网络查找交流,对“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就有多种回答。有的小组认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有的小组认为“屋顶上的鸽子的叫声是引出后文敌人强迫鸽子也要学德语的联想,从而表现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嘲讽”;还有的说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其实这里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等。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课堂的交流合作也更顺畅了。
活跃的课堂交流,也带来课堂形式的灵活多变。在发散思维课堂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增加了一些娱乐的内容,如 “作家连连看”“智力大比拼”“欢乐竞技场”等。每个同学都可以主动提出增设的项目,但每节发散思维课最多只能增设两项。还有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热情,主动请缨充当课堂主持人的角色,让老师加入到学生中去。这种角色的互换也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往往在上完一节发散思维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总会进行一些讨论。同学们自己开辟了一些栏目,如“我还有话说”“星星点灯”“创作你我他”等。最多的是将自己的一课一得发表出来,让同学们“评头论足”。这既是展示自我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
3. 网络支持下的课堂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学生缺乏对网络资料的思考和提炼。有的学生 “过多关注网络资料而忽略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追寻的思维活动,以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而排斥深入思考的‘想’”。如发散思维课中,有些同学一心只想推销自己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上很多同学一味地重复相同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改造和自己的观点,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加工的能力较低。
网络利用得好,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反之,我们会成为网络的奴隶,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用思辨的头脑,在拿来的同时也进行加工改造,而解决这些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第二,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网络的许多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如通过在线论坛进行讨论;利用校园BBS将文章进行在线发表;利用聊天室和E-mail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博客进行交流;通过网站对作品进行展示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该课题的研究空间还十分广阔。
它由原来的“发散思维课+辐合思维课”发展成“网络预习课+发散思维课+辐合思维课”。“网络预习课”即是把语文课堂搬到电脑室去,并把鼠标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冲浪。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量大增,思维更加活跃,甚至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给后面的两课,尤其是发散思维课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里侧重探讨网络预习课和网络支持下的发散思维课的实践与思考。
1. 网络预习的课堂实践
网络预习课上,我动员学生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尽可能多的查找有关的资料,课后要求学生整理好自己的上网成果,大部分学生当晚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成果整理出来。
如《最后一课》网络课后,同学们上交的预习成果135条。学生们详细搜集了本课的疑难字词、都德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图片等等。有的同学甚至将普法战争的影片也刻成光盘上交。另有质疑共16条,学生们从语言、课文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
通过网络预习环节,我初步了解到了同学们的疑问,这样极大地方便了课堂上的交流,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学生学得有兴趣了;老师教得也轻松了。
试行几次后,我将原先由学生个人自己查找资料的环节改成由小组负责。每八人一个小组,网络课前需要大致确定好本组的主要查找内容。为了避免过多的重复材料,我将小组查找的重点进行了分工。这样每个小组都有所侧重,并且兼顾其他,既有信息量,又可以有所侧重,并且小组内又会有所讨论和分工。这样在课前就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黄河颂》,各小组就合作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包括“黄河——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歌”“关于黄河的诗”“关于黄河的传说” “黄河的今天和明天”“我读《黄河颂》”等八个专题。将黄河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既有形象的资料图片,也有理性的拓展思考。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爱祖国的热情,同时提高了学生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2. 网络支持下的发散思维课堂
在网络预习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情境,在学好范例、掌握方法的基础上,以网络资料为拓展资源,进行资源拓展型的“开放式”学习,使发散思维的课堂大放异彩。
如《最后一课》,同学们通过网络查找交流,对“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就有多种回答。有的小组认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有的小组认为“屋顶上的鸽子的叫声是引出后文敌人强迫鸽子也要学德语的联想,从而表现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嘲讽”;还有的说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其实这里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等。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课堂的交流合作也更顺畅了。
活跃的课堂交流,也带来课堂形式的灵活多变。在发散思维课堂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增加了一些娱乐的内容,如 “作家连连看”“智力大比拼”“欢乐竞技场”等。每个同学都可以主动提出增设的项目,但每节发散思维课最多只能增设两项。还有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热情,主动请缨充当课堂主持人的角色,让老师加入到学生中去。这种角色的互换也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往往在上完一节发散思维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总会进行一些讨论。同学们自己开辟了一些栏目,如“我还有话说”“星星点灯”“创作你我他”等。最多的是将自己的一课一得发表出来,让同学们“评头论足”。这既是展示自我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
3. 网络支持下的课堂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学生缺乏对网络资料的思考和提炼。有的学生 “过多关注网络资料而忽略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追寻的思维活动,以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而排斥深入思考的‘想’”。如发散思维课中,有些同学一心只想推销自己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上很多同学一味地重复相同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改造和自己的观点,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加工的能力较低。
网络利用得好,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反之,我们会成为网络的奴隶,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用思辨的头脑,在拿来的同时也进行加工改造,而解决这些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第二,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网络的许多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如通过在线论坛进行讨论;利用校园BBS将文章进行在线发表;利用聊天室和E-mail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博客进行交流;通过网站对作品进行展示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该课题的研究空间还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