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朔州市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这样一位女专家,她常年奔波在乡镇农村、田间地头,几乎不过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她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田的方法,帮农民解决问题,她曾为朔城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就是朔州市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
上心农事 做农技带头人
1987年,李淑兰从山西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4年后,被调到朔州市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据李淑兰回忆:“不下乡不知道村里是什么情况,为了能尽快帮助农户,我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发现各个地方的土壤、气候、自然条件都不一样,书上的理论知识再好也要转化到实际生产中才有价值。”
她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李淑兰一有时间便扎根农村研究全区的土壤类别,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寻找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和品种。几年下来,她不仅培育出很多新品种,还及时推广各种作物种植的新技术。
2006年,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李淑兰成为朔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上任后,李淑兰更加注重学习,她这样告诉记者:“我是搞农业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地学习,如果停下学习的脚步,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扎根一线 钻农业新技术
多年来,朔城区的农户都是以种植玉米为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60万亩以上。2008年前,朔城区的玉米平均亩产量不到700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大片的农田变成了荒地。李淑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经过3个月的研究,她发现这里最适合用玉米单粒播种技术。经过半年的试验,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大获成功,玉米亩产量增加到了800斤。同时,李淑兰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写出了培训教材,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地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2010年,是让李淑兰记忆犹新的一年。这一年,是倒春寒最厉害的一年,朔城区的玉米开始大面积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并且玉米分蘖增多。为了能尽快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李淑兰住在了农村。通过两年的实地观察和研究,她发现倒春寒的天气让土地受到了影响。李淑兰开始想办法、找对策,她重新为农户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种子,通过加强对苗期的管理、及时补种的方法对玉米种植进行了改革。玉米分蘖增多也是农户比较头疼的问题,到底要不要人工去除?李淑兰专门请教了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专家,专家告诉李淑兰:“人工去分蘖投工较大,并且无法实现机械化,而根据试验,去分蘖与不去分蘖对产量影响不大,分蘖并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每年李淑兰都要深入农村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2011年春节刚过,李淑兰便来到沙塄河乡三甲村培训,一间教室里坐满了人,有的年近花甲,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听课。她就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等知识进行了讲解,课上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听完课,农户们相互交流:“咱们每年4月10日就开始种植玉米了,国庆前后开始收,种植的时间过早、出苗差,秋天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就给收了,怪不得产量上不去。”农户们按照李淑兰所讲述的方法把种植时间和收割时间推后,再运用深耕及深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种植,2012年以后玉米的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肥田玉米亩产量达到了2000斤。
李淑兰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不仅在朔城区建立了玉米、马铃薯、蔬菜3大主导产业10大试验示范基地,多年来还引进推广新品种80多个、新技术60余项。
天道酬勤 成农民贴心人
多年来,李淑兰在全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朔城区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和水平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李淑兰从2012~2014年先后主编了《朔城区耕地地力评价和利用》《现代农业基础理论》《农业实用技术》等实用技术书籍,这些书成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枕边书。其中,由李淑兰撰写的《无公害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国家一级刊物《内蒙古农业科技》发表,对农民科学种田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辛勤工作换来了丰硕成果,2012年李淑兰被农业部评为“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4年被山西省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2015年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等。面对荣誉,李淑兰谦虚地对记者说:“荣誉只代表过去,只有让田地绿了、农民富了,我的工作才算做好了。”
工作29年来,她及时掌握农业新技术,不断使自己进步,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基层农技推广这份职业。采访结束时,李淑兰对记者说:“获得任何荣誉都比不上广大农民对我的信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如今在朔城区,只要一提起农技推广中心的李淑兰,农户就会竖起大拇指:李主任可是咱农民的贴心人啊。
上心农事 做农技带头人
1987年,李淑兰从山西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4年后,被调到朔州市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据李淑兰回忆:“不下乡不知道村里是什么情况,为了能尽快帮助农户,我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发现各个地方的土壤、气候、自然条件都不一样,书上的理论知识再好也要转化到实际生产中才有价值。”
她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李淑兰一有时间便扎根农村研究全区的土壤类别,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寻找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和品种。几年下来,她不仅培育出很多新品种,还及时推广各种作物种植的新技术。
2006年,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李淑兰成为朔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上任后,李淑兰更加注重学习,她这样告诉记者:“我是搞农业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地学习,如果停下学习的脚步,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扎根一线 钻农业新技术
多年来,朔城区的农户都是以种植玉米为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60万亩以上。2008年前,朔城区的玉米平均亩产量不到700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大片的农田变成了荒地。李淑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经过3个月的研究,她发现这里最适合用玉米单粒播种技术。经过半年的试验,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大获成功,玉米亩产量增加到了800斤。同时,李淑兰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写出了培训教材,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地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2010年,是让李淑兰记忆犹新的一年。这一年,是倒春寒最厉害的一年,朔城区的玉米开始大面积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并且玉米分蘖增多。为了能尽快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李淑兰住在了农村。通过两年的实地观察和研究,她发现倒春寒的天气让土地受到了影响。李淑兰开始想办法、找对策,她重新为农户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种子,通过加强对苗期的管理、及时补种的方法对玉米种植进行了改革。玉米分蘖增多也是农户比较头疼的问题,到底要不要人工去除?李淑兰专门请教了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专家,专家告诉李淑兰:“人工去分蘖投工较大,并且无法实现机械化,而根据试验,去分蘖与不去分蘖对产量影响不大,分蘖并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每年李淑兰都要深入农村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2011年春节刚过,李淑兰便来到沙塄河乡三甲村培训,一间教室里坐满了人,有的年近花甲,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听课。她就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等知识进行了讲解,课上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听完课,农户们相互交流:“咱们每年4月10日就开始种植玉米了,国庆前后开始收,种植的时间过早、出苗差,秋天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就给收了,怪不得产量上不去。”农户们按照李淑兰所讲述的方法把种植时间和收割时间推后,再运用深耕及深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种植,2012年以后玉米的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肥田玉米亩产量达到了2000斤。
李淑兰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不仅在朔城区建立了玉米、马铃薯、蔬菜3大主导产业10大试验示范基地,多年来还引进推广新品种80多个、新技术60余项。
天道酬勤 成农民贴心人
多年来,李淑兰在全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朔城区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和水平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李淑兰从2012~2014年先后主编了《朔城区耕地地力评价和利用》《现代农业基础理论》《农业实用技术》等实用技术书籍,这些书成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枕边书。其中,由李淑兰撰写的《无公害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国家一级刊物《内蒙古农业科技》发表,对农民科学种田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辛勤工作换来了丰硕成果,2012年李淑兰被农业部评为“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4年被山西省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2015年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等。面对荣誉,李淑兰谦虚地对记者说:“荣誉只代表过去,只有让田地绿了、农民富了,我的工作才算做好了。”
工作29年来,她及时掌握农业新技术,不断使自己进步,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基层农技推广这份职业。采访结束时,李淑兰对记者说:“获得任何荣誉都比不上广大农民对我的信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如今在朔城区,只要一提起农技推广中心的李淑兰,农户就会竖起大拇指:李主任可是咱农民的贴心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