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之所以言其是重点,是因为该题放在试卷开头,无论是心态还是做题时间都影响着整张试卷的成败;言其是难点,是因其选文内容多为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生对这类知识是比较陌生的,而且阅读和解题时间很短;言其是薄弱点,是因为学生的解题方法局限在快速浏览之后的原始比对,但是作为基础性阅读的论述类文本,高考对其所考查的能力和难度相对选考类文本阅读而言是比较低的,主要在于考查学生能否在获取文章信息的基础上对选项做出判断与推断。在此,以《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的论述类文本为例,探讨整体把握文本、科学准确答题的方法。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回放】: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新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阅读方法】:
1.阅读一篇论述类文本,要关注文章的题目或出处。因为它们往往提示着文章的论题或论点,从本文的出处可知该文的论题是“意境”。
2.阅读文章第1段,通过勾画关键词,理清句与句间关系,从而提取出关键信息。
3.阅读第2段,凭借语感可以判定首句为关键句,具体解释“意境”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是“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因为,论述类文本是议论文体,整体把握时分清楚观点与材料,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把握信息。下文很明显是材料,“相反”“也”清晰地显示着材料间的关系。
4.阅读第3段,根据文章的核心论题是意境,论述类文本往往围绕论题的内涵、特质、发展、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再者,特殊的语言标志——即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同一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也可帮助学生迅速把握关键信息,即意境作品的特质:“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引领的是以这一特质为前提的结论,后文则是这个结论的材料。
5.阅读第4段,“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是关键信息,“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是说因为西方艺术中的有些作品也“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也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自此,可以探讨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即通过关注文本的题目与出处,抓住关键词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关系,注意文中前后照应的关键词句,快速而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总之,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一方面要依靠语感快速整体把握文本,一方面要明确考点和热点,微察病理,科学解题。只有重视阅读能力,培养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才能抓住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根本。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回放】: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新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阅读方法】:
1.阅读一篇论述类文本,要关注文章的题目或出处。因为它们往往提示着文章的论题或论点,从本文的出处可知该文的论题是“意境”。
2.阅读文章第1段,通过勾画关键词,理清句与句间关系,从而提取出关键信息。
3.阅读第2段,凭借语感可以判定首句为关键句,具体解释“意境”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是“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因为,论述类文本是议论文体,整体把握时分清楚观点与材料,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把握信息。下文很明显是材料,“相反”“也”清晰地显示着材料间的关系。
4.阅读第3段,根据文章的核心论题是意境,论述类文本往往围绕论题的内涵、特质、发展、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再者,特殊的语言标志——即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同一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也可帮助学生迅速把握关键信息,即意境作品的特质:“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引领的是以这一特质为前提的结论,后文则是这个结论的材料。
5.阅读第4段,“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是关键信息,“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是说因为西方艺术中的有些作品也“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也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自此,可以探讨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即通过关注文本的题目与出处,抓住关键词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关系,注意文中前后照应的关键词句,快速而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总之,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一方面要依靠语感快速整体把握文本,一方面要明确考点和热点,微察病理,科学解题。只有重视阅读能力,培养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才能抓住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