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la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聪明的教师在教学里为学生传授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作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拥有前者的“聪明”,而且还必须具有后者的“伟大”。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亮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伟大”的教育者呢?
  一、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上都足以证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实践也证明,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达尔文小时候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长大了才造就了他的生物进化论。可是现在的家长和教师却总担心学生的分数上不去,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背、记,学生的兴趣个性刚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打击、扼杀在摇篮中。其实,美国教育家门肯的育人观很值得称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的确如此,人们经常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分数。语文课堂除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有关知识外,还应把语文课堂“搬”进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取所能,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佳。
  二、让学生的眼神和心灵亮起来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眼神的交流便可得知一二。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的眼神亮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如,在教学《木兰诗》时,配上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便给学生听觉上美的感受。教学《核舟记》时,把美术课中的素描和简笔画搬入课堂,还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形状外观。教学《苏州园林》时,单凭课文的字里行间和几幅简易的彩图而教,学生会不明不白的,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教师不但从中了解了大量有关中外园林艺术的知识,而且还从网上搜集了一大批有关苏州园林及其他园林的图片,再以此精心制作成一个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送上一堂图文并茂的精美之课,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苏州园林“如画”的特点,又让学生对世界园林艺术大开眼界。“语文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堂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看报纸,看电视。例如,把有益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体育世界》《人与自然》《焦点访谈》《同一首歌》等,带入课堂。与学生谈古论今,谈“天”说“地”,谈社会人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
  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总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一一道来,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口袋,硬往里塞,有时强硬地将一篇含蓄优美的文章变成一杯白开水,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其实,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像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花朵,学生则像一只采花酿蜜的小蜜蜂,蜜蜂的采花酿蜜当然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务必要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即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哪个最为主要?为什么?一下子学生都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教师应该先不急于去判断谁的答案正确,而是点拔学生从“朽木不可雕”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得出“结构坚固”是最为理想的答案。而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如此有灵性的斑羚,你想向猎人说一句什么话?而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就可以留下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死海永远不死?这两个看似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其实正是课文的延伸与发展,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所做的调查发现:美国学生拥有超强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达65%的学生每个星期能得到至少6个小时的阅读指导,而国际平均数仅为28%,而中国语文教育的弊病也就在于此。因此,要想让中国的学生也有超强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无非有两条途径:其一是让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中人、事、物;其二就是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想象。
  四、让学生的实践和创造亮起来
  近几年来,中国有许多高分的毕业生不被国际大学府青睐,也不被国际社会广泛任用,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这个“能”,就是实践和创造能力。有一个社会调查家做了一项调查,结论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然后用分数来量化。确实如此,现在的教育太过于强调课本的知识了,太强调分数了,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学习新闻和调查报告这两种文体时,可以让学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深入实地调查,亲自参与,亲身感受,摄取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的文章来。所以,学习语文知识,单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进行细致而耐心的讲解,倒不如靠学生的亲身实践创造。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其他文献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为这些文学经典中精彩的文笔而深深陶醉。同时,我又是个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一直是我的研究课题和爱好。有一天,我想到一句古话,“取法乎上,可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不禁想到,文学经典是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小学作文教学,能否借鉴、学习文学经典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摸索,我发现,文学经典中,包含着学生作文最丰富的营养,可以直
期刊
《新课标》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考实用类传记阅读探究性试题应运而生。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此类试题呈现出了主观性、启发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纵观近年高考实用类传纪阅读题,可以将其探究性题型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语句理解型  传记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其含义,指
期刊
语文必修二的第二单元教学已经结束了,笔者在单元反思,总结时发现有个探究问题的处理还不能让学生信服。第六课《孔雀东南飞》课后习题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这首诗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同学之间讨论:这场悲剧如何产生?  按照以往的惯例,引导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没有遵从封建礼教妇德要求。“本自无教养”,“举动自专由”说明平时的言行僭越了封建礼教的规范,所以被焦母不容。2.认为兰芝多年不孕,不能为家族延
期刊
有关天宝遗事,“诗圣”杜甫在《哀江头》中已开其端,“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其间的感叹之意虽已将讽刺之情冲淡,却也是真情实感的强烈流露。到了中唐,文人墨客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多反思和认识,出现了许多咏叹诗和稗史小说,白居易的感伤类诗作《长恨歌》便是其中的翘楚。到了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李、杨的故事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虽然关汉卿的《哭香囊》、瘐天锡的《华清宫
期刊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响亮的课题,兴师动众,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大量资料,然后整理成一部内容全面的专著。这固然属研究性学习,但却有点形式主义之嫌。其实,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发现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学习才有研究的对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期刊
目前,《语文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正在语文教研界深入展开。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
期刊
语文课程难教,语文教师的一大通病往往在于角色错位,认定自己是一个“教书先生”,只需“传道受业解惑”,只需要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语文老师应注重平时的精讲精批,扮演在而不在、不在而在,有中有无,无中有有的灵动角色,才能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场合和不同时机的需要,真正落实“让学习过程  1、多扮“新娘”角色  大多数学生觉得语文乏味,学习兴趣不浓。面对学生,没有必要过多强调
期刊
“绿色课堂”, 崇尚的是健康的、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提倡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强调的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的是基于民主尊重的教育,落实的是新课程背景下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主阵地教育。在这样的“绿色课堂”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给予学生权利——参与权、平等权、质疑权、选择权,从而改变课堂现状,呵护学生的学习情感。不但全面地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而且还
期刊
前几天,看过一个对以前现在学校课程的评价,是这样说的:当学生需要学习道德判断的时候,他们却在原始社会里爬行;当学生需要认识社会关系的时候,他们却在资本论里跋涉。这深刻地反映出原来课程教材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这些年的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更加以人为本,更具有现实性,更贴近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实现新的课程追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期刊
《陈情表》自问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特别是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评价一出,《陈情表》更是有口皆碑,一时洛阳纸贵。但细细读来,颇觉《陈情表》实难和《出》《祭》二文鼎足。故此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吐心中块垒。  《陈情表》以孝著名,但读来激动之余却又不禁让人心为之堵。如果说《出师表》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腔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