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聪明的教师在教学里为学生传授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作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拥有前者的“聪明”,而且还必须具有后者的“伟大”。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亮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伟大”的教育者呢?
一、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上都足以证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实践也证明,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达尔文小时候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长大了才造就了他的生物进化论。可是现在的家长和教师却总担心学生的分数上不去,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背、记,学生的兴趣个性刚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打击、扼杀在摇篮中。其实,美国教育家门肯的育人观很值得称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的确如此,人们经常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分数。语文课堂除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有关知识外,还应把语文课堂“搬”进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取所能,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佳。
二、让学生的眼神和心灵亮起来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眼神的交流便可得知一二。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的眼神亮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如,在教学《木兰诗》时,配上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便给学生听觉上美的感受。教学《核舟记》时,把美术课中的素描和简笔画搬入课堂,还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形状外观。教学《苏州园林》时,单凭课文的字里行间和几幅简易的彩图而教,学生会不明不白的,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教师不但从中了解了大量有关中外园林艺术的知识,而且还从网上搜集了一大批有关苏州园林及其他园林的图片,再以此精心制作成一个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送上一堂图文并茂的精美之课,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苏州园林“如画”的特点,又让学生对世界园林艺术大开眼界。“语文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堂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看报纸,看电视。例如,把有益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体育世界》《人与自然》《焦点访谈》《同一首歌》等,带入课堂。与学生谈古论今,谈“天”说“地”,谈社会人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
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总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一一道来,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口袋,硬往里塞,有时强硬地将一篇含蓄优美的文章变成一杯白开水,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其实,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像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花朵,学生则像一只采花酿蜜的小蜜蜂,蜜蜂的采花酿蜜当然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务必要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即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哪个最为主要?为什么?一下子学生都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教师应该先不急于去判断谁的答案正确,而是点拔学生从“朽木不可雕”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得出“结构坚固”是最为理想的答案。而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如此有灵性的斑羚,你想向猎人说一句什么话?而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就可以留下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死海永远不死?这两个看似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其实正是课文的延伸与发展,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所做的调查发现:美国学生拥有超强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达65%的学生每个星期能得到至少6个小时的阅读指导,而国际平均数仅为28%,而中国语文教育的弊病也就在于此。因此,要想让中国的学生也有超强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无非有两条途径:其一是让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中人、事、物;其二就是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想象。
四、让学生的实践和创造亮起来
近几年来,中国有许多高分的毕业生不被国际大学府青睐,也不被国际社会广泛任用,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这个“能”,就是实践和创造能力。有一个社会调查家做了一项调查,结论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然后用分数来量化。确实如此,现在的教育太过于强调课本的知识了,太强调分数了,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学习新闻和调查报告这两种文体时,可以让学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深入实地调查,亲自参与,亲身感受,摄取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的文章来。所以,学习语文知识,单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进行细致而耐心的讲解,倒不如靠学生的亲身实践创造。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一、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上都足以证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实践也证明,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达尔文小时候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长大了才造就了他的生物进化论。可是现在的家长和教师却总担心学生的分数上不去,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背、记,学生的兴趣个性刚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打击、扼杀在摇篮中。其实,美国教育家门肯的育人观很值得称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的确如此,人们经常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分数。语文课堂除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有关知识外,还应把语文课堂“搬”进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取所能,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佳。
二、让学生的眼神和心灵亮起来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眼神的交流便可得知一二。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的眼神亮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如,在教学《木兰诗》时,配上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便给学生听觉上美的感受。教学《核舟记》时,把美术课中的素描和简笔画搬入课堂,还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形状外观。教学《苏州园林》时,单凭课文的字里行间和几幅简易的彩图而教,学生会不明不白的,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教师不但从中了解了大量有关中外园林艺术的知识,而且还从网上搜集了一大批有关苏州园林及其他园林的图片,再以此精心制作成一个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送上一堂图文并茂的精美之课,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苏州园林“如画”的特点,又让学生对世界园林艺术大开眼界。“语文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堂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看报纸,看电视。例如,把有益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体育世界》《人与自然》《焦点访谈》《同一首歌》等,带入课堂。与学生谈古论今,谈“天”说“地”,谈社会人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
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总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一一道来,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口袋,硬往里塞,有时强硬地将一篇含蓄优美的文章变成一杯白开水,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其实,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像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花朵,学生则像一只采花酿蜜的小蜜蜂,蜜蜂的采花酿蜜当然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务必要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即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哪个最为主要?为什么?一下子学生都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教师应该先不急于去判断谁的答案正确,而是点拔学生从“朽木不可雕”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得出“结构坚固”是最为理想的答案。而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如此有灵性的斑羚,你想向猎人说一句什么话?而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就可以留下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死海永远不死?这两个看似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其实正是课文的延伸与发展,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所做的调查发现:美国学生拥有超强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达65%的学生每个星期能得到至少6个小时的阅读指导,而国际平均数仅为28%,而中国语文教育的弊病也就在于此。因此,要想让中国的学生也有超强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无非有两条途径:其一是让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中人、事、物;其二就是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想象。
四、让学生的实践和创造亮起来
近几年来,中国有许多高分的毕业生不被国际大学府青睐,也不被国际社会广泛任用,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这个“能”,就是实践和创造能力。有一个社会调查家做了一项调查,结论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然后用分数来量化。确实如此,现在的教育太过于强调课本的知识了,太强调分数了,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学习新闻和调查报告这两种文体时,可以让学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深入实地调查,亲自参与,亲身感受,摄取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的文章来。所以,学习语文知识,单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进行细致而耐心的讲解,倒不如靠学生的亲身实践创造。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