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八卦 阴阳相生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13106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文化艺术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对经典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承与感悟。在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艺术、手工技艺的长河中,虽说文化艺术品的衍生是随着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不断升华发展的,但它依然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提高,不断在生活的实践中,在对前人优秀习惯、创作、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的筛选与艺术文化丰富的过程中流传下来的,而又不断流传下去的优秀文化艺术。
  “八方八卦一捆竹壶”就是在拜赏邵大亨先生“龙头八卦一捆竹壶”,邵景南先生“八卦一捆竹壶”、“六方八卦一捆竹壶”,范大生先生“八卦一捆竹壶”等作品后,受到几位大家经典传世作品的影响而创作的既有传统又有自我创新的作品(见图1)。
  1 传承于传世经典作品的主题构想
  紫砂界传承几百年的壶艺创作中,无论是“龙头八卦一捆竹壶”、还是“八卦一捆竹壶”都是紫砂从业者喜闻乐道的紫砂经典壶型,传承与创新总也离不开前辈们留下的文化艺术精品与文化艺术思想。“龙头八卦一捆竹壶”也称“束竹八卦壶”,亦名有“八卦河图洛书龙头一捆竹壶”、“束柴八卦纹紫砂壶”、“太极八卦壶”、“八卦龙头一捆竹壶”、“龙头八卦一捆竹壶”、“飞龙八卦壶”等,是清代名手邵大亨先生首创的壶式。壶身以64根长竹段围成,以合64卦之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龙头塑形壶流、壶把,既有张狂的张力又有内敛含蓄的包容。将传统壶文化与《易经》文化相融合,阴阳相生,创作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的经典作品,在历代的名家紫砂壶中都能看到不同的创作者传承创作此题材。
  后来,邵景南先生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两款“八卦一捆竹壶”,一件是相对于邵大亨先生款身筒较高的改龙嘴、龙把为竹节壶嘴、壺把的“八方八卦一捆竹壶”,一件是打破邵大亨款和自己原来圆身筒款式的“六方八卦一捆竹壶”的作品,该“六方八卦一捆竹壶”出现在2013年远方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而范大生先生创作的“八卦一捆竹壶”及范家壶庄的传承代表作“四方竹鼎壶”也给了我深厚的创作影响。
  因此,在这么多的经典作品的启发下,决定构思在壶艺泰斗顾景舟诞辰百年之际创作一把前所未有的“八方八卦一捆竹壶”。
  2 创新与新思维意识中的自我突破
  “八方八卦一捆竹壶”的创作思想源于对存世经典作品的拜赏感悟;源于对传统《易经》文化的阅读与内心的感悟;源于所处的紫砂界艺人们现实生活与国家强盛主旋律强大、积极正能量的传播、传递、传达;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正能量,焕发着、张扬着、呐喊着这个时代国强民富的盛世气象,如竹子一样有志气、有气节的现实文化艺术精神。
  “八方八卦一捆竹壶”是在经典竹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传承与创新,保守与突破共存的再创作创新,壶身为八方形,八方形由64根细竹竹节围成,壶身中间以8节一体的竹条束身成捆状,寓圆于方、寓方于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传统思想内涵;壶盖变圆拱形八卦图为八方八卦拱形,并围绕柱钮鼎起“太极阴阳图”;壶嘴改邵大亨先生龙嘴、邵景南先生4节圆竹段为4节方竹段壶嘴;壶把改邵大亨先生龙把、邵景南先生5节圆竹段为5节方竹段壶把;既有范大生“四方竹鼎壶”的顶天立地之气,又有其他创作前辈们的艺术精神;壶底依旧为“河洛图”,但 是便古法圆形为方形图,纵横之间,前呼后应;既是对传统技法的传承,对传统老艺人思想精神的尊重,又是个人紫砂壶艺创作的创新与突破。
  这种自我的突破并不是推翻传统,也不是悖逆于前人的手工技艺思想、技法、技艺的主题,而是通过对前人作品的拜赏,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多方面的积累形成的传承传统,而又融合自己的思想、思维的一次新的大胆尝试与自我超越。当然,经典不可超越,而自我可以突破。
  3 结 论
  紫砂文化艺术作品,是表达创作者思想精神的重要语言,是创作者借助紫砂本体语言抒发对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文化艺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的精神体现与物质存在。在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通过创作“八方八卦一捆竹”,对紫砂前辈们留下的宝贵手工技艺、经典传世作品、宝贵的人格魅力、艺术精神表示崇高敬意。
其他文献
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人所创造的以艺术形象为载体的精神财富。宜兴紫砂壶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具有艺术的普遍性,更具有紫砂的独特性,紫砂泥料天然的可塑性使紫砂壶富于无穷的造型变化,能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品位需求。紫砂壶的艺术形象既表现于生动的外形美感,也同样表现于趣味的人文内涵,现以紫砂壶作品“马到成功”(见图1)为例,谈一谈这把壶的艺术形象,以期共勉。 
期刊
紫砂壶以实用性为基础,寻常而又不平凡,它既人得了普通人家。也登得了大雅之堂。可谓雅俗共赏,且经久不衰。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当之无愧的精华。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精品佳作与杰出艺人层出不穷,赋予这门艺术不断创新和升华的动力,  在灿若银河的紫砂壶艺作品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玉文化为题材主旨的紫砂壶堪称经典,从古至今,无数紫砂艺人都创作或改进过玉元素紫砂壶。使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期刊
宜兴的紫砂壶制作技艺是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手工艺术,并于2005年人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世人对宜兴紫砂壶的肯定,也是宜兴人民的骄傲。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胎质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得益于饮茶的风气,以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日久使用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有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称誉。
期刊
月亮,一直是人类十分钟情的物象存在,一轮圆月悬挂天际,清寂素雅,无限情怀自在不言中,人们喜爱赏月、画月,自古以来,无数文学艺术作品都将月亮作为素材加以人文升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同时,月亮也是人们表达思乡、念故、团圆等情感的独特载体,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抒发思乡之情;中秋团圆佳节之际,更以赏月作为一道重要仪式。可以说,月亮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
期刊
在中国陶瓷的历史长河中,宜兴紫砂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以独特的风格蜚声中外。根据对古窑址的发掘,紫砂陶的起源可追溯到北宋中叶,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而其中最为盛名的紫砂茗壶亦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发展过程从未间断,时至今日已成为紫砂陶和中华茗具的杰出代表。  关于紫砂茗壶的特征和审美,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曾在他的文章《壶艺说》中提及,即“一件精美作品的内涵,必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
期刊
紫砂艺术的创造源于自然生活,也终将回归自然生活,从而给人以共鸣。据目前史料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便是以银杏树瘿为素材的供春款“树瘿壶”,因此紫砂壶与大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制壶艺人在创作时都开始重视造型的创新和内涵的升华,使紫砂壶不仅具有独到的视觉造型之美,更富有内涵意境之美。陈曼生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人和金石篆刻家,他与宜兴制壶艺人共同设计制作的“曼生壶”系列真正将自然和人文融
期刊
中国人讲究茶道,谈及茶事便离不开泡茶的器皿。在茶具的发展史上,宜兴紫砂壶堪称世界茶具之最,没有哪一种器皿可以与之相媲美。紫砂壶经高温烧制,其色泽姹紫嫣红,造型千变万化,或俊俏刚柔、或纤丽厚拙,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材质优势,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可谓茶具中的瑰宝。  紫砂壶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壶本身的品质之上外,还体现于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可以说,因为有了文人参与和文化渗透,紫砂壶才得以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
期刊
摘要 就艺术而言,光素器形象朴素,没有繁杂的装饰,它合理地运用点、线、面的搭配,以简单线条匀称、平衡、统一地勾勒出了壶器的造型,简约而不简单。  关键词 光素器;汉扁壶;设计风格  紫砂光素器的壶体造型简练。点、线、面的运用对其造型的构成非常重要,只有壶体主体、附件尺寸比例和谐统一,曲线过渡平稳,使其艺术特点得到充分挖掘,才能使赏玩者的感情获得极大的满足,制壶艺人与赏玩者也能藉此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期刊
紫砂壶,始于北宋而盛于明清,它的兴盛发展与中国茶文化的浓厚氛围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紫砂壶一直都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保证实用性能的基础上,也一直讲究壶人合一的境界,一把壶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因而在漫长的紫砂壶艺史上,无数壶人、文人、茶人等都为此付出了心血,并因此造就了一批名师、高手,创作了许多经典壶型和不朽题材流传至今,更成为后人引以为豪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  紫砂“万寿壶”(见图1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门类、精湛的技艺、独特的神韵蜚声海内外。而紫砂壶自明、清以来,打破了传统茶壶的制作工艺的藩篱,并创新了制作理念,为后续的品茶人开辟了新的观赏美学之路,为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传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关键词 清趣壶;紫砂;文人雅兴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是紫砂从业人员重要的基本功,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也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对于当今紫砂从业者而言,造型设计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