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旋门是法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拿破仑下令为纪念法军在奥斯特利茨(现捷克共和国斯拉夫科夫城)战役中战胜俄奥联军,于1806年开始兴建的。这项宏大的工程进行了30年,于1836年即拿破仑去世15年后才告竣工。
200年前的1805年12月2日,恰巧是拿破仑举行加冕典礼一周年的日子。这天,他亲自指挥法军,在战局于己不利、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果断地利用敌方统帅判断上的失误,引诱由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亲自率领的反法同盟军队在奥斯特利茨与其展开决战,并最终在这场世人瞩目的“三皇会战”中大败敌军,演绎了一例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
形势严峻
1804年5月28日拿破仑称帝后,其日益壮大的势力再度使英国和欧洲大陆其它国家感到惶恐不安。英国、俄罗斯、奥地利、瑞典、那不勒斯等国开始筹划成立第三次反法同盟。次年8月,拿破仑决定放弃其筹划已久的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率领法军挥师东进,反击来犯的奥地利、俄罗斯军队。他满怀信心地声称:“即使我15天以后到不了伦敦,也要在11月中旬出现在维也纳。”
为了赶在俄、奥两军会师之前阻断他们,各个击破,拿破仑于8月26日命令集结在加来海峡岸边的法军以每分钟120步的速度昼夜兼程地向东进击。法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17.6万人在20天的时间内行进600千米,抵达多瑙河畔,几乎没有人掉队。
由于法军行动神速,进至乌尔姆的奥军遭到法军的迂回包围,连战皆败。面对负隅顽抗的瓮中之鳖,拿破仑使出了他的撒手锏:集中几百门大炮向乌尔姆要塞猛烈轰击。奥军伤亡惨重,走投无路,参谋长麦克于10月20日带领16位将军、30 000多名官兵被迫向拿破仑乞降。拿破仑身穿一身下士制服,头戴一顶没有帽徽的帽子,披着一件肘部和下摆已磨破的斗篷,像一名普通士兵一样倒背着双手傲然站立着,接受了奥军的投降。此役,法军仅以死500人,伤1 000人的代价,赢得了歼灭奥军70 000人的惊人胜利。
已经率军西进至美因河一线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获悉奥军惨败、法军正乘胜迎击俄军的消息,立即意识到他们的危险处境,连忙指挥军队主动放弃维也纳,向西撤退。俄军与随后赶来围剿他们的法军殊死拚杀,在付出了死伤12 000人的代价后,总算冲出重围,退到阿罗木次,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皇弗兰茨二世统帅的俄奥联军会师。
拿破仑率兵紧追不舍,不久也进至阿罗木次附近,在距离俄奥联军65千米的皮尔诺驻扎下来。
此时,拿破仑率领的这支法军部队有73 000人,大炮139门;而汇合到一起的俄奥联军有86 000人,大炮278门,法军明显处于劣势。不久,拿破仑又接到了一个令他忧心忡忡的消息: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在俄皇亚历山大的威逼利诱下,同意出兵协助俄奥联军进攻法军,并开始将其10万军队调往边境。远离后方,后勤供应吃紧的法军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而且,就在法军取得乌尔姆大捷的次日,法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被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全歼,丧失了18艘主力舰,英国人已牢牢地掌握了海上的主动权。此时,胜利女神似乎真的开始向拿破仑面前的俄奥联军微笑了。
诱敌决战
此时,俄奥联军内部正在为是“战”还是“撤”而争论不休。经验丰富的库图佐夫深知联军虽然在人数和武器上占优,但在用兵如神的拿破仑和战斗力强劲的法军面前,并无胜算把握。他主张继续撤退,待普鲁士正式参战,在法军背后发起攻击时,再回师夹击法军。而年轻气盛的沙皇亚历山大及其一些部将则主张在己方实力占优的情况下,立即与敌军决战。
虽然后续部队还没赶到,但拿破仑深知拖延战局将对法军极其不利。他既不愿遭到俄奥联军和普鲁士军队的夹击,也不愿放弃这次重创俄奥联军、粉碎第三次反法联盟的天赐良机。他渴望着与敌人速战速决。为此,拿破仑使出了他惯用的外交加欺骗的手法:派遣外交大臣塔列朗与普鲁士使臣豪格维茨伯爵协商,假意允诺把汉诺威割让给普鲁士,以换取普王取消对法军用兵的决定。同时,他又故意示弱于敌,派遣自己的侍从武官萨瓦里面见沙皇亚历山大,转达自己希望与他商谈停战媾和的建议。当亚历山大的使臣来到法军驻地时,他又让属下装出衣衫不整、人心涣散、军无斗志的样子。
拿破仑的一系列精心表演终于使亚历山大落入了他的圈套。踌躇满志的沙皇和急于复仇的奥地利皇帝回绝了这个科西嘉小个子的媾和请求,最终决定趁法军“势单力孤、军心涣散”之机,发动决战。
正像每一次亲临战场指挥一样,拿破仑和他的部将们认真地在地图上察看着每个高地、每条河流,他们最终选定的决战战场是位于皮尔诺与奥斯特利茨村之间的三角形地带。此地中间是能够俯瞰和控制整个地区的普拉钦高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两河交汇处的扎昌湖位于南部,北面只有一条大道通往奥斯特利茨。
为引诱敌人进入该地区,拿破仑故意让出了战场上的要地——普拉岑高地。基于对联军在战略部署上很可能将截断他退往维也纳和多瑙河方向的退路的判断,拿破仑在兵力配置上采取南轻北重的方针——右翼的南线兵力由苏尔特元帅属下的师长列格朗率领一个师12 000人,会同达武元帅的第三军,负责吸引敌人的进攻。北线的左翼兵力有拉纳元帅的第五军、缪拉亲王的5 600名骑兵和波拿道特元帅的第一军,是拿破仑军队的重兵所在。苏尔特元帅率领他手中其余的两个师潜伏在战场中央,一旦联军主力被吸引到南方,就一举攻下普拉钦高地,将联军分割包围。
12月1日,主动寻敌决战的俄奥联军依照奥地利将军洛维特制定的作战计划,进驻奥斯特利茨以西地区。联军的计划是切断法军向维也纳和多瑙河方向逃跑的退路,在布尔诺地区全歼法军。为此,他们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南线,准备在打垮法军右翼后,迂回向北包抄、围歼法军。
据拿破仑的副官回忆,当天晚上,拿破仑获悉联军的部署情况后,“高兴得全身抖动”,击掌叫道:“他们在进入圈套!他们在自投罗网,落入我的掌心!明天晚上,他们的军队将灰飞烟灭,全部覆亡!”
随后,这位穿着满是泥污外衣的统帅与他的部下在一间农舍里共进晚餐。他一面津津有味地嚼着洋葱和土豆,一面聊起了悲剧的性质以及他在埃及的作战经历,仿佛明天并没有一场历史性的会战在等待着他。
血腥大战
1805年12月2日清晨6时许,晨雾依然笼罩着大地,俄奥联军发起了决战总攻。果然不出拿破仑所料,联军首先占领了战场的制高点——普拉钦高地,随后向法军发起全线攻击。
北线的左翼法军像一面铜墙一样死死地顶住了联军的的猛烈攻击。而南线的法军右翼部队且战且退,逐步撤至戈尔法巴赫河西岸。虽然名义上库图佐夫是联军的总指挥,但站在普拉钦高地上的亚历山大已经越俎代庖了。他看到联军在南线的步步推进,得意地认为围歼法军的作战意图已初见成效。
拿破仑看到普拉钦高地上的联军大部队并没有出动的迹象,便命令达武元帅率领他的第三军在南线发起反击,把联军逼退到了格尔法巴赫河东岸。
法军在南线的顽强抵抗,使亚历山大更加坚信敌人的主力就在南线。为了给法军以致命打击,上午8时半左右,他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就命令克罗拉瑟将军率领24 000名俄奥联军组成的第四纵队离开普拉钦高地,加入对南线法军的攻击作战。这样,普拉钦高地就成为联军兵力分配上的一个薄弱环节。
拿破仑看到他耐心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连忙果断命令苏尔特元帅指挥他的两个师向普拉钦高地发起攻击。也就在此时,红日开始透过云层,驱散迷雾,照耀在喊杀震天的战场上。蛰伏已久的法军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的官兵们敲着响亮的军鼓,挺着寒光闪烁的刺刀,从雾气中冲出,在“奥斯特利茨的太阳”照耀下,冲上普拉钦高地。这天的日出成为许多参加过奥斯特利茨战役的法国老兵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回忆。
法军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行动很快就粉碎了高地上联军的抵抗,此时,亚历山大才如梦初醒,他意识到丢掉这个高地将使联军被南北分割围歼,后果不堪设想!很快,伦格朗将军指挥的联军第二纵队向高地发起猛烈反攻,但被苏尔特军击退。11时30分左右,法军完全控制了普拉钦高地。拿破仑也在随后把指挥部转移到高地上,并命令波拿道特的第一军从北线赶来增援。
心急如焚的库图佐夫紧急调整部署,将所有能调集的预备队全部集中起来,企图重新夺回那个要命的高地。孤注一掷的亚历山大也命令康斯坦丁大公率领强悍的沙皇近卫军投入到夺取高地的战斗中。激烈的争夺战在高地附近进行着,拿破仑也命令贝西埃将军率领自己的近卫军——勇猛的重骑兵部队投入战斗。一时间,战局陷入胶着状态。随着从北线赶来增援的波拿道特大军源源不断地开上普拉钦高地,已无预备队可用的联军渐渐支持不住,从高地附近溃退下来。
在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后,普拉钦高地尸横遍野,俄奥联军被法军从中央斩断,成为各自孤立的南北两部分。至此,会战的命运已成定局,剩下的问题只是有多少联军官兵能逃脱法军的围歼了。
拿破仑骑着那匹醒目的白马屹立在高地上,观察着战场上的形势。下午2时许,他下令对联军发起最后的致命打击:重整后的圣海拉尔师驰援南线法军,对那里的联军主力发起攻击。南线联军很快就被这最后的一击打垮了,纷纷夺路而逃,许多人马、炮车拥上冰封的扎昌湖,试图从这里南逃。但是,从普拉钦高地射来的法军炮弹很快便呼啸而至,冰层破裂,数千人惊恐地呼喊着坠入冰冷的湖中丧生。更多的联军官兵只能在湖边等待被俘。
北线的联军也在拼命溃逃,亚历山大甚至和他的指挥部失散了,孤身一人逃到一个小村中才被俄军找到。奥皇弗兰茨和受伤的库图佐夫也侥幸逃脱。
下午4时30分左右,拿破仑在元帅们的簇拥下,在士兵们的欢呼声中策马巡视战场。这个把欧洲大地搅得天翻地覆的传奇统帅自此使一个人们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小村落流芳千古——奥斯特利茨平原。
经典之作
奥斯特利茨一役,联军伤亡26 000人,10 000多人被俘,还损失186门大炮,被缴获45面军旗。法军伤亡8 500人。12月4日,奥皇弗兰茨面见拿破仑乞降。12月26日,法奥两国签署《普雷斯堡合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兰茨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割让给法国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赔款4 000万法郎。普鲁士也同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彻底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又一次成功地捍卫了自己对欧洲广大地区的统治。
此役,法军以少胜多,拿破仑巧妙地欺骗、麻痹敌人,利用联军对己方动向判断的失误,成功地运用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兵力的原则,在关键时刻夺占要害阵地,适时对敌发动最后冲击,充分体现出他高超的统帅才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利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