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外说“谜”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59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图书分类,《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世纪之初的鲁迅论争》列在“人物研究”;以此反观该书,则所谓“五大未解之谜”,显然并非同等性质。其中“鲁迅活着会怎样”,说的是鲁迅身后事,实与鲁迅无关,至少与“人物研究”的对象鲁迅无关。把本来与鲁迅无关的事情牵扯进鲁迅研究,向为该领域的一大弊病;遗憾的是此书亦未能免俗。至于这究竟是不是“谜”,则是另一问题。当初是否有过那一番话,此其一;即便有过那一番话,至今是否还算是谜,此其二。单以后一方面而言,我觉得倒用得上鲁迅自己用过的一句话:“势所必至,理有固然。”难道时至今日,咱们对此还要大惊小怪么。中国文人屡遭劫难,心态却每每幼稚依旧;幼稚之在当时,或可谅解;之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事后,则不能不谓之愚蠢了。这是几句题外话,——如口前所述,此问题或与他人有关,独与已死之鲁迅无涉,置之不论可也。
  
  其他几个“谜”,确实属于“人物研究”问题;虽然,问题有大,有小,有原本不值得或不应该“论争”的,也有“论争”了半天仍旧是问题的。譬如“鲁迅死因之谜”与“鲁迅丧葬费用之谜”,肯定不是同等分量。“鲁迅与许广平定情之谜”则显系隐私,论家说三道四,未免无聊。鲁迅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较之平民百姓的确有限,但并非一点没有。对于研究者来说,此种“研究”究竟有多大意义,多大价值,着实值得反省。我素来主张研究不违人情;对研究者虚悬一个至高无上的“研究”宗旨而为所欲为,颇不以为然。即以此事而论,或许真是个“谜”,但与外人了无干系。鲁迅是人,不是神——从前我们记不住后一句,现在又把前一句给忘了、
  至于“鲁迅与周作人失和之谜”,似乎并未发现任何新的材料,由此而起的“论争”——单看书中所收两篇文章,其实谈不上什么“论争”——顶多只是新的揣测而已。揣测并非定论。编者在序言中说:“应当说,周氏兄弟失和之谜的论争已经告一段落了,如果没有新的有突破性发现的材料,也就只能对这一谜团做出上述解释了。”我觉得不免武断,其间似乎不是这么个逻辑关系——也许应当说,如果没有新的有突破性发现的材料,周氏兄弟失和之谜的论争就没有告一段落,也就不能说“只能对这一谜团做出上述解释了”。至于“上述解释”有无道理,我觉得至少在推理上还有不周全处。姑举一例,该文关于周作人日记有云:“尤其是,故意剪掉了日记中的有关记载,却还特地告诉人们一声。既然剪掉,就是不想让人知道,又何必告诉人?剪掉以后再告诉人,使人既无法证实,却又无法否定,得到的效果是无形中坐实了自己的结论。”“不想让人知道”的是日记的内容,而“告诉人”的是剪掉日记之举,原本是两件事;文中混为一谈,推论也就难以站得住脚。
  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与周作人失和之谜”也属隐私。所以前面关于“鲁迅与许广平定情之谜”的话,这里也能应用。虽然我承认,该事对于周氏兄弟双方此后写作与思想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因而与另一个“谜”有所区别。但就这一事件而言,在未曾发现任何新的材料之前——鉴于当事人及知情者均已物故,且各位生前并无明确说明,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有什么新的材料了——与其妄自揣测,不如止于事实。而这也是两位当事人自己的态度。鲁迅对此的直接表示,其实只有一点,即用过“宴之敖者”的笔名;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鲁迅曾解释说:“宴从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正是前述止于事实。周作人提出“不辩解说”,《知堂回想录》有云:“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也是止于事实。
  《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一书中,真正值得研究者关注,也可以论争的,只有“鲁迅死因之谜”与“鲁迅丧葬费用之谜”二事。虽然如前所述,两“谜”大小有别,但是参与论争者,的确都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至少是对旧有材料做了较为认真的核实。这是很难得的。不过研究者在得出相关结论时,仍不无意气用事、深文周纳之嫌。而这种现象同时发生于论争双方,就不能不令人特别留意了。好像咱们的研究者还不大习惯——或者说不大能够——科学地对待所研究的问题。话说至此,我想推荐一本小书给此书的作者和读者以为参考,即罗尔纲所著《师门五年记》。那里胡适谆谆传授给罗尔纲的,似乎也颇值得我们学习一番。总括一句话,即如胡适所说:“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宇。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这个意思说来平凡极了;然而真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
  谈到“鲁迅死因之谜”,我也主张止于事实。我看书中有些文章,大胆假设之后,不继以小心求证;却以假设为前提,再行推论一番,尤其涉及对须藤五百三医生的评价,显然不能坐实。我们过去吃过这种思路太多苦头,古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葛涛编,东方出版杜2003年10月版,39.80元)
其他文献
舰船如果装备的是仅能跟踪或探测一个目标的单通道防空导弹系统,即使命中率是100%,也不可能对抗成批次导弹的攻击。而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由于采用相控阵雷达,因而可以同时探测和跟踪数个空中目标。但是,如果多通道防空系统采用的发射装置每次发射后要重新装填导弹和重新瞄准目标,也同样不能对抗饱和攻击。因此,多通道相控阵雷达系统只有与反应速度快、贮弹量大的垂直发射装置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
期刊
“里夫”舰对空导弹系统(西方编号SA-N-6,“雷声”)是苏联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70年代末装舰的远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采用与陆用型S-300系统相同的导弹。该系统在苏联和俄罗斯有几种名称,起初称为Fort系统,采用5B55导弹;改进后称为Fort-M系统,采用48N6E导弹,最后改名为“里夫”系统。舰载“里夫”系统主要用于打击各种来袭的飞机和亚音速导弹,可同时对付多个目标。  苏联防
期刊
6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军,取得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空军与陆军部队协同配合,在苏联、美国等国航空志愿队的支援下,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前中日空中力量对比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把局部侵略战争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
期刊
车臣的洗礼    第55海军陆战师组建于1968年12月1日,有过辉煌的战斗历史,参加过车臣战争。时任登陆突击营副政委的米哈伊尔·留别茨基曾率部前往北高加索参与平叛,立下赫赫战功,荣获勋章。全师共63名官员在车臣战争中阵亡,其中5人在死后被迫认“俄罗斯英雄”称号。  1994年12月9日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军出动大批部队向杜达耶夫的反政府武装发动进攻。但此时此刻的俄军既没有了苏军二战时期在欧洲战
期刊
中俄联合军事演习落下帷幕,在为中俄双方精彩的表现喝彩时,且不要忘了演习“大户”,那就是美国。为了全方位了解中俄演习实况,美国是极尽侦察之能事,其繁忙程度不亚于当事双方。  其实,要说联合军演,那是美国的拿手好戏,每年大大小小的都要举行个几十次。仅2005年6月以来,美军在亚太地区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联合演习。我们且试着从美国的这几次军演中对其亚洲政策管窥一番。    军事演习是军队训练的最高阶段,
期刊
[编者按] 2005年1月,美军在白沙导弹靶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射试验,两枚动能导弹分别摧毁了两辆2 400米远的、高速运行的M80坦克。据称,“此次试验充分显示了动能导弹对目标的致命杀伤力”,从而为反坦克导弹家族增添了一个凶悍的新“杀手”。  那么,“陆战之王”面对如此之凶悍的新“杀手”将何去何从呢?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陆战之王”坦克的装甲技术发生了
期刊
鳄鱼属于恐龙家族。大约在1.4亿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由于自然环境变迁,恐龙家族中的其它成员逐渐灭绝,只有鳄鱼顽强地繁衍至今。  鳄鱼是脊椎类两栖动物,一般身长4~5米,其形象狰狞丑陋,生性凶恶暴戾,行动却十分灵活。德国推出的这款新型装甲车正以大鳄鱼命名,作为一款4×4驱动的轻型装甲车敢以“大鳄鱼”命名,可见其性能不一般。    源自法国    法国武器装备采购局一直在为其“新型辅助车辆”(PVP)
期刊
夕睐新语之输入古已有之。张骞凿通西域,丝绸、瓷器运转之外,西域新语更藉丝绸之路络绎往返;佛教东漫华土,佛寺高耸,译场勃兴。近代以降,在西方文明威逼、示范之下,“新语之输入”(王国维语)更是波涛汹涌,呈现周游列国、彼此采借、相互涵化这一纷繁复杂之貌。此一现象究其根本,为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现代化进程风起云涌的语文表征。而今,过往的许多新语早已成为你我日常生活一部分。  新语虽为语文表征,但“每—
期刊
在我个人研究基督教的过程中,有这么两本史学类的中文译著对我的帮助是比较大的。一本是G.F.穆尔的《基督教简史》 (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另一本是威利斯顿,沃尔克的《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今后要是再说类似的话,我可能还得数出第三本:奥尔森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这本译著是北大“
期刊
从兵种上看,拿破仑军队主要由骑兵、步兵、炮兵和工兵组成。  拿破仑军队中的骑兵约占兵员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骑兵又分为重装骑兵、龙骑兵和轻装骑兵三种,其中重装骑兵更是欧洲各国骑兵部队中的翘楚。  重装骑兵部队的骑手和马匹较龙骑兵和轻装骑兵都要高大魁梧,早期拿破仑的重骑兵甚至要求身高至少在1.80米以上,所用马匹也是产自诺曼底地区的一种良种马。重装骑兵的显著特征是骑手们都穿着闪闪发亮的钢制胸甲,故也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