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0年研究生毕业踏上讲台,我已在高校的讲坛上度过了20多个春秋。适逢第31个教师节,我有话要说!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非常坚定,没有把注意力只盯着名利双收的科研工作,而是一直把本科教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很多的收获。
敬畏课堂,谨记“课大于天”
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并没有随着教学工作的得心应手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像初登讲台一样,每次讲课都是怀着敬畏之心走进教室,讲课前几天,不会做其他的事情,不让杂事扰乱心绪,而是投入全部精力准备课程,阅读新材料,增加新的学术观点,思考新的问题。虽然自己水平有限,有些课讲得并不如期望的那么好,但问心无愧的是,我认真准备了每一节课,没有一节课是在应付学生。我一直认为,讲得好坏是水平问题,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好的工作态度能够弥补水平的欠缺。
坚持课大于天。在我的心目中,上课这个工作始终重于我承担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从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即使在2013年6月到教务处工作以后,有些事情自己不能掌控,调过两次课,但是出差回来之后,尽快利用周末时间及时补课,从不以公差为由不给学生补课。自己分管过几年学院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师调停课一直不甚支持,虽然也引起过个别老师的不满,但是,我仍然坚持当其他的工作和上课相冲突的时候,上课优先,除非有不得已的事情,尽量不要调停课,使得学院的调课停课率有明显的下降。
坚持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即使其他工作再忙,也没有离开过本科生的讲台。我认为,行政职务只是暂时的,为学生上课是长久的。等到不能干行政职务以后,教学也荒废了,作为高校教师,这是十分悲哀的。
为了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从第一次踏上讲台,每一次课后,我都记录教学档案,记录每次讲课的得失,那些地方讲得好,那些地方还要怎么改进,还要补充什么内容。等到下一次讲课,或者下一个学期讲课之前,翻阅对应内容的教学档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改进教学。记录教学档案的习惯坚持到现在,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工作20多年来,我的教学档案本越来越薄,我认为这是自己进步的表现。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按照专业兴趣成立学习小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指导。自己指导不了的,给他们介绍相关方向的导师。建立专业学习QQ群和微信群,方便与学生沟通,也有利于同学们之间的互相交流。这么多年,我的大部分时间用来与学生交流,回复学生的邮件,修改学生的习作,批改学生的作业。虽然耽误了自己的科研时间,但是我无怨无悔。让学生高兴,使学生受益,是我最大的幸福!
启发思维,鼓励求异创新
史学理论是一门提高课,它教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方法和能力。意大利史学家沙尔菲米尼说过:“文化修养,不在藏于记忆中的材料之多寡,而在心智的力量,永远是活跃的,对于各方面有一种丰富的好奇心,并且在必要时,能够获得新知识。文化就是在我们忘却了我们所学的一切之后,依然留存于我们心中的东西。”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人必备的素质;同时也启发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对个人来讲,只有具备了理论思维,才有发展后劲,才能储备能量,在合适的时候迸发出智慧的光芒,创造性地投入工作中去。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认为理论过于抽象、枯燥,学习起来没有意思。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我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理论提出者的角度讲,理论是他们看待世界的观点,从我们学习者的角度讲,理论等于方法。只要有了这样一个转变,学生就能走出理论性的东西枯燥、难学、没有用的思维误区。
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他们踏入工作岗位后能有所建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法,注重挖掘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容,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推崇“真正的批判,理性的力量”。第一,忘记以前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观念性的知识,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才能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学习史学概论课程的前提。第二,不要记住我讲过什么,要记住我讲过之后你们自己想到了什么。第三,不必赞同我的观点。第四,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不受老师观念的束缚。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与我观点不同的思想,并能驳倒我。我经常给学生讲陈寅恪的“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要学会超越。
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强调要学生学习一些高于自己水平的知识,以期有所提高。现在的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知识的认识有许多偏颇的地方,往往注重学习浅显知识,而对于稍难一点的知识就畏难而退。古人说:“不友不如己者。”如果我们经常看一些高于自己水平的书,里面虽有许多一时不理解的大学问,时间长了,一接触到实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提高许多。
问题教学,诱导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取“问题教学”的方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进而学会解决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常常不断启发,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以期产生新的思想。我一直向学生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促进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我采取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不随波逐流,应有所创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理解,以取得新知。教无止境,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自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每学期课程结束之后,我都在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渴望自己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的进步,不仅要面向自己不断修正改进,还需拓宽视野吸收别人所长,希望我的史学理论课程能不断完善,以期给学生专业学习、生活提供更有价值的启发和指导。
我骄傲、自豪,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作者为河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责编:秋 山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非常坚定,没有把注意力只盯着名利双收的科研工作,而是一直把本科教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很多的收获。
敬畏课堂,谨记“课大于天”
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并没有随着教学工作的得心应手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像初登讲台一样,每次讲课都是怀着敬畏之心走进教室,讲课前几天,不会做其他的事情,不让杂事扰乱心绪,而是投入全部精力准备课程,阅读新材料,增加新的学术观点,思考新的问题。虽然自己水平有限,有些课讲得并不如期望的那么好,但问心无愧的是,我认真准备了每一节课,没有一节课是在应付学生。我一直认为,讲得好坏是水平问题,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好的工作态度能够弥补水平的欠缺。
坚持课大于天。在我的心目中,上课这个工作始终重于我承担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从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即使在2013年6月到教务处工作以后,有些事情自己不能掌控,调过两次课,但是出差回来之后,尽快利用周末时间及时补课,从不以公差为由不给学生补课。自己分管过几年学院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师调停课一直不甚支持,虽然也引起过个别老师的不满,但是,我仍然坚持当其他的工作和上课相冲突的时候,上课优先,除非有不得已的事情,尽量不要调停课,使得学院的调课停课率有明显的下降。
坚持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即使其他工作再忙,也没有离开过本科生的讲台。我认为,行政职务只是暂时的,为学生上课是长久的。等到不能干行政职务以后,教学也荒废了,作为高校教师,这是十分悲哀的。
为了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从第一次踏上讲台,每一次课后,我都记录教学档案,记录每次讲课的得失,那些地方讲得好,那些地方还要怎么改进,还要补充什么内容。等到下一次讲课,或者下一个学期讲课之前,翻阅对应内容的教学档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改进教学。记录教学档案的习惯坚持到现在,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工作20多年来,我的教学档案本越来越薄,我认为这是自己进步的表现。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按照专业兴趣成立学习小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指导。自己指导不了的,给他们介绍相关方向的导师。建立专业学习QQ群和微信群,方便与学生沟通,也有利于同学们之间的互相交流。这么多年,我的大部分时间用来与学生交流,回复学生的邮件,修改学生的习作,批改学生的作业。虽然耽误了自己的科研时间,但是我无怨无悔。让学生高兴,使学生受益,是我最大的幸福!
启发思维,鼓励求异创新
史学理论是一门提高课,它教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方法和能力。意大利史学家沙尔菲米尼说过:“文化修养,不在藏于记忆中的材料之多寡,而在心智的力量,永远是活跃的,对于各方面有一种丰富的好奇心,并且在必要时,能够获得新知识。文化就是在我们忘却了我们所学的一切之后,依然留存于我们心中的东西。”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人必备的素质;同时也启发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对个人来讲,只有具备了理论思维,才有发展后劲,才能储备能量,在合适的时候迸发出智慧的光芒,创造性地投入工作中去。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认为理论过于抽象、枯燥,学习起来没有意思。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我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理论提出者的角度讲,理论是他们看待世界的观点,从我们学习者的角度讲,理论等于方法。只要有了这样一个转变,学生就能走出理论性的东西枯燥、难学、没有用的思维误区。
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他们踏入工作岗位后能有所建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法,注重挖掘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容,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推崇“真正的批判,理性的力量”。第一,忘记以前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观念性的知识,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才能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学习史学概论课程的前提。第二,不要记住我讲过什么,要记住我讲过之后你们自己想到了什么。第三,不必赞同我的观点。第四,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不受老师观念的束缚。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与我观点不同的思想,并能驳倒我。我经常给学生讲陈寅恪的“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要学会超越。
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强调要学生学习一些高于自己水平的知识,以期有所提高。现在的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知识的认识有许多偏颇的地方,往往注重学习浅显知识,而对于稍难一点的知识就畏难而退。古人说:“不友不如己者。”如果我们经常看一些高于自己水平的书,里面虽有许多一时不理解的大学问,时间长了,一接触到实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提高许多。
问题教学,诱导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取“问题教学”的方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进而学会解决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常常不断启发,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以期产生新的思想。我一直向学生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促进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我采取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不随波逐流,应有所创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理解,以取得新知。教无止境,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自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每学期课程结束之后,我都在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渴望自己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的进步,不仅要面向自己不断修正改进,还需拓宽视野吸收别人所长,希望我的史学理论课程能不断完善,以期给学生专业学习、生活提供更有价值的启发和指导。
我骄傲、自豪,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作者为河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责编:秋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