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张玉凤这个名字。50岁以上的人对她有一种神秘感。她是毛泽东晚年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张玉凤是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里较为低调的一位。她总说“最不愿意做的就是被采访”。年过六旬的她。偶尔参加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也很少发言,只是礼貌地和人微笑、打招呼。看上去很谦和。
“孩子们相信我”
多次接触,张玉凤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气质出众:她的语气语调、谈话节奏以及举手投足中,都透着自然和优雅。她始终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喜欢穿色彩鲜亮的衣服,有时也穿改良的中式服装,冬天披一个大披肩,衬着银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走到哪里都备受瞩目。
张玉凤1967年与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刘爱民1米8多的大个儿,浓眉大眼,两人非常般配。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40多个春秋。张玉凤工作之余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相夫教子上,她的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去了美国,现已博士毕业,定居美国;小女儿学医,是一位妇产科大夫。每当有人向张玉凤问起她的家庭和一些敏感问题时,她总是笑答:“我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人,她们还不知道?一些以讹传讹的流言的确让孩子们有不小的压力。可我是她们的妈妈,她们相信我。”主席眼中的“张飞后代”
张玉凤194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由于家境贫寒,她很小就出来工作。1960年,张玉凤到牡丹江铁路局做餐车服务员、广播员,此后被调任铁道部专用处,出任毛泽东专列的服务员。1970年,张玉凤接到通知去中南海,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
从1970年到1976年,张玉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6年。这时的毛泽东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到入冬或开春,免不了生病,没学过医,也没受过正规护理训练的张玉凤,边学边干。毛泽东逝世后,张玉凤离开中南海,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来又调到铁道部做一名普通干部,直至退休。
毛主席曾说张玉风是“张飞的后代”。谈起这段往事,张玉凤笑了。有一次,主席有客人来,而张玉凤那天脸上的神情不大高兴。事后,主席批评了她,但张玉凤仍要辩解,主席一怒之下瞪着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滚。”张玉凤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了家。在家待了20多天,心情难过极了。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但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叫她去向毛主席认错,她也没有去。后来,她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于是打电话给护士长吴旭君。吴接到电话后很快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去接你”……就这样,张玉凤又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于是给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难忘《枯树赋》
张玉凤回忆,1976年半年时间里,周、朱这两位和主席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都走了,主席悲痛万分,精神大不如前。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让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这篇赋有500多字,主席早年熟读过。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病床上的主席,突然要求张玉凤给他读这首诗。“我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
张玉凤念了两遍,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说:“我看着《枯树赋》,他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诗,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不为钱而活
张玉凤告诉笔者,在毛泽东身边工作6年,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钱。她说:“主席不是没钱,仅《毛泽东选集》的稿费就有百万,存放在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里,必须有他的亲笔信,才能取到钱。这些存款,在他去世后,都留给了国家和人民。”张玉凤回忆,主席经常在经济上帮助有困难的民主党派人士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如果有谁伸手向他要钱,他就不愿再见到这个人了。他看不起爱钱的人。
张玉凤说,在毛泽东的晚年,人人都对他呼喊“万岁”、“万寿无疆”,但主席非常讨厌这些,他认为有些人这样喊是“屁话”,他真正关心的是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人们怎么看他。“主席曾多次对我说过,希望在他去世后每年都到他坟上去看他,对身边其他工作人员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么多年来,这些人没有辜负主席的遗愿。”
张玉凤是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里较为低调的一位。她总说“最不愿意做的就是被采访”。年过六旬的她。偶尔参加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也很少发言,只是礼貌地和人微笑、打招呼。看上去很谦和。
“孩子们相信我”
多次接触,张玉凤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气质出众:她的语气语调、谈话节奏以及举手投足中,都透着自然和优雅。她始终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喜欢穿色彩鲜亮的衣服,有时也穿改良的中式服装,冬天披一个大披肩,衬着银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走到哪里都备受瞩目。
张玉凤1967年与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刘爱民1米8多的大个儿,浓眉大眼,两人非常般配。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40多个春秋。张玉凤工作之余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相夫教子上,她的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去了美国,现已博士毕业,定居美国;小女儿学医,是一位妇产科大夫。每当有人向张玉凤问起她的家庭和一些敏感问题时,她总是笑答:“我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人,她们还不知道?一些以讹传讹的流言的确让孩子们有不小的压力。可我是她们的妈妈,她们相信我。”主席眼中的“张飞后代”
张玉凤194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由于家境贫寒,她很小就出来工作。1960年,张玉凤到牡丹江铁路局做餐车服务员、广播员,此后被调任铁道部专用处,出任毛泽东专列的服务员。1970年,张玉凤接到通知去中南海,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
从1970年到1976年,张玉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6年。这时的毛泽东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到入冬或开春,免不了生病,没学过医,也没受过正规护理训练的张玉凤,边学边干。毛泽东逝世后,张玉凤离开中南海,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来又调到铁道部做一名普通干部,直至退休。
毛主席曾说张玉风是“张飞的后代”。谈起这段往事,张玉凤笑了。有一次,主席有客人来,而张玉凤那天脸上的神情不大高兴。事后,主席批评了她,但张玉凤仍要辩解,主席一怒之下瞪着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滚。”张玉凤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了家。在家待了20多天,心情难过极了。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但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叫她去向毛主席认错,她也没有去。后来,她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于是打电话给护士长吴旭君。吴接到电话后很快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去接你”……就这样,张玉凤又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于是给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难忘《枯树赋》
张玉凤回忆,1976年半年时间里,周、朱这两位和主席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都走了,主席悲痛万分,精神大不如前。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让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这篇赋有500多字,主席早年熟读过。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病床上的主席,突然要求张玉凤给他读这首诗。“我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
张玉凤念了两遍,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说:“我看着《枯树赋》,他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诗,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不为钱而活
张玉凤告诉笔者,在毛泽东身边工作6年,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钱。她说:“主席不是没钱,仅《毛泽东选集》的稿费就有百万,存放在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里,必须有他的亲笔信,才能取到钱。这些存款,在他去世后,都留给了国家和人民。”张玉凤回忆,主席经常在经济上帮助有困难的民主党派人士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如果有谁伸手向他要钱,他就不愿再见到这个人了。他看不起爱钱的人。
张玉凤说,在毛泽东的晚年,人人都对他呼喊“万岁”、“万寿无疆”,但主席非常讨厌这些,他认为有些人这样喊是“屁话”,他真正关心的是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人们怎么看他。“主席曾多次对我说过,希望在他去世后每年都到他坟上去看他,对身边其他工作人员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么多年来,这些人没有辜负主席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