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风再谈毛泽东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0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张玉凤这个名字。50岁以上的人对她有一种神秘感。她是毛泽东晚年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张玉凤是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里较为低调的一位。她总说“最不愿意做的就是被采访”。年过六旬的她。偶尔参加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也很少发言,只是礼貌地和人微笑、打招呼。看上去很谦和。
  
  “孩子们相信我”
  
  多次接触,张玉凤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气质出众:她的语气语调、谈话节奏以及举手投足中,都透着自然和优雅。她始终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喜欢穿色彩鲜亮的衣服,有时也穿改良的中式服装,冬天披一个大披肩,衬着银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走到哪里都备受瞩目。
  张玉凤1967年与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刘爱民1米8多的大个儿,浓眉大眼,两人非常般配。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40多个春秋。张玉凤工作之余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相夫教子上,她的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去了美国,现已博士毕业,定居美国;小女儿学医,是一位妇产科大夫。每当有人向张玉凤问起她的家庭和一些敏感问题时,她总是笑答:“我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人,她们还不知道?一些以讹传讹的流言的确让孩子们有不小的压力。可我是她们的妈妈,她们相信我。”主席眼中的“张飞后代”
  张玉凤194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由于家境贫寒,她很小就出来工作。1960年,张玉凤到牡丹江铁路局做餐车服务员、广播员,此后被调任铁道部专用处,出任毛泽东专列的服务员。1970年,张玉凤接到通知去中南海,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
  从1970年到1976年,张玉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6年。这时的毛泽东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到入冬或开春,免不了生病,没学过医,也没受过正规护理训练的张玉凤,边学边干。毛泽东逝世后,张玉凤离开中南海,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来又调到铁道部做一名普通干部,直至退休。
  毛主席曾说张玉风是“张飞的后代”。谈起这段往事,张玉凤笑了。有一次,主席有客人来,而张玉凤那天脸上的神情不大高兴。事后,主席批评了她,但张玉凤仍要辩解,主席一怒之下瞪着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滚。”张玉凤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了家。在家待了20多天,心情难过极了。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但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叫她去向毛主席认错,她也没有去。后来,她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于是打电话给护士长吴旭君。吴接到电话后很快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去接你”……就这样,张玉凤又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于是给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难忘《枯树赋》
  
  张玉凤回忆,1976年半年时间里,周、朱这两位和主席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都走了,主席悲痛万分,精神大不如前。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让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这篇赋有500多字,主席早年熟读过。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病床上的主席,突然要求张玉凤给他读这首诗。“我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
  张玉凤念了两遍,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说:“我看着《枯树赋》,他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诗,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不为钱而活
  
  张玉凤告诉笔者,在毛泽东身边工作6年,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钱。她说:“主席不是没钱,仅《毛泽东选集》的稿费就有百万,存放在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里,必须有他的亲笔信,才能取到钱。这些存款,在他去世后,都留给了国家和人民。”张玉凤回忆,主席经常在经济上帮助有困难的民主党派人士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如果有谁伸手向他要钱,他就不愿再见到这个人了。他看不起爱钱的人。
  张玉凤说,在毛泽东的晚年,人人都对他呼喊“万岁”、“万寿无疆”,但主席非常讨厌这些,他认为有些人这样喊是“屁话”,他真正关心的是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人们怎么看他。“主席曾多次对我说过,希望在他去世后每年都到他坟上去看他,对身边其他工作人员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么多年来,这些人没有辜负主席的遗愿。”
其他文献
她是一个现代女侠,重情重义。  老同学的女儿病了,老同学和丈夫都要上班,她自告奋勇,上门照顾女孩。  亲朋戚友生日,她会统筹生日会,出钱出力出地方,把自己整洁的家,弄得一塌糊涂。  遇上丧事,她必是召集人,安排花圈帛金事宜。  喜事当然少不了她,当送嫁姊妹的次数,如天上繁星。  教会里,她是义工,教小朋友做功课。她最擅长中文、英文、常识、音乐、体育和美术,唯一不会教的是数学,因她从不计算。  教会
期刊
编者接    30年前,薯名“潘晓”的一封信引发了“人生的意义”大讨论。日前,“潘晓”之一黄晓菊致信《中国青年报》和《东方早报》,主动提出了一些与“90后”一起讨论的问题。讨论青年。就是讨论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是一名“50后”,对“80后”、“90后”们来说。应该算是长辈级人物了……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比你们现在的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我与中国历史一起。经历了一次空前的社会思想变革时期。作为当时
期刊
3月2日上午,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区周家堡的村民们看见一辆面包车驶入村中一户人家,他们感到惊奇,这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有人来到这户人家中?等到车上的四个人下车,他们纷纷上前围观询问。原来他们是西安莲湖协和医院的工作人员和医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2010年2月28日晚,陕西电视台二套“都市快报”播出的一条报导《儿子铁链锁母亲,记者探访其中缘由》报导了这户人家的事
期刊
为了庆祝变得更老(下个月我这把老骨头就90岁了),我写下人生教我的45个功课。这是我写过的最叫座的专栏。  1、人生是不公平的,但还是好得很。  2、怀疑的时候,为未来踏出一小步。  3、人生太短,短到来不及浪费时间去恨任何一个人。  4、生病的时候,你的工作不会照顾你,你的朋友和父母才会和你保持联络。  5、每个月付清你的信用卡账单。  6、你不需要每一次都吵赢,同意你原本不同意的。  7、找人
期刊
位于延安西北部的“小”县城吴起,坚持实施着一个“不小”的举措: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实施寄宿制。除此之外,年龄在45岁以下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村民们也说:我们不羡慕城里人了(6月27日《北京晨报》)。  陕西的神木县2009年3月开始实行“全民免费医疗”(6月24日《人民日报》)。现在吴起县又实现了“免费教育”,这可让全国人民羡慕死了:我们什么时候免费?  
期刊
自2006年起,陕西省吴起县每年投入教育的资金都占县年度财政支出的10%以上,2009年达28493万元。占年度财政支出的15.4%。 一座县城人口不过6.9万人的小县。对教育的重点投入,折射出其对目前当地经济迅速腾飞的反省与希冀。身处陕北资源带。石油产业已是吴起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财政支柱。能源使这一历史上因军事闻名的陕北穷地方一夜骤富。  骤富背后是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焦虑。对于地处陕北山
期刊
五年前,花费约200万元买地;五年后,盖了商品房出售。获纯利两亿元。刘生(化名),一位来自南方某城市的房产商人,涉足房地产行业已20多年。正是他,上述项目的开发商,日前向记者讲述了这个空手套白狼的暴利故事,还有鲜为人知的潜规则  刘生说。房地产是暴利行业,无可置疑。2004年,他们开发某房产项目。地块是政府拆迁安置用地,拿地总共花了200万元,容积率3.3,而全部工程竣工后的实际容积率是4.0。 
期刊
作为华西村建村50周年献礼,正在建造的摩天大楼将在2011年10月份完工。  伴随着这座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华西村再度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舆论焦点。    高楼背后的“智慧”    进入华西村地界,首先看见的不再是华丽的广告和笔直的烟囱,而是一座初具规模的摩天大楼。项目效果图显示,大楼呈三足鼎立势,顶部托起_个巨大的球体,共计74层,高度328米,名列中国第八高楼,占世界高楼第15位。  “我们要建
期刊
他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他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他就是张治中。这位唯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敢对蒋介石、毛泽东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今年是张治中诞辰120周年。6月,张治中的长女张素我和次子张一纯讲述了父亲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首战淞沪:决心战死沙场   
期刊
在“风水”的众多追捧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党政官员群体”。刘鸿吾(化名)就是一名周旋在官员身边的风水先生,观面相、卜官运、看风水,甚至帮着规划城市建设。被当地官员奉为座上宾,尊称为“刘大师”。最近,他向记者揭露了某些领导干部笃信风水的荒唐之举。    官员对大师言听计从    我从事这行已有20个年头了,以前主要给人看看阴宅、算算命、指点下前程,仅能养家糊口。没想到这几年风水突然热了起来,尤其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