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神话”的破灭
9月,对于华尔街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7年前的9月11日,华尔街世贸大厦双塔楼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震惊世界,2008年9fl 15日,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随后一周内,另一大投行美林公司被大商业银行花旗集团收购,最大的投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宣布与华盛顿互惠银行合并,高盛公司募集巴菲特的50亿美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五大独立投行中的贝尔斯登公司早在2008年3月因流动性危机已经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至此,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轰然倒下。
在“9·11事件”中倒下的,是具有华尔街标志性的两座实体摩天大厦,五大独立投行——美国金融帝国大厦的倒塌,对美国带来的震撼和影响要远大于“9·11事件”。两个月后,美国政府向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9家最大银行机构实行注资1250亿美元的援助,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也向政府告急要求巨款援助。
华尔街金融霸主的地位岌岌可危,自由市场经济万能的神话顷刻间破灭了。
五大独立投行“魂断蓝桥”
风光了几十年的美国五大独立投行为何在2008年短短半年中遽然集体消亡?外部原因是由于受到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所引发的次优按揭贷款危机的冲击,但美国投行的业务并不直接向美国的购房人提供按揭贷款(即住房抵押贷款),“次贷危机”怎会使五大独立投行魂断蓝桥?
所谓次按贷款,是指美国的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新世纪金融公司就是美国的第二大次按贷款机构)专门向信用级别比较低的居民为购买住宅提供分期、可变动利率的贷款(业内称之为按揭贷款),这种贷款是借款人以所购买的住宅作为抵押物押给贷款机构,因此也称为住宅抵押贷款。所谓信用比较低是指购房人不能向贷款机构提供有固定收入、有一定数额存款或资产的合法证明文件和购房人的信用有瑕疵。所以,向这类贷款人提供的按揭贷款称之为次优按揭贷款(subprime-mortgage loan,简称次按贷款)。在美国,优级(指有固定收入、有存款或资产证明)的按揭贷款通常由商业银行或储蓄银行提供。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按贷款总量为6000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全部(优级和次优)按揭贷款总额的20%。到2007年8月,美国发放的次按贷款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增长势头凶猛。
美国次按贷款在全部按揭贷款中的比重从2001、2002、2003年的8-8.5%骤然上升到2004年的18.5%、2005、2006年的20%。
住房按揭贷款是一种期限较长的贷款,这对贷款银行或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匹配及资金流动性会构成一定的压力。为此,投资银行的精英们特为这类贷款创新设计了一种称之为有抵押品支持的债券型投资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简称MBS或称抵押品债券)的金融衍生工具。这里的所谓抵押品,就是原住房按揭贷款项下所已抵押住宅的留置权。实际上,美国的资产证券化非常普遍,从表l中可以看到美国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比重从2001年以来不断在上升,2005和2006年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因此,可以说绝大数的按揭贷款包括次按贷款都已经证券化并衍化成住宅抵押债券(MBS)。
殚精竭虑的投行精英们,将以次按贷款为基础衍生的次优抵押品债券(证券)又创新设计出了另一类衍生产品称作为债务抵押(担保)凭证(Collater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2006年,美国共发行了4890亿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了2500亿美元的债务抵押凭证。投资银行为了转嫁自身持有普通品债务抵押凭证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又创新设计出了一种信用违约互换的衍生工具(creditdefault swap,简称cDS),即CDO的持有人向保险公司或基金机构每年支付一定的费用从而把违约风险转嫁给保险业,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次贷危机会波及美国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原因。
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估算,2007年底信用违约互换的总额已达到62万亿美元,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华尔街的独立投行本应是资本市场中的中介者,它的传统业务主要的就是为企业的证券(股票和债券)发行以包销或承销方式提供中介服务,使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所需要的融资,包括代客开发、设计和推荐买卖各式衍生工具,用来锁定或分散客户在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始,衍生工具只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后来相当大部分的衍生工具演变为投机工具,从而形成有严重泡沫的虚拟金融。投行在这种中介服务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但是,出于资本的逐利性,投行们更倾向于成为资本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更多地进行自营交易,买卖各种证券和由其创新的各种衍生产品,并最后成为市场中衍生产品的最大玩家。例如,据美国证监会企业上市档案披露,与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有密切关系的永久探索金融公司所持有的7,2亿美元的抵押债务凭证(CDO)就是从贝尔斯登公司处购买的。另据报道,美林公司就曾依靠其所拥有的大量衍生产品获得巨额利润。从高盛和雷曼公司的近几年的年报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交易账户利润就是投行自营业务所反映的盈利,净收入是指经营支出和税项未扣除前收入。从表中可以看出高盛公司自2004-2007年四年中其自营交易部门所创造的年均利润占该行年均净收入的61.7%,是其年均净利润的2.61倍;雷曼公司的这两项数字分别为51.5%和2.05倍。相反,作为投资银行主业中介业务的佣金和费用收入从年报中看到仅为其净收入的26.7%,明显地低于其交易账户利润。
随着2006年美联储的不断提高利率,影响到购房人尤其是次按贷款项下购房人的月供能力。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按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终于因现金流断裂而申请破产。随后,30多家次按贷款机构如多诺米骨牌似的相继倒闭,拉开了次按贷款危机序幕,又立即向以次按贷款为基础的各级衍生产品传递蔓延。2008年3月,华尔街住宅贷款衍生产品最大玩家之一的贝尔斯登公司首先被击倒,半年后蔓延到美国整个住宅按揭贷款市场,同年9月7日,美国政府不得不接管了专门为住宅抵押贷款市场提供流动性融资半官方性质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市场一片恐慌。一周后,剩下的华尔街四家独立大投行或破产或被收购或改制为商业银行,华尔街独立投行集体倒在创新的衍生产品旗下。
巴西总统卢拉直言:“无休止的贪婪”
银行的经营方式本来就是一种负债经营,是一种有风险的行业。自1933年以来,已经分业经营的美国独立投行不再受美联储有关资本充足率约束,美国证监会对此也未有严格规定。当美国独立投行主要从事中介业务时,通常并不需要有一定的资本来支撑。但当其从事自营交易 时,其业务规模就要受到资本不足的影响。
独立投行为了追求更多盈利使利润达到最大化,采用从市场募集资金的方式扩大业务规模。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行从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借人的资金也就愈多,形成小马拉大车,四两拨千斤的资本高杠杆比率。从高盛和雷曼公司的年报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公司的资本杠杆率均达到了20多倍,而雷曼公司2007年已超过30多倍,均大大超过商业银行不得超过12.5倍的监管规定。更由于独立投行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短期债券和短期票据,故其所承受的流动性风险就更大。
从表3的资本杠杆率和表4的短期借款在借款总额中的比重这两项指标来看,雷曼公司均比高盛公司要高,故其市场风险程度要大于高盛,在这次次贷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中雷曼先于高盛而破产倒闭,也就理所当然。美国前总统胡佛曾说过:“资本主义的晟大问题是资本家太贪婪,他们总是牺牲市场整体利益来服务他们自身的利益。”巴西总统卢拉认为,金融危机是由投机者和银行家“无休止的贪婪”引发的。
今天的华尔街正是贪婪者麇集的场合,五大独立投行模式的集体消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鸟为食亡,人为财死。”马克思有过一句名言:“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这正是对今天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集体消亡的诠释。
在“激励机制”的诱惑下
企业追求利润必须由管理层和员工去实现,为了激发他们创造利润的积极性,两方绎济学家和资本家从人性普遍图利角度设计和实行了各种与经营业绩(利润)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这在当今高利润的华尔街独立投行那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雷曼公司破产后,据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披露,雷曼首席执行官福尔德在2000--2007年这8年间通过薪水、股票分红和奖金等方式,共获得4,848亿美元收入,平均年收入为6000多万美元。美林公司首席执行官2006年收入为4640万美元,2007年10月因经营亏损79亿美元而被迫辞职时带走的股份、期权和退休金,在当时价值1.61亿美元。独立投行一般员工的收入也大大高于大商业银行,2005年花旗和美国银行员工的年均收入为86000美元,约占其人均经营费用支出16~17万美元的50%,同年,高盛和雷曼公司的人均经营费用支出分别为72万和62万美元,如人均收入按经营费用支出50%的比例计算,则高盛为36万,雷曼为3l万美元,约为花旗和美国银行员工的3~4倍。在这种激励机制的诱惑下,投行的管理层和员工当然贪欲难填,从而齐心合力地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唯利是图的氛围下,他们往往丧失了精英们应有的理性和道德情操,像赌徒一般冒险,如使用高杠杆率,违规操作,甚至做假和变相欺诈。从追求利润角度看,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得到老板和股东的默许和鼓励。
“次贷危机”给我们留下的警示
人们在反思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归咎于美国监管部门的疏于监管,但这只是“危机”发生的一个外因。诚如温家宝总理在伦敦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所评论的那样:“一些金融机构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道德底线。”他一针见血地说:“道德缺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道德缺失正是因大多数金融机构一味奉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西方经济理论更多地推崇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斯密从人类利己性出发,提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经济界则奉之为“圣经”。追求利润最大化,说白了就是唯利是图,根本就顾不到什么道德情操。当代一些经济学家和金融家已在反思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的弊端。尤其是从银行长期实践看,追求利润最大化将与其应该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相悖。
这里,“盈利性”而非“利润最大化”的提法是正确的,“盈利性”是以“安全性”为前提的。从美国独立投行的集体崩溃,也可以看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隐藏着风险。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周期是客观规律,而执行政府职能的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往往会从宏观的角度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认为适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往往会影响银行业的微观运行。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在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衰周期中引发的。大量的美国金融机构在宏观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放宽了甚至放弃了应有的贷款标准而大肆发放次按贷款,从而埋下了祸根。由此可见,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坚持其独立的审慎原则,不管在何种大环境条件下,尤其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不轻易放松或降低贷款标准,要从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其风险。
银行管理部门在向下级行或营销部门下达利润增长指标或市场份额指标时,要实事求是,宁可保守一些,稳健一些。
9月,对于华尔街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7年前的9月11日,华尔街世贸大厦双塔楼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震惊世界,2008年9fl 15日,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随后一周内,另一大投行美林公司被大商业银行花旗集团收购,最大的投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宣布与华盛顿互惠银行合并,高盛公司募集巴菲特的50亿美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五大独立投行中的贝尔斯登公司早在2008年3月因流动性危机已经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至此,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轰然倒下。
在“9·11事件”中倒下的,是具有华尔街标志性的两座实体摩天大厦,五大独立投行——美国金融帝国大厦的倒塌,对美国带来的震撼和影响要远大于“9·11事件”。两个月后,美国政府向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9家最大银行机构实行注资1250亿美元的援助,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也向政府告急要求巨款援助。
华尔街金融霸主的地位岌岌可危,自由市场经济万能的神话顷刻间破灭了。
五大独立投行“魂断蓝桥”
风光了几十年的美国五大独立投行为何在2008年短短半年中遽然集体消亡?外部原因是由于受到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所引发的次优按揭贷款危机的冲击,但美国投行的业务并不直接向美国的购房人提供按揭贷款(即住房抵押贷款),“次贷危机”怎会使五大独立投行魂断蓝桥?
所谓次按贷款,是指美国的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新世纪金融公司就是美国的第二大次按贷款机构)专门向信用级别比较低的居民为购买住宅提供分期、可变动利率的贷款(业内称之为按揭贷款),这种贷款是借款人以所购买的住宅作为抵押物押给贷款机构,因此也称为住宅抵押贷款。所谓信用比较低是指购房人不能向贷款机构提供有固定收入、有一定数额存款或资产的合法证明文件和购房人的信用有瑕疵。所以,向这类贷款人提供的按揭贷款称之为次优按揭贷款(subprime-mortgage loan,简称次按贷款)。在美国,优级(指有固定收入、有存款或资产证明)的按揭贷款通常由商业银行或储蓄银行提供。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按贷款总量为6000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全部(优级和次优)按揭贷款总额的20%。到2007年8月,美国发放的次按贷款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增长势头凶猛。
美国次按贷款在全部按揭贷款中的比重从2001、2002、2003年的8-8.5%骤然上升到2004年的18.5%、2005、2006年的20%。
住房按揭贷款是一种期限较长的贷款,这对贷款银行或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匹配及资金流动性会构成一定的压力。为此,投资银行的精英们特为这类贷款创新设计了一种称之为有抵押品支持的债券型投资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简称MBS或称抵押品债券)的金融衍生工具。这里的所谓抵押品,就是原住房按揭贷款项下所已抵押住宅的留置权。实际上,美国的资产证券化非常普遍,从表l中可以看到美国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比重从2001年以来不断在上升,2005和2006年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因此,可以说绝大数的按揭贷款包括次按贷款都已经证券化并衍化成住宅抵押债券(MBS)。
殚精竭虑的投行精英们,将以次按贷款为基础衍生的次优抵押品债券(证券)又创新设计出了另一类衍生产品称作为债务抵押(担保)凭证(Collater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2006年,美国共发行了4890亿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了2500亿美元的债务抵押凭证。投资银行为了转嫁自身持有普通品债务抵押凭证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又创新设计出了一种信用违约互换的衍生工具(creditdefault swap,简称cDS),即CDO的持有人向保险公司或基金机构每年支付一定的费用从而把违约风险转嫁给保险业,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次贷危机会波及美国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原因。
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估算,2007年底信用违约互换的总额已达到62万亿美元,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华尔街的独立投行本应是资本市场中的中介者,它的传统业务主要的就是为企业的证券(股票和债券)发行以包销或承销方式提供中介服务,使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所需要的融资,包括代客开发、设计和推荐买卖各式衍生工具,用来锁定或分散客户在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始,衍生工具只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后来相当大部分的衍生工具演变为投机工具,从而形成有严重泡沫的虚拟金融。投行在这种中介服务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但是,出于资本的逐利性,投行们更倾向于成为资本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更多地进行自营交易,买卖各种证券和由其创新的各种衍生产品,并最后成为市场中衍生产品的最大玩家。例如,据美国证监会企业上市档案披露,与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有密切关系的永久探索金融公司所持有的7,2亿美元的抵押债务凭证(CDO)就是从贝尔斯登公司处购买的。另据报道,美林公司就曾依靠其所拥有的大量衍生产品获得巨额利润。从高盛和雷曼公司的近几年的年报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交易账户利润就是投行自营业务所反映的盈利,净收入是指经营支出和税项未扣除前收入。从表中可以看出高盛公司自2004-2007年四年中其自营交易部门所创造的年均利润占该行年均净收入的61.7%,是其年均净利润的2.61倍;雷曼公司的这两项数字分别为51.5%和2.05倍。相反,作为投资银行主业中介业务的佣金和费用收入从年报中看到仅为其净收入的26.7%,明显地低于其交易账户利润。
随着2006年美联储的不断提高利率,影响到购房人尤其是次按贷款项下购房人的月供能力。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按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终于因现金流断裂而申请破产。随后,30多家次按贷款机构如多诺米骨牌似的相继倒闭,拉开了次按贷款危机序幕,又立即向以次按贷款为基础的各级衍生产品传递蔓延。2008年3月,华尔街住宅贷款衍生产品最大玩家之一的贝尔斯登公司首先被击倒,半年后蔓延到美国整个住宅按揭贷款市场,同年9月7日,美国政府不得不接管了专门为住宅抵押贷款市场提供流动性融资半官方性质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市场一片恐慌。一周后,剩下的华尔街四家独立大投行或破产或被收购或改制为商业银行,华尔街独立投行集体倒在创新的衍生产品旗下。
巴西总统卢拉直言:“无休止的贪婪”
银行的经营方式本来就是一种负债经营,是一种有风险的行业。自1933年以来,已经分业经营的美国独立投行不再受美联储有关资本充足率约束,美国证监会对此也未有严格规定。当美国独立投行主要从事中介业务时,通常并不需要有一定的资本来支撑。但当其从事自营交易 时,其业务规模就要受到资本不足的影响。
独立投行为了追求更多盈利使利润达到最大化,采用从市场募集资金的方式扩大业务规模。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行从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借人的资金也就愈多,形成小马拉大车,四两拨千斤的资本高杠杆比率。从高盛和雷曼公司的年报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公司的资本杠杆率均达到了20多倍,而雷曼公司2007年已超过30多倍,均大大超过商业银行不得超过12.5倍的监管规定。更由于独立投行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短期债券和短期票据,故其所承受的流动性风险就更大。
从表3的资本杠杆率和表4的短期借款在借款总额中的比重这两项指标来看,雷曼公司均比高盛公司要高,故其市场风险程度要大于高盛,在这次次贷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中雷曼先于高盛而破产倒闭,也就理所当然。美国前总统胡佛曾说过:“资本主义的晟大问题是资本家太贪婪,他们总是牺牲市场整体利益来服务他们自身的利益。”巴西总统卢拉认为,金融危机是由投机者和银行家“无休止的贪婪”引发的。
今天的华尔街正是贪婪者麇集的场合,五大独立投行模式的集体消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鸟为食亡,人为财死。”马克思有过一句名言:“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这正是对今天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集体消亡的诠释。
在“激励机制”的诱惑下
企业追求利润必须由管理层和员工去实现,为了激发他们创造利润的积极性,两方绎济学家和资本家从人性普遍图利角度设计和实行了各种与经营业绩(利润)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这在当今高利润的华尔街独立投行那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雷曼公司破产后,据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披露,雷曼首席执行官福尔德在2000--2007年这8年间通过薪水、股票分红和奖金等方式,共获得4,848亿美元收入,平均年收入为6000多万美元。美林公司首席执行官2006年收入为4640万美元,2007年10月因经营亏损79亿美元而被迫辞职时带走的股份、期权和退休金,在当时价值1.61亿美元。独立投行一般员工的收入也大大高于大商业银行,2005年花旗和美国银行员工的年均收入为86000美元,约占其人均经营费用支出16~17万美元的50%,同年,高盛和雷曼公司的人均经营费用支出分别为72万和62万美元,如人均收入按经营费用支出50%的比例计算,则高盛为36万,雷曼为3l万美元,约为花旗和美国银行员工的3~4倍。在这种激励机制的诱惑下,投行的管理层和员工当然贪欲难填,从而齐心合力地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唯利是图的氛围下,他们往往丧失了精英们应有的理性和道德情操,像赌徒一般冒险,如使用高杠杆率,违规操作,甚至做假和变相欺诈。从追求利润角度看,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得到老板和股东的默许和鼓励。
“次贷危机”给我们留下的警示
人们在反思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归咎于美国监管部门的疏于监管,但这只是“危机”发生的一个外因。诚如温家宝总理在伦敦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所评论的那样:“一些金融机构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道德底线。”他一针见血地说:“道德缺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道德缺失正是因大多数金融机构一味奉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西方经济理论更多地推崇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斯密从人类利己性出发,提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经济界则奉之为“圣经”。追求利润最大化,说白了就是唯利是图,根本就顾不到什么道德情操。当代一些经济学家和金融家已在反思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的弊端。尤其是从银行长期实践看,追求利润最大化将与其应该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相悖。
这里,“盈利性”而非“利润最大化”的提法是正确的,“盈利性”是以“安全性”为前提的。从美国独立投行的集体崩溃,也可以看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隐藏着风险。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周期是客观规律,而执行政府职能的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往往会从宏观的角度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认为适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往往会影响银行业的微观运行。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在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衰周期中引发的。大量的美国金融机构在宏观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放宽了甚至放弃了应有的贷款标准而大肆发放次按贷款,从而埋下了祸根。由此可见,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坚持其独立的审慎原则,不管在何种大环境条件下,尤其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不轻易放松或降低贷款标准,要从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其风险。
银行管理部门在向下级行或营销部门下达利润增长指标或市场份额指标时,要实事求是,宁可保守一些,稳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