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用一句经典:一个幽灵,一个叫做“慢病”的幽灵在中国的上空徘徊,未来30年,若不能遏制它的势头,将给中国造成几十万亿美元的超巨经济损失!
“慢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这是世行高官、世界银行驻中国蒙古局局长罗兰德先生最近对中国政府发出的严重警示:是医疗方面的灾难性支出将人们推向贫困或将人们牢牢禁锢在贫困之中!
那么,慢病是什么?
慢病凶猛如虎
2012年1月11日上海的上午天气照例阴冷。62岁的高级教师苏其华在上海某三级医院的门诊“收费处”已排了40分钟的队,还没轮到,他身患Ⅱ型糖尿病和脑卒中后遗症,拄着拐杖,手脚仍然筛子一样不停地颤动,长时间的站队使他濒临崩溃,延颈四顾,六个窗口排成六路纵队,说是“电脑故障”——“其实哪天来不是这样人山人海呢”,苏其华说,都是各种慢性病人。排在他前面的,是“慢阻肺”,排在他后面的是“高血压”,记者现场随机调查,苏其华先生的“队友”百分之八十分别患“心脑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慢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疾病,他还不知道,这同一天,瑞金医院的“日门急诊量”达到12000人次,中山医院则超过11000人次,接受采访的市政协委员、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说,我们医院每年是270万人的就诊量,实在不堪负担啊!这“270万人”中,绝大多数是“慢病”病人,如果每年能下沉70万慢病病人到社区,社区医院完全可以承担,而中山医院的门诊压力就可明显缓解,来看病的患者也不用天天排长龙啊。
请注意,说的都是“慢病”。但慢病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呢?世卫组织给出的解释是:为区别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代号NCD)。中国常见的主要慢病(NCD)为四类: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和糖尿病。
最近公布的,由中国卫生部与世界银行合作推出的《遏制中国慢病流行报告》指出,庞大的慢病人群已经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发展,吞噬中国“医改”成果的主因之一,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居然超过80%,也就是每10个死者中,有8个因慢病而死,给国家和个人所造成的经济负担更加惊人,有鉴于此,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国慢病调查的主持者、世界银行高级卫生专家王世勇。
《新民周刊》:习惯上,公众总是认为急性病和传染病,比如“非典”啊,“禽流感”啊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对个体存活影响最大,至于慢性病嘛,你们对它们危害的描述,是否有点……夸张?或者言过其实?俗话说“好好地活,慢慢地拖,一年还有几万多……”
王世勇:(笑)这恰恰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错误!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医疗卫生体系是为应对急性病、传染性疾病而设计的,一个显著的软肋就是没有充分考虑慢病防治的需要。您可知道?举国震惊的“非典”和“禽流感”死了多少人?事实上,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才919人(当然,那也是不幸),病死率近11%。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非典病例死亡349人。但是慢病呢?我们再三说过,在中国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居然超过80%,也就是每10个死者中,有8个因慢病而死!
换句话说,每年800多万的人死于各种慢病,那是一种“井喷”!
奇怪的是,太多的人对如此巨大的死亡比例却视若无睹!要是800多万人死于“非典”,岂不天都塌了?可见人类习惯抵御“迅速接近的死亡”,而无视“慢慢接近的死亡”,温水煮青蛙效应。
而所谓“好好地活”,得了慢病,能“好好地活”吗?能有什么好的生活质量呢?而“慢慢地拖”——大家可知道有多少人“拖”成了贫困?“拖”成了崩溃?须知,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为68.6%,几近70%,可想而知,这个社会有多少“医保”财富、家庭财富、个人财富被其吞噬啊!
慢病如虎。据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至2040年,如果中国政府和社会每年(在现有基础上)能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也就是高达“10.7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约等于70万亿人民币这样一个令人天旋地转的数字!
这还是仅仅指慢病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后所产生的巨大财富,如果还包括“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率都降低1%呢?
如此巨量的财富已绝非常人所能想象,我很想提醒诸位的是,为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中国政府当年“4万亿”资金的投放已经惊世骇俗!
所以,慢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影响之大,几乎毋庸我再细说了。
《新民周刊》:至少1949年以来,公众的印象是: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是可以控制的,也是应该控制的。但慢病的发生似乎是无序的,俗话说,人食五谷,岂能无病?所以……就算我们知道了慢病的现状,我们又能如何作为呢?
王世勇:很抱歉,恕我直言,您的观念又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慢病的发生是可以控制的,也不是“无序”的。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从2009年至2011年进行了三年左右的合作,调查研究了中国慢病流行现状,参与的机构除了国家发改委,还有中国卫生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组成的实力空前的科考团队,我们的结论是:慢病流行可能给中国的未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它是可控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亿(中国已跃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每年肿瘤新发患者200万,脑卒中患者700万。我们的调查表明,未来20年,(现年)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上述慢病人数将增长2倍;快速增长则发生在未来10年,糖尿病人将是慢病最大人群,而肺癌,将增加4倍!
是的,您已注意到,我在表述这些数字时显得很无情,但现实就是如此无情,我们都无法想象,当一个国家的糖尿病人一旦增加到3个亿、高血压患者达到6个亿时,山一样的财富将如何被海一样的医疗费用吞噬……
《新民周刊》:医疗费用就是用来控制疾病,或者慢病的,这是必需的支出。
王世勇:不对!医疗费用只是被动的支出,而且并不是“必需”的支出,在控制慢病的方面,我们可以有更高明、更省钱、更釜底抽薪的选择:那就是改变致病的生活方式!
大家可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健康教育上投入1元,等于在医疗上节约8元?换句话说,要消灭或减少慢病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医疗,而是生活方式!是的,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新民周刊》:生活方式有时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千年以来的习惯积淀,如果说,它是慢病的元凶,是否请举例说明。
王世勇:比如食盐。按国际标准,中国人吃得极咸,江西人、浙江人和湖南人都吃得特别咸。这是一种习惯,不良习惯。世卫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量是6克,但是国人的日均食盐摄入量至少超过12克。众所周知,食盐量过高而引起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如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夹层动脉瘤等,铁证如山。那么请问,这种生活方式是无法改变的吗?为什么宁可脑中风,也要吃得那么咸呢?再比如烟熏食物和腌制食物,它们的易致癌性已是公论,这种生活习惯也是不能改变的吗——哪怕冒着大批人群生癌的危险?
“慢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这是世行高官、世界银行驻中国蒙古局局长罗兰德先生最近对中国政府发出的严重警示:是医疗方面的灾难性支出将人们推向贫困或将人们牢牢禁锢在贫困之中!
那么,慢病是什么?
慢病凶猛如虎
2012年1月11日上海的上午天气照例阴冷。62岁的高级教师苏其华在上海某三级医院的门诊“收费处”已排了40分钟的队,还没轮到,他身患Ⅱ型糖尿病和脑卒中后遗症,拄着拐杖,手脚仍然筛子一样不停地颤动,长时间的站队使他濒临崩溃,延颈四顾,六个窗口排成六路纵队,说是“电脑故障”——“其实哪天来不是这样人山人海呢”,苏其华说,都是各种慢性病人。排在他前面的,是“慢阻肺”,排在他后面的是“高血压”,记者现场随机调查,苏其华先生的“队友”百分之八十分别患“心脑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慢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疾病,他还不知道,这同一天,瑞金医院的“日门急诊量”达到12000人次,中山医院则超过11000人次,接受采访的市政协委员、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说,我们医院每年是270万人的就诊量,实在不堪负担啊!这“270万人”中,绝大多数是“慢病”病人,如果每年能下沉70万慢病病人到社区,社区医院完全可以承担,而中山医院的门诊压力就可明显缓解,来看病的患者也不用天天排长龙啊。
请注意,说的都是“慢病”。但慢病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呢?世卫组织给出的解释是:为区别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代号NCD)。中国常见的主要慢病(NCD)为四类: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和糖尿病。
最近公布的,由中国卫生部与世界银行合作推出的《遏制中国慢病流行报告》指出,庞大的慢病人群已经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发展,吞噬中国“医改”成果的主因之一,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居然超过80%,也就是每10个死者中,有8个因慢病而死,给国家和个人所造成的经济负担更加惊人,有鉴于此,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国慢病调查的主持者、世界银行高级卫生专家王世勇。
《新民周刊》:习惯上,公众总是认为急性病和传染病,比如“非典”啊,“禽流感”啊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对个体存活影响最大,至于慢性病嘛,你们对它们危害的描述,是否有点……夸张?或者言过其实?俗话说“好好地活,慢慢地拖,一年还有几万多……”
王世勇:(笑)这恰恰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错误!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医疗卫生体系是为应对急性病、传染性疾病而设计的,一个显著的软肋就是没有充分考虑慢病防治的需要。您可知道?举国震惊的“非典”和“禽流感”死了多少人?事实上,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才919人(当然,那也是不幸),病死率近11%。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非典病例死亡349人。但是慢病呢?我们再三说过,在中国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居然超过80%,也就是每10个死者中,有8个因慢病而死!
换句话说,每年800多万的人死于各种慢病,那是一种“井喷”!
奇怪的是,太多的人对如此巨大的死亡比例却视若无睹!要是800多万人死于“非典”,岂不天都塌了?可见人类习惯抵御“迅速接近的死亡”,而无视“慢慢接近的死亡”,温水煮青蛙效应。
而所谓“好好地活”,得了慢病,能“好好地活”吗?能有什么好的生活质量呢?而“慢慢地拖”——大家可知道有多少人“拖”成了贫困?“拖”成了崩溃?须知,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为68.6%,几近70%,可想而知,这个社会有多少“医保”财富、家庭财富、个人财富被其吞噬啊!
慢病如虎。据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至2040年,如果中国政府和社会每年(在现有基础上)能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也就是高达“10.7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约等于70万亿人民币这样一个令人天旋地转的数字!
这还是仅仅指慢病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后所产生的巨大财富,如果还包括“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率都降低1%呢?
如此巨量的财富已绝非常人所能想象,我很想提醒诸位的是,为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中国政府当年“4万亿”资金的投放已经惊世骇俗!
所以,慢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影响之大,几乎毋庸我再细说了。
《新民周刊》:至少1949年以来,公众的印象是: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是可以控制的,也是应该控制的。但慢病的发生似乎是无序的,俗话说,人食五谷,岂能无病?所以……就算我们知道了慢病的现状,我们又能如何作为呢?
王世勇:很抱歉,恕我直言,您的观念又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慢病的发生是可以控制的,也不是“无序”的。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从2009年至2011年进行了三年左右的合作,调查研究了中国慢病流行现状,参与的机构除了国家发改委,还有中国卫生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组成的实力空前的科考团队,我们的结论是:慢病流行可能给中国的未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它是可控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亿(中国已跃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每年肿瘤新发患者200万,脑卒中患者700万。我们的调查表明,未来20年,(现年)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上述慢病人数将增长2倍;快速增长则发生在未来10年,糖尿病人将是慢病最大人群,而肺癌,将增加4倍!
是的,您已注意到,我在表述这些数字时显得很无情,但现实就是如此无情,我们都无法想象,当一个国家的糖尿病人一旦增加到3个亿、高血压患者达到6个亿时,山一样的财富将如何被海一样的医疗费用吞噬……
《新民周刊》:医疗费用就是用来控制疾病,或者慢病的,这是必需的支出。
王世勇:不对!医疗费用只是被动的支出,而且并不是“必需”的支出,在控制慢病的方面,我们可以有更高明、更省钱、更釜底抽薪的选择:那就是改变致病的生活方式!
大家可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健康教育上投入1元,等于在医疗上节约8元?换句话说,要消灭或减少慢病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医疗,而是生活方式!是的,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新民周刊》:生活方式有时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千年以来的习惯积淀,如果说,它是慢病的元凶,是否请举例说明。
王世勇:比如食盐。按国际标准,中国人吃得极咸,江西人、浙江人和湖南人都吃得特别咸。这是一种习惯,不良习惯。世卫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量是6克,但是国人的日均食盐摄入量至少超过12克。众所周知,食盐量过高而引起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如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夹层动脉瘤等,铁证如山。那么请问,这种生活方式是无法改变的吗?为什么宁可脑中风,也要吃得那么咸呢?再比如烟熏食物和腌制食物,它们的易致癌性已是公论,这种生活习惯也是不能改变的吗——哪怕冒着大批人群生癌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