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给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课堂,更是风起云涌,推陈出新。
首先是教育观念转变。以往的“一切为了考试”的观念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潛能,从而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并促进其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使每个学生最终走向成功的理念正逐步走进每个教师的内心,渗透进我们的教学课堂。第二是教师定位的转变。新课改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为主线”的精神核心决定了教师由原来的一重身份变成了多重身份的“共同体”,由原来的课堂主宰,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引领者、示范者、组织者、监督者。第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多元化的角色转换必然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与活力,广大教师正逐步摈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课堂氛围。下面是我就对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准则与方向,但课堂上的有些现象显示我们有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不够深入,不能正确理解课标精神,准确把握课标要求,以至教学陷入盲目的境地。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陈旧、落后。部分教师不能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对课标的解读仅仅停留口头上,停留下在几个时髦的名词上,对这些新理念的实质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他们的教育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得少,接受得慢。因而课堂教学因循守旧,死气沉沉。
二、对文本的解读不深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地超越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有品位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师设计一堂课前,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学目标的认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教参上现成的教案都照搬照抄。教师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甚至出现严重误读。由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在课堂上就很难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所有美好的愿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往往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的引申发挥,强化“人文感悟”,而且还自鸣得意,以为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了学生以浓厚的人文关怀,认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其实这种偏于人文性的开掘,而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
三、课堂阅读误区重重
1、重朗读感悟,轻质疑思考。
朗读、感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以读为本”已成为小语教学的共识,但是,“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如今,在语文课堂像这样“傻读”“呆读”“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却比比皆是。“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真谛。一堂课如果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课。这些观点早已被专家、学者们所倡导,也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但我们更应该知道,读书是思考的载体,思考是读书的灵魂。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才会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个性的激情弘扬,生命活力随之奔涌而出,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和心灵对话,使课堂活动真正成为人生中共同的美好记忆,成为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2、重学生自主,轻教师指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开始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有些教师不管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自主学习,一律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教师进行所谓的“精讲点拨”, 或者教师一开始抛出若干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再由各组推荐成员展示成果,是为“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基于自读得来的感悟与体会,不管精彩与否,甚至不管观点正误,教师一律给予肯定,是为“个性化阅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重拓展迁移,轻文本立意。
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拓展迁移的方式,援引相关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背景知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拓展迁移”成为了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似乎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不“拓展迁移”一下,就不足以提升课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的“拓展迁移”,只能是空中楼阁。
4、重合作形式,轻过程管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培養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我们的教学改革一步步走来,充斥在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一个个不和谐音符,那些纷繁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值得我们的深深地反思。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呢?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首先是教育观念转变。以往的“一切为了考试”的观念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潛能,从而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并促进其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使每个学生最终走向成功的理念正逐步走进每个教师的内心,渗透进我们的教学课堂。第二是教师定位的转变。新课改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为主线”的精神核心决定了教师由原来的一重身份变成了多重身份的“共同体”,由原来的课堂主宰,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引领者、示范者、组织者、监督者。第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多元化的角色转换必然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与活力,广大教师正逐步摈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课堂氛围。下面是我就对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准则与方向,但课堂上的有些现象显示我们有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不够深入,不能正确理解课标精神,准确把握课标要求,以至教学陷入盲目的境地。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陈旧、落后。部分教师不能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对课标的解读仅仅停留口头上,停留下在几个时髦的名词上,对这些新理念的实质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他们的教育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得少,接受得慢。因而课堂教学因循守旧,死气沉沉。
二、对文本的解读不深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地超越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有品位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师设计一堂课前,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学目标的认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教参上现成的教案都照搬照抄。教师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甚至出现严重误读。由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在课堂上就很难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所有美好的愿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往往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的引申发挥,强化“人文感悟”,而且还自鸣得意,以为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了学生以浓厚的人文关怀,认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其实这种偏于人文性的开掘,而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
三、课堂阅读误区重重
1、重朗读感悟,轻质疑思考。
朗读、感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以读为本”已成为小语教学的共识,但是,“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如今,在语文课堂像这样“傻读”“呆读”“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却比比皆是。“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真谛。一堂课如果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课。这些观点早已被专家、学者们所倡导,也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但我们更应该知道,读书是思考的载体,思考是读书的灵魂。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才会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个性的激情弘扬,生命活力随之奔涌而出,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和心灵对话,使课堂活动真正成为人生中共同的美好记忆,成为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2、重学生自主,轻教师指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开始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有些教师不管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自主学习,一律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教师进行所谓的“精讲点拨”, 或者教师一开始抛出若干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再由各组推荐成员展示成果,是为“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基于自读得来的感悟与体会,不管精彩与否,甚至不管观点正误,教师一律给予肯定,是为“个性化阅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重拓展迁移,轻文本立意。
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拓展迁移的方式,援引相关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背景知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拓展迁移”成为了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似乎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不“拓展迁移”一下,就不足以提升课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的“拓展迁移”,只能是空中楼阁。
4、重合作形式,轻过程管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培養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我们的教学改革一步步走来,充斥在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一个个不和谐音符,那些纷繁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值得我们的深深地反思。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呢?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