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已从精英群体转变为大众群体,而高校毕业生如何适应市场就业就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了缓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求职困境,本文就如何推进高校个性就业指导的途径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提前从思想、行为、能力上做好就业准备,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就业需求,提高其就业成功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途径
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但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数却并不乐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众多高校展开了就业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注重面向毕业生,强调就业率,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年级特点、性格特点等,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意识薄弱,就业理想模糊,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为了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笔者提倡推进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强调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共性的需求为导向,展开全程性、发展性的就业指导,从而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全面保障。
一、开设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教育是与学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教育,专业是个人就业选择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势必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彰显专业性,强调就业特色与就业需要,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将就业指导与个人的就业规划与就业前景相联系,以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与就业能力。比如对于专业特色较为鲜明的医学类专业,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临床类的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讲解,还可以邀请临床医生对于专业要求做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接受的效果也更好。
二、指导发展性就业生涯规划
开设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较完善的就业理论与能力,为走上社会奠定充分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高校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本身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很多学生也往往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过程,严重削弱了理论教学的价值。就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就业工作经历,就业生涯规划则是个人根据对自身主客观环境的分析,以规划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则直到毕业阶段方才意识到社会的残酷与职场的现实,缺乏准备的结果就是影响了理想工作的获取。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一些院校只是把开展就业指导课当成一项任务,并没有真正考虑课程的时间安排,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早早把这门课上完了,很多毕业生等真正要用到相关就业知识的时候,早已回忆不起上课教授的这部分内容,导致了就业过程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协助大学生进行理性的个性化就业选择与追求,就必须推进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与发展性,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生涯规划,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助其实现就业目标和自我价值。
三、开展体验式就业指导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就业生涯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感性,即使参考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或就业测评的结果,建立了较科学的就业生涯规划,仍无法保证其能认真地执行或实践。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实际需求脱节,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早获取就业经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强制开展体验式就业指导,以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修正、完善就业生涯,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化与社会化。
四、实现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
相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同就业方向与就业诉求,所以可以通过共性的、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一些表现出羞涩、自卑、内向、脆弱、焦虑等个性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往往由于不善表达与交流,使其在规划就业生涯或就业体验时,即使心存困惑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缺乏积极的就业动机,并给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为了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就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一对一式的个体化就业咨询服务②。
虽然大多数具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通过外界帮助解决自身困惑的愿望,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因此,高校应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一级网络由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从事就业咨询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建立校就业咨询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就业咨询工作,并对二、三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二级网络由各系部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就业咨询工作,并积极配合校就业咨询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三级网络由班级就业发展委员组成,每班可设男生和女生就业发展委员各一人,专门将就业关注热点及时上报,使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中的最新思想动态,尽早为之排忧解难。通过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有利于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
大学阶段是就业方向探索的重要时期,而做好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就业愿望,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突破盲目化、短期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传统就业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而从“开设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发展性就业生涯规划、开展体验式就业指导形式、实现个体化就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出发,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突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准确选择就业方向,并在今后的就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德斌:《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长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2 期。
[2]郭捍华:《高校就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就业》,2010 年第 35 期。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途径
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但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数却并不乐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众多高校展开了就业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注重面向毕业生,强调就业率,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年级特点、性格特点等,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意识薄弱,就业理想模糊,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为了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笔者提倡推进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强调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共性的需求为导向,展开全程性、发展性的就业指导,从而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全面保障。
一、开设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教育是与学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教育,专业是个人就业选择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势必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彰显专业性,强调就业特色与就业需要,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将就业指导与个人的就业规划与就业前景相联系,以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与就业能力。比如对于专业特色较为鲜明的医学类专业,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临床类的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讲解,还可以邀请临床医生对于专业要求做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接受的效果也更好。
二、指导发展性就业生涯规划
开设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较完善的就业理论与能力,为走上社会奠定充分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高校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本身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很多学生也往往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过程,严重削弱了理论教学的价值。就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就业工作经历,就业生涯规划则是个人根据对自身主客观环境的分析,以规划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则直到毕业阶段方才意识到社会的残酷与职场的现实,缺乏准备的结果就是影响了理想工作的获取。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一些院校只是把开展就业指导课当成一项任务,并没有真正考虑课程的时间安排,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早早把这门课上完了,很多毕业生等真正要用到相关就业知识的时候,早已回忆不起上课教授的这部分内容,导致了就业过程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协助大学生进行理性的个性化就业选择与追求,就必须推进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与发展性,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生涯规划,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助其实现就业目标和自我价值。
三、开展体验式就业指导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就业生涯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感性,即使参考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或就业测评的结果,建立了较科学的就业生涯规划,仍无法保证其能认真地执行或实践。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实际需求脱节,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早获取就业经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强制开展体验式就业指导,以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修正、完善就业生涯,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化与社会化。
四、实现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
相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同就业方向与就业诉求,所以可以通过共性的、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一些表现出羞涩、自卑、内向、脆弱、焦虑等个性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往往由于不善表达与交流,使其在规划就业生涯或就业体验时,即使心存困惑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缺乏积极的就业动机,并给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为了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就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一对一式的个体化就业咨询服务②。
虽然大多数具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通过外界帮助解决自身困惑的愿望,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因此,高校应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一级网络由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从事就业咨询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建立校就业咨询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就业咨询工作,并对二、三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二级网络由各系部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就业咨询工作,并积极配合校就业咨询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三级网络由班级就业发展委员组成,每班可设男生和女生就业发展委员各一人,专门将就业关注热点及时上报,使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中的最新思想动态,尽早为之排忧解难。通过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有利于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
大学阶段是就业方向探索的重要时期,而做好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就业愿望,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突破盲目化、短期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传统就业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而从“开设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发展性就业生涯规划、开展体验式就业指导形式、实现个体化就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出发,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突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准确选择就业方向,并在今后的就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德斌:《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长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2 期。
[2]郭捍华:《高校就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就业》,2010 年第 3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