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世界各国的交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的深入和密切,国际贸易也成为当今国际合作的主流。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环境问题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告诉发展世界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妥善解决好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承担相应的责任,则成为当今世界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本文就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为切入点,来探讨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环境问题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过去很少有人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关于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直到上个世纪70年年代,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关注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國际贸易的发展,回来利润的增加和资本的积累,会带来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反过来对环境的改造会带来积极的作用;凡事都有两面性,同样,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初级产品的贸易可能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比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而相应的一些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可能会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甚至会制约和禁止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环境保护会带来技术上、资本上的优势,但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课题我们着重来研究国际贸易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生产环节
在世界经济贸易的主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成为主要的构成部门,尤其是在“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中,更是如此。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和初级原材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纷纷改变生产策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始转移到具有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同时,也将一些高污染和对初级原材料依赖比较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狂热的追求GDP。尤其是上个世纪GDP产生以后,有人曾经评价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各国只看到了GDP带来的经济增长,而忽略了GDP本身的缺陷和其背后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2、在运输和消费环节
国际贸易的开展除了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加大制造国对环境的压力外,在运输环节所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也不容忽视。比如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海洋运输途中的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等等,更为隐秘的是生物细菌的传播。在国内贸易中,一般生物的传递仅仅停留在国内,各种不同生物体之间也形成了科学的生物链。但一旦发生跨国贸易,生物可能会随着包装物、产品甚至工作人员而进入进口国境内,甚至给进口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有些国家,对外来商品的商检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但这样无疑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进程和规模。另外,由于国际贸易增加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所以无形中回来更多的废弃物的产生,尤其是一些不可降解的垃圾的产生,更是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二、我国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根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货物出口是2000年的9.1倍,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国是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本和技术与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竞争,在开始主要是从事初级原材料的出口为主,价格低,利润低,只能大量甚至是过度开采,从而实现以量取胜,几乎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比如宁夏、内蒙古、广西等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桂林钟乳石的出口破坏了当地珍贵的旅游资源,上百吨发菜和山野菜的出口,以及甘草的盲目采摘,都加剧了蒙古和周边省份的土地沙化程度,对于北方沙尘暴的产生和加剧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上述情况一个是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后果,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目光短浅,看不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在进口方面,国外进口的洋垃圾曾经危害一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诱饵,向我国华东、华南和华北等地不同程度的输入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我国生态平衡。直到1993年,才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也从此开始重点关注国际贸易和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比例较大的货物类别是机电产品及其零件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比例分别为41.5%、12.3%、7.9%,这三大类产品便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1.7%,并且出口量明显大于进口量,主要属于高污染的劳动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
三、应对措施
1、严格制定进出口环保政策并执行
海关查验是进出口商品无法逾越的环节,因此,国家如果事先能针对某些产品或者某些行业事先规定某些指标,以控制国内生产或者进口数量和标准,再加上海关和商检局的严格查验,从源头,从政策的角度和高度来控制污染的发生和发展。在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尤其是针对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环保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2、国内进出口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
法律是用来处理违约行为的,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而政策是规定某些具体行为和做法的,虽然具有先导性,但是到底相关机构和个人会不会按要求做,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应该是自觉的、习惯性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迫的。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同样的阶段,那就是经济发达以环保欠债为前提,在经济发展之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有了前车之鉴,我国应该尽力避免或者减少。因此应该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还应该具体教育落实,从政府和企业作为源头,一直到终端消费者,切实实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除了上述做法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因为环保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丽冬.谈环境保护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113-114.
【2】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5(1).
【3】张茜,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07(4).
【4】王佩雯.中国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探究[J].中国市场,2016(24):225-226.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环境问题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过去很少有人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关于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直到上个世纪70年年代,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关注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國际贸易的发展,回来利润的增加和资本的积累,会带来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反过来对环境的改造会带来积极的作用;凡事都有两面性,同样,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初级产品的贸易可能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比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而相应的一些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可能会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甚至会制约和禁止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环境保护会带来技术上、资本上的优势,但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课题我们着重来研究国际贸易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生产环节
在世界经济贸易的主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成为主要的构成部门,尤其是在“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中,更是如此。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和初级原材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纷纷改变生产策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始转移到具有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同时,也将一些高污染和对初级原材料依赖比较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狂热的追求GDP。尤其是上个世纪GDP产生以后,有人曾经评价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各国只看到了GDP带来的经济增长,而忽略了GDP本身的缺陷和其背后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2、在运输和消费环节
国际贸易的开展除了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加大制造国对环境的压力外,在运输环节所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也不容忽视。比如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海洋运输途中的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等等,更为隐秘的是生物细菌的传播。在国内贸易中,一般生物的传递仅仅停留在国内,各种不同生物体之间也形成了科学的生物链。但一旦发生跨国贸易,生物可能会随着包装物、产品甚至工作人员而进入进口国境内,甚至给进口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有些国家,对外来商品的商检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但这样无疑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进程和规模。另外,由于国际贸易增加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所以无形中回来更多的废弃物的产生,尤其是一些不可降解的垃圾的产生,更是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二、我国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根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货物出口是2000年的9.1倍,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国是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本和技术与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竞争,在开始主要是从事初级原材料的出口为主,价格低,利润低,只能大量甚至是过度开采,从而实现以量取胜,几乎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比如宁夏、内蒙古、广西等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桂林钟乳石的出口破坏了当地珍贵的旅游资源,上百吨发菜和山野菜的出口,以及甘草的盲目采摘,都加剧了蒙古和周边省份的土地沙化程度,对于北方沙尘暴的产生和加剧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上述情况一个是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后果,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目光短浅,看不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在进口方面,国外进口的洋垃圾曾经危害一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诱饵,向我国华东、华南和华北等地不同程度的输入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我国生态平衡。直到1993年,才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也从此开始重点关注国际贸易和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比例较大的货物类别是机电产品及其零件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比例分别为41.5%、12.3%、7.9%,这三大类产品便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1.7%,并且出口量明显大于进口量,主要属于高污染的劳动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
三、应对措施
1、严格制定进出口环保政策并执行
海关查验是进出口商品无法逾越的环节,因此,国家如果事先能针对某些产品或者某些行业事先规定某些指标,以控制国内生产或者进口数量和标准,再加上海关和商检局的严格查验,从源头,从政策的角度和高度来控制污染的发生和发展。在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尤其是针对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环保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2、国内进出口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
法律是用来处理违约行为的,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而政策是规定某些具体行为和做法的,虽然具有先导性,但是到底相关机构和个人会不会按要求做,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应该是自觉的、习惯性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迫的。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同样的阶段,那就是经济发达以环保欠债为前提,在经济发展之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有了前车之鉴,我国应该尽力避免或者减少。因此应该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还应该具体教育落实,从政府和企业作为源头,一直到终端消费者,切实实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除了上述做法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因为环保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丽冬.谈环境保护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113-114.
【2】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5(1).
【3】张茜,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07(4).
【4】王佩雯.中国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探究[J].中国市场,2016(24):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