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饭店的灯语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印度饭
  这天上午,我和维特曼约定,10点钟到利兹大学校门口碰面。因为我想去利兹大学图书馆查看一些书,又因为是第一次,英国学术院特意请维特曼帮我安排。
  维特曼是苏格兰人,在英格兰北部利兹市的利兹大学任教,三十七八岁的样子,热情而干练,谈吐十分有趣。18岁时曾经自己独自到中国旅行。
  维特曼陪我到图书馆办好借书证后,问道:“你愿意一起吃晚饭吗?正巧有个美国学者也来这里看书,晚上可以聚一下。”我说好啊。她说,那就7点半到我的办公室来。随后又问,8点吃晚饭对中国人来说是不是太晚了?我说没关系。于是就这么定了。
  傍晚,我按说好的时间来到维特曼的办公室,那位美国教授随后也到了。闲聊一会儿之后,大家开始商量吃什么。维特曼说,这里最有特点的是印度饭馆,另外还有西班牙饭馆和中国饭馆……
  我和那位美国人几乎同时说,吃西班牙饭吧。物以稀为贵,我想那位美国人大概和我一样,也是想尝尝平时吃得少的口味吧。于是我们出了门,维特曼带着我们穿过了几条街道,走到一座不大的房子前。
  可房子的门关着,维特曼探头探脑地往里看了看,回头对我们说,真不巧,这家西班牙饭馆关门了,只好改计划了。我和那位美国教授下意识地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说,吃印度饭吧。于是,我们跟着维特曼向一家印度餐馆走去。维特曼对我们说:“这是利兹最好的印度餐馆,刚从郊区搬到城里来,你们还真有口福,要不然去一趟挺不容易的。”
  
  昏暗天地
  
  走到这家餐馆时大约是傍晚8点,但在夏天的英国,这时分天还很亮。推开餐馆的门,我们不禁都站住了,因为里面光线很暗,室内外光线反差太大,眼睛一下子适应不了。进门后站了一会儿,才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形。
  这个餐馆有两层楼,一楼面积不大。地上和墙上有各种印度风情的摆设和装饰。我四处看了看,没有找到窗户,弄明白室内光线暗是由于外面的光照不进来,室内照明主要依靠每张桌子上的蜡烛。
  这里确是顾客多,一时没有空位子,我们被领到等候区坐下。服务员拿来菜单让我们先点菜,并问我们有没有人今天过生日,我们都摇摇头。
  显然,维特曼对印度菜很熟悉,向我们推荐这里最有特色的菜和饮料。于是,我们点了鸡肉、煮豆、白面饼,还有咸奶昔和青柠水等。点完菜又等了一会儿,我们被带到餐厅中间一个挺小的方桌旁。我注意到,我们右边有个大的长方形桌子。不过,围着那张大桌子坐了足有10多个人,坐得仍是很挤。我们只有3个人,当然只能是小桌子。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3盘菜,盘子都不大。饼倒是很大,挂在一个高的金属架子上。饼要就着调料吃的,所以给上了3小碟不同的酱。放上这些,桌子已经满了。
  突然,右边响起一阵噼啪声,同时白光闪闪,把我们吓了一跳。我扭头一看,右边那张大的长方桌上,正在放着一种焰火,闪耀着似白似蓝的光,很是耀眼。一位服务员一边做着印度人特有的祝福手势,一边说着祝福生日的话。围着那张大桌子就餐的看起来是一个大家庭的人,也都在说着祝福的话。
  原来,那桌上有人过生日。维特曼告诉我们,给过生日的人送焰火,是这家餐厅的一个特点。难怪餐厅把光线弄得那么暗,如果屋里灯火辉煌,这点白色的焰火怎么显得出来呢。一时我觉得餐馆里光线暗的主要原因,我大致找到了。
  
  为了私密
  
  人有时很奇怪,尽管在英国也去过其他餐馆,但好像没有太关注灯光问题。自从那次去过利兹的印度餐厅后,每到一个餐馆,我就特别注意餐馆里的光线,许是因为那个印度餐厅的灯光特别暗,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
  后来,我又去了一些英国的其他饭馆——不是印度饭馆,也不送生日焰火,可是里面的光线也都比较暗(酒吧里就更暗了)。和中国饭馆里的灯火辉煌相比,真是大不一样。
  一天,我和一位对中国很感兴趣、并且对中国颇为了解的英国教授闲聊,说起我在利兹印度餐馆里的经历,并说起中国和英国餐馆的灯光很不一样。她告诉我:“在英国,利兹是印度人较多的城市,但这并不是利兹印度饭馆多的唯一原因,因为有不少英国人也喜欢印度饭。”末了她强调了一句:“印度饭就等于英国饭。”我想,这当然是因为英国曾经统治印度两百年的缘故。
  后来,我到印度吃了真正的印度饭后,才切实体会到英国的那顿印度饭,其口味的确是“淡化”、或者说英国化了许多。同理,利兹那家印度餐馆里幽暗的灯光,实际上也是英国文化使然。
  我问那位英国教授,为什么英国饭馆里灯光那么暗呢?其实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的地道的西餐厅也都类似,只是暗的程度有不同。她笑嘻嘻地说:“灯光暗,会让人变得勇敢。一些在灯火通明的地方不敢说出来的话,就都说出来了。到了第二天,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人会想,哎呀,我怎么会和他(她)说这些呢?”听了她的这番话,我也忍不住想笑。
  过后我想到,虽然似乎是玩笑,她的确是说出了这灯光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灯光暗,包括餐桌小、大家挤着坐,目的和效果其实是一个,即有利于人和人之间交流私密的想法和情感。
  当然,顾客坐得紧凑肯定有节省场地的经济目的,但烛光营造的是人文气氛,光线暗这种环境布置是从个人的角度着眼的——便于个人间的交流,不想影响别人,并且不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不愿意被别人干扰。
  中国的餐馆里亮亮堂堂的灯光,人们高声大气地说话,就餐人的行为和言谈都是公众化的。这样的就餐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目的和效果:就餐的人不介意引起他人的注意,有时还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所谓讲排场、摆阔,饭馆无疑是个合适的场合。
  不过,在全球化波及方方面面的今天,西方不同风格的餐馆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酒吧也渐渐多了,一些年轻人需要私人空间时,会去找那种安静、幽暗的去处坐坐。不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餐馆,亮亮堂堂的灯火大概也是不会改变的。W
  
  责编/王深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    吴伯是胭脂街上最能搞笑的活宝。他整天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得更好,不像搓澡工芋头和退休干部老谢那样知足。退休干部老谢那时候还不是搓澡工老谢,他那时候还喜欢背着手在胭脂街上遛来遛去。  吴伯和老谢不和,因为老谢说话太直,像炮仗。俩人因为炮仗的事情也闹过别扭。腊月,吴伯从乡下的亲戚那里批发来了炮仗和小鞭,因为没有证件,外面不允许卖,吴伯就时常惊慌失措地抱着鞭炮往澡堂子里藏。老谢不声不响,出去就
期刊
酸奶是在普通牛奶中,人工加入一定的纯净的发酵菌种——乳酸菌,经发酵产酸形成的具有特殊醇酸风味的食品。它不仅保留了牛奶原有的全部营养成分,喝起来酸中带甜,清爽利口,而且其蛋白质变得更加容易消化,脂肪结构变得更易于人体吸收,钙、磷、铁的利用率也大为提高,且对预防某些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人都爱喝酸奶,但是,真正会喝的人并不多,关于酸奶那点事,你知道多少?    定律一:每天250克  早上一杯牛奶,
期刊
群众投诉为何要等于领导批示?   今年两会时,南京市委书记等人做客“小崔说事”。谈及行风评比,小崔请南京城管局局长讲讲。局长说“要把群众投诉当领导批示”。书记频频点头,小崔连连称赞。这种说法在现实中确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我仍很郁闷。这句话真值得点头和称赞吗?  判断之前,我们先品品这句话。乍一看,在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中,群众投诉很重要。但细琢磨发现,群众投诉重要不重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等于领导批示
期刊
诗曰:  茉莉之花今春来,   战端无兆陡然开。  黎明不见奥德赛,  沙海扬波天地哀。    有人说,穷是乱之源。也有人说,花钱买平安。  这都是生活中的朴素道理,也算得上一条历史经验。想想鼎盛时期的王朝,无论中西,国泰民安的黄金期,莫不出现在这一王朝最富裕的时代。  比如我们的唐朝,开元盛世,万邦来朝,长安城里各式人等摩肩接踵;不仅是人,各样的思想学说也竞相开放,何曾有意识形态的敌我区分?那时
期刊
决不能牺牲眼睛    女儿五年级的时候,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温顺乖巧,经常大人说一句,她顶十句。我找个机会与她做了一次长谈——都是电脑惹的祸。  学校开设了电脑操作课程,大部分同学在家都能自由玩电脑。女儿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但就电脑课上没有优势。同学们经常谈论的QQ啦,地下城,对她来说是一片茫然,也就失去了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在家里,我和她爸爸以眼睛会坏掉、学习会退步等理由,强制她不许用电脑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喜欢把经常窝在家里的人称为“宅”。最早这个称呼常跟孤僻、与世隔绝、寂寞等词联系在一起,不免有点贬义。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宅”这个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可以在家好好休息,可以不见自己不喜欢见的人,就跟家人在一起享受亲情,有什么不好?如果你选对了“宅”的方式,这可不仅是件快乐的事,关键还能省事、省心、省钱,真可谓越“宅”越快乐。    “宅”着DIY    小编有个大学同学
期刊
出了风头  刚进厂的时候,带我的师傅就跟我说:“工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当大拿。技术好腰杆就硬。要想学好技术,就四个字——有疑就问。咱厂里能人不少,你只要多问多学,就准错不了。”  师傅退休已经好几年了,我也早就当上了技术骨干,但师傅说的“有疑就问”我一直记得。这个习惯不仅让我技术上受益匪浅,还曾让我大大地出了一回风头。  经济危机一过,我们厂就打算扩大生产,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意味着新设计,厂里请了
期刊
□倾诉人:思思年龄:24岁职业:地产销售  Is love in your heart or on your bed  【嘉宾热议】  嘉宾主持:瘦荷专栏作家 哈尔滨  嘉宾  大米 CG设计师 北京  苏空灵 新浪乐居商务编辑 济南  宇公子电子商务运营高管 北京    【背景故事】   我们刚接手一个新开的写字楼,罗刚是我们销售处红姐的一个新客户。那天正午,红姐外出没能赶回来,她给我打来电话,
期刊
班里两头蒜  我这个班组长是工厂里最小的领导,但可不一定是最好当的官。就拿我来说吧,管着十几个人,钱没多挣多少,碰到的麻烦可是啥样的都有,就在前几天,班里的“两头蒜”闹得我哭笑不得。  他俩都是我的组员,只不过这俩人正好处在两极,刘海性子急,廖晖慢性子,俩人之所以能走这么近,我想除了性格上互补外,主要的原因就是廖晖挺“上赶着”的。所以刘海对廖晖也不错。  虽说两人的私交好,但论技术可真不是一个级别
期刊
勒肚皮鼓荷包  嘘,乱嚷嚷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乱造名词十分要不得!这种行为,国家语言委员会该管一管嘛,容易扰乱视听。  物价有所波动,不是什么坏事情。啥,不是波动,是上涨?啊,上涨就上涨呗,也有这么说的!  以前,俺一块钱吃4根油条;现在,俺吃一根油条就要一块钱。当然,和KFC里的改良品种比,一块钱一根还是便宜的。但俺还是感觉吃油条如同往外扔金条,小心肝那个抖呀。  俺看过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