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印度饭
这天上午,我和维特曼约定,10点钟到利兹大学校门口碰面。因为我想去利兹大学图书馆查看一些书,又因为是第一次,英国学术院特意请维特曼帮我安排。
维特曼是苏格兰人,在英格兰北部利兹市的利兹大学任教,三十七八岁的样子,热情而干练,谈吐十分有趣。18岁时曾经自己独自到中国旅行。
维特曼陪我到图书馆办好借书证后,问道:“你愿意一起吃晚饭吗?正巧有个美国学者也来这里看书,晚上可以聚一下。”我说好啊。她说,那就7点半到我的办公室来。随后又问,8点吃晚饭对中国人来说是不是太晚了?我说没关系。于是就这么定了。
傍晚,我按说好的时间来到维特曼的办公室,那位美国教授随后也到了。闲聊一会儿之后,大家开始商量吃什么。维特曼说,这里最有特点的是印度饭馆,另外还有西班牙饭馆和中国饭馆……
我和那位美国人几乎同时说,吃西班牙饭吧。物以稀为贵,我想那位美国人大概和我一样,也是想尝尝平时吃得少的口味吧。于是我们出了门,维特曼带着我们穿过了几条街道,走到一座不大的房子前。
可房子的门关着,维特曼探头探脑地往里看了看,回头对我们说,真不巧,这家西班牙饭馆关门了,只好改计划了。我和那位美国教授下意识地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说,吃印度饭吧。于是,我们跟着维特曼向一家印度餐馆走去。维特曼对我们说:“这是利兹最好的印度餐馆,刚从郊区搬到城里来,你们还真有口福,要不然去一趟挺不容易的。”
昏暗天地
走到这家餐馆时大约是傍晚8点,但在夏天的英国,这时分天还很亮。推开餐馆的门,我们不禁都站住了,因为里面光线很暗,室内外光线反差太大,眼睛一下子适应不了。进门后站了一会儿,才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形。
这个餐馆有两层楼,一楼面积不大。地上和墙上有各种印度风情的摆设和装饰。我四处看了看,没有找到窗户,弄明白室内光线暗是由于外面的光照不进来,室内照明主要依靠每张桌子上的蜡烛。
这里确是顾客多,一时没有空位子,我们被领到等候区坐下。服务员拿来菜单让我们先点菜,并问我们有没有人今天过生日,我们都摇摇头。
显然,维特曼对印度菜很熟悉,向我们推荐这里最有特色的菜和饮料。于是,我们点了鸡肉、煮豆、白面饼,还有咸奶昔和青柠水等。点完菜又等了一会儿,我们被带到餐厅中间一个挺小的方桌旁。我注意到,我们右边有个大的长方形桌子。不过,围着那张大桌子坐了足有10多个人,坐得仍是很挤。我们只有3个人,当然只能是小桌子。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3盘菜,盘子都不大。饼倒是很大,挂在一个高的金属架子上。饼要就着调料吃的,所以给上了3小碟不同的酱。放上这些,桌子已经满了。
突然,右边响起一阵噼啪声,同时白光闪闪,把我们吓了一跳。我扭头一看,右边那张大的长方桌上,正在放着一种焰火,闪耀着似白似蓝的光,很是耀眼。一位服务员一边做着印度人特有的祝福手势,一边说着祝福生日的话。围着那张大桌子就餐的看起来是一个大家庭的人,也都在说着祝福的话。
原来,那桌上有人过生日。维特曼告诉我们,给过生日的人送焰火,是这家餐厅的一个特点。难怪餐厅把光线弄得那么暗,如果屋里灯火辉煌,这点白色的焰火怎么显得出来呢。一时我觉得餐馆里光线暗的主要原因,我大致找到了。
为了私密
人有时很奇怪,尽管在英国也去过其他餐馆,但好像没有太关注灯光问题。自从那次去过利兹的印度餐厅后,每到一个餐馆,我就特别注意餐馆里的光线,许是因为那个印度餐厅的灯光特别暗,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
后来,我又去了一些英国的其他饭馆——不是印度饭馆,也不送生日焰火,可是里面的光线也都比较暗(酒吧里就更暗了)。和中国饭馆里的灯火辉煌相比,真是大不一样。
一天,我和一位对中国很感兴趣、并且对中国颇为了解的英国教授闲聊,说起我在利兹印度餐馆里的经历,并说起中国和英国餐馆的灯光很不一样。她告诉我:“在英国,利兹是印度人较多的城市,但这并不是利兹印度饭馆多的唯一原因,因为有不少英国人也喜欢印度饭。”末了她强调了一句:“印度饭就等于英国饭。”我想,这当然是因为英国曾经统治印度两百年的缘故。
后来,我到印度吃了真正的印度饭后,才切实体会到英国的那顿印度饭,其口味的确是“淡化”、或者说英国化了许多。同理,利兹那家印度餐馆里幽暗的灯光,实际上也是英国文化使然。
我问那位英国教授,为什么英国饭馆里灯光那么暗呢?其实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的地道的西餐厅也都类似,只是暗的程度有不同。她笑嘻嘻地说:“灯光暗,会让人变得勇敢。一些在灯火通明的地方不敢说出来的话,就都说出来了。到了第二天,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人会想,哎呀,我怎么会和他(她)说这些呢?”听了她的这番话,我也忍不住想笑。
过后我想到,虽然似乎是玩笑,她的确是说出了这灯光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灯光暗,包括餐桌小、大家挤着坐,目的和效果其实是一个,即有利于人和人之间交流私密的想法和情感。
当然,顾客坐得紧凑肯定有节省场地的经济目的,但烛光营造的是人文气氛,光线暗这种环境布置是从个人的角度着眼的——便于个人间的交流,不想影响别人,并且不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不愿意被别人干扰。
中国的餐馆里亮亮堂堂的灯光,人们高声大气地说话,就餐人的行为和言谈都是公众化的。这样的就餐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目的和效果:就餐的人不介意引起他人的注意,有时还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所谓讲排场、摆阔,饭馆无疑是个合适的场合。
不过,在全球化波及方方面面的今天,西方不同风格的餐馆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酒吧也渐渐多了,一些年轻人需要私人空间时,会去找那种安静、幽暗的去处坐坐。不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餐馆,亮亮堂堂的灯火大概也是不会改变的。W
责编/王深
[email protected]
这天上午,我和维特曼约定,10点钟到利兹大学校门口碰面。因为我想去利兹大学图书馆查看一些书,又因为是第一次,英国学术院特意请维特曼帮我安排。
维特曼是苏格兰人,在英格兰北部利兹市的利兹大学任教,三十七八岁的样子,热情而干练,谈吐十分有趣。18岁时曾经自己独自到中国旅行。
维特曼陪我到图书馆办好借书证后,问道:“你愿意一起吃晚饭吗?正巧有个美国学者也来这里看书,晚上可以聚一下。”我说好啊。她说,那就7点半到我的办公室来。随后又问,8点吃晚饭对中国人来说是不是太晚了?我说没关系。于是就这么定了。
傍晚,我按说好的时间来到维特曼的办公室,那位美国教授随后也到了。闲聊一会儿之后,大家开始商量吃什么。维特曼说,这里最有特点的是印度饭馆,另外还有西班牙饭馆和中国饭馆……
我和那位美国人几乎同时说,吃西班牙饭吧。物以稀为贵,我想那位美国人大概和我一样,也是想尝尝平时吃得少的口味吧。于是我们出了门,维特曼带着我们穿过了几条街道,走到一座不大的房子前。
可房子的门关着,维特曼探头探脑地往里看了看,回头对我们说,真不巧,这家西班牙饭馆关门了,只好改计划了。我和那位美国教授下意识地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说,吃印度饭吧。于是,我们跟着维特曼向一家印度餐馆走去。维特曼对我们说:“这是利兹最好的印度餐馆,刚从郊区搬到城里来,你们还真有口福,要不然去一趟挺不容易的。”
昏暗天地
走到这家餐馆时大约是傍晚8点,但在夏天的英国,这时分天还很亮。推开餐馆的门,我们不禁都站住了,因为里面光线很暗,室内外光线反差太大,眼睛一下子适应不了。进门后站了一会儿,才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形。
这个餐馆有两层楼,一楼面积不大。地上和墙上有各种印度风情的摆设和装饰。我四处看了看,没有找到窗户,弄明白室内光线暗是由于外面的光照不进来,室内照明主要依靠每张桌子上的蜡烛。
这里确是顾客多,一时没有空位子,我们被领到等候区坐下。服务员拿来菜单让我们先点菜,并问我们有没有人今天过生日,我们都摇摇头。
显然,维特曼对印度菜很熟悉,向我们推荐这里最有特色的菜和饮料。于是,我们点了鸡肉、煮豆、白面饼,还有咸奶昔和青柠水等。点完菜又等了一会儿,我们被带到餐厅中间一个挺小的方桌旁。我注意到,我们右边有个大的长方形桌子。不过,围着那张大桌子坐了足有10多个人,坐得仍是很挤。我们只有3个人,当然只能是小桌子。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3盘菜,盘子都不大。饼倒是很大,挂在一个高的金属架子上。饼要就着调料吃的,所以给上了3小碟不同的酱。放上这些,桌子已经满了。
突然,右边响起一阵噼啪声,同时白光闪闪,把我们吓了一跳。我扭头一看,右边那张大的长方桌上,正在放着一种焰火,闪耀着似白似蓝的光,很是耀眼。一位服务员一边做着印度人特有的祝福手势,一边说着祝福生日的话。围着那张大桌子就餐的看起来是一个大家庭的人,也都在说着祝福的话。
原来,那桌上有人过生日。维特曼告诉我们,给过生日的人送焰火,是这家餐厅的一个特点。难怪餐厅把光线弄得那么暗,如果屋里灯火辉煌,这点白色的焰火怎么显得出来呢。一时我觉得餐馆里光线暗的主要原因,我大致找到了。
为了私密
人有时很奇怪,尽管在英国也去过其他餐馆,但好像没有太关注灯光问题。自从那次去过利兹的印度餐厅后,每到一个餐馆,我就特别注意餐馆里的光线,许是因为那个印度餐厅的灯光特别暗,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
后来,我又去了一些英国的其他饭馆——不是印度饭馆,也不送生日焰火,可是里面的光线也都比较暗(酒吧里就更暗了)。和中国饭馆里的灯火辉煌相比,真是大不一样。
一天,我和一位对中国很感兴趣、并且对中国颇为了解的英国教授闲聊,说起我在利兹印度餐馆里的经历,并说起中国和英国餐馆的灯光很不一样。她告诉我:“在英国,利兹是印度人较多的城市,但这并不是利兹印度饭馆多的唯一原因,因为有不少英国人也喜欢印度饭。”末了她强调了一句:“印度饭就等于英国饭。”我想,这当然是因为英国曾经统治印度两百年的缘故。
后来,我到印度吃了真正的印度饭后,才切实体会到英国的那顿印度饭,其口味的确是“淡化”、或者说英国化了许多。同理,利兹那家印度餐馆里幽暗的灯光,实际上也是英国文化使然。
我问那位英国教授,为什么英国饭馆里灯光那么暗呢?其实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的地道的西餐厅也都类似,只是暗的程度有不同。她笑嘻嘻地说:“灯光暗,会让人变得勇敢。一些在灯火通明的地方不敢说出来的话,就都说出来了。到了第二天,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人会想,哎呀,我怎么会和他(她)说这些呢?”听了她的这番话,我也忍不住想笑。
过后我想到,虽然似乎是玩笑,她的确是说出了这灯光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灯光暗,包括餐桌小、大家挤着坐,目的和效果其实是一个,即有利于人和人之间交流私密的想法和情感。
当然,顾客坐得紧凑肯定有节省场地的经济目的,但烛光营造的是人文气氛,光线暗这种环境布置是从个人的角度着眼的——便于个人间的交流,不想影响别人,并且不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不愿意被别人干扰。
中国的餐馆里亮亮堂堂的灯光,人们高声大气地说话,就餐人的行为和言谈都是公众化的。这样的就餐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目的和效果:就餐的人不介意引起他人的注意,有时还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所谓讲排场、摆阔,饭馆无疑是个合适的场合。
不过,在全球化波及方方面面的今天,西方不同风格的餐馆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酒吧也渐渐多了,一些年轻人需要私人空间时,会去找那种安静、幽暗的去处坐坐。不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餐馆,亮亮堂堂的灯火大概也是不会改变的。W
责编/王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