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南贵州,地无三尺平,沟壑纵横的高原上,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生息繁衍着,这就是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有着不同寻常的族源,更与西汉夜郎古国有着非浅的渊源,250多万人口,集中散布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安顺地区,跻身贵州第二大少数民族之列。独特的民族必然产生独具特色的风情,布依族婚俗以自有的独到之处,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布依人过去有族内通婚的惯例,婚姻大事尤为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儿女还未脱离背带之时,父母便已经通过所谓的“相亲”为孩子们定下终身,待到孩子五六岁时就提前举行婚礼。早婚仪式过后,新娘并不入住夫家,而是回到娘家继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种娃娃亲被称为“背带亲”。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布依族婿俗已经产生了颇大的变化。崇尚的是“浪哨择偶,叶琴传情”的自由恋爱。
“浪哨”是布依青年男女通过唱歌形式结识恋人、表达爱意的群体社交活动,通常依附于赶场,集市和节庆而举行。每当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如“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布依族男女青年便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对歌场所,唱歌、跳舞、弹月琴、吹木叶,倾诉衷肠,互表爱慕。在“浪哨”中,布依小伙选择自己的意中人,还要从衣着装饰看姑娘是否心灵手巧,从对歌中了解姑娘的品性。一旦选中了自己意中的姑娘,布依小伙便让本寨的姑娘出面唱歌,向对方介绍小伙的情况。这就是布依族婚嫁的前奏曲。
本寨姑娘唱歌介绍完小伙子,就要试探对方虚实,如果对方姑娘唱。
“论起青菜,我们是同宗;
论起芹菜,我们是同枝。”
便是委婉拒绝了小伙子的求爱。如果姑娘同意交往,便会在指定赶场地点,前来和小伙子相会。于是小伙子唱:
“阿妹啊,若有情,请留个姓,若有意,请留下个名。”
姑娘便唱:
“只怕你用好话来相欺,只怕你用好言来相哄,
你寻我的姓,你问我的名,
父母起的不顺口,爹娘喊的不好听。
只要有情自己喊,只要有意自己探。”
双方一曲曲对歌表情,盲至会阳西坠,一曲《离别歌》,深表二人依恋之情;
“太阳西坠找不回,夜幕来临驱不散。
去了刺梨花,别了灵芝草。
去呀二天再来,别了它日再会。”
双方互有好感后,小伙子便择个吉日,让本寨的姐妹们将姑娘抢回小伙子的寨子,以显示姑娘的身份。如今的布依族青年的“抢姑娘”多是双方自由恋爱后协议“抢姑娘”,与传统的“抢姑娘”略有区别。抢回姑娘的第二天,姑娘家的母亲即赶到小伙家领回姑娘,“赔礼”,送去米饼、点心、鸡、肉、奶母钱等寨子里的人便到姑娘家喝酒庆贺,这被称为“定亲”。
布依族青年男女结婚前,要举行过彩礼仪式。由男方通知女方过彩礼的日子,女方同意后,男方即请媒人带上酒肉、烟糖、衣物等东西到女方家过彩礼。这种做法的用意一是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二是向女方交结婚彩礼。过彩礼仪式举行后,男女双方都按约定的婚期积极筹办婚事。
结婚前两三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一头肥猪、一只公鸡、一只鸭、一壶酒和一些香烛,以帮助女方家操办嫁女的筵席。到结婚那天,新郎家派出几名小伙子和姑娘挑着糯米、酒肉等前去迎接新娘。女方村寨中的姑娘、小伙子和孩子们,这时候可以举行接亲仪式:用锅灰去抹接亲人,往接亲人身上洒水……同时高声叫喊:“把最好的谷种、菜种送给你们!”接亲者面对“袭击”反而兴高采烈,不断地向寨子里的人们点头敛意,因为“种子”预示着新郎新娘婚后会“早生贵子”,且暗示着将来会丰衣足食。这种热闹的场面要到接亲者来到新娘家的门口才告结束。
接亲者到了女方家,受到盛情款待,先烟后茶再接喜糖,然后被请到丰盛的筵席上。席间,女方村寨中的姑娘身着盛装,轮番前来唱敬茶歌,献糯米酒,大有把接亲者灌醉的架式。男方选的接亲者都是经验丰富之辈,只见他们从容应付,巧舌如簧,岂肯轻易就范。女方寨了早的人们不甘心,男女青年又轮流上来和接亲者对歌,俗称对姐妹歌。只听庭院里歌声阵阵,给婚礼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喜气。
出阁临行,新娘照例哭哭啼啼而别,即便是满心欢喜,也必须一副哀伤神态,以示眷恋。女方派遣送亲人员随行,在两位伴娘的搀扶下,由新娘的兄弟撑起红伞,护送新娘子出门,步行前往新郎家,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必须在夜晚鸡群进窝之前抵达。入门之前,男方给女方送上关伞钱、背娃娃钱,八门之后,日已西斜,男方要备好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新人及其护送的亲朋。布依族无需举行拜堂仪式,饭后新娘入洞房,大伙同唱开柜歌。男方向新娘家人交“红封”,女方交出衣柜钥匙,以展示女方的陪嫁物品。据说女方的陪嫁柜子数目,决定着新娘在夫家留宿的天数,陪嫁一个柜子就住一天,陪嫁两个柜子就住两天。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荷包由女方家事先做好,由送亲者带到男方家,荷包的数目由男方家的歌师、歌手数及宾客数来确定,少则数十个,多则两百个。荷包有喜线穿着,可拉开和关拢,里面装着白果、花生等物,象征早生贵子之意。此活动男女老幼皆可参加,一般由两人一组,一人唱,一人帮腔,男女不限,但需唱足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由于这项活动有礼貌,有秩序,又风趣热烈,所以参加的人很多,持续的时间也长,有时要进行一整夜,故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各种娱乐活动实际上也是闹新房的另一种形式。得了荷包的,还要唱两首或四首多谢歌。
婚礼过后,新娘与新郎并不同居,而是由陪嫁的姐妹们伴寝。三五天后“回门”,临行夫家要办“发脚酒”,欢送娘家的送亲人员,新娘脱下出嫁鞋返回娘家。这一回,三年五载不回程也是常事,只有农忙和节庆才会回来小住几天。布依人的结婚更多是一种形式,婚后新娘并不立即“坐家”,仍可回娘家过少女生活,但不能再同其他男性产生情感。新郎为了不再忍受独守空房的日子,便孕育了“戴假壳”的偷袭行动。
待到农闲时节,以笋壳为骨架,裹以青布或蜡染布,制成一顶形如畚箕、上饰彩缨的帽子,叫做“假壳”。“偷袭行动”多由男家的已婚妇女执行。她们择吉日带上礼品,到女家村寨埋伏,乘姑娘不备便突然把她强行抱住,其他人立即解开她的头帕和发辫,把“假壳”戴上。姑娘虽然又哭又闹,但一戴上了“假壳”,就标志着正式成为人妻,再反抗也徒劳了。不过,在未戴之前,即使姑娘愿意也不能不挣扎反抗,否则就会被人耻笑。“戴假壳”的行动有时也会因为走漏风声或反抗过烈“众不敌寡”而失败的,男家只好另择吉日“再接再厉”。按照族例,只要未戴上“假壳”,男家绝不可以强迫姑娘入夫家定居。有的男家屡战屡败,直到女家长辈觉得“女大不中留”了,就会协助男家“从内攻破”,使女儿戴上“假壳”。已婚的新娘如果被戴上了假壳,就标志着娘家少女时代的终结。虽然对于自由生活恋恋不舍,也只能吟唱着“白菜露地雪花尽,变成姑娘难上难。今日假壳头上戴,别父母去无情房”而乖乖就范,从此回归夫家,过上相濡以沫的正常夫妻生活。
时至今日,这种“戴假壳”的婚俗现象已经日渐鲜见,布依族新娘坐娘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甚至干脆婚后就直接生活在夫家。但是“戴假壳”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布依族女性的服饰上仍可窥得一斑,如若撞见布依族妇女头顶戴着类似畚箕的奇异帽饰,便可晓得她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
布依人过去有族内通婚的惯例,婚姻大事尤为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儿女还未脱离背带之时,父母便已经通过所谓的“相亲”为孩子们定下终身,待到孩子五六岁时就提前举行婚礼。早婚仪式过后,新娘并不入住夫家,而是回到娘家继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种娃娃亲被称为“背带亲”。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布依族婿俗已经产生了颇大的变化。崇尚的是“浪哨择偶,叶琴传情”的自由恋爱。
“浪哨”是布依青年男女通过唱歌形式结识恋人、表达爱意的群体社交活动,通常依附于赶场,集市和节庆而举行。每当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如“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布依族男女青年便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对歌场所,唱歌、跳舞、弹月琴、吹木叶,倾诉衷肠,互表爱慕。在“浪哨”中,布依小伙选择自己的意中人,还要从衣着装饰看姑娘是否心灵手巧,从对歌中了解姑娘的品性。一旦选中了自己意中的姑娘,布依小伙便让本寨的姑娘出面唱歌,向对方介绍小伙的情况。这就是布依族婚嫁的前奏曲。
本寨姑娘唱歌介绍完小伙子,就要试探对方虚实,如果对方姑娘唱。
“论起青菜,我们是同宗;
论起芹菜,我们是同枝。”
便是委婉拒绝了小伙子的求爱。如果姑娘同意交往,便会在指定赶场地点,前来和小伙子相会。于是小伙子唱:
“阿妹啊,若有情,请留个姓,若有意,请留下个名。”
姑娘便唱:
“只怕你用好话来相欺,只怕你用好言来相哄,
你寻我的姓,你问我的名,
父母起的不顺口,爹娘喊的不好听。
只要有情自己喊,只要有意自己探。”
双方一曲曲对歌表情,盲至会阳西坠,一曲《离别歌》,深表二人依恋之情;
“太阳西坠找不回,夜幕来临驱不散。
去了刺梨花,别了灵芝草。
去呀二天再来,别了它日再会。”
双方互有好感后,小伙子便择个吉日,让本寨的姐妹们将姑娘抢回小伙子的寨子,以显示姑娘的身份。如今的布依族青年的“抢姑娘”多是双方自由恋爱后协议“抢姑娘”,与传统的“抢姑娘”略有区别。抢回姑娘的第二天,姑娘家的母亲即赶到小伙家领回姑娘,“赔礼”,送去米饼、点心、鸡、肉、奶母钱等寨子里的人便到姑娘家喝酒庆贺,这被称为“定亲”。
布依族青年男女结婚前,要举行过彩礼仪式。由男方通知女方过彩礼的日子,女方同意后,男方即请媒人带上酒肉、烟糖、衣物等东西到女方家过彩礼。这种做法的用意一是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二是向女方交结婚彩礼。过彩礼仪式举行后,男女双方都按约定的婚期积极筹办婚事。
结婚前两三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一头肥猪、一只公鸡、一只鸭、一壶酒和一些香烛,以帮助女方家操办嫁女的筵席。到结婚那天,新郎家派出几名小伙子和姑娘挑着糯米、酒肉等前去迎接新娘。女方村寨中的姑娘、小伙子和孩子们,这时候可以举行接亲仪式:用锅灰去抹接亲人,往接亲人身上洒水……同时高声叫喊:“把最好的谷种、菜种送给你们!”接亲者面对“袭击”反而兴高采烈,不断地向寨子里的人们点头敛意,因为“种子”预示着新郎新娘婚后会“早生贵子”,且暗示着将来会丰衣足食。这种热闹的场面要到接亲者来到新娘家的门口才告结束。
接亲者到了女方家,受到盛情款待,先烟后茶再接喜糖,然后被请到丰盛的筵席上。席间,女方村寨中的姑娘身着盛装,轮番前来唱敬茶歌,献糯米酒,大有把接亲者灌醉的架式。男方选的接亲者都是经验丰富之辈,只见他们从容应付,巧舌如簧,岂肯轻易就范。女方寨了早的人们不甘心,男女青年又轮流上来和接亲者对歌,俗称对姐妹歌。只听庭院里歌声阵阵,给婚礼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喜气。
出阁临行,新娘照例哭哭啼啼而别,即便是满心欢喜,也必须一副哀伤神态,以示眷恋。女方派遣送亲人员随行,在两位伴娘的搀扶下,由新娘的兄弟撑起红伞,护送新娘子出门,步行前往新郎家,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必须在夜晚鸡群进窝之前抵达。入门之前,男方给女方送上关伞钱、背娃娃钱,八门之后,日已西斜,男方要备好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新人及其护送的亲朋。布依族无需举行拜堂仪式,饭后新娘入洞房,大伙同唱开柜歌。男方向新娘家人交“红封”,女方交出衣柜钥匙,以展示女方的陪嫁物品。据说女方的陪嫁柜子数目,决定着新娘在夫家留宿的天数,陪嫁一个柜子就住一天,陪嫁两个柜子就住两天。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荷包由女方家事先做好,由送亲者带到男方家,荷包的数目由男方家的歌师、歌手数及宾客数来确定,少则数十个,多则两百个。荷包有喜线穿着,可拉开和关拢,里面装着白果、花生等物,象征早生贵子之意。此活动男女老幼皆可参加,一般由两人一组,一人唱,一人帮腔,男女不限,但需唱足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由于这项活动有礼貌,有秩序,又风趣热烈,所以参加的人很多,持续的时间也长,有时要进行一整夜,故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各种娱乐活动实际上也是闹新房的另一种形式。得了荷包的,还要唱两首或四首多谢歌。
婚礼过后,新娘与新郎并不同居,而是由陪嫁的姐妹们伴寝。三五天后“回门”,临行夫家要办“发脚酒”,欢送娘家的送亲人员,新娘脱下出嫁鞋返回娘家。这一回,三年五载不回程也是常事,只有农忙和节庆才会回来小住几天。布依人的结婚更多是一种形式,婚后新娘并不立即“坐家”,仍可回娘家过少女生活,但不能再同其他男性产生情感。新郎为了不再忍受独守空房的日子,便孕育了“戴假壳”的偷袭行动。
待到农闲时节,以笋壳为骨架,裹以青布或蜡染布,制成一顶形如畚箕、上饰彩缨的帽子,叫做“假壳”。“偷袭行动”多由男家的已婚妇女执行。她们择吉日带上礼品,到女家村寨埋伏,乘姑娘不备便突然把她强行抱住,其他人立即解开她的头帕和发辫,把“假壳”戴上。姑娘虽然又哭又闹,但一戴上了“假壳”,就标志着正式成为人妻,再反抗也徒劳了。不过,在未戴之前,即使姑娘愿意也不能不挣扎反抗,否则就会被人耻笑。“戴假壳”的行动有时也会因为走漏风声或反抗过烈“众不敌寡”而失败的,男家只好另择吉日“再接再厉”。按照族例,只要未戴上“假壳”,男家绝不可以强迫姑娘入夫家定居。有的男家屡战屡败,直到女家长辈觉得“女大不中留”了,就会协助男家“从内攻破”,使女儿戴上“假壳”。已婚的新娘如果被戴上了假壳,就标志着娘家少女时代的终结。虽然对于自由生活恋恋不舍,也只能吟唱着“白菜露地雪花尽,变成姑娘难上难。今日假壳头上戴,别父母去无情房”而乖乖就范,从此回归夫家,过上相濡以沫的正常夫妻生活。
时至今日,这种“戴假壳”的婚俗现象已经日渐鲜见,布依族新娘坐娘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甚至干脆婚后就直接生活在夫家。但是“戴假壳”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布依族女性的服饰上仍可窥得一斑,如若撞见布依族妇女头顶戴着类似畚箕的奇异帽饰,便可晓得她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