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诗歌节奏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
2.创设意境法
古典诗歌有优美的意境。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三中学)
关键词:诗歌节奏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
2.创设意境法
古典诗歌有优美的意境。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