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日趋突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劳动力流动的增强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对企业能否留住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企业逐步认识到核心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满足员工的需求,进而调和劳资关系。但这只是劳资关系的阶段性改良,没有工会参与的劳资关系,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新形势下,工会只有肩负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能,才能更好地维护劳动力产权,使企业与劳动者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协商合作,从而进入双赢时代。
关键词:中国工会;人力资源管理;精神薪酬;行业工会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06-02
一、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1.职能回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比较普遍,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员工在劳动工资协商中往往处于劣势。当发生劳资纠纷时,现行的工会在协调纠纷中作用甚微,在集体谈判中徒有虚名。虽然法律对于保护员工利益有一定的帮助,但员工普遍缺乏维权意识,以及维权能力。因此工会亟需重视并落实维护员工权益的职责,有效调和劳资关系。
2.转变维权职能,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1)复杂的社会分工,需要工会转变职能,切实维权。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维权意识薄弱或者维权方法不得当,容易承受被拖欠工资的风险。而以高端人才为生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业者知识水平高,维权意识强,更加注重心理契约,精神薪酬等,他们由于现行体制难以给予其预期的工作环境而不得不频繁跳槽,承担跳巢失败的风险。可见,工会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因地制宜,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更好地维护员工的权益。(2)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工会转变职能。机遇来自于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人才流动以及企业流动。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稳健,是很多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场所。日益增多的外来投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为我们注入了高素质的人才,这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挑战来自于产业结构方面。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倒逼改革和调整。一方面,产业的整合与升级,会释放出巨大的劳动力,如何安置吸收这一大批劳动力,对工会提出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并非一蹴而就,政策落实也需要时间来吸纳,在这段时期内,如何协调各行业发展不足的局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在国家统调下,百家争鸣的局面,工会也责无旁贷。
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工会只有通过转变职能,才能整合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二)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可行性
美国学者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在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性研究,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贡献比例高达33%。
不同的社会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因而实施管理后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相较于企业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工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工会的工作始终围绕员工展开,其出发点是员工合法权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这使得工会工作的开展,更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行业工会,可以全方面了解行业整体的经营成本与职位需求,进而可以根据本行业自身特点开展一系列工作。
二、工会与企业双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一)对抗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员工待遇提高上,由于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决定了员工工资增长水平,无论从时间,还是幅度上,都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二是覆盖面上,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益诉求,可能会优先提升某些部门员工的薪酬水平,而不能从整体上顾及所有员工发展的需要。三是行业发展上,企业只需将本单位的待遇水平制定在全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之上,方可高枕无忧,缺少全行业工资增长的外驱力。四是信息传达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的诉求无法全面地传达给企业管理者,使得企业无法及时全面恰当地处理员工的利益诉求。
(二)统一性
在工资决定问题上,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工人的工资应由边际生产力决定,此乃均衡解。不存在工会的劳动力市场是单边的买方垄断市场,工资只能处于边际生产力之下,维生工资之上的区间段中。而个体合约发现的价格是“有偏”的,也就是说,集体谈判制度是劳动力市场上发现“真正”的竞争性价格的制度。可见,工资的决定模式为:短期中由集体谈判决定,长期中由边际生产力决定。而背后的原动力仍是经济力量。
企业侧重于效率,工会作为一种平衡力量侧重于公平,工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行业员工的职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为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节约成本,优势互补。这样的新型双边管理模式,在法律等制度的保驾护航下,通过有效沟通,可以彼此促进发展,实现双赢。
三、新时代工会的角色定位
鉴于中国目前工会的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需求,中国工会必须及时转型,与时俱进。新时期的工会转型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职能归属上,工会应将维护员工权益作为首要职能,这是工会成立的初衷,是工会的本质属性;其次是工会技术操作层面,工会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对员工从职业培训到薪酬管理,再到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并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使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活动长远发展。
目前,中国的工会工作仍集中在丰富员工文化上,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工会应加快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合,通过工会独立的数据与技术分析,掌握集体谈判的主动权,从而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人力资源配置方案,保护员工权益。 四、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拓展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心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工会可通过学习培训提升工会人员自身素质,与此同时,工会可借助于专家、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力量,使工会具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能力,努力构建起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尽快改变和扭转工会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
(二)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工会先期应对员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进行摸排,并主动关注行业变革对员工技能要求的变化,与此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条件,制定企业培训方案工会稿草稿,交由员工代表决议并得到最终培训方案工会稿。工会据此与企业定期进行谈判,维护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权益,并对员工培训费用进行严格把关。
面对目前结构性失业突出、对员工技能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工会一方面可以利用员工学校和员工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岗位技能、职业资格培训。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把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水平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三)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工会参与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制定。根据回报形式的不同,工会应针对经济薪酬与非经济薪酬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工会应对员工多层次的经济薪酬需求展开全面调研,在充分了解员工需求的基础上,就薪酬结构、薪酬水平与企业展开平等协商。兼顾满足低端劳动力基本生活需要,以及高端劳动力外部竞争性的工资回报,同时善用如休假日、保险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薪酬组合,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福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物质层面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又有精神层面的情感归属需求、被人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一方面,工会应呼吁并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精神薪酬奖励方案,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行业工会还可以独具特色地对各企业进行精神奖励,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工会参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著名作家澜涛曾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并非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项,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轮岗机制,以供员工寻求到自己与工作的最佳契合点,轮岗机制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此外,工会应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职业培训,提供职业咨询等,达到员工与企业的默契配合,在实现员工自身满足感的同时,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四)重视行业工会的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被认为是劳动关系相对和谐稳定的国家,在这方面德国工会组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亚洲国家的工会不同,德国企业中不设立工会组织,劳资谈判是由行业工会代表雇员,雇主组织代表雇主进行的。协议文本经双方批准和签字后须报送政府有关部门登记备案,才具有法律效力。协议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劳资双方必须遵守和执行。
与德国不同,中国工会组织建立在企业中,协调劳动关系的谈判是依靠企业工会与资方进行的,由于企业工会是在同级党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使得谈判代表在为员工争取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处境,难免会影响到劳资谈判的结果。此外,这种独立作战的方式,会导致企业各自为政,难以顾及同行业的整体发展。而建立健全行业工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 Richard Hyman,Industrial Relation:A Marxist Introduction,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p.64.
[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关键词:中国工会;人力资源管理;精神薪酬;行业工会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06-02
一、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1.职能回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比较普遍,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员工在劳动工资协商中往往处于劣势。当发生劳资纠纷时,现行的工会在协调纠纷中作用甚微,在集体谈判中徒有虚名。虽然法律对于保护员工利益有一定的帮助,但员工普遍缺乏维权意识,以及维权能力。因此工会亟需重视并落实维护员工权益的职责,有效调和劳资关系。
2.转变维权职能,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1)复杂的社会分工,需要工会转变职能,切实维权。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维权意识薄弱或者维权方法不得当,容易承受被拖欠工资的风险。而以高端人才为生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业者知识水平高,维权意识强,更加注重心理契约,精神薪酬等,他们由于现行体制难以给予其预期的工作环境而不得不频繁跳槽,承担跳巢失败的风险。可见,工会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因地制宜,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更好地维护员工的权益。(2)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工会转变职能。机遇来自于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人才流动以及企业流动。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稳健,是很多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场所。日益增多的外来投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为我们注入了高素质的人才,这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挑战来自于产业结构方面。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倒逼改革和调整。一方面,产业的整合与升级,会释放出巨大的劳动力,如何安置吸收这一大批劳动力,对工会提出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并非一蹴而就,政策落实也需要时间来吸纳,在这段时期内,如何协调各行业发展不足的局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在国家统调下,百家争鸣的局面,工会也责无旁贷。
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工会只有通过转变职能,才能整合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二)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可行性
美国学者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在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性研究,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贡献比例高达33%。
不同的社会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因而实施管理后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相较于企业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工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工会的工作始终围绕员工展开,其出发点是员工合法权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这使得工会工作的开展,更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行业工会,可以全方面了解行业整体的经营成本与职位需求,进而可以根据本行业自身特点开展一系列工作。
二、工会与企业双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一)对抗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员工待遇提高上,由于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决定了员工工资增长水平,无论从时间,还是幅度上,都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二是覆盖面上,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益诉求,可能会优先提升某些部门员工的薪酬水平,而不能从整体上顾及所有员工发展的需要。三是行业发展上,企业只需将本单位的待遇水平制定在全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之上,方可高枕无忧,缺少全行业工资增长的外驱力。四是信息传达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的诉求无法全面地传达给企业管理者,使得企业无法及时全面恰当地处理员工的利益诉求。
(二)统一性
在工资决定问题上,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工人的工资应由边际生产力决定,此乃均衡解。不存在工会的劳动力市场是单边的买方垄断市场,工资只能处于边际生产力之下,维生工资之上的区间段中。而个体合约发现的价格是“有偏”的,也就是说,集体谈判制度是劳动力市场上发现“真正”的竞争性价格的制度。可见,工资的决定模式为:短期中由集体谈判决定,长期中由边际生产力决定。而背后的原动力仍是经济力量。
企业侧重于效率,工会作为一种平衡力量侧重于公平,工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行业员工的职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为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节约成本,优势互补。这样的新型双边管理模式,在法律等制度的保驾护航下,通过有效沟通,可以彼此促进发展,实现双赢。
三、新时代工会的角色定位
鉴于中国目前工会的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需求,中国工会必须及时转型,与时俱进。新时期的工会转型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职能归属上,工会应将维护员工权益作为首要职能,这是工会成立的初衷,是工会的本质属性;其次是工会技术操作层面,工会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对员工从职业培训到薪酬管理,再到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并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使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活动长远发展。
目前,中国的工会工作仍集中在丰富员工文化上,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工会应加快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合,通过工会独立的数据与技术分析,掌握集体谈判的主动权,从而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人力资源配置方案,保护员工权益。 四、工会拓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拓展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心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工会可通过学习培训提升工会人员自身素质,与此同时,工会可借助于专家、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力量,使工会具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能力,努力构建起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尽快改变和扭转工会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
(二)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工会先期应对员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进行摸排,并主动关注行业变革对员工技能要求的变化,与此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条件,制定企业培训方案工会稿草稿,交由员工代表决议并得到最终培训方案工会稿。工会据此与企业定期进行谈判,维护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权益,并对员工培训费用进行严格把关。
面对目前结构性失业突出、对员工技能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工会一方面可以利用员工学校和员工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岗位技能、职业资格培训。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把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水平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三)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工会参与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制定。根据回报形式的不同,工会应针对经济薪酬与非经济薪酬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工会应对员工多层次的经济薪酬需求展开全面调研,在充分了解员工需求的基础上,就薪酬结构、薪酬水平与企业展开平等协商。兼顾满足低端劳动力基本生活需要,以及高端劳动力外部竞争性的工资回报,同时善用如休假日、保险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薪酬组合,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福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物质层面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又有精神层面的情感归属需求、被人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一方面,工会应呼吁并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精神薪酬奖励方案,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行业工会还可以独具特色地对各企业进行精神奖励,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工会参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著名作家澜涛曾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并非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项,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轮岗机制,以供员工寻求到自己与工作的最佳契合点,轮岗机制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此外,工会应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职业培训,提供职业咨询等,达到员工与企业的默契配合,在实现员工自身满足感的同时,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四)重视行业工会的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被认为是劳动关系相对和谐稳定的国家,在这方面德国工会组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亚洲国家的工会不同,德国企业中不设立工会组织,劳资谈判是由行业工会代表雇员,雇主组织代表雇主进行的。协议文本经双方批准和签字后须报送政府有关部门登记备案,才具有法律效力。协议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劳资双方必须遵守和执行。
与德国不同,中国工会组织建立在企业中,协调劳动关系的谈判是依靠企业工会与资方进行的,由于企业工会是在同级党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使得谈判代表在为员工争取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处境,难免会影响到劳资谈判的结果。此外,这种独立作战的方式,会导致企业各自为政,难以顾及同行业的整体发展。而建立健全行业工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 Richard Hyman,Industrial Relation:A Marxist Introduction,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p.64.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