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米自扰——
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关心(或者好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坐地铁的时候大都是差不多的时间。出了衡山路地铁站的永嘉路高安路路口,右转,走两步就能看到一个戴灰色窄边软帽的女人,她坐在路边看书。
她的脚前摆着几幅人像速写,摆明了是要给过路人画像的。但从她看书入神的姿态,又让人觉得:好像画像这事根本就是个她可以长时间坐在这里的借口。
我从来没看到过有人坐在她对面画像。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的目光与任何人对视的模样。她脚边摆放那几幅人像的水平也不好,像是习作。其中一幅是画的她自己,铅笔画,很认真,但很模糊。因为她把自己画得过于工整和对称而更加似非而是。
她穿一件说不清颜色的连衣裙,大概是灰色,样式是旧的,戴眼镜,两根细辫子。
我曾经试着猜想她的年龄,却是徒劳。她的年龄也和她的衣裙以及她的画像,让我感觉模糊。
但她真是不年轻的了。可她还是有心坐在那里。或者,那是她以为的精彩,可是她显然已经过了幼稚的年龄。
那么,她应该是一个有点儿不一样的女人?
不然我为什么会牢牢记住她,甚至偶尔坐地铁也是因为想看看她是不是还坐在那里?会不会抬头看见我的注视?
我很深刻地记得她的影像,她是不滋润的,她有点寂寞,她肯定偏执。
这阵子,因为家里养了动物的缘故,回家时间有提前,总归要提前一个小时的样子,就没再看到她。
每次都习惯地看一下:哦,没有。她在干什么呢?
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关心(或者好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前天,我在吴兴路上走,迎面看到她。她也在走,还是灰突突的一身,旁边却多了个看上去年岁不小的男人。
两个人没有说话,表情也没有主题,看着是很严肃的样子。
我又开始猜想了:是什么关系呢?他像她的老师?他们在恋爱?他们一定不是亲戚,更不像普通朋友。那么他们在干嘛?
这个有点干巴的瘦女人,又跑出来,给我看到了她走路的样子。
可为什么我看到得越多,越久,越无从判断……
微微地痛——
曾经的榜样
我们已经没法聊天了,只能寻找那些回忆。
文:微微
曾经,在我高考失败之后,远在北京的她成为我最遥远的寄托。
我从她寄给我的照片中幻想她的大学生活,我很乐意对人炫耀每个信封上那鲜艳的校园标识,我觉得她会是我永远的榜样,是我永远难以逾越的标杆。
她曾是很多人眼中的异类。
她有全省汇考第七名显赫成绩,却和班上倒数几名的男孩子中的一个谈恋爱。
当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爱情时,他们又分开了……她终于像个大学生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了。一个天津的高个子男孩子成了她的新男友,她甚至热情的把这个男孩子的单人照分赠我一张,这个未曾晤面的人在我的相册中显得怪怪的。
后来她去大学教书,后来考研,后来她来了深圳。
再后来,她从网上找到现在的男友,两人居然结婚了,80多天前他们的儿子诞生了。
我去看她。她非常平静,见到她如我想象中一样胖着、肿着、不修边幅……站在门边迎我,热情地笑着。
她还是很敏锐、很敏感——抱着她的幼小的作品——热闹地喧哗着。不愿意接一些可能敏感的话题,用孩子来调节氛围。
她很坚持,32岁第一胎居然在2小时内顺产,此前一天还在单位,大着肚子爬六楼。她成功的拒绝了高龄产妇的那一刀。
我有些难过,看她无顾及的在一家人面前喂奶,拍打着儿子的小屁股。
我有些伤感,看孩子尿湿她衣衫时她毫不在意,还顺手将接下来的液体拂到地板。
我有些不忍,我抱过她的孩子。
我悄悄地跟孩子说:小东西,愿你长大后孝顺、懂事,记得你母亲为你的付出。你的母亲曾经想做一个非常优秀的律师,现在她想做一个平和的人,以后她是你恬静的母亲,你的生活是她生命最耀眼的钻石。
我们终于坐下来聊天,她说:其实当时的校长是希望她能很出风头的,但是现在的她只是个普通的公务员。
她说,现在她只想着孩子,还有每年带孩子出去旅游。
我们已经没法聊天了。只能寻找那些回忆。
往事再次回到那个大风、烈日的城市,满城的凤凰花,在5-7月开得如血般灿烂……那满地落红,是我凋零的心事。我又记起那些暗夜,绕着操场,一个人一圈一圈的走。
江川澜自嘲——
成为一个较少受欺者
生活愿望之一就是力争做一个较少受到欺骗的人。大概文人都是如此。
文:江川澜
今天去花卉市场买花。不觉姹紫嫣红,只觉满眼都是百合,一层层地插在架子上。而且我的眼睛常常只能看到纯白百合,如同《圣经》中的《雅歌》: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中。玫瑰则是成堆地捆放在水桶里,卖花女热情推荐:“香槟玫瑰,15元20支。”表达爱情原来也可以如此廉价。我强烈建议收到玫瑰的女孩子们不要激动,庸俗建议选择接受五星酒店的烛光晚餐或者旅游的来回机票比较合算。
在市场,我买了一个插百合的水晶方瓶,没有任何装饰图案的,三支百合,两支水竹,20支一扎的黄玫瑰,两个微型盆景,一个12头的水仙球茎。回来发现,玫瑰只有17支,而且里面有两支的花蕾非常小,一看就是快凋谢的玫瑰剥离下来的小花心。想起小姐们的笑容何其灿烂。
我倒不是很生气,因为也就是几块钱的事情,我只是想自己为什么看起来像一个容易让人欺骗的人,难道是因为我脸上的眼镜或者愚钝的表情?
想起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较少受欺者》。拉金毕生谨小慎微,号称隐士,不喜与外界交道。去买东西也总是担心别人,诸如肉店的老板会把马肉当成牛肉卖给他,他的生活愿望之一就是力争做一个较少受到欺骗的人。大概文人都是如此。玛格利特·杜拉斯的最后的小情人,照顾酒精中毒生病在床的杜拉斯时,总买回来些不新鲜的肉。他到肉店,老板们总给他这样的货色,而他总是忍气吞声。有一次,杜拉斯再也忍不住了,当着他的面把那些臭肉扔到了垃圾箱,然后两人满眼泪水——他们在生活中遭受的欺骗太多,连买肉都是如此。杜拉斯的母亲受骗买了一大块总被太平洋淹没的土地,屡次申诉无望而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妇人;杜拉斯辛苦写了《广岛之恋》的剧本,由于没有弄懂合同的欺骗性,影片屡获大奖而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我们呢,作为普通人,沉默的大多数,也是同等微薄的希求——购物的时候尽量不要买到假冒伪劣。交易的时候最好能多知道点信息。感情方面、人际关系,都力争成为一个较少受欺者。
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关心(或者好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坐地铁的时候大都是差不多的时间。出了衡山路地铁站的永嘉路高安路路口,右转,走两步就能看到一个戴灰色窄边软帽的女人,她坐在路边看书。
她的脚前摆着几幅人像速写,摆明了是要给过路人画像的。但从她看书入神的姿态,又让人觉得:好像画像这事根本就是个她可以长时间坐在这里的借口。
我从来没看到过有人坐在她对面画像。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的目光与任何人对视的模样。她脚边摆放那几幅人像的水平也不好,像是习作。其中一幅是画的她自己,铅笔画,很认真,但很模糊。因为她把自己画得过于工整和对称而更加似非而是。
她穿一件说不清颜色的连衣裙,大概是灰色,样式是旧的,戴眼镜,两根细辫子。
我曾经试着猜想她的年龄,却是徒劳。她的年龄也和她的衣裙以及她的画像,让我感觉模糊。
但她真是不年轻的了。可她还是有心坐在那里。或者,那是她以为的精彩,可是她显然已经过了幼稚的年龄。
那么,她应该是一个有点儿不一样的女人?
不然我为什么会牢牢记住她,甚至偶尔坐地铁也是因为想看看她是不是还坐在那里?会不会抬头看见我的注视?
我很深刻地记得她的影像,她是不滋润的,她有点寂寞,她肯定偏执。
这阵子,因为家里养了动物的缘故,回家时间有提前,总归要提前一个小时的样子,就没再看到她。
每次都习惯地看一下:哦,没有。她在干什么呢?
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关心(或者好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前天,我在吴兴路上走,迎面看到她。她也在走,还是灰突突的一身,旁边却多了个看上去年岁不小的男人。
两个人没有说话,表情也没有主题,看着是很严肃的样子。
我又开始猜想了:是什么关系呢?他像她的老师?他们在恋爱?他们一定不是亲戚,更不像普通朋友。那么他们在干嘛?
这个有点干巴的瘦女人,又跑出来,给我看到了她走路的样子。
可为什么我看到得越多,越久,越无从判断……
微微地痛——
曾经的榜样
我们已经没法聊天了,只能寻找那些回忆。
文:微微
曾经,在我高考失败之后,远在北京的她成为我最遥远的寄托。
我从她寄给我的照片中幻想她的大学生活,我很乐意对人炫耀每个信封上那鲜艳的校园标识,我觉得她会是我永远的榜样,是我永远难以逾越的标杆。
她曾是很多人眼中的异类。
她有全省汇考第七名显赫成绩,却和班上倒数几名的男孩子中的一个谈恋爱。
当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爱情时,他们又分开了……她终于像个大学生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了。一个天津的高个子男孩子成了她的新男友,她甚至热情的把这个男孩子的单人照分赠我一张,这个未曾晤面的人在我的相册中显得怪怪的。
后来她去大学教书,后来考研,后来她来了深圳。
再后来,她从网上找到现在的男友,两人居然结婚了,80多天前他们的儿子诞生了。
我去看她。她非常平静,见到她如我想象中一样胖着、肿着、不修边幅……站在门边迎我,热情地笑着。
她还是很敏锐、很敏感——抱着她的幼小的作品——热闹地喧哗着。不愿意接一些可能敏感的话题,用孩子来调节氛围。
她很坚持,32岁第一胎居然在2小时内顺产,此前一天还在单位,大着肚子爬六楼。她成功的拒绝了高龄产妇的那一刀。
我有些难过,看她无顾及的在一家人面前喂奶,拍打着儿子的小屁股。
我有些伤感,看孩子尿湿她衣衫时她毫不在意,还顺手将接下来的液体拂到地板。
我有些不忍,我抱过她的孩子。
我悄悄地跟孩子说:小东西,愿你长大后孝顺、懂事,记得你母亲为你的付出。你的母亲曾经想做一个非常优秀的律师,现在她想做一个平和的人,以后她是你恬静的母亲,你的生活是她生命最耀眼的钻石。
我们终于坐下来聊天,她说:其实当时的校长是希望她能很出风头的,但是现在的她只是个普通的公务员。
她说,现在她只想着孩子,还有每年带孩子出去旅游。
我们已经没法聊天了。只能寻找那些回忆。
往事再次回到那个大风、烈日的城市,满城的凤凰花,在5-7月开得如血般灿烂……那满地落红,是我凋零的心事。我又记起那些暗夜,绕着操场,一个人一圈一圈的走。
江川澜自嘲——
成为一个较少受欺者
生活愿望之一就是力争做一个较少受到欺骗的人。大概文人都是如此。
文:江川澜
今天去花卉市场买花。不觉姹紫嫣红,只觉满眼都是百合,一层层地插在架子上。而且我的眼睛常常只能看到纯白百合,如同《圣经》中的《雅歌》: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中。玫瑰则是成堆地捆放在水桶里,卖花女热情推荐:“香槟玫瑰,15元20支。”表达爱情原来也可以如此廉价。我强烈建议收到玫瑰的女孩子们不要激动,庸俗建议选择接受五星酒店的烛光晚餐或者旅游的来回机票比较合算。
在市场,我买了一个插百合的水晶方瓶,没有任何装饰图案的,三支百合,两支水竹,20支一扎的黄玫瑰,两个微型盆景,一个12头的水仙球茎。回来发现,玫瑰只有17支,而且里面有两支的花蕾非常小,一看就是快凋谢的玫瑰剥离下来的小花心。想起小姐们的笑容何其灿烂。
我倒不是很生气,因为也就是几块钱的事情,我只是想自己为什么看起来像一个容易让人欺骗的人,难道是因为我脸上的眼镜或者愚钝的表情?
想起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较少受欺者》。拉金毕生谨小慎微,号称隐士,不喜与外界交道。去买东西也总是担心别人,诸如肉店的老板会把马肉当成牛肉卖给他,他的生活愿望之一就是力争做一个较少受到欺骗的人。大概文人都是如此。玛格利特·杜拉斯的最后的小情人,照顾酒精中毒生病在床的杜拉斯时,总买回来些不新鲜的肉。他到肉店,老板们总给他这样的货色,而他总是忍气吞声。有一次,杜拉斯再也忍不住了,当着他的面把那些臭肉扔到了垃圾箱,然后两人满眼泪水——他们在生活中遭受的欺骗太多,连买肉都是如此。杜拉斯的母亲受骗买了一大块总被太平洋淹没的土地,屡次申诉无望而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妇人;杜拉斯辛苦写了《广岛之恋》的剧本,由于没有弄懂合同的欺骗性,影片屡获大奖而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我们呢,作为普通人,沉默的大多数,也是同等微薄的希求——购物的时候尽量不要买到假冒伪劣。交易的时候最好能多知道点信息。感情方面、人际关系,都力争成为一个较少受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