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编造当虚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che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文能否虚构,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赞同者认为虚构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反对者认为虚构不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似乎都有道理。在笔者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虚构。
  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丰富的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它是把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重要途径。谈到虚构,就会有人把它与真实对立起来。因为虚构的作品并非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所以,有人便把编故事(无论是否有生活依据,是否合乎情理)称之为虚构。而有些主张虚构的老师提出的理由是:学生的生活面太狭窄,接触到的人和事十分有限,哪有那么多真实的东西可写?在他们看来,虚构是因为缺少真实的材料,只能用想象的东西来代替。这无疑是对虚构的歪曲。
  诚然,虚构不要求写真人真事,但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依据,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闰土就是以他儿时的好友章运水为原型,孔乙己是以他家的一位邻居“孟夫子”作为原型的。虚构与真实并不矛盾,它甚至比生活的真实更加真实,因为它是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虚构绝不是出于无奈(生活经历不丰富、接触面太狭窄)而为之,恰恰相反,它要求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十分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并有一定的提炼和概括的能力。由于虚构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它对于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缺乏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的学生来说,是不值得提倡的。这并不等于不允许虚构,学生在写作时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真人真事进行提炼和加工,比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充,某些细节的改动等。但如果所写的是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只是凭主观臆想得来的,那就必然导致虚假,甚至漏洞百出。这不是真正的虚构,而是编造。
  明乎此,我们便不难发现,在学生作文中,这种编造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有些记叙文所写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完全不符合生活逻辑,有的甚至十分荒唐。怎样对待这样的“造假”作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对这类文章大开绿灯,则无异于鼓励弄虚作假。平时作文是如此,中考、高考作文也不例外。
  请看2015年江苏省推出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老爹
  老爹并不是我的亲爹,之所以这么称呼他,纯粹是为了与我那亲生老爸加以分辨。
  老爹是做杠秤的。一手老茧可见他技艺之精湛。没错,老爹已经出师四十年了。
  老爹是拜师学艺的,听说这做杠秤的是一户姓胡的人家。本来是不外传的,可是到了这一代却突然没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蒋叔。他们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蒋叔却对人曲笑逢迎。
  他俩出师之后,在这一条马路两边各自开了一家秤店。一开始两家都红红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趋单薄,冷清得有点凄凉,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挡在路上也无人问津。
  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铺,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
  老爹就呆在蒋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蒋叔的店才平静下来。他俩在后院里摆上一桌小酒,边吃边聊。老爹有点羞涩地问:“师兄,你说我家店铺为啥那么冷清,眼瞅着就要关门大吉了。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开交?”叹了口气,点了支烟,又给拧灭了。
  蒋叔笑笑说:“你怎么就这般榆木脑袋呢?都说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嗬,想起来了,有个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两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
  老爹听完,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喝完酒,朝蒋叔摆摆手:“那五十杆秤,你自己做呢!”
  老爹的店依然那么冷清。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蒋叔被堵在店里,落魄得像条狗。老爹问:“要多少才可以补救?”蒋叔说是四十杆秤。老爹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后来,蒋叔的店关门大吉,他在一天夜里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现在,每当有人怀疑斤两有问题,小贩们总是丢下一句:“这是老陈的秤!”那人便作罢了。
  是的,老爹即老陈,名唤陈实。人们就敬重地这个“实”字。
  这篇作文能打满分,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是因为它在内容上“立意深刻”,“传递了正能量”;在表达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笔也很流畅。但它实际上是用“造假”的手段来获取高分,正反映了当下考场作文以“技巧”取胜的倾向。文中的漏洞比比皆是,却未能被阅卷人发现(也许是因为时间太短,也许是正合阅卷人的口味)。
  文章开头就出现了一大硬伤:将“杆秤”当成了“杠秤”(文中不只一处出现,显然不属笔误)。秤有很多种,如杆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但根本就没有“杠秤”。也许是作者误以为用杠杆原理制作出来的秤就应该叫“杠秤”。
  如果说“杆秤”的名称之错并不足以说明是在编造,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作者虽未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其结尾已点明了“现在”。而事实上,杆秤在上世纪末已经逐步被淘汰,只要到集贸市场上走走,就会发现除个别小摊贩外,卖家大都使用更加先进而又方便的电子秤。作者显然也不了解,早在1994年(若是应届毕业生,则尚未出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联合颁发《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要求在公众贸易中“逐步淘汰杆秤”。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如福建省明确规定,“从一九九七年元月一日起,在所有商店和主要集贸市场的固定摊点禁止使用杆秤;全省乡镇从一九九九年元月一日起在公众交易中固定摊点禁止使用杆秤”。广东省中山市则对制造和销售杆秤也发出了禁令:“从1996年7月1日起,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杆秤;从199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杆秤。”而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怎会让这种落后且违规的计量工具依旧盛行?因此,大量制造和销售杆秤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作者生活的“现在”。   然而作者笔下的《老爹》所展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不仅制作杆秤的老爹和蒋叔竞争激烈,而且杆秤拥有很大的需求量(如“一开始两家都红红火火的”“一直到天很晚,蒋叔的店才平静下来”),甚至还有商家大批量地订购。这实在是一种时代的倒退。以作者的年龄,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见闻。显然,这纯粹是一个根据自己的“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
  正因为是凭空编造,所以故事从头到尾都不合情理。如老爹为了了解竞争对手“人气兴旺”的原因,来到蒋叔的店里一探究竟。以他对制作技术的了如指掌,竟然一整天都未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其实在此之前他就该心知肚明),最后还是蒋叔自己对他道穿。又如文中写道:“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蒋叔被堵在店里,落魄得像条狗。老爹问:‘要多少才可以补救?’蒋叔说是四十杆秤。”作者对蒋叔的店为何“被人掀了”未作交代,最大的可能(也只有这种可能)是曾经在此订制杆秤的商贩因事情败露来找麻烦。但明明蒋叔是按照订制的要求在秤上作假(文中曾交代,“有个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两的秤”),为何订制者要跑来砸店?而在砸店之后,又要求再造四十杆秤以“补救”,这更是十分荒唐。
  作者一方面想借主人公“传递正能量”,但另一方面却在暴露社会的“黑暗”:有那么多的商家和摊贩在用“黑心秤”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相关部门却听之任之,不加惩治。这足见当地的市场管理和社会秩序是多么混乱。
  总之,这是一篇假得出奇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怎能视为“优秀作文”?笔者无意在此指责这位考生,事实上,凭空编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平心而论,就语言表达的角度而言,本文可以得到一个不低的分数。但它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在内容上十分虚假。因此,这样的作文不应该打满分,甚至不能给高分。
  我们从这篇满分作文不难看出,高考作文的评判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虽然作文评分标准将“感情虚假”列入内容的最低等次,但在评判时,一些“唱高调”和说假话、大话、套话的文章却往往受到偏爱。某些阅卷负责人和阅卷教师欣赏的不是朴实自然的真“我”,而是貌似崇高实则虚伪的假“我”。这必然产生错误的导向,造成学生作文的假大空泛滥。同时,它还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运用恰当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是片面地强调写作技巧,把功夫下在怎样与中考或高考作文测试“对路”上,甚至教学生怎样根据“立意”的需要,用学过的写作方法编故事。这不仅造成了不良文风的蔓延,而且使学生的人格受到了扭曲。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教师理应按照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反对说假话、空话、套话。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表达真情实感。
  必须承认,学生的生活空间十分狭窄,但他们的所见所闻中仍有许多可写的东西,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每天都在发生许多看似平淡实则发人深思的事。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并不缺乏写作(尤其是自由写作)的材料。许多真正优秀的作文都是来自生活这个源泉。就记叙文而言,应把写实作为重点。这种写实,并不要求绝对的真实,应允许学生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适当地作一些提炼和加工,即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以使文章的主题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这样的虚构是应该鼓励的(尤其是对于某些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反之,对于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是想当然地编故事,或者“套作”出来的文章则应该通过降低分数予以惩戒。判定是编造还是虚构,主要看其是否合乎情理即符合生活的逻辑。合乎情理,则不必苛求其一定要真有其人,真有其事;若不合情理,甚至漏洞百出,就应该视其虚假程度而降分(当然还须看其语言表达的水平),决不能让这样的作文占便宜。另一方面,作文命题(包括中、高考作文命题)也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写真话,抒真情。那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甚至故意给学生制造障碍的题目,无异于逼迫他们“造假”。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失落已愈来愈严重,矫揉造作和“假、大、空”现象已成为一种顽症,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而在虚构的名义下胡编乱造就是其突出表现之一。对此我们不应该视若无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不纠正错误的导向和错误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作文的现状将不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语文教育也不可能走出困境。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郢都中学]
其他文献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最近几年,有机会教了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因而得以先后教了一些同时入选这些版本当中相同篇目的课文。古代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其中最令我回味的一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精美散文,其文词之典雅、用语之丰采、造句之奇特,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文章中两处运用通感手法写出的美妙句子造成的奇妙感受,更让人回味无穷。对这种手法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惜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必修本却有意淡化“通感”的提法。在课后练习第二题中将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说成是比喻句,又说“
多年的文本教学,让笔者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纯粹地让学生自己去根据文本结构理清文本线索,让学生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本的语言的教学思路,理论上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的过程中,因其思维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要想真正让学生走入文本,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寻找到一条最为适合学生的思维主线。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怎样为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文学教育一旦成为问题,对它的讨论也就不绝于耳。即以20世纪末那次语文教育大讨论来看,不管参与面还是争论的激烈程度,都颇引人注目。此后,类似的讨论还在延续,只不过规模小了,声音轻了。就明辨问题的角度看,这种讨论不能说毫无意义
目前,作文在各类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上海市多年前就实行高考语文试卷150分制,作文的比重达70分,接近一半。与作文分值不断加大的这种命题趋势形成落差的是人们在如何改进作文评分技术,提高作文评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方面的探索几乎鲜有进展。  每次评阅作文,阅卷老师都拿到了统一的作文评分标准,但面对具体作文的判分却常常无所适从。对同一篇作文,阅卷者判分经常出现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的现象,最后产生大量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语文性质的表述,不仅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一篇篇文质兼美、不同特色的课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在用好这些例子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当教学的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上时,我们就自
一、过分注重审题立意的写作教学现状  在如今的作文指导课与作文讲评课上,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占据着大量的时间,耗费着师生大量的精力。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从高一讲到高三的现象并不鲜见,可见教学效率较低。所费时间精力自不待言,所取得的效果却难言满意——不少学生经过多年训练依旧“偏题”。当然,“偏题”与人本身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能力有关。但过分注重审题立意的作文教学已然挤占了正常的写作课程时间的现状不容忽
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年9月5日至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国语文》编辑部,召开了北京地区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座谈会,会议由吕叔湘先生主持。座谈会上,语文界泰斗级人物朱德熙、张志公等相继发言,他们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直陈语文教学问题
记叙文易写难工,写得不好,可能就成了流水账、温吞水,琐碎凌乱而又寡淡无味,缺少动人的力量。仔细品读《背影》《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三篇文学经典,探究其中叙述技艺——“背景”“叠加”“映照”,可以增强我们对经典丰富内涵的理解,进而领悟感人至深的叙述力量。如此,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诸多启示,为我们解读叙述文本打开了一扇窗。   一、背景——打下叙述的底色   “长向文坛瞻背影”,《背影
【缘起】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第四,《〈论语〉选读》教材是编者重新分类编排的,教学时如何突出主题?第五,教材是如何顾及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