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对象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编辑只有不断增加已有的知识信息,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更好地同化外来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发挥自己对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编辑;信息;出版物
所谓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这一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是指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综合,也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和丰富的联想。作为科技期刊,每年要刊载大量的科技信息,要使刊载的信息能反映科研动态,就要从各种各样的资料、信息、稿源中抓住有用的信息,这取决于编辑是否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强,许多有用的信息就可为我所用,自觉地进行搜集、分析、判断和采用;信息意识弱,即使有许多重要的信息,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掉有利时机。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增强信息意识,自觉地为信息工作服务。
一、科技编辑工作的信息
1.政策信息。指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国家的出版方针和对科技书刊的政策、法规等。这些都是制定出版社出版方针和决定稿件取舍的基本依据。
2.学科信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它包括科学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如高科技、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等的新情况)和有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发展过程与前景。编辑既要了解国外的动态,又要掌握我国的发展状况,这是组织稿件最重要的信息,脱离科技信息,科技书刊将成为无米之炊,即使勉强出版也会因信息陈旧而无实用价值。
3.出版信息。指国内外一定时期内科技刊物(包括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消息。它包括各学科、各类型科技书刊的在版目录、评论、出版统计资料和出版动态报道等。它是出版社、杂志社制定出版方针和计划,确定选题,决定书籍出版方式、印数、定价等的重要依据。
4.作者信息。指有关作者基本情况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从事学术工作的经历与成果、写作优势、代表作品、当前研究计划和正在探索的新课题及新的写作计划等。
5.读者信息。也称反馈信息,指出版物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应。如对某一种书的评价、对某篇文章的引用;对一个时期内出版的倾向性的总体反应。总的来说,读者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读者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也反映了刊物的预期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在读者中产生的实际效果之间差异程度。读者信息是对出版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检验。编辑要充分发挥读者信息的反馈作用,使工作经常处于良性循环运行之中。
二、收集信息的途径
科技编辑人员要十分关心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发布,特别要重视科技和教育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文件;要熟悉国家出版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条例;要善于应用政策法规类工具书和网上法规信息库等。(1)文献资料。正式发表的科学成果一般均记录在文献上。有通过印刷手段记录于纸上的印刷型文献;有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上的机读型文献。文献按出版物类型分,有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这些文献被收藏于各级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资料室等文化机构。使用者可通过通用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查找所需文献。检索方法有两类:一类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传统手工检索方法。另一类是使用特定的检索指令、检索词和检索策略,由计算机检索出所需文献资料的计算机检索方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快速高效的自动化检索方法。(2)学术活动。指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各种学术性活动,包括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科学项目的评审会、专题讨论会、专题论证会、成果鉴定会及现场观摩交流活动等。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的情报。文献资料提供的多为静态信息,学术活动则提供许多动态信息、最新信息,这些对科技编辑是十分重要的。(3)专家跟踪。即与自己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内的专家保持经常联系,了解他们研究工作的计划和进展情况以及他们正在探索的新课题。支持和争取他们撰写有传播价值的著作。学科信息需要连续积累,不断更新。编辑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档案,随时为选题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个人活动。通过参加学术性活动,结识作者,和他们交朋友,并以多种方式保持联系,经常了解他们的情况。经常浏览图书、刊物,阅读有关的评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也是发现和了解作者的有效途径。另外各类名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作者是出版活动的支柱。不论是老中青年作者,还是名家非名家,都要经常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并建立作者档案。档案著录项目一般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代表作品、研究和写作的主要领域等。立档的传统方式是记录在卡片上,建立作者资料库;现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在磁带、软盘上,建立作者信息库。
获取反馈信息最重要的方法是深入到书刊市场和读者中进行调查。采取的方式有举办读者座谈会,对出版物作追踪调查,向读者发放征求意见表,处理读者来信来访,采访出版社同行和书店营业员,参与书展、书市的活动,以及参加图书销售信息发布会等等。反馈信息还散见于中央和地方的、专业和非专业性的大小报刊上。对各种信息编辑只有经常收集,存储积累,分析处理,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科技编辑的信息收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基础性工作。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不断丰富,科技编辑应与时俱进,提高对新知识和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三、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的目的是把收集的原始信息通过筛选、加工转换为便于传递、储存和利用的形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截然分开,需要边收集边处理,边处理边收集补充。任何人都可获取同样的信息,但不是任何人都能进行同样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使信息产生的价值差异悬殊。所以信息处理是信息工作的关键性环节。 信息处理应遵守准确和及时两个基本准则。“准确”是要保证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剔除一切虚假错误的信息,防止失真。虚假错误的信息可来自原始信息,也可产生于处理过程中。所以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中注意去伪存真。“及时”是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众所周知,信息的价值有一定时限,过了时限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必须及时处理和使用信息。信息处理可简单分为筛选、加工和存储。
筛选是将收集到的分散、零乱的信息,经过识别、核实,将其中过时的、多余的、不准确的信息剔除出去,把主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显现出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中分散、重复现象十分突出,所以进行筛选是十分必要的。筛选过的信息仍保留原信息的内容。
加工是在筛选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组合、增补和修正,制作成符合一定要求的信息资料。
存储是将并非立即使用,或需留待日后重复使用的信息存储起来。这在编辑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存储信息要明确存储目的、方式和设备。“目的”就是为什么存储。目的不明确,存储工作就会无效果。“方式”是采取什么方式,便于随时迅速查检。通常是按主题分类存储,辅以其他的检索手段。“设备”是信息的存储装置。传统的方法是把信息记录在卡片纸上,分类存放在卡片盒内。这种方法至今仍是简便、有效的。特别是编辑人员为一定目的存储有限信息时,还需经常使用。
人脑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处理过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延伸了人脑的思维功能,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微型计算机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编辑人员既要养成用传统方法存储信息的习惯,更要学会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四、信息开发
信息具有可开发性。对信息按一定途径进行加工,使之增生新的价值,就是信息开发工作。信息开发可从两种途径着手。
1.信息的重组。(1)将信息按一定特征或要求重组,如按主题、时间;(2)将相关关系的信息加以串联,如因果关系、层次关系;(3)在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如政策信息与社会信息、学科信息与出版信息、读者信息与作者信息;(4)将有关信息组成网状结构,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综合分析研究。
2.信息潜在价值的发掘和开发。(1)从个别信息推测同类群信息的特征,如采用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2)从孤立的信息中挖掘相关信息,如用比较方法,发现跨学科领域的新选题。
信息开发的目的就是使信息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获得增值。使超过一定期限而失去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不重要的变成重要的,低层次的变成高层次的;只有单体效应的变成具有整体效应的,等等。例如,一种书籍的征订数,在印数确定后就不再有用了,但如把它与同一时期同类书的征订数比较,便可得出这类书的社会需求量和对该书的质量评价。又如,把连续刊登在报纸上的某种科技成果的报道串联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分析出这种技术的发展趋向。
实际上编辑人员经常在做信息开发工作。编辑工作不仅是接受信息,而且是新信息的产生源。如编辑人员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都是信息开发的结果。编辑人员还可以产生许多派生信息资料,如制作索引、题录、文摘、撰写评论综述,编制手册、年鉴等。编辑人员自觉地认识信息开发的积极意义,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己对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慧.论信息传播时代编辑的信息素养[J].云梦学刊,
2005,(1):138-140.
[2] 顾兆平,何莉.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17(3):117-119.
关键词:科技编辑;信息;出版物
所谓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这一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是指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综合,也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和丰富的联想。作为科技期刊,每年要刊载大量的科技信息,要使刊载的信息能反映科研动态,就要从各种各样的资料、信息、稿源中抓住有用的信息,这取决于编辑是否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强,许多有用的信息就可为我所用,自觉地进行搜集、分析、判断和采用;信息意识弱,即使有许多重要的信息,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掉有利时机。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增强信息意识,自觉地为信息工作服务。
一、科技编辑工作的信息
1.政策信息。指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国家的出版方针和对科技书刊的政策、法规等。这些都是制定出版社出版方针和决定稿件取舍的基本依据。
2.学科信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它包括科学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如高科技、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等的新情况)和有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发展过程与前景。编辑既要了解国外的动态,又要掌握我国的发展状况,这是组织稿件最重要的信息,脱离科技信息,科技书刊将成为无米之炊,即使勉强出版也会因信息陈旧而无实用价值。
3.出版信息。指国内外一定时期内科技刊物(包括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消息。它包括各学科、各类型科技书刊的在版目录、评论、出版统计资料和出版动态报道等。它是出版社、杂志社制定出版方针和计划,确定选题,决定书籍出版方式、印数、定价等的重要依据。
4.作者信息。指有关作者基本情况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从事学术工作的经历与成果、写作优势、代表作品、当前研究计划和正在探索的新课题及新的写作计划等。
5.读者信息。也称反馈信息,指出版物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应。如对某一种书的评价、对某篇文章的引用;对一个时期内出版的倾向性的总体反应。总的来说,读者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读者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也反映了刊物的预期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在读者中产生的实际效果之间差异程度。读者信息是对出版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检验。编辑要充分发挥读者信息的反馈作用,使工作经常处于良性循环运行之中。
二、收集信息的途径
科技编辑人员要十分关心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发布,特别要重视科技和教育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文件;要熟悉国家出版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条例;要善于应用政策法规类工具书和网上法规信息库等。(1)文献资料。正式发表的科学成果一般均记录在文献上。有通过印刷手段记录于纸上的印刷型文献;有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上的机读型文献。文献按出版物类型分,有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这些文献被收藏于各级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资料室等文化机构。使用者可通过通用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查找所需文献。检索方法有两类:一类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传统手工检索方法。另一类是使用特定的检索指令、检索词和检索策略,由计算机检索出所需文献资料的计算机检索方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快速高效的自动化检索方法。(2)学术活动。指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各种学术性活动,包括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科学项目的评审会、专题讨论会、专题论证会、成果鉴定会及现场观摩交流活动等。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的情报。文献资料提供的多为静态信息,学术活动则提供许多动态信息、最新信息,这些对科技编辑是十分重要的。(3)专家跟踪。即与自己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内的专家保持经常联系,了解他们研究工作的计划和进展情况以及他们正在探索的新课题。支持和争取他们撰写有传播价值的著作。学科信息需要连续积累,不断更新。编辑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档案,随时为选题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个人活动。通过参加学术性活动,结识作者,和他们交朋友,并以多种方式保持联系,经常了解他们的情况。经常浏览图书、刊物,阅读有关的评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也是发现和了解作者的有效途径。另外各类名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作者是出版活动的支柱。不论是老中青年作者,还是名家非名家,都要经常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并建立作者档案。档案著录项目一般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代表作品、研究和写作的主要领域等。立档的传统方式是记录在卡片上,建立作者资料库;现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在磁带、软盘上,建立作者信息库。
获取反馈信息最重要的方法是深入到书刊市场和读者中进行调查。采取的方式有举办读者座谈会,对出版物作追踪调查,向读者发放征求意见表,处理读者来信来访,采访出版社同行和书店营业员,参与书展、书市的活动,以及参加图书销售信息发布会等等。反馈信息还散见于中央和地方的、专业和非专业性的大小报刊上。对各种信息编辑只有经常收集,存储积累,分析处理,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科技编辑的信息收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基础性工作。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不断丰富,科技编辑应与时俱进,提高对新知识和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三、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的目的是把收集的原始信息通过筛选、加工转换为便于传递、储存和利用的形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截然分开,需要边收集边处理,边处理边收集补充。任何人都可获取同样的信息,但不是任何人都能进行同样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使信息产生的价值差异悬殊。所以信息处理是信息工作的关键性环节。 信息处理应遵守准确和及时两个基本准则。“准确”是要保证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剔除一切虚假错误的信息,防止失真。虚假错误的信息可来自原始信息,也可产生于处理过程中。所以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中注意去伪存真。“及时”是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众所周知,信息的价值有一定时限,过了时限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必须及时处理和使用信息。信息处理可简单分为筛选、加工和存储。
筛选是将收集到的分散、零乱的信息,经过识别、核实,将其中过时的、多余的、不准确的信息剔除出去,把主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显现出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中分散、重复现象十分突出,所以进行筛选是十分必要的。筛选过的信息仍保留原信息的内容。
加工是在筛选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组合、增补和修正,制作成符合一定要求的信息资料。
存储是将并非立即使用,或需留待日后重复使用的信息存储起来。这在编辑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存储信息要明确存储目的、方式和设备。“目的”就是为什么存储。目的不明确,存储工作就会无效果。“方式”是采取什么方式,便于随时迅速查检。通常是按主题分类存储,辅以其他的检索手段。“设备”是信息的存储装置。传统的方法是把信息记录在卡片纸上,分类存放在卡片盒内。这种方法至今仍是简便、有效的。特别是编辑人员为一定目的存储有限信息时,还需经常使用。
人脑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处理过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延伸了人脑的思维功能,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微型计算机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编辑人员既要养成用传统方法存储信息的习惯,更要学会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四、信息开发
信息具有可开发性。对信息按一定途径进行加工,使之增生新的价值,就是信息开发工作。信息开发可从两种途径着手。
1.信息的重组。(1)将信息按一定特征或要求重组,如按主题、时间;(2)将相关关系的信息加以串联,如因果关系、层次关系;(3)在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如政策信息与社会信息、学科信息与出版信息、读者信息与作者信息;(4)将有关信息组成网状结构,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综合分析研究。
2.信息潜在价值的发掘和开发。(1)从个别信息推测同类群信息的特征,如采用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2)从孤立的信息中挖掘相关信息,如用比较方法,发现跨学科领域的新选题。
信息开发的目的就是使信息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获得增值。使超过一定期限而失去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不重要的变成重要的,低层次的变成高层次的;只有单体效应的变成具有整体效应的,等等。例如,一种书籍的征订数,在印数确定后就不再有用了,但如把它与同一时期同类书的征订数比较,便可得出这类书的社会需求量和对该书的质量评价。又如,把连续刊登在报纸上的某种科技成果的报道串联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分析出这种技术的发展趋向。
实际上编辑人员经常在做信息开发工作。编辑工作不仅是接受信息,而且是新信息的产生源。如编辑人员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都是信息开发的结果。编辑人员还可以产生许多派生信息资料,如制作索引、题录、文摘、撰写评论综述,编制手册、年鉴等。编辑人员自觉地认识信息开发的积极意义,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己对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慧.论信息传播时代编辑的信息素养[J].云梦学刊,
2005,(1):138-140.
[2] 顾兆平,何莉.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17(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