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史书中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民歌《木兰辞》中,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千百年来,花木兰勇敢淳朴的女性形象受到了中国人的敬仰与尊重。1998年还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搬上了荧幕,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歌舞剧,《花木兰》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在舞台上。此次,辽宁芭蕾舞团以原创芭蕾舞剧的形式,让《花木兰》这一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史书中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民歌《木兰辞》中,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千百年来,花木兰勇敢淳朴的女性形象受到了中国人的敬仰与尊重。1998年还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搬上了荧幕,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歌舞剧,《花木兰》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在舞台上。此次,辽宁芭蕾舞团以原创芭蕾舞剧的形式,让《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第一次以西方的芭蕾舞与东方故事相融合的方式,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东方故事的美学形象,更加具有观赏性,这不仅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创新。
辽宁芭蕾舞团成立于1980年。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著名的芭蕾舞团之一,排练过大量经典的芭蕾舞剧,包括《天鹅湖》、《胡桃夹子》、《斯巴达克》等西方经典芭蕾舞剧。此次排演的《花木兰》,是在《八女投江》巨大成功以后,基于回归传统,中西合璧的理念,让一个古老而鲜活的中国故事,一位中华民族的传奇女英雄,回归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展现一位代父从军,杀敌卫国的巾帼女英雄形象。尽管故事与形式没有突破传统的束缚,但,东方美学的精髓与西方审美艺术的结合,让《花木兰》具有艺术创新性,这种创新不是改变其发展规律,而是继承与发展,技术与艺术的解构与重构。
这次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创作,是以《木兰辞》为文学基础,追寻其原著的经典意义。如何理解《木兰辞》中的精髓部分,解构其美学定义,是创作这部芭蕾舞剧的基础。主创人员利用原文留白的部分,发挥想象空间,重构了细节与情节,丰富了人物性格,细化了舞蹈语言,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这些艺术的处理,大大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铺垫。解构与重构是这部剧的核心要义,只有充分的理解内容,才能重新树立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只有主创团队的国际化视野,才能塑造一个有别于以往的花木兰形象。
《花木兰》中女性形象的男性化表演,是贯穿这部剧的主线,对于女性演员来讲,这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在女性原本状态到替父从军的心理过程,再到以男儿身保家卫国,最后回归女性的种种情景中转换角色,对于演员而言,必须具备较好的戏剧表现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应对自如。我觉得,这次的演出,女主角基本完成了从柔性到刚性,最后回归柔性的转变。其中从第一幕就能看出,原本柔弱的女性形象,为了替父从军,化成男儿身。第二幕中,浴血奋战,奋力杀敌,从男性到英雄形象的转换,最后又回归到最初那个织布纺线,衣着裙衫的女性形象。
芭蕾舞蹈并不是单纯抽象的表述,而是在众多艺术构思中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花木兰》的成功,除了重构芭蕾舞的艺术元素外,音乐作为唯一听觉艺术,不可或缺。大家都知道柴可夫斯基的舞曲《天鹅湖》,如果我们不看芭蕾舞的表演,只是欣赏音乐,这首舞曲绝对是一部经典的交响音乐作品。与芭蕾舞的结合,更加锦上添花,可以说舞蹈促成了音乐,音乐同样促成了舞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就了两种艺术元素的经典流传。所以,音乐作为这部舞剧的主角之一,与芭蕾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音乐的声韵更好的表现了舞蹈的美韵。
从内容结构看,《花木兰》由序、一幕、二幕和尾声等组成。序也是引子部分,讲述整场舞剧的基本调性与发展主线。打击乐与古筝的运用,强化了民族元素与主题的契合。一幕开始,竹笛的加入,突显了舞剧中的民族性,中国水墨山水画式的舞臺风格,彰显了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安静的田园生活与风云突变的社会背景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浴血杀敌,保家卫国让花木兰彻底变成一个女英雄形象。二幕中,边关岁月,大雁南飞,引来了花木兰的思乡之情,在战场上,看到李朔被鲜血染红的悲痛之情,矛盾冲突升级,两种情绪的交织让她的思乡之情更浓。最后尾声部分,花木兰回到久别的故乡,虽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平静生活,但思绪万千,无尽的情怀。
舞剧《花木兰》之所以称之为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芭蕾舞剧”这一概念。与“中国歌剧”一样,在形式上有共同之处,融入中国民族艺术元素,这样的融合方式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出现过。比如说谭盾的《女书》,叶小刚的《敦煌》等。东方元素,尤其是中国元素是近几年运用比较多的艺术手段,在西方人眼里,水墨、写意、悠韵流长,这些都符合东方美学的基调。从主创团队的人员来看,俄罗斯著名灯光师谢尔盖·马狄诺与中国舞美师的色彩运用,让整体的艺术感觉更具有国际化风范,主创团队关注中国美学的水墨韵味,在花木兰替父从军前,家乡田园与山水之间的融合,表达了中国人向往平静生活的场景。舞剧《花木兰》经过了2年多的立项、采风、创作、排演,让这部中国巾帼女英雄形象搬上芭蕾舞台,西方形式,东方故事这样会让国外的观众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的精彩绝伦,中国美学的诗意与写意,让这部原创芭蕾舞剧的欣赏性、感受性、视听性更加震撼。
辽宁芭蕾舞团将去美国上演这部中国诗意的芭蕾舞剧,一定会让美国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水墨意境。
其他文献
现如今科技不断的进步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增长,但是在精神层面人们所得到的满足却难以跟上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欣赏通俗艺术的层面上,没有达到高雅艺术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改变,辽宁省市民交响乐周,这个惠民活动就是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并由此转变他们的审美观念。 2018年9月25日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为主题的2018(第四届)辽宁省市
12月5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主办的“长子情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辽宁大剧院上演。整场音乐会由序曲和春潮澎湃、燃情岁月、长子情怀、时代放歌四个乐章组成,既有中国著名作家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刘聪专为本场音乐会新创作的交响诗《长子情思》和著名作曲家郑冰的花腔与乐队《阳光·大海》等原创歌曲,也有改革开放中涌现的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整场音乐会大气
罗西尼伟大而天才的意大利作曲家,这位传奇的作曲家在37岁时已经封笔,时至今日他的诸多作品仍是世界各大剧院上演率非常高且极受欢迎的。说到罗西尼,不得不说他成名作《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这部在他二十一岁时仅用了二十七天创作的歌剧,为罗西尼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当然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也再次推动意大利歌剧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今年是这位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逝世一百五十周年,在世界各地的歌剧院为了纪念
现实题材作为现代戏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戏剧创作的热点领域,而沈阳评剧也正是以现代戏的创作蜚声华夏,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沈阳评剧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最大贡献集中体现在其现代戏创作中。回顾其发展历程,沈阳评剧不乏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当代社会的现实题材创作,韩派的《小女婿》《山里人家》《寻常百姓》,花派的《风流寡妇》《疙瘩屯》,筱派的《这样的女人》等,沈阳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都有现实题材的代表作
2018年年底的一天,在四十五分钟的访谈结束后,田剑峰院长欣然与我谈起小时候的一个趣事:“我念高中时,我既是班级的班长,也是学生会主席,但老师却天天批评我。我问:‘为什么批评我?’老师说:“你为什么天天上课时说话?”我说:‘我没有呀。偶尔会说,没有天天说。’”老师说:“你说一句,全班都嗡嗡的。” 天赋异禀,独特的低频率嗓音,让少年时的田剑峰毅然放弃了名牌大学转而投身艺术院校。也正是这一次无悔的选
沈阳和北京、天津、唐山是中国评剧发展的重地。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保持着纯正的原生腔调;北京以中国评剧院为核心,流派荟萃,名角云集;天津评剧有典雅的韵味,在《寄印传奇》《赵锦棠》等古装戏之后,现代戏《红高粱》又异军突起。沈阳评剧在“韩花筱”三大流派形成的过程中创作移植了大量的古装戏,但新时期以来,沈阳评剧更为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代表剧目基本是以现代戏为主体。这其中最为鲜明地反映在冯玉萍的舞台生涯中
中国古典舞“圆场”是中国古典舞表演中最具典范性的步态,它展现出的行云流水般的舞蹈意境,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念。中国“圆场”舞动作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宇宙观、伦理观,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 “圆场”是中国古典舞表演中出现最频繁的主干脚步舞态之一,其行云流水般的动态意境,飘逸婉转的舞韵代表着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审美意趣。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圆场”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舞
一元復始,万象更新,新年来临之际,各大城市都会不约而同地举办一场高水准的新年音乐会俨然已成为惯例,辽宁省新年音乐会于12月28日晚在沈阳辽宁大剧院如期上演,音乐会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同主办,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承办,跳动的音符与悠扬的旋律,为全省人民送上新春的祝福。“火红”是这场新年音乐会给我的第一感觉,深红色的节目单、鲜红色的舞台
秧歌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之一,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代表性种类有东北秧歌、陕北秧歌、胶州秧歌、冀东地秧歌等。其中,流传于山西中部的祁太秧歌是汉族秧歌中较具特色的一支。 祁太秧歌因产生于晋中地区的祁县、太谷而得名,故也称晋中秧歌。祁太秧歌最初为载歌载舞的过街秧歌,清代中叶起逐渐发展为地方小戏,成为集小调、杂说、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所用曲调十分丰富,约有三百多种,其中许多来源于当地的民
以技艺展示与成果汇报而向学校致敬,是校庆的重要形式之一。从2018年11月22日至12月中旬,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就是以教师艺术实践音乐会、学生音乐会、室内乐音乐节、讲座、大师课、校长论坛、国际远程教学展示、全国音乐附中优秀学生展演、教师音乐会、“音中奖”比赛等,来向其建校65周年校庆献礼的,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这所成就辉煌、斯特恩所誉的“每扇窗户都有天才”的中国优秀音乐学院附中在近年来的创获展现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