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巴赫第三号无伴奏奏鸣曲,并对这首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的较困难片段的演奏逐一进行了分析,以便能更好的演奏好这首作品。
关键词:
巴赫;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主题;乐章;赋格
中图分类号:J6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2-0076-03
巴赫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写于1720年。1962年德国出版了巴赫的手稿复印本,这对研究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对巴赫作品的理解和看法有很多并各不相同,这就更促使我们去研究、探索巴赫的演奏风格,以求尽可能地接近些。下面我着重对巴赫的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进行演奏上的诠释,这些观点仅是我个人的教学体会,供师生们参考。
此曲第一乐章为柔板,3/4拍,主旋律是连续的附点节奏,有一种宁静中又带有动力的节奏感(谱例1)演奏时应避免节奏上倾向停止不前的感觉,这是由于在拉慢板节奏时,演奏者容易将附点音符演奏过长而造成的停滞感。此附点节奏型态中的后半部,也就是16分音符,是使节奏有动力的关键,演奏时不要太弱以免造成附点八分音符音量不平均,必须让16分音符节奏引导入下一组附点节奏,就像是加入音乐的方向性,如此才能使整个节奏有持续向前的动力。右手在运弓方面一定要平稳,和弦要保满挂弦,在换弓时一定要干净而连惯。
谱例1
这个乐章和声变化加上声部配置的改变,造成此乐章在固定的节奏框架下仍富有音乐性的表达、音乐张力变化的趣味。演奏时须注意到此变化并赋予表情来诠释。例如乐曲一开始由主音——C开始的附点节奏,以二度音程动机中,D音回到主音C的解决造成具有动力效果,使音乐不断前进,整曲的附点节奏动机也都以二度音程为基本音程,达到整个乐曲不断前进的效果。演奏者在演奏主题时会面临的技术上问题,是无法将持续伴随着主题的和弦声部演奏出符合实际音值的长度。如自第三小节起,增加为三声部,下方的两个四分音符声部很明显地具有和声功能,要维持音值长度就要给予稍长的用弓量,以增加和弦的共鸣。
此曲的赋格乐章是巴赫三首奏鸣曲的所有赋格乐章里最长,其主题也是最长的一首,主题长达四个小节,主题模仿或者模进插入段也都形成很大的段落。其中主题的运用也有多种变化,在演奏这个主题时,应该将这个活泼的特性表现出来。但由于赋格乐章是一种以一个主题不断编织出来而形成整个乐章的,若演奏时不将主题做多样化的诠释,会造成整个乐曲缺乏变化,显得枯燥。
此乐章四个小节长度的主题,从音型来观察,可发现在主题中央的下属音进入属音的长音后,往下大跳四度到上主音,似乎将主题从中分为两个小部分,后半部以上主音出现的另一组音型,前后两个部分恰好形成如倒影一般的音型(谱例2),可见这个主题本身就富有音型变化。
谱例2第三号奏鸣曲赋格主题
在奏这个主题时要以较有活力的演奏方式做为主题的精神,右手不要太压弦,注意旋律乐句的起伏。第一次主题呈示是一种有活力但稍微节制不致太过活泼的方式,随着声部增加,要有音量上的变化,和声复杂度也在增加。到了第二次主题应答句增加为四声部(第16小节),达到乐曲第一个高潮。在接下来主题再次进入时转调为F大调(第24小节,谱例3),并且以低声部来呈现,因此这个主题应以较浓厚的音色,发挥小提琴空弦高度的共鸣力,演奏者必须将此音特性强调出,与主题呈示部第二句应答时的高音域作为对比。
谱例3赋格乐章第24-29小节
在赋格主题中,即可发现连续级进音型的二分音符,在奏此音时要保持其音符时值的长度较难,因此需要在弓能演奏的范围下尽量将此音值延长,虽无法达到二分音符音值的长度,但仍须将其二分音符代表的数字低音角色传答出来,并可加入揉音以增加二分音符的共鸣使其能更清楚地被听见。
在第三次主题紧密应答达到这个乐段第一个情绪高点时,以主题在低声部呈现的方式做出在低音域的厚重感,造成呈现情绪张力的方式,演奏者需要以快速长弓表现出圆而厚的音色,展现宏伟的感觉(谱例4)。接着主题在上方四度进行模仿,此模仿的主题后半部以模进方式延长,演奏者在奏这个模仿主题及模进时,可与前一次的主题作对比,表现宁静的情绪,因现代弓的张力较大,因此演奏这个主题时若要以柔和的感觉诠释,就需要以较长的连弓来表现。
谱例4 赋格乐章 第109-114小节
当主题在中间突然由四声部转入单声部时,由厚的织体转变为薄的织体产生很明显的织体对比,演奏者必须将此对比做得明显,在进入单声部主题之前,由和弦支撑的主题可以考虑以长弓和丰满的音响呈现出宏伟的感觉,虽然和弦无法奏出巴赫所写的二分音符音值,仍可使用长弓使其产生较大共鸣,以达到二分音符在此处所要表达的和声效果。支撑主题的和弦在137小节突然消失,只剩主题单独维持着,此时需演奏出较干净的音色,当第二声部加入后借由下行二度音程的连弓演奏出圆滑的感觉,转变成为柔和的音色。
谱例5 赋格乐章第133-140小节
第二声部不断在一个与主题同时进行以及对位的线条和一个固定低音的线条之间转换。这个固定低音使用的音是小提琴的空弦D,能使乐器发出很大的共鸣,这个优点恰好能加强固定低音的特色,由此可说明巴赫对小提琴的了解程度足以使他在写作这首奏鸣曲时,能适时发挥出乐器本身的优势。这个音型在这首赋格里出现过两次,另一次是在下一个插入段中,所使用的固定低音分别是D音和G音,也是空弦。在演奏时要强调这两个音,尽量使此两音能宏亮的发出具有共鸣的声响,使得调性的走向明显也更具结构性。为了与这个固定低音抗衡,第二声部的高音部分与主题的线条同时进行,支撑主题,逐渐走向更高音域,使这个段落的音域扩张展现一种大气度。在演奏201-205小节的倒影主题时,建议以较庄严的气氛来表现,显示其严肃性。宜用长弓让弦产生较有共鸣的音色,还可增加各个音之间的连惯性,进而提高音乐的稳重感。
三乐章是广板乐章,以一个抒情性的慢乐章,作为复杂的赋格乐章之后的缓和,因此建议整个乐章原则上可保持宁静的气氛。此乐章多处出现两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连线音,在演奏时要注意旋律线条及乐句的连惯,不要因换弓而打断破坏此乐章中长乐句一气呵成的感觉。此乐章主要声部为歌唱性的旋律,因而演奏时低声部不宜以过于浑厚的音色来搭配主要声部,相反地,弓应该以较小的压力来演奏低音,以制造出低声部柔和但仍有共鸣的音色。在乐曲最后的尾声,由于长度不短,因此一开始应该保持速度的流畅性,以较平稳的气氛来做音乐性的处理,减少音量的起伏。在乐曲结束前,一个准备回到F大调的终止式由减七和弦取代主和弦的位置,制造出特别的和声色彩,因此演奏时不应平淡地带过,而是可以强调这个和弦,再借由后面的音群逐渐回归平和气氛的F大调(谱例6)
谱例6
最后一个乐章是很快的快板乐章。整曲由十六分音符构成,可分为两大段落,调性由C大调转到G大调。演奏此曲时,应要求在连续不断的音群中,依照音型变化演奏出乐句,并且在连续快速的音群中适时放松。里面许多素材都是以类似应答句的方式出现,因此演奏这种乐句时,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乐章一开始主题的应答句,第一句可以用较明亮、音量较大的方式,第二句则相对以较小音量、较轻巧的方式来演奏。这也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常用的写作技巧。在连续模进音群中,隐藏多个旋律线条,虽然是单声部,但仍产生如复调的效果。例如第13小节,可发现当中隐藏一个固定的音型,配合每个正拍上高低音域变化的单音,若将这两个音型区分开来,即可找出音乐进行的方向性,因此演奏者若将音型变化演奏出来,便能够使这个音群不间断的乐章具有方向性。
通过以上对巴赫这首第三奏鸣曲中的困难片段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其作品的精神、音乐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Analysis on Performing Difficult Fragments of Bach’s Unaccompanied Sonata of Violin in C Major
Cheng Zewei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Bach’s unaccompanied sonata of violin in C major and makes a successive analysis on some difficult fragments of four musical chapters in the sonata,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is works.
Key words:Bach ; violin ; sonata ; works ; theme ; musical chapters ; fugue
关键词:
巴赫;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主题;乐章;赋格
中图分类号:J6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2-0076-03
巴赫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写于1720年。1962年德国出版了巴赫的手稿复印本,这对研究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对巴赫作品的理解和看法有很多并各不相同,这就更促使我们去研究、探索巴赫的演奏风格,以求尽可能地接近些。下面我着重对巴赫的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进行演奏上的诠释,这些观点仅是我个人的教学体会,供师生们参考。
此曲第一乐章为柔板,3/4拍,主旋律是连续的附点节奏,有一种宁静中又带有动力的节奏感(谱例1)演奏时应避免节奏上倾向停止不前的感觉,这是由于在拉慢板节奏时,演奏者容易将附点音符演奏过长而造成的停滞感。此附点节奏型态中的后半部,也就是16分音符,是使节奏有动力的关键,演奏时不要太弱以免造成附点八分音符音量不平均,必须让16分音符节奏引导入下一组附点节奏,就像是加入音乐的方向性,如此才能使整个节奏有持续向前的动力。右手在运弓方面一定要平稳,和弦要保满挂弦,在换弓时一定要干净而连惯。
谱例1
这个乐章和声变化加上声部配置的改变,造成此乐章在固定的节奏框架下仍富有音乐性的表达、音乐张力变化的趣味。演奏时须注意到此变化并赋予表情来诠释。例如乐曲一开始由主音——C开始的附点节奏,以二度音程动机中,D音回到主音C的解决造成具有动力效果,使音乐不断前进,整曲的附点节奏动机也都以二度音程为基本音程,达到整个乐曲不断前进的效果。演奏者在演奏主题时会面临的技术上问题,是无法将持续伴随着主题的和弦声部演奏出符合实际音值的长度。如自第三小节起,增加为三声部,下方的两个四分音符声部很明显地具有和声功能,要维持音值长度就要给予稍长的用弓量,以增加和弦的共鸣。
此曲的赋格乐章是巴赫三首奏鸣曲的所有赋格乐章里最长,其主题也是最长的一首,主题长达四个小节,主题模仿或者模进插入段也都形成很大的段落。其中主题的运用也有多种变化,在演奏这个主题时,应该将这个活泼的特性表现出来。但由于赋格乐章是一种以一个主题不断编织出来而形成整个乐章的,若演奏时不将主题做多样化的诠释,会造成整个乐曲缺乏变化,显得枯燥。
此乐章四个小节长度的主题,从音型来观察,可发现在主题中央的下属音进入属音的长音后,往下大跳四度到上主音,似乎将主题从中分为两个小部分,后半部以上主音出现的另一组音型,前后两个部分恰好形成如倒影一般的音型(谱例2),可见这个主题本身就富有音型变化。
谱例2第三号奏鸣曲赋格主题
在奏这个主题时要以较有活力的演奏方式做为主题的精神,右手不要太压弦,注意旋律乐句的起伏。第一次主题呈示是一种有活力但稍微节制不致太过活泼的方式,随着声部增加,要有音量上的变化,和声复杂度也在增加。到了第二次主题应答句增加为四声部(第16小节),达到乐曲第一个高潮。在接下来主题再次进入时转调为F大调(第24小节,谱例3),并且以低声部来呈现,因此这个主题应以较浓厚的音色,发挥小提琴空弦高度的共鸣力,演奏者必须将此音特性强调出,与主题呈示部第二句应答时的高音域作为对比。
谱例3赋格乐章第24-29小节
在赋格主题中,即可发现连续级进音型的二分音符,在奏此音时要保持其音符时值的长度较难,因此需要在弓能演奏的范围下尽量将此音值延长,虽无法达到二分音符音值的长度,但仍须将其二分音符代表的数字低音角色传答出来,并可加入揉音以增加二分音符的共鸣使其能更清楚地被听见。
在第三次主题紧密应答达到这个乐段第一个情绪高点时,以主题在低声部呈现的方式做出在低音域的厚重感,造成呈现情绪张力的方式,演奏者需要以快速长弓表现出圆而厚的音色,展现宏伟的感觉(谱例4)。接着主题在上方四度进行模仿,此模仿的主题后半部以模进方式延长,演奏者在奏这个模仿主题及模进时,可与前一次的主题作对比,表现宁静的情绪,因现代弓的张力较大,因此演奏这个主题时若要以柔和的感觉诠释,就需要以较长的连弓来表现。
谱例4 赋格乐章 第109-114小节
当主题在中间突然由四声部转入单声部时,由厚的织体转变为薄的织体产生很明显的织体对比,演奏者必须将此对比做得明显,在进入单声部主题之前,由和弦支撑的主题可以考虑以长弓和丰满的音响呈现出宏伟的感觉,虽然和弦无法奏出巴赫所写的二分音符音值,仍可使用长弓使其产生较大共鸣,以达到二分音符在此处所要表达的和声效果。支撑主题的和弦在137小节突然消失,只剩主题单独维持着,此时需演奏出较干净的音色,当第二声部加入后借由下行二度音程的连弓演奏出圆滑的感觉,转变成为柔和的音色。
谱例5 赋格乐章第133-140小节
第二声部不断在一个与主题同时进行以及对位的线条和一个固定低音的线条之间转换。这个固定低音使用的音是小提琴的空弦D,能使乐器发出很大的共鸣,这个优点恰好能加强固定低音的特色,由此可说明巴赫对小提琴的了解程度足以使他在写作这首奏鸣曲时,能适时发挥出乐器本身的优势。这个音型在这首赋格里出现过两次,另一次是在下一个插入段中,所使用的固定低音分别是D音和G音,也是空弦。在演奏时要强调这两个音,尽量使此两音能宏亮的发出具有共鸣的声响,使得调性的走向明显也更具结构性。为了与这个固定低音抗衡,第二声部的高音部分与主题的线条同时进行,支撑主题,逐渐走向更高音域,使这个段落的音域扩张展现一种大气度。在演奏201-205小节的倒影主题时,建议以较庄严的气氛来表现,显示其严肃性。宜用长弓让弦产生较有共鸣的音色,还可增加各个音之间的连惯性,进而提高音乐的稳重感。
三乐章是广板乐章,以一个抒情性的慢乐章,作为复杂的赋格乐章之后的缓和,因此建议整个乐章原则上可保持宁静的气氛。此乐章多处出现两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连线音,在演奏时要注意旋律线条及乐句的连惯,不要因换弓而打断破坏此乐章中长乐句一气呵成的感觉。此乐章主要声部为歌唱性的旋律,因而演奏时低声部不宜以过于浑厚的音色来搭配主要声部,相反地,弓应该以较小的压力来演奏低音,以制造出低声部柔和但仍有共鸣的音色。在乐曲最后的尾声,由于长度不短,因此一开始应该保持速度的流畅性,以较平稳的气氛来做音乐性的处理,减少音量的起伏。在乐曲结束前,一个准备回到F大调的终止式由减七和弦取代主和弦的位置,制造出特别的和声色彩,因此演奏时不应平淡地带过,而是可以强调这个和弦,再借由后面的音群逐渐回归平和气氛的F大调(谱例6)
谱例6
最后一个乐章是很快的快板乐章。整曲由十六分音符构成,可分为两大段落,调性由C大调转到G大调。演奏此曲时,应要求在连续不断的音群中,依照音型变化演奏出乐句,并且在连续快速的音群中适时放松。里面许多素材都是以类似应答句的方式出现,因此演奏这种乐句时,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乐章一开始主题的应答句,第一句可以用较明亮、音量较大的方式,第二句则相对以较小音量、较轻巧的方式来演奏。这也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常用的写作技巧。在连续模进音群中,隐藏多个旋律线条,虽然是单声部,但仍产生如复调的效果。例如第13小节,可发现当中隐藏一个固定的音型,配合每个正拍上高低音域变化的单音,若将这两个音型区分开来,即可找出音乐进行的方向性,因此演奏者若将音型变化演奏出来,便能够使这个音群不间断的乐章具有方向性。
通过以上对巴赫这首第三奏鸣曲中的困难片段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其作品的精神、音乐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Analysis on Performing Difficult Fragments of Bach’s Unaccompanied Sonata of Violin in C Major
Cheng Zewei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Bach’s unaccompanied sonata of violin in C major and makes a successive analysis on some difficult fragments of four musical chapters in the sonata,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is works.
Key words:Bach ; violin ; sonata ; works ; theme ; musical chapters ; fu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