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宗威,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他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岗位上任职多年。在他的身上,既有为官者的凛然正气,亦可见学者的儒雅谦和。记者联系到他的10月,他正在忙碌地筹措着建筑学会今年举办的行业年会,今年的主题是“百年建筑师”,去年是“百师名院”。徐宗威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建筑人地位不高,被称为工匠。近几年,建筑师才被视为艺术家,建筑艺术的价值逐渐被理解和认可。行业学会的作用,就是致力于提升建筑师的地位,提高建筑艺术的公众认知。
“有的时候,会觉得很无奈”,在采访中,徐宗威不时流露出疲惫和无力感,“市场化的环境下,很多东西都被利益裹挟、被资本主导,建筑师没有话语权,建筑艺术失去主动性。这种现状,不是一两个学者、官员的声音,就能改变的。”徐宗威对于当下一些城市建筑“高、大、奇”的趋势深恶痛绝,对于炙手可热的城市综合体也发出冷静声音。在他的心中,最理想的居所不是豪宅、不求新奇,不过是“适宜的面积、便利的设施、自然的亲近”,如此质朴,如此自然。
建筑艺术不应追求唯美
《房地产世界》:北京的城市建筑面貌变化迅速,不断有新的建筑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名片、新话题,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徐宗威: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城市也能算上变化发展最快的,到处可以感受到,新的房子、新的街道、新的城市。北京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北京的新建筑,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建筑水平,它们的出现,使得城市面貌得到改观、市民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些从积极的方向,都必须得到肯定。
当然,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新建筑,特别是几个代表性的建筑,比如鸟巢、巨蛋、央视大楼都比较有争议。我觉得最突出质疑声音,就是指责其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新奇,追求建筑艺术的夸张表现。建筑功能反而排到了第二位,更忽视了节能、环保的建筑理念。形式高于功能,这是不对的。
《房地产世界》:对于城市公共建筑而言,如何看待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徐宗威:我认为建筑艺术不能追求唯美,为什么呢?因为建筑艺术不同于雕刻、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建筑需要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还有土地、建材、人工等等,如果一味追求艺术效果,把形式放在第一位,就背离了城市建筑的本质。
建筑艺术的本质是实用性,而不是精神性,不能本末倒置。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背离的,比如在某些城市公共建筑的方案讨论中,政府、开发者最关心的是建筑形式,而不着眼于使用功能、节能减排等。比如建学校,都去关注教学楼的外立面如何更美化、更有现代感,却不重视如何把走廊、走道设计得更宽一些,更安全一些,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
《房地产世界》:城市建筑应该延续文化传统,还是突破创新?
徐宗威:城市建筑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盲目求新求异。城市建筑形式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时代的承载。城市文化需要保存,但城市建筑不能因循守旧,秦砖汉瓦虽然美,但并不符合当代北京的城市定位。
另一方面,虽然高楼大厦体现出产业化、工业化的魅力,但是我对当代建筑形式追求“高、大、奇”的审美趣味却不能赞同。说的通俗一点,不是高大奇异的房子就是好房子,不是全包上了玻璃幕墙的房子就是好建筑,建筑艺术美需要创新,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
建筑审美是属于公共审美
《房地产世界》:近几年,一些城市出现备受争议的大型建筑,比如“秋裤大楼”等,被批评“太丑”,不符合公共审美,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宗威:建筑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正在逐步被国民所理解和认可。从工匠到艺术家,建筑师的地位也在提高。但是,目前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趋势,建筑师过分张扬自我个性、设计全凭个人好恶出发,却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这等于把个人的审美,强加给了公众。
城市建筑艺术,第一位是公共性。建筑艺术不是个人的艺术,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不同于音乐、文学、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正面的、负面的、甚至是颓废消极的一面,但是建筑艺术不行。建筑艺术应该给社会传递健康、温馨、亲切的审美感受。城市公共建筑,坐落于城市街区,不管是美还是丑,社会公众的接受是被迫的。因此,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公众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房地产世界》:城市综合体正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新宠”,这是否代表了一种建筑趋势?
徐宗威:城市综合体的流行,其实是市场化的环境下,资本和利益的产物。因为城市用地非常的紧张,开发者不得不将土地的利益最大化,建设更多的房子、更丰富的业态,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城市综合体并不是老百姓生活需求所生发出来的建筑形式。它看起来方便,把所有的工作、消费、生活需求集中起来,一站式完成,但是城市综合体往往过分追求规模,越搞越大,几十万平米,上百万平米的体量,人们在这种“大盒子”中并不一定是舒适的体验。同时,城市综合体人为地造成了大量的人流、车流集中,对城市的交通、环境质量都带来了影响。
我认为真正符合老百姓生活便利性的,是社区商业的形式,规模小但是布点广,方便灵活,充满亲情的生活方式。
《房地产世界》:你认为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什么樣的建筑,能称为建筑美?
徐宗威:我常常思考,什么是中国建筑美的方向?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要自然美。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是服从,而不是征服、强压。我推崇绿树下的、江河边、绿阴上的建筑。
其次是和谐美,不仅要看建筑自身,更需要和周遭环境因素的和谐性。第三,质朴美。建筑的美一定要用建筑的语言去表达,建筑本身的自然美、质朴美,不需要加更多的装饰。第四,是地域美。千城一面怎么解决?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条件,所以建筑的地域美,就是把这些独特的美展示出来,形成中国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最后是时代美,要有开放的姿态,去接受新材料、新结构、新设施、新理念,适应社会进步的潮流。
“有的时候,会觉得很无奈”,在采访中,徐宗威不时流露出疲惫和无力感,“市场化的环境下,很多东西都被利益裹挟、被资本主导,建筑师没有话语权,建筑艺术失去主动性。这种现状,不是一两个学者、官员的声音,就能改变的。”徐宗威对于当下一些城市建筑“高、大、奇”的趋势深恶痛绝,对于炙手可热的城市综合体也发出冷静声音。在他的心中,最理想的居所不是豪宅、不求新奇,不过是“适宜的面积、便利的设施、自然的亲近”,如此质朴,如此自然。
建筑艺术不应追求唯美
《房地产世界》:北京的城市建筑面貌变化迅速,不断有新的建筑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名片、新话题,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徐宗威: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城市也能算上变化发展最快的,到处可以感受到,新的房子、新的街道、新的城市。北京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北京的新建筑,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建筑水平,它们的出现,使得城市面貌得到改观、市民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些从积极的方向,都必须得到肯定。
当然,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新建筑,特别是几个代表性的建筑,比如鸟巢、巨蛋、央视大楼都比较有争议。我觉得最突出质疑声音,就是指责其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新奇,追求建筑艺术的夸张表现。建筑功能反而排到了第二位,更忽视了节能、环保的建筑理念。形式高于功能,这是不对的。
《房地产世界》:对于城市公共建筑而言,如何看待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徐宗威:我认为建筑艺术不能追求唯美,为什么呢?因为建筑艺术不同于雕刻、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建筑需要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还有土地、建材、人工等等,如果一味追求艺术效果,把形式放在第一位,就背离了城市建筑的本质。
建筑艺术的本质是实用性,而不是精神性,不能本末倒置。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背离的,比如在某些城市公共建筑的方案讨论中,政府、开发者最关心的是建筑形式,而不着眼于使用功能、节能减排等。比如建学校,都去关注教学楼的外立面如何更美化、更有现代感,却不重视如何把走廊、走道设计得更宽一些,更安全一些,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
《房地产世界》:城市建筑应该延续文化传统,还是突破创新?
徐宗威:城市建筑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盲目求新求异。城市建筑形式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时代的承载。城市文化需要保存,但城市建筑不能因循守旧,秦砖汉瓦虽然美,但并不符合当代北京的城市定位。
另一方面,虽然高楼大厦体现出产业化、工业化的魅力,但是我对当代建筑形式追求“高、大、奇”的审美趣味却不能赞同。说的通俗一点,不是高大奇异的房子就是好房子,不是全包上了玻璃幕墙的房子就是好建筑,建筑艺术美需要创新,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
建筑审美是属于公共审美
《房地产世界》:近几年,一些城市出现备受争议的大型建筑,比如“秋裤大楼”等,被批评“太丑”,不符合公共审美,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宗威:建筑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正在逐步被国民所理解和认可。从工匠到艺术家,建筑师的地位也在提高。但是,目前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趋势,建筑师过分张扬自我个性、设计全凭个人好恶出发,却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这等于把个人的审美,强加给了公众。
城市建筑艺术,第一位是公共性。建筑艺术不是个人的艺术,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不同于音乐、文学、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正面的、负面的、甚至是颓废消极的一面,但是建筑艺术不行。建筑艺术应该给社会传递健康、温馨、亲切的审美感受。城市公共建筑,坐落于城市街区,不管是美还是丑,社会公众的接受是被迫的。因此,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公众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房地产世界》:城市综合体正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新宠”,这是否代表了一种建筑趋势?
徐宗威:城市综合体的流行,其实是市场化的环境下,资本和利益的产物。因为城市用地非常的紧张,开发者不得不将土地的利益最大化,建设更多的房子、更丰富的业态,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城市综合体并不是老百姓生活需求所生发出来的建筑形式。它看起来方便,把所有的工作、消费、生活需求集中起来,一站式完成,但是城市综合体往往过分追求规模,越搞越大,几十万平米,上百万平米的体量,人们在这种“大盒子”中并不一定是舒适的体验。同时,城市综合体人为地造成了大量的人流、车流集中,对城市的交通、环境质量都带来了影响。
我认为真正符合老百姓生活便利性的,是社区商业的形式,规模小但是布点广,方便灵活,充满亲情的生活方式。
《房地产世界》:你认为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什么樣的建筑,能称为建筑美?
徐宗威:我常常思考,什么是中国建筑美的方向?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要自然美。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是服从,而不是征服、强压。我推崇绿树下的、江河边、绿阴上的建筑。
其次是和谐美,不仅要看建筑自身,更需要和周遭环境因素的和谐性。第三,质朴美。建筑的美一定要用建筑的语言去表达,建筑本身的自然美、质朴美,不需要加更多的装饰。第四,是地域美。千城一面怎么解决?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条件,所以建筑的地域美,就是把这些独特的美展示出来,形成中国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最后是时代美,要有开放的姿态,去接受新材料、新结构、新设施、新理念,适应社会进步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