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从想创新,到敢创新,再到会创新并享受创新带来的愉悦。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正处在各种兴趣和爱好萌生的关键期,好问、好动、好强、敢想、、敢说、敢做,潜伏着人类固有的创造本性。只要创设合适的外部环境,给予恰当的外部刺激,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动机和欲望。数学课堂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如何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个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创造兴趣使学生想创造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他们创新的潜在力,生活中孩子常常会对一些事物或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也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能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发生兴趣的教学情景,引导他们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提出这样“奇怪”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小琳的妈妈40周岁时才过第十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听了感到十分奇怪,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们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兴趣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创造
一位心理学家曾言:“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建立一个愉悦、和谐、平等、宽松、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意涌现,并获得有效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西红柿问学生“怎样知道它的体积”?学生边想边讨论,并提出质疑:这个西红柿既不像长方体或正方体,也不像圆柱体,又没有已知条件那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以用割补法,而这是个西红柿,怎么办呢?我看着学生们一脸的困惑无助的表情,就引导他们说:“《乌鸦喝水》的故事还记得吗”?“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办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开始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在热烈地交流和探索中,一个个解决的方案浮出水面。
一组:在容器中盛满水,再把西红柿放入其中,溢出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二组:把西红柿放进容器中,并向容器中倒水直到浸没西红柿,再把西红柿捞出,下降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三组:向装有水的容器(指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的容器)中放进西红柿(水要淹没西红柿),上升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四组:我们把西红柿用榨汁机打碎,放入容器中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
学生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启发下打破常规思维,攻克了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课堂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创新。在这样宽松、和谐充满着探索智慧的课堂中一珠株蕴含创新精神的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三、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出来,从而在探索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是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是探究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所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四是注重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新见解。五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开放型素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四、创造机会,体验成功的快樂使学生爱创造
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和欢乐。基于这一点,教学中,我总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真心地祝贺每一位学生在知识探求过程中的点滴成功,特别是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真诚的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总之,让每一个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从而激发创造的激情使学生爱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创造性地为学生营造思维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正宪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209-213页
[2]朱滇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正处在各种兴趣和爱好萌生的关键期,好问、好动、好强、敢想、、敢说、敢做,潜伏着人类固有的创造本性。只要创设合适的外部环境,给予恰当的外部刺激,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动机和欲望。数学课堂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如何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个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创造兴趣使学生想创造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他们创新的潜在力,生活中孩子常常会对一些事物或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也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能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发生兴趣的教学情景,引导他们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提出这样“奇怪”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小琳的妈妈40周岁时才过第十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听了感到十分奇怪,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们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兴趣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创造
一位心理学家曾言:“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建立一个愉悦、和谐、平等、宽松、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意涌现,并获得有效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西红柿问学生“怎样知道它的体积”?学生边想边讨论,并提出质疑:这个西红柿既不像长方体或正方体,也不像圆柱体,又没有已知条件那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以用割补法,而这是个西红柿,怎么办呢?我看着学生们一脸的困惑无助的表情,就引导他们说:“《乌鸦喝水》的故事还记得吗”?“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办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开始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在热烈地交流和探索中,一个个解决的方案浮出水面。
一组:在容器中盛满水,再把西红柿放入其中,溢出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二组:把西红柿放进容器中,并向容器中倒水直到浸没西红柿,再把西红柿捞出,下降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三组:向装有水的容器(指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的容器)中放进西红柿(水要淹没西红柿),上升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四组:我们把西红柿用榨汁机打碎,放入容器中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
学生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启发下打破常规思维,攻克了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课堂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创新。在这样宽松、和谐充满着探索智慧的课堂中一珠株蕴含创新精神的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三、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出来,从而在探索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是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是探究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所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四是注重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新见解。五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开放型素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四、创造机会,体验成功的快樂使学生爱创造
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和欢乐。基于这一点,教学中,我总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真心地祝贺每一位学生在知识探求过程中的点滴成功,特别是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真诚的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总之,让每一个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从而激发创造的激情使学生爱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创造性地为学生营造思维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正宪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209-213页
[2]朱滇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