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石家庄市解放军467医院 (050081)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按摩治疗 运动点
面神经麻痹是以患者面部表情肌动作的消失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病。虽无生命危险,但因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在治疗上也存在疗程长、效率低的缺点。近两年来我科采用早期运动点按摩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3岁;右侧面瘫16例,左侧9例。临床表现有下眼睑松弛者12例。其余主症为前额皱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患侧面部肌肉松弛,无弹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鼓气动作漏气,以上患者均排除其它疾病诱因。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拇指指腹按揉颈部两侧约5分钟(相当于手三阳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然后点按风池、肩井。②按揉印堂穴约2分钟,然后术者站于患者患侧用拇指指腹点按患侧额肌并向顶部百会、临泣、头维方向推压。③向外侧分压、揉抹眼轮匝肌、皱眉肌5~7遍。④掐地仓、迎香,揉四白穴,然后按揉、压上唇方肌和下唇方肌,最后用拇指指腹由地仓推至下关穴再由下关穴上行至太阳穴颞肌部位。分别用按揉推法、压点法操作5~7遍。拿肩井、揉合谷结束。
2.2 对照组:采用常规热疗方法1周,针刺或脉冲电针1~2周,然后在第3或第4周开始按摩,其方法同治疗组。
3 疗效标准和结果
3.1 治愈标准:眼睑闭合良好,口角不歪斜,局部疼痛消失,为基本治愈,[1]临床主症中额纹和鼻翼部位恢复较晚为显效;在主要症状中有一项改善即为好转;经治疗3个疗程主症中无一项明显好转即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后,第一疗程痊愈13例,占52%;显效8例,占32%;好转3例,占12%;无效1例占4%。经3个疗程治疗本组25例中痊愈21例,占84%;显效2例,占8%;好转2例,占8%;总痊愈显效率为92%。
对照组22例,痊愈12例,占545%;显效4例,占181%;好转3例,占136%;无效3例,占136%;总痊愈显效率为727%。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有显著差异,卡方统计X2=48543,显著性水浃Q=005,自由度V=1,卡方统计量得005>P>0025。两组有效率治疗次数相比,早期运动点治疗组次数为1~18次,平均72次。对照组综合治疗数为1~45次,平均为205次。
4 体会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见年龄20~53岁之间。临床特点,起病较急,面肌瘫痪一侧额部皱纹消失,闭眼不全,流泪增多,鼻唇沟变浅,露齿,笑时口角歪向健侧。我们体会到在确诊过程中应尽早详细了解发病诱因。例如:耳痛、眩晕、外耳道疤痕,腮腺肿瘤、鼻咽部病变、白血病的浸润性病变及第7、8颅神经纤维瘤均可引起面部麻痹,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因此认为面神经麻痹时有时并非是独立疾病,尤其是近两年来脑血管病的增多,首先应排除是一种局部病变还是全身性疾病侵犯面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在急性发病的单侧面神经麻痹而不伴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证者,提示倍耳(Bell)氏瘫痪,此病的病变部位是在颞骨内的面神经管处,尤其多在面神经的出口,由于某种感染发生水肿使面神经被挤压于狭窄的面神经管内而发病。[2]急性期一般认为自发病起为1~2周,恢复期2周~1年,后遗症期为2年以后。常见的患侧面部表情肌动作完全消失分布:前额无皱纹(额肌瘫痪),眼睑不能闭合(眼轮匝肌瘫痪),口角下垂不能含口水(口轮匝肌瘫痪)。所以临床因一侧口轮匝肌松弛,露齿或大笑时口角常被牵向健侧,因为颊肌的松弛,进食咀嚼食物时常滞留患侧面颊与牙齿之间。
祖国医学称此病叫口僻又叫吊线风。多数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虑,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病。《诸病源候论·偏风口鮘候》说"偏风口鮘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是阳阴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鮘僻也。"可见古人认为本证是由脉络空虚受风而得,但也有感受风寒风热不同,风痰瘀阻和瘀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口僻。在临床实践中古人对鉴别诊断也有丰富的经验总结,例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口眼鮘斜》中提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口眼鮘斜者。"他观察到的单纯性口眼鮘斜而不伴偏瘫者即是口僻。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4]
早期运动点按摩方法治疗本病,是运用中西结合的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旨在使面部肌肉无变性前进行早期手法治疗,提高患侧的兴奋,降低健侧的收缩性,使其处在相对平衡状态。所以,一般在发病3~5天内开始施使本方法治疗。尽早解除由于患侧面部肌肉瘫痪而造成的健侧面部有关肌肉组织非病理性收缩。健侧组织收缩过久,正常作用的组织复原机会也就减少,患侧恢复时间越长,两侧损失越接近正比。其次在穴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点手法,能有效地的促进头颈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肌肉组织的营养状况,以求能驱风散寒,活血固表,扶正祛邪,调节筋经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方岭主编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78,298、299
[2]中山医学院主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51
[3]总后卫生部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卫生社;1973,318
[4]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3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按摩治疗 运动点
面神经麻痹是以患者面部表情肌动作的消失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病。虽无生命危险,但因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在治疗上也存在疗程长、效率低的缺点。近两年来我科采用早期运动点按摩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3岁;右侧面瘫16例,左侧9例。临床表现有下眼睑松弛者12例。其余主症为前额皱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患侧面部肌肉松弛,无弹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鼓气动作漏气,以上患者均排除其它疾病诱因。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拇指指腹按揉颈部两侧约5分钟(相当于手三阳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然后点按风池、肩井。②按揉印堂穴约2分钟,然后术者站于患者患侧用拇指指腹点按患侧额肌并向顶部百会、临泣、头维方向推压。③向外侧分压、揉抹眼轮匝肌、皱眉肌5~7遍。④掐地仓、迎香,揉四白穴,然后按揉、压上唇方肌和下唇方肌,最后用拇指指腹由地仓推至下关穴再由下关穴上行至太阳穴颞肌部位。分别用按揉推法、压点法操作5~7遍。拿肩井、揉合谷结束。
2.2 对照组:采用常规热疗方法1周,针刺或脉冲电针1~2周,然后在第3或第4周开始按摩,其方法同治疗组。
3 疗效标准和结果
3.1 治愈标准:眼睑闭合良好,口角不歪斜,局部疼痛消失,为基本治愈,[1]临床主症中额纹和鼻翼部位恢复较晚为显效;在主要症状中有一项改善即为好转;经治疗3个疗程主症中无一项明显好转即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后,第一疗程痊愈13例,占52%;显效8例,占32%;好转3例,占12%;无效1例占4%。经3个疗程治疗本组25例中痊愈21例,占84%;显效2例,占8%;好转2例,占8%;总痊愈显效率为92%。
对照组22例,痊愈12例,占545%;显效4例,占181%;好转3例,占136%;无效3例,占136%;总痊愈显效率为727%。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有显著差异,卡方统计X2=48543,显著性水浃Q=005,自由度V=1,卡方统计量得005>P>0025。两组有效率治疗次数相比,早期运动点治疗组次数为1~18次,平均72次。对照组综合治疗数为1~45次,平均为205次。
4 体会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见年龄20~53岁之间。临床特点,起病较急,面肌瘫痪一侧额部皱纹消失,闭眼不全,流泪增多,鼻唇沟变浅,露齿,笑时口角歪向健侧。我们体会到在确诊过程中应尽早详细了解发病诱因。例如:耳痛、眩晕、外耳道疤痕,腮腺肿瘤、鼻咽部病变、白血病的浸润性病变及第7、8颅神经纤维瘤均可引起面部麻痹,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因此认为面神经麻痹时有时并非是独立疾病,尤其是近两年来脑血管病的增多,首先应排除是一种局部病变还是全身性疾病侵犯面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在急性发病的单侧面神经麻痹而不伴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证者,提示倍耳(Bell)氏瘫痪,此病的病变部位是在颞骨内的面神经管处,尤其多在面神经的出口,由于某种感染发生水肿使面神经被挤压于狭窄的面神经管内而发病。[2]急性期一般认为自发病起为1~2周,恢复期2周~1年,后遗症期为2年以后。常见的患侧面部表情肌动作完全消失分布:前额无皱纹(额肌瘫痪),眼睑不能闭合(眼轮匝肌瘫痪),口角下垂不能含口水(口轮匝肌瘫痪)。所以临床因一侧口轮匝肌松弛,露齿或大笑时口角常被牵向健侧,因为颊肌的松弛,进食咀嚼食物时常滞留患侧面颊与牙齿之间。
祖国医学称此病叫口僻又叫吊线风。多数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虑,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病。《诸病源候论·偏风口鮘候》说"偏风口鮘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是阳阴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鮘僻也。"可见古人认为本证是由脉络空虚受风而得,但也有感受风寒风热不同,风痰瘀阻和瘀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口僻。在临床实践中古人对鉴别诊断也有丰富的经验总结,例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口眼鮘斜》中提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口眼鮘斜者。"他观察到的单纯性口眼鮘斜而不伴偏瘫者即是口僻。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4]
早期运动点按摩方法治疗本病,是运用中西结合的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旨在使面部肌肉无变性前进行早期手法治疗,提高患侧的兴奋,降低健侧的收缩性,使其处在相对平衡状态。所以,一般在发病3~5天内开始施使本方法治疗。尽早解除由于患侧面部肌肉瘫痪而造成的健侧面部有关肌肉组织非病理性收缩。健侧组织收缩过久,正常作用的组织复原机会也就减少,患侧恢复时间越长,两侧损失越接近正比。其次在穴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点手法,能有效地的促进头颈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肌肉组织的营养状况,以求能驱风散寒,活血固表,扶正祛邪,调节筋经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方岭主编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78,298、299
[2]中山医学院主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51
[3]总后卫生部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卫生社;1973,318
[4]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