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2001年年底,因父亲病重我回到阔别了十三年的北京。即使再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没想到,北京已面目皆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
我生在北京,在那儿度过我的前半生特别是童年和青少年——我的成长经验与北京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却与这城市一起消失了。
从那一刻起,我萌生了写这本书的冲动: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这一重建工程旷日持久,比我想象的难得多。记忆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及排他性,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而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扇门。
童年、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后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那时候形成或被决定的。回溯生命的源头相当于某种史前探险,伴随着发现的快乐与悲哀。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
特别要感谢曹一凡,作为我的邻居、伙伴和同学,他不仅在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以其惊人的记忆力,帮我校正还原了大量的关键性细节,当然还要感谢李陀和甘琦正是这两位挑剔的“读者”
让我在写作中永远如履薄冰。(2010年6月25日于香港)
一波三折
(197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递给毛泽东一张纸条,上面写到:“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1961年李建彤把《刘志丹》送给习仲勋看,习提出把这书写成“时代的缩影”,“中国革命的缩影”、“毛泽东思想的缩影”;要把陕北写成“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的出发点”。
1962年7月阎红彦收到《刘志丹》(上)样稿,认为“西北革命斗争历史是需要中央做结论的,一个作者是负不了责任的”,“不宜发表”。
8月康生接到阎红彦的报告,提出请中央书记处处理这部小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递给毛泽东一张纸条,上面写到:“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毛泽东念完之后,又进一步阐述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由此,“揪出了‘西北反党集团’,或称‘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反党集团’,一个株连党政军各级干部多达上万人的特大政治冤案横空出世。
1979年中央专为此案下发了第53号文件,彻底为“《刘志丹》小说案”平反昭雪。文件认为,“《刘志丹》是一部很好的革命文化作品。……小说《刘志丹》案件纯属康生制造的错案。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康生伙同林彪、‘四人帮’发展为一起株连甚广的现代文字狱,应当彻底昭雪平反。”
随即,至1985年6月,《刘志丹》三卷本完成,由文化艺术出版社陆续出印,算起来,李建彤几乎用了24年完成此书的创作。但是,三卷本又引起争议,次年初,有关方面决定停止该书的发行,直至2009年11月。
2001年年底,因父亲病重我回到阔别了十三年的北京。即使再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没想到,北京已面目皆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
我生在北京,在那儿度过我的前半生特别是童年和青少年——我的成长经验与北京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却与这城市一起消失了。
从那一刻起,我萌生了写这本书的冲动: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这一重建工程旷日持久,比我想象的难得多。记忆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及排他性,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而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扇门。
童年、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后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那时候形成或被决定的。回溯生命的源头相当于某种史前探险,伴随着发现的快乐与悲哀。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
特别要感谢曹一凡,作为我的邻居、伙伴和同学,他不仅在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以其惊人的记忆力,帮我校正还原了大量的关键性细节,当然还要感谢李陀和甘琦正是这两位挑剔的“读者”
让我在写作中永远如履薄冰。(2010年6月25日于香港)
一波三折
(197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递给毛泽东一张纸条,上面写到:“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1961年李建彤把《刘志丹》送给习仲勋看,习提出把这书写成“时代的缩影”,“中国革命的缩影”、“毛泽东思想的缩影”;要把陕北写成“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的出发点”。
1962年7月阎红彦收到《刘志丹》(上)样稿,认为“西北革命斗争历史是需要中央做结论的,一个作者是负不了责任的”,“不宜发表”。
8月康生接到阎红彦的报告,提出请中央书记处处理这部小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递给毛泽东一张纸条,上面写到:“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毛泽东念完之后,又进一步阐述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由此,“揪出了‘西北反党集团’,或称‘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反党集团’,一个株连党政军各级干部多达上万人的特大政治冤案横空出世。
1979年中央专为此案下发了第53号文件,彻底为“《刘志丹》小说案”平反昭雪。文件认为,“《刘志丹》是一部很好的革命文化作品。……小说《刘志丹》案件纯属康生制造的错案。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康生伙同林彪、‘四人帮’发展为一起株连甚广的现代文字狱,应当彻底昭雪平反。”
随即,至1985年6月,《刘志丹》三卷本完成,由文化艺术出版社陆续出印,算起来,李建彤几乎用了24年完成此书的创作。但是,三卷本又引起争议,次年初,有关方面决定停止该书的发行,直至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