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现阶段世界各国所急需解决的难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本文试从系统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内蒙古科右中旗的扶贫开发。
关键词:贫困 系统论 人力资本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由于长期积累的问题,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在还有不少地区(主要是那些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全面、稳定地消除农村贫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关注农民、关注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
一、贫困的内涵及度量
绝对贫困的概念是由英国的朗特里(Rownt tee)和布思(Boot h)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能力的人或家庭的生活状况,即是绝对贫困。1899年西渤海姆对这一定义进行完善,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
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少到社会认可的一定程度时所处的那种生活境地。定义相对贫困的依据是社会收入的比较或差距,它包含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两个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反映了贫困的静态与动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贫困的度量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即福利主义和非福利主义。前者是以福利比较为基础,聚集于“经济福利”或“生活标准”这些物质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体所支配的商品数量来决定:后者通常以某些特定的基本进步的评估为基础,如衣食住行和子女抚养承受能力的提高等。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的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吴敬琏认为。贫困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是缺少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第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减少、宏观经济萧条等。显然,这些都属于非福利主义的概念。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制定贫困线或贫困标准时,一般以福利主义为基础,采用“经济福利”或“生活标准”这些物质概念,提出比较具体的度量尺度。
为了比较国家间的贫困状况,世界银行提出了每天1美元(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的贫困标准。国际贫困线是年人均收入370美元。中国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确定了自己的贫困标准,1985年以县为单位,根据年人均收入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国制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4年初中国政府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以1992年和2002年分别以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和630元为标准,重新确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蒙古有31个旗县列入其中。科右中旗就是内蒙古典型的国贫旗县之一。
二、科右中旗贫困现状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是兴安盟最南端的一个旗。总人口25,1万人,由汉、蒙、回、满、朝鲜等14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全区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是自治区确定的兴安盟唯一畜牧业旗。自国家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扶贫工作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旗,1988年被列为国家贫困旗,2001年重新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旗),是兴安盟两个国贫旗之一。也是全区31个国贫旗县之一。2008年底。科右中旗农牧业人口为17,4万人,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753元。目前全旗还有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6,87万人,占全旗农牧业总人口的39,5%。
三、系统论视阈下扶贫开发研究
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rtffy)在1947年的论文《一般系统论》中认为: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定律是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不是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特定的功能。然后又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中进一步确立了系统论的学术地位。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建构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可以看出,整体性和综合性是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整体效应是系统论最主要的观点,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系统是由互动和互恰的若干因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论的观点要求在分析问题时,运用普遍联系和整体思维的理念,辩证地分析一切问题,从各子系统的设定到整个系统的集成和协调,都要着眼系统运行的整体性和长效性,考虑系统结构的递阶性和层次性,联系外界条件变化的环境适应性。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系统。是和谐社会系统和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子系统。
(一)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系统的基本环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解决最贫困阶层的生产和生活 问题,而解决最贫困阶层的关键是实现起点公平与底线公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实现起点公平,主要是教育和社会身份的公平。它有助于贫困群体在社会流动中实现向上流动,即由较低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上升到较高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从而有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中产阶层的扩大,有助于“橄榄型”阶层结构的形成,最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实现起点公平的难处在于。现存社会要求起点平等的群体弱势化。作为最贫困的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最低,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十分有限,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难以充分反映和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
实现底线公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社会风险的防范、社会矛盾的化解。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多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急剧上升,参与事件的人数不断扩大,事件的组织化倾向越来越强,事件的破坏性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绝大多数的群体性事件都同不公正对待贫困群体有直接关系,而且越是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越是同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直接相关。守住社会公平的底线,也就守住了主要社会群体被弱势化与边缘化的底线,避免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行为和事件发生。
扶贫开发工程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状况,提升他们获得更多工作机会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实现机会公平和底线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系统奠定基础。
(二)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系统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在农村修些道路,盖些新房,而是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全面推进。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至少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设施建设、经济建设、服务建设等五个子系统在内的系统工程,在五个子系统中,经济建设子系统是基础性系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基础。而通过扶贫开发形成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贫困群体“造血”功能的形成与在扶贫开发中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密不可分。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兴起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这种理论注重人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机制,不再把人力单纯视为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而是将其视为经济过程投入的一种产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不间断地将大量的资源投入于制造资本品,而且也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从这一角度看,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无甚区别,故而应当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显然,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是通过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舒尔茨,其“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结果使国民收入增长的程度也就不同。
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对人力的投资包括用于教育训练的支出、卫生保健事业的费用、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可以增加未来劳动者的数量,保证现在劳动者人数,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劳动者工作的能力:劳动力的国内流动,有利于国内劳动力的调剂,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矛盾,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入境的移民经过专业培训。可以节省为培养这些人的教育投资和保健费用,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增加。舒尔茨估测,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质资本投资引起的。80%主要是教育、科技的作用、即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舒尔茨还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这些数据后来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引证,用以证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舒尔茨强调,把人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资本和财富,并不是对人的至高无上地位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为自由的人创造更多财富。两者并不矛盾。
70年代,乌扎瓦(Uz&wa,1965)和罗森(Rosen,1976)也在各自的研究中强调了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尼尔森和费尔普斯(Nelson and PhelDs,1976)认为,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来自国内的人力资本存量。
进入80年代以来,罗莫(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s,1988)都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并且人力资本在诸如物质资本等生产因素形成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快速进行物质资本积累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失败经历,证实了充分注重人力资本的必要性。进而证明物质资本的有效利用依赖于人力资本。如果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则会影响物质资本的有效使用,快速的物质资本增加所产生的效应就会受到限制。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对农村住户调查的分户资料研究表明,家庭常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各种形式的收入水平都较高。在其它各种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小学提高到初中,这些家庭的现金收入比以前平均增加6個百分点;若提高到高中,增加11个百分点;若提高到中专,增加15个百分点:若提高到大专,增加19个百分点。
要改善人力资本状况,提高贫困农牧民的健康和教育水平,使贫困农牧民得到较好的持久性收入,就必须提高人力资本投资量。针对科右中旗农村人力资本低下的问题,政府应本着切实重视的态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并加快改善农村牧区教育状况和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农牧民的健康和教育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持久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具体来说:
1 保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牧区人力资本存量。一是绝不能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更容易流失而放弃健全义务教育的努力,用于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公共开支的不足部分,应当由省级财政的转移性支付补足。二是根据本地情况与区内外相关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一批职业技术培训班,利用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各类实用技术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初级和中级生产技能的农牧民技术员、土专家。考虑到目前科右中旗贫困农牧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短期性,主要费用来源还应是财政投入和社会相关基金的投入。在其示范效应发挥作用后。可以转向国家、社会、个人三方投资。
2 加强民工在职培训,提高民工的城市就业能力。确立在职培训的主体形式,即招工企业的岗位培训和民工个人在培训市场上选择受训相结合,同时要在条件成熟时减少政府介入,保持民工培训市场的竞争性而非政府垄断性。
3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投资,破除各种阻碍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主要措施为改革和逐步取消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给予农村牧区劳动力以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市场交易经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城乡间自由流动,形成更大范围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贫困 系统论 人力资本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由于长期积累的问题,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在还有不少地区(主要是那些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全面、稳定地消除农村贫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关注农民、关注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
一、贫困的内涵及度量
绝对贫困的概念是由英国的朗特里(Rownt tee)和布思(Boot h)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能力的人或家庭的生活状况,即是绝对贫困。1899年西渤海姆对这一定义进行完善,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
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少到社会认可的一定程度时所处的那种生活境地。定义相对贫困的依据是社会收入的比较或差距,它包含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两个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反映了贫困的静态与动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贫困的度量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即福利主义和非福利主义。前者是以福利比较为基础,聚集于“经济福利”或“生活标准”这些物质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体所支配的商品数量来决定:后者通常以某些特定的基本进步的评估为基础,如衣食住行和子女抚养承受能力的提高等。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的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吴敬琏认为。贫困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是缺少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第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减少、宏观经济萧条等。显然,这些都属于非福利主义的概念。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制定贫困线或贫困标准时,一般以福利主义为基础,采用“经济福利”或“生活标准”这些物质概念,提出比较具体的度量尺度。
为了比较国家间的贫困状况,世界银行提出了每天1美元(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的贫困标准。国际贫困线是年人均收入370美元。中国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确定了自己的贫困标准,1985年以县为单位,根据年人均收入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国制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4年初中国政府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以1992年和2002年分别以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和630元为标准,重新确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蒙古有31个旗县列入其中。科右中旗就是内蒙古典型的国贫旗县之一。
二、科右中旗贫困现状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是兴安盟最南端的一个旗。总人口25,1万人,由汉、蒙、回、满、朝鲜等14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全区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是自治区确定的兴安盟唯一畜牧业旗。自国家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扶贫工作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旗,1988年被列为国家贫困旗,2001年重新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旗),是兴安盟两个国贫旗之一。也是全区31个国贫旗县之一。2008年底。科右中旗农牧业人口为17,4万人,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753元。目前全旗还有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6,87万人,占全旗农牧业总人口的39,5%。
三、系统论视阈下扶贫开发研究
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rtffy)在1947年的论文《一般系统论》中认为: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定律是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不是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特定的功能。然后又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中进一步确立了系统论的学术地位。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建构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可以看出,整体性和综合性是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整体效应是系统论最主要的观点,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系统是由互动和互恰的若干因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论的观点要求在分析问题时,运用普遍联系和整体思维的理念,辩证地分析一切问题,从各子系统的设定到整个系统的集成和协调,都要着眼系统运行的整体性和长效性,考虑系统结构的递阶性和层次性,联系外界条件变化的环境适应性。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系统。是和谐社会系统和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子系统。
(一)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系统的基本环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解决最贫困阶层的生产和生活 问题,而解决最贫困阶层的关键是实现起点公平与底线公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实现起点公平,主要是教育和社会身份的公平。它有助于贫困群体在社会流动中实现向上流动,即由较低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上升到较高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从而有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中产阶层的扩大,有助于“橄榄型”阶层结构的形成,最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实现起点公平的难处在于。现存社会要求起点平等的群体弱势化。作为最贫困的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最低,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十分有限,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难以充分反映和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
实现底线公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社会风险的防范、社会矛盾的化解。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多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急剧上升,参与事件的人数不断扩大,事件的组织化倾向越来越强,事件的破坏性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绝大多数的群体性事件都同不公正对待贫困群体有直接关系,而且越是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越是同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直接相关。守住社会公平的底线,也就守住了主要社会群体被弱势化与边缘化的底线,避免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行为和事件发生。
扶贫开发工程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状况,提升他们获得更多工作机会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实现机会公平和底线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系统奠定基础。
(二)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系统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在农村修些道路,盖些新房,而是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全面推进。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至少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设施建设、经济建设、服务建设等五个子系统在内的系统工程,在五个子系统中,经济建设子系统是基础性系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基础。而通过扶贫开发形成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贫困群体“造血”功能的形成与在扶贫开发中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密不可分。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兴起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这种理论注重人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机制,不再把人力单纯视为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而是将其视为经济过程投入的一种产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不间断地将大量的资源投入于制造资本品,而且也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从这一角度看,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无甚区别,故而应当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显然,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是通过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舒尔茨,其“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结果使国民收入增长的程度也就不同。
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对人力的投资包括用于教育训练的支出、卫生保健事业的费用、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可以增加未来劳动者的数量,保证现在劳动者人数,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劳动者工作的能力:劳动力的国内流动,有利于国内劳动力的调剂,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矛盾,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入境的移民经过专业培训。可以节省为培养这些人的教育投资和保健费用,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增加。舒尔茨估测,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质资本投资引起的。80%主要是教育、科技的作用、即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舒尔茨还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这些数据后来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引证,用以证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舒尔茨强调,把人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资本和财富,并不是对人的至高无上地位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为自由的人创造更多财富。两者并不矛盾。
70年代,乌扎瓦(Uz&wa,1965)和罗森(Rosen,1976)也在各自的研究中强调了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尼尔森和费尔普斯(Nelson and PhelDs,1976)认为,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来自国内的人力资本存量。
进入80年代以来,罗莫(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s,1988)都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并且人力资本在诸如物质资本等生产因素形成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快速进行物质资本积累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失败经历,证实了充分注重人力资本的必要性。进而证明物质资本的有效利用依赖于人力资本。如果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则会影响物质资本的有效使用,快速的物质资本增加所产生的效应就会受到限制。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对农村住户调查的分户资料研究表明,家庭常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各种形式的收入水平都较高。在其它各种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小学提高到初中,这些家庭的现金收入比以前平均增加6個百分点;若提高到高中,增加11个百分点;若提高到中专,增加15个百分点:若提高到大专,增加19个百分点。
要改善人力资本状况,提高贫困农牧民的健康和教育水平,使贫困农牧民得到较好的持久性收入,就必须提高人力资本投资量。针对科右中旗农村人力资本低下的问题,政府应本着切实重视的态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并加快改善农村牧区教育状况和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农牧民的健康和教育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持久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具体来说:
1 保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牧区人力资本存量。一是绝不能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更容易流失而放弃健全义务教育的努力,用于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公共开支的不足部分,应当由省级财政的转移性支付补足。二是根据本地情况与区内外相关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一批职业技术培训班,利用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各类实用技术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初级和中级生产技能的农牧民技术员、土专家。考虑到目前科右中旗贫困农牧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短期性,主要费用来源还应是财政投入和社会相关基金的投入。在其示范效应发挥作用后。可以转向国家、社会、个人三方投资。
2 加强民工在职培训,提高民工的城市就业能力。确立在职培训的主体形式,即招工企业的岗位培训和民工个人在培训市场上选择受训相结合,同时要在条件成熟时减少政府介入,保持民工培训市场的竞争性而非政府垄断性。
3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投资,破除各种阻碍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主要措施为改革和逐步取消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给予农村牧区劳动力以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市场交易经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城乡间自由流动,形成更大范围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