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技巧:运用运动变化思想优化解析几何中的运算

来源 :数学金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ry_pup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同学们说解析几何的解法“好想的不好算,好算的不好想”,很难完整地解对一道题. 究其原因是解析几何综合试题的运算量大,过程烦琐,易出错. 然而解析几何综合题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都会出现,且是倒数第一、二题,其难度都比较大. 高考数学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需迈过解析几何中运算这道坎.本文尝试通过具体实例,阐述运动变化思想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即通过几何元素的运动变化,探索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在几何元素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①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变量与不变量(或不变关系);②运动变化过程中相对于条件和结论的特殊位置;③运动变化过程中所求结论的变化规律.
  观察几何量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对所求结论的决定作用,选择恰当的量作为自变量,降低运算难度
  例1 如图1,已知椭圆C: =1(a>b>0)的离心率为,以椭圆的左顶点T为圆心作圆T:(x 2)2 y2=r2(r>0). 设圆T与椭圆C交于点M,N.
  (1)求椭圆C的方程;
  (2)求·的最小值,并求此时圆T的方程.
  分析:在第(2)问中,当圆T的半径r增大时,点M,N在椭圆C上从左至右运动,在此运动变化过程中,(1)M,N关于x轴对称的关系不变. (2)运动变化过程中特殊位置有:①M,N无限靠近T,②⊥,③M,N到达右顶点. (3)·的变化规律:①点M的位置决定·的值,②点M从左至右运动时,·的值先减小且为负数,当到某一位置时最小,继而增大,当M,N到达右顶点时最大.
  解答:(1)椭圆C的方程为 y2=1(过程略).
  (2)设M(x1,y1),则N(x1,-y1),从而·=(x1 2)2-y21=(x1 2)2-1-=x1 -. 所以当x1= -时·的最小值为-. 此时M-,,r=TM=,圆T的方程为(x 2)2 y2=.
  点评:在第(2)问中,因运动变化过程中发现点M的位置决定·的大小,所以选定点M的坐标(横坐标或纵坐标)作为自变量,比选用圆T半径r作为自变量更易表示·. 不仅简化了运算,而且结论中点M的位置符合·的取值变化规律,可以说运动变化思想还验证了运算的准确性.
  观察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关系,变变量为常量,降低运算复杂性
  例2 如图2,已知以点A(-1,2)为圆心的圆与直线l1:x 2y 7=0相切,过点B(-2,0)的动直线l与圆A相交于M,N两点,Q是MN中点,直线l与l1相交于点P.
  (1)求圆A的方程;
  (2)·是否为定值?如果是,求出其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分析:在第(2)问中,直线l绕点B旋转,(1)运动变化过程中不变关系有:①Q为MN的中点,AQ⊥BP;②A,B点位置不变. (2)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特殊位置有:①l∥l,这时点P不存在,不符合题意;②l⊥AB;③l⊥x轴,此时的斜率不存在. (3)在整个变化过程中,点B在线段PQ上,可得·<0.
  解答:(1)圆A的方程为(x 1)2 (y-2)2=20(过程略).
  (2)因为AQ⊥BP,所以·=0,所以·=( )·=· ·=·.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得P-2,-,则=0,-. 又=(1,2),所以·=·=-5.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 2). 由y=k(x 2),x 2y 7=0解得P,,所以=,. 所以·=·=-=-5. 综上所述,·是定值,且·=-5.
  点评:正是因为在直线l绕点B旋转过程中发现了AQ⊥BP这个不变关系,将所求结论·中两个变化的向量,,转化成·中只有一个变化的向量,减少变量个数,从而使运算得到简化.
  观察运动变化过程中几何量的变化规律,变未知为已知
  例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y)为动点,已知点A(,0),B(-,0),直线PA与PB的斜率之积为-.
  (1)求动点P的轨迹E的方程;
  (2)过点F(1,0)的直线l交曲线E于M,N两点,设点N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Q(M,Q不重合),求证:直线MQ过定点.
  分析:在第(2)问中,直线l绕点F旋转,在此过程中,(1)不变关系有:①l过点F,②Q,N关于x轴对称. (2)特殊位置有:l不与x轴垂直,也不与x轴重合. (3)由椭圆关于x轴对称,且点F在x轴上,可观察出直线MQ所过定点在x轴上.
  解答:(1)动点P的轨迹E的方程为 y2=1(y≠0)(过程略).
  (2)设M(x1,y1),N(x2,y2),则Q(x2,-y2). 设直线l:y=k(x-1),代入 y2=1(y≠0)得(1 2k2)x2-4k2x 2k2-2=0,从而x1 x2=,x1·x2=. 所以直线MQ的方程为y-y1=·(x-x1) ①.
  令y=0,可得x=x1 =x1 ==2 ②,所以直线MQ过定点(2,0).
  点评:由于在直线l绕点F旋转过程中观察出“直线MQ所过定点在x轴上”,才有在第①式中“令y=0”,左边从多项式变成单项式,简化了运算. 又因为定点在x轴上,①式中的x必为定值,才知将①式化为②式并将前面的结论代入得出x的值. 通过运动变化思想不仅将未知数y变成已知数0,还指明了运算方向,使运算变得快速而准确.
  观察运动变化过程中所求量的变化规律,变求值为证明
  例4 如图4,已知过坐标原点且互相垂直的直线l,l与椭圆L: =1(a>b>0)相交于A,C,B,D四点,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
  本题是2013年某地二诊文科最后一题,解法一是命题人所给标准答案,解法二是笔者所做答案.
  解法一:设直线l1:y=kx,与 =1(a>b>0)联立解得A,,所以OA=. 同理设直线l2:y=-x,得OB=,所以SABCD=4S△AOB=2OA·OB= ①
  =2ab ②
  =2ab ③,
  显然当k=0时,SABCD取得最大值2ab.
  解法二:
  分析:根据椭圆对称性易得:四边形ABCD为菱形,让直线l1,l2绕原点旋转,其过程可看做点A从椭圆右顶点M沿椭圆第一象限的部分移动到椭圆上顶点N的过程,在此过程中(1)不变关系有:①四边形ABCD是菱形,②SABCD=4S△AOB=2OA·OB;(2)特殊位置有:①A在椭圆的右顶点M处,②A在第一象限角平分线与椭圆交点P处,③A在椭圆的上顶点N处;(3)△AOB面积的变化规律:点A从M移动到P时,△AOB面积递减,从P移动到N时,△AOB面积递增,且点M与N处△AOB面积相等.
  解答:当l1,l2是坐标轴时,易得SABCD=2ab ①. 当l1,l2不是坐标轴时,设直线l1:y=kx(k≠0),与 =1(a>b>0)联立解得A,,所以OA=. 同理设直线l2:y=-x,得OB=. 所以SABCD=4S△AOB=2OA·OB= ②
  =2ab· ③
  =2ab ④.
  因为a4 b4>2a2b2(a>b>0),所以<1 ⑤. 所以SABCD=2ab·<2ab⑥. 综上,SABCD的最大值为2ab.
  点评:解法一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未讨论直线l1,l2斜率是否存在,存在时斜率k不能为0,所以③式中2ab只能得到小于2ab;且在运算过程中,从①式到②式,为什么要提出2ab?②式为什么要化成③式?多数同学很难看懂,更难想到. 而解法二中,通过运动变化过程感知点A所在三种特殊位置,自然会想到l1,l2是否为坐标轴时四边形ABCD面积算法的不同,从而进行分类;发现△AOB面积的变化规律,知道l1,l2不是坐标轴时,SABCD会小于l,l是坐标轴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从而将求②式的最值问题转化成证明<2ab,使得后面的每一步骤思维自然,运算方向明确,大大降低运算难度.
其他文献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由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自1989年举办以来,已连续举行了19届,在广大小学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逐步成为促进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品牌活动。这项活动有效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我省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不断提高该项活动的质量,使其在推进素质教
名师档案    李新,197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名教师,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他多次参与或承担苏州市与江苏省级的课题研究,论文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的有60多篇。承担市、省、全国级的公开课20多次,获省级评课一等奖,多次应邀赴省外讲学。受到好评。2008年暑期担任教育部援助西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专家和中西部
沭阳代表团    沐阳县对“教海探航”活动的重视令人感动,但多年总与获奖无缘。2002年一位叫钱江的体育老师参赛获三等奖,县电视台打滚动字幕“热烈祝贺”。也许是真情感动上帝,2003年全县共有4人获奖——1人一等奖,3人三等奖。这样的成绩,在别的县比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沭阳很受鼓舞,决定好好学习,争取更好成绩。为了感受现场氛围,2003年他们组织了35人的代表队,包了一辆专车来到颁奖活动现场。在活动
在你20年的青春岁月中,我只是过客。然而我们不期的相遇,你却走进了我的教育之梦。相识,梦开始的地方;相知,梦里几度相拥;相守,梦到地老天荒    寻梦:撑一支长篙……    也许你并不知道。与你相聚是我多年追逐的梦。也许因为我的羞涩,那个美好的时刻姗姗来迟。  时光回溯到我刚参加工作时,与你不经意的相识。那时,“教海探航”的征文活动就常常出现在我翻阅的教育刊物中,轻轻地翻动杂志,视线总在获奖名单上
许友兰,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75年从教。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多次执教公开课、讲学,形成了“自学自创”的教学特色,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70余篇,主持及参与编著了《最新小学作文全功能题典》等15部书籍。先后9次荣获南通市委、市政府记功奖励,曾获南通市优秀知识分子、南通市“三八红旗手”、南通市连续三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等
[摘 要] 文章以“有理数与无理数”为载体,以“三个理解”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强调在教学中践行“三个理解”应做到以下三点:认真贯彻理解数学,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理解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途径;真正执行理解教学,设计真实、合情的情境,实现师生深层次对话.  [关键词] 三个理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课堂教学;无理数  章建跃教授所指的“三个理解”,包含理解数
[摘 要] 基础教育中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训练与抽象模型的建立,其中函数作为初入中等数学中的第一步尤为重要. 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适合于教学,运用生活中可观的现象建立起抽象的模型. 文章以“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为例,展开说明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也贴近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二次函数;教学设计;数学模型  “二次函数”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写在洋思校园中最醒目的地方。也烙在洋思人的内心深处。洋思人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总是那样充满了自信,还有那么一点“舍我其谁”的自豪,然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育思想,最终造就了洋思这座辉煌的教育大厦。  每当向来宾介绍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时,校长蔡林森总会在黑板上作这样的图示:    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
一、教学内容注入生活的清流    《品德与社会》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如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运用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每当走到学校,那些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还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当年抓常规管理的事,提起常规管理28条,他们都还记得“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吃好饭,做好操”这“五好”。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1988年底,我调进省教委任普教局局长。到任伊始,我就和王世华、袁金华等同志一起,兵分四组,下基层搞起了调查研究。这一去就是三个多月,江南江北跑了11个市,四个组察看了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