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分散化导致协同育人机制不明显、教育客体特殊化导致理性鉴别能力不成熟、教育载体陈旧化导致理论联系实际有欠缺等问题,提出构建强有力的协同育人领导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等对策,推进“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改革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040-03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与履行的教育责任。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它具体体现在学校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法,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换言之,就是要依托“三全育人”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三全育人”的视角检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一、“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最早是党在十六大上提出来的,是一种大德育观。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全育人”,并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2017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要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三全育人”其理论内涵的核心在于要以系统的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育人中心,学校各部门要统筹协调,同向同行参与到整个育人体系当中,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当中,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三要素,分别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教育的主体是指教育者,“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思政课的教师和辅导员,而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工。教育客体是被教育者,是学校的培养对象。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媒介,这种媒介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和氛围、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学风班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不开这三要素。为了厘清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距离“三全育人”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的差距,本文将从教育过程这三个要素展开分析。
(一)教育主体分散化,协同育人机制尚不明显
“三全育人”强调“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学校要整合不同教育主体的资源,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在学校中,分散在各部门的教职工都是教育的主体,由于他们所在的岗位不同,分别掌握着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单方面的影响。如教学的系部在教授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传递着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精神;后勤部门在为师生提供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时,也塑造着学生讲卫生、爱护环境的美好公德;就业部门在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如何看待成功标准,等等。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时时刻刻的受到不同的教育主体的影响,学生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跟教育主体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教育培养单位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系统的规划,协调统筹学校不同的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笔者调研了广西15所高等院校发现,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各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之间在协同育人上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几乎没有高等院校在岗位中纳入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职责要求,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是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部分高校的教师并没有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仍然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部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事,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当前重视技能导向的教育体系当中,“专业优先”“就业导向”的教育观念深入部分专业教师心中,专业教师致力于学生技能的培养,甚至会挤占思政课的教育时间,因此不能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履行对学生价值引领的义务。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这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高校中不同岗位的教育主体,其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了育人的协同效应难以产生。
(二)教育客体特殊化,理性鉴别能力尚不成熟
“三全育人”中强调要全过程育人,就是教育客体,也就是培养对象从入校到离校都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到底好不好,最终都要在教育客体上集中反映。专业课的教育要求的是学以致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则是知行合一。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育客体对教育过程中所传达的理念和内容深度的认同,并将这种认同内化于心,自然地体现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教育主体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教育客体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内化于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推行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必须对教育客体的特点具有清晰的认识,才能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年代的教育客体生活的环境、物质条件、文化环境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的也是迥然不同的教育客体。当前的高校大多是“90后”教育客体,这代人具有什么本质的特点,是我们要推行“三全育人”机制中必须了解的。 “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给他们打开了广阔的世界,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的欲望,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其观点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特别是自媒体的迅速发展,这种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界限分明,教育主体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理论学识和道德优势树立了一种天然的权威性,主流的价值观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整个教育过程变得单纯简单。当下的教育客体深受自媒体的影响,他们面对着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利益诱惑以及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的冲击,极其容易迷失自我而无所适从,理性鉴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容易左右摇摆,走向偏激。近年来,网上多次曝出大学生“精日”“辱国”的新闻,这表明了新一代教育客体的特殊性,对理性鉴别是非的能力不成熟。
(三)教育载体陈旧化,理论联系实际尚有欠缺
“三全育人”中强调要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育客体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核心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当下教育客体具有特殊性,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不仅仅来源于教育主体,也来源于网络。要使教育客体接受教育内容,内化于心,教育主体只能以理服人,把教育内容说懂、说透、说实。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教育客体的生活工作中,是具有实践价值的,教育过程中的载体就应该来源于工作生活,才能贴近工作生活、服务工作生活。教育的载体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更应该是生活中的体验,只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才能自觉去遵守和推行。同时,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元素的融合,课堂讲授是显性的教育,实践体验式的教育是隐性的,只有当隐性的体验呼应了显性的说教,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成为日后生活的自觉。教育载体也应与时俱进,贴合教育客体的特点,才能吸引教育客体的自觉参与,主动体验。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大多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存在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枯燥无味、无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其他思想教育过程需呼应的内容,把这一个主渠道利用好就显得尤为关键。笔者就“你认为如何上思政课才更有趣?”这个问题在所在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主观填写,对收集的回答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大多提出要改善教学方法,如“联系时政热点来讲”“分组研讨”“社会实践”“专题研讨”。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迫切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联系实际、指导生活,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过于注重强调思政理论,为思政而思政了。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落实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系统化的长效机制,这就要从领导机制、师资队伍、育人观念等方面着手变革。
(一)构建强有力的协同育人领导机制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工作者工作范畴,而是全体教职工育人职责,这需要集全校各部门之力,统筹合作,相向而行,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高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党委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党委的领导和统领下,学校各部门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产生协同效应,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扎实地推进育人进程。
在构建高等院校协同育人的体制时,应坚持思政课程为教育体系的主阵地,其他各岗位协同实施,相向而行。要系统性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大纲,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注重落实监督考核机制,明确各岗位协同育人的责任,将考核结果跟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如教学系部侧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按时办事是职场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以学生的出勤率和迟到率作为学生守时表现的指标进行考核;教务部分侧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把学生的作弊率作为学生诚实守信素质表现的一个考核指标;学工团委侧重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暗查学生的行为礼仪表现作为一个考核指标,等等。同时,实施过程中,领导机制要定期协调解决问题,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高要求,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岗位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质,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教育主體必须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自身的站位,提升教育能力。
特别是面对思想异常活跃的“90后”一代,被教育者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填灌式”的教育方法,不革新陈旧配方和改变粗糙工艺,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想自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应采用体验式、情景式、感悟式、实践式等包装时尚的教学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会到思政教育,提升其思想品德。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学校“三全育人”的试点系部,对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采取了以下做法:(1)专题集中研讨方法。针对当前的时政要点,举行专题研讨,模拟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以及如何结合思政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广大教职工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统一思想。(2)定期党建学习。利用每周的教师业务学习例会,安排不同主题的党建学习,确保广大教育主体能够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理论思想,宣传党的政策,提高自身政治站位。(3)集中备课。按照教研室的分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备课,探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采用班级导师制,根据班级的特点,选配思想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的导师,统筹规划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和效果的反馈。实践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心理明显降低,专业课老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成了专业课教学的润滑剂,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专业教师思政理论的提升,也带动了其对此领域的研究,并申请了相关研究课题,构建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长效机制。 (三)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变革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是传授了多少实用的技能,而是要提升到为国家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人才不仅仅是专业老师和思政教师教育的结果,而是全体教职工形成教育合力作用后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与人相关的一切因素都应该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将学生的行为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结合起来,这些都随时地、有效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构建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格局,牢记自己的责任所在,处处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学生的心田。作为高等院校,要采取措施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部和辅导员的事”的观念,要明确人人要思政、时时是思政、处处可思政的大的德育观。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思考自己岗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在授课计划中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己岗位职责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并公开,并计划进行“三全育人”教育示范比赛。通过责任制度、评优比赛的形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融入每位教职工的心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开展的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如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助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79
[3]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康峻岭,张元虎.高职课前5分钟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7(9)
[5]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
[6]冯跃飞.独立学院思政教育外延性工作探究及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1)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改革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040-03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与履行的教育责任。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它具体体现在学校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法,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换言之,就是要依托“三全育人”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三全育人”的视角检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一、“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最早是党在十六大上提出来的,是一种大德育观。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全育人”,并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2017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要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三全育人”其理论内涵的核心在于要以系统的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育人中心,学校各部门要统筹协调,同向同行参与到整个育人体系当中,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当中,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三要素,分别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教育的主体是指教育者,“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思政课的教师和辅导员,而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工。教育客体是被教育者,是学校的培养对象。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媒介,这种媒介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和氛围、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学风班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不开这三要素。为了厘清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距离“三全育人”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的差距,本文将从教育过程这三个要素展开分析。
(一)教育主体分散化,协同育人机制尚不明显
“三全育人”强调“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学校要整合不同教育主体的资源,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在学校中,分散在各部门的教职工都是教育的主体,由于他们所在的岗位不同,分别掌握着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单方面的影响。如教学的系部在教授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传递着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精神;后勤部门在为师生提供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时,也塑造着学生讲卫生、爱护环境的美好公德;就业部门在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如何看待成功标准,等等。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时时刻刻的受到不同的教育主体的影响,学生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跟教育主体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教育培养单位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系统的规划,协调统筹学校不同的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笔者调研了广西15所高等院校发现,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各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之间在协同育人上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几乎没有高等院校在岗位中纳入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职责要求,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是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部分高校的教师并没有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仍然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部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事,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当前重视技能导向的教育体系当中,“专业优先”“就业导向”的教育观念深入部分专业教师心中,专业教师致力于学生技能的培养,甚至会挤占思政课的教育时间,因此不能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履行对学生价值引领的义务。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这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高校中不同岗位的教育主体,其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了育人的协同效应难以产生。
(二)教育客体特殊化,理性鉴别能力尚不成熟
“三全育人”中强调要全过程育人,就是教育客体,也就是培养对象从入校到离校都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到底好不好,最终都要在教育客体上集中反映。专业课的教育要求的是学以致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则是知行合一。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育客体对教育过程中所传达的理念和内容深度的认同,并将这种认同内化于心,自然地体现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教育主体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教育客体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内化于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推行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必须对教育客体的特点具有清晰的认识,才能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年代的教育客体生活的环境、物质条件、文化环境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的也是迥然不同的教育客体。当前的高校大多是“90后”教育客体,这代人具有什么本质的特点,是我们要推行“三全育人”机制中必须了解的。 “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给他们打开了广阔的世界,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的欲望,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其观点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特别是自媒体的迅速发展,这种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界限分明,教育主体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理论学识和道德优势树立了一种天然的权威性,主流的价值观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整个教育过程变得单纯简单。当下的教育客体深受自媒体的影响,他们面对着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利益诱惑以及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的冲击,极其容易迷失自我而无所适从,理性鉴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容易左右摇摆,走向偏激。近年来,网上多次曝出大学生“精日”“辱国”的新闻,这表明了新一代教育客体的特殊性,对理性鉴别是非的能力不成熟。
(三)教育载体陈旧化,理论联系实际尚有欠缺
“三全育人”中强调要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育客体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核心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当下教育客体具有特殊性,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不仅仅来源于教育主体,也来源于网络。要使教育客体接受教育内容,内化于心,教育主体只能以理服人,把教育内容说懂、说透、说实。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教育客体的生活工作中,是具有实践价值的,教育过程中的载体就应该来源于工作生活,才能贴近工作生活、服务工作生活。教育的载体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更应该是生活中的体验,只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才能自觉去遵守和推行。同时,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元素的融合,课堂讲授是显性的教育,实践体验式的教育是隐性的,只有当隐性的体验呼应了显性的说教,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成为日后生活的自觉。教育载体也应与时俱进,贴合教育客体的特点,才能吸引教育客体的自觉参与,主动体验。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大多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存在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枯燥无味、无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其他思想教育过程需呼应的内容,把这一个主渠道利用好就显得尤为关键。笔者就“你认为如何上思政课才更有趣?”这个问题在所在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主观填写,对收集的回答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大多提出要改善教学方法,如“联系时政热点来讲”“分组研讨”“社会实践”“专题研讨”。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迫切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联系实际、指导生活,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过于注重强调思政理论,为思政而思政了。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落实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系统化的长效机制,这就要从领导机制、师资队伍、育人观念等方面着手变革。
(一)构建强有力的协同育人领导机制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工作者工作范畴,而是全体教职工育人职责,这需要集全校各部门之力,统筹合作,相向而行,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高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党委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党委的领导和统领下,学校各部门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产生协同效应,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扎实地推进育人进程。
在构建高等院校协同育人的体制时,应坚持思政课程为教育体系的主阵地,其他各岗位协同实施,相向而行。要系统性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大纲,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注重落实监督考核机制,明确各岗位协同育人的责任,将考核结果跟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如教学系部侧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按时办事是职场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以学生的出勤率和迟到率作为学生守时表现的指标进行考核;教务部分侧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把学生的作弊率作为学生诚实守信素质表现的一个考核指标;学工团委侧重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暗查学生的行为礼仪表现作为一个考核指标,等等。同时,实施过程中,领导机制要定期协调解决问题,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高要求,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岗位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质,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教育主體必须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自身的站位,提升教育能力。
特别是面对思想异常活跃的“90后”一代,被教育者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填灌式”的教育方法,不革新陈旧配方和改变粗糙工艺,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想自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应采用体验式、情景式、感悟式、实践式等包装时尚的教学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会到思政教育,提升其思想品德。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学校“三全育人”的试点系部,对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采取了以下做法:(1)专题集中研讨方法。针对当前的时政要点,举行专题研讨,模拟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以及如何结合思政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广大教职工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统一思想。(2)定期党建学习。利用每周的教师业务学习例会,安排不同主题的党建学习,确保广大教育主体能够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理论思想,宣传党的政策,提高自身政治站位。(3)集中备课。按照教研室的分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备课,探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采用班级导师制,根据班级的特点,选配思想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的导师,统筹规划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和效果的反馈。实践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心理明显降低,专业课老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成了专业课教学的润滑剂,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专业教师思政理论的提升,也带动了其对此领域的研究,并申请了相关研究课题,构建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长效机制。 (三)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变革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是传授了多少实用的技能,而是要提升到为国家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人才不仅仅是专业老师和思政教师教育的结果,而是全体教职工形成教育合力作用后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与人相关的一切因素都应该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将学生的行为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结合起来,这些都随时地、有效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构建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格局,牢记自己的责任所在,处处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学生的心田。作为高等院校,要采取措施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部和辅导员的事”的观念,要明确人人要思政、时时是思政、处处可思政的大的德育观。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思考自己岗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在授课计划中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己岗位职责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并公开,并计划进行“三全育人”教育示范比赛。通过责任制度、评优比赛的形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融入每位教职工的心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开展的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如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助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79
[3]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康峻岭,张元虎.高职课前5分钟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7(9)
[5]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
[6]冯跃飞.独立学院思政教育外延性工作探究及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