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跟资本主义有着泾渭之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跟国际接轨,很多资本主义的企业、意识、文化汹涌而入,整个国家在诸多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奇怪的、耐人寻味的混合物。
从发生学的立场来观察,因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上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势地位和中国的后起,所以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肯定会借鉴西方甚至是模仿西方。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尽在中国存在,当今世界所有欠发达的国家都是如此。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以及亚洲的经济文化强国,其艺术发展与和西方艺术规则的联系,都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当代艺术;本土符号;西方模式;艺术的自由
第一章 当代艺术的概念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当前有很多版本与说法,如:栗宪庭的“春卷说”,巫鸿的“实验为上说”,李小山的“来料加工说”,鲁虹的“改革开放艺术说”等。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它们不具一个统一的概念,但都显露出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合目前不同美术史家的观点,对“当代艺术”的概念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定义,即时间概念;类型或风格概念;评价概念。那么,究竟何为当代艺术?宽泛的讲,满足以上任何一个条件的艺术都可称之为“当代艺术”,如将中国80年代以来发生的艺术,或是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地景艺术称为当代艺术,或是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艺术称为当代艺术。苛刻的说,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才能称为当代艺术。
第二章 中国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默契”
中国当代艺术从起始到发展直至现在,即使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确很迅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内,如何充分发挥自由表达,如何学习西方的现代理念来表达本土文化,这都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将西方当代艺术作为模板进行效仿并文化移植,在多个层面都有具体表现。中国当代艺术家与西方的很多方面有着对应关系,比如在图式与理念上。本章节从“艺术思想”与“画面形态语言”两个层面,探讨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
第一节 达达主义:马塞尔·杜尚——艾未未
达达主义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出现于1916年至1923年的法国、德国和瑞士。达达主义运动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美学与文化模式探究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虽然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却不长,但其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代表人物为: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以达达主义作为理念实践的代表人物是艾未未(1957~)和黄永砅(1954~)等。
达达主义之所以造成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其作品将原先的那些处于高高在上的贵族艺术采用堆叠现成品的方法把它还原到艺术的本质,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并享受到艺术的生活。达达主义者还提出:“把日常生活中只可以体现物质的基本物品重新进行组合和叠加“。就是说运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物品进行重新组合为作品。
马塞尔·杜尚的《泉》就是充分表达了达达主义的思想。在1917年的时候,杜尚把一个男用小便池不加姓名的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中,提出要将这件“作品”进行展示,这件事情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标志。杜尚的《泉》和毕加索在1907年所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成为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源头。
艾未未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其80年代留学美国有一定的关系,也正是那段时期,他开始接触到杜尚的作品。艾未未受到杜尚的现成品作品影响很深,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找到杜尚的身影,例如他的自行车改造系列和古家具改装系列等等。虽然其作品的形态与表达思想和杜尚不同,但对于艺术的态度似乎一脉相承。
第二节 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王广义、村上隆
波普艺术即英文的“Pop Art”,是中文中“流行艺术、大众艺术”的缩写,注重的是“艺术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艺术家选用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人们所熟知的公众人物在传媒中的图像,进行重新编排形成视觉符号。西方波普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数安迪·沃霍尔(Andu Warhol,1927~1986)。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中,以波普艺术为创作模板的有王广义,日本的有村上隆。
安迪·沃霍尔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仅是一名画家,电影制作人,还是流行文化的主流人物,而且还是波普艺术中的标志性人物,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中,他所建立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思想,被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得到深化与发展。安迪·沃霍尔与他的前辈乃至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不同,他对大众传播,流行风尚以及艺术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且高调的游走于其中。
中国的波普艺术形成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王广义为标志人物。和美国的波普艺术不一样的是,中国的波普艺术家们更加重视的是对一些具有政治与历史含义的符号进行挪用。王广义作为中国波普艺术最早的实践者,在1989年的全国现代艺术展上展出了了三幅颇具波普意味的毛泽东画像,因此“政治波普”就被大家所了解,并且开始盛行起来,政治思想很浓郁而且大多数都是和文革信息有关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波普艺术在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出现,它借用西方波普艺术的形式,把西方商业文化特征和社会主义进行汇合,所以就有一种幽默风趣的含义。对于王广义的“像‘大批判’这种形式的作品,皮道坚说不过是含有时代烙印的符号,这些符号不能够缺少,因为表达的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虽然很多的西方人士反对这种符号的产生,把它当成是冷战时期的代表,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王广义的《大批判》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第三章 对“进口化”的一些反思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与经济层面都受到西方冲击,自从开始改革建设后,大量象征西方的文化产物跟随国外高新生产、制造机械的进口,一起流入我国的市场中。这些文化产品的流入让中国传统的生活模式及思想发生转变,其次,弱化了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在国人眼中的理解度、重视度,外来文明冲淡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民族心的凝聚。正如艾未未所言:“由于缺乏当代文化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几十年来,当代艺术一直被视为‘精神污染’,是来自西方的没落意识相态的产物。中国的当代艺术缺乏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参与,缺乏社会变革中的理性态度和独立立场,在很长时间中,没有走出‘自我调理’的相对封闭状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界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寻思和创新,所有的事物要从本土民族艺术的历史文化中自我思考,从文化境遇的洞察、日渐多元的国际文化资源进行认知。中国的当代艺术此前对西方当代艺术模式的模仿已然成为历史,怎么样利用新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解决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矛盾,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眼前最重要的任务。
结语
本文通在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艺术流派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成就,反映出的是整个“当代艺术国际”的氛围,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冲击与呼应。针对西方模式的借鉴与模仿,本文从“观念”与“画面形态语言”两个方面,列举了中国当代艺术中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对应的将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与西方的关联进行了比较与对照。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与发展,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也在渐渐淡化。时至今日,以西方为艺术中心的评价体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逐渐变得成熟和理性,对中国文化本身的了解也在逐步深入,尽管这种进程的速度比较迟缓,但是这是未来发展进程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阿斯特里德·费兹捷勒,《艺术箴言录》,俞理明 周晋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村上隆,《艺术战斗论》,长安静美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3]艾未未,《此时此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曹意强,《艺术史的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Oskar Batschmann,,1997年版.
从发生学的立场来观察,因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上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势地位和中国的后起,所以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肯定会借鉴西方甚至是模仿西方。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尽在中国存在,当今世界所有欠发达的国家都是如此。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以及亚洲的经济文化强国,其艺术发展与和西方艺术规则的联系,都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当代艺术;本土符号;西方模式;艺术的自由
第一章 当代艺术的概念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当前有很多版本与说法,如:栗宪庭的“春卷说”,巫鸿的“实验为上说”,李小山的“来料加工说”,鲁虹的“改革开放艺术说”等。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它们不具一个统一的概念,但都显露出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合目前不同美术史家的观点,对“当代艺术”的概念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定义,即时间概念;类型或风格概念;评价概念。那么,究竟何为当代艺术?宽泛的讲,满足以上任何一个条件的艺术都可称之为“当代艺术”,如将中国80年代以来发生的艺术,或是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地景艺术称为当代艺术,或是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艺术称为当代艺术。苛刻的说,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才能称为当代艺术。
第二章 中国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默契”
中国当代艺术从起始到发展直至现在,即使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确很迅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内,如何充分发挥自由表达,如何学习西方的现代理念来表达本土文化,这都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将西方当代艺术作为模板进行效仿并文化移植,在多个层面都有具体表现。中国当代艺术家与西方的很多方面有着对应关系,比如在图式与理念上。本章节从“艺术思想”与“画面形态语言”两个层面,探讨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
第一节 达达主义:马塞尔·杜尚——艾未未
达达主义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出现于1916年至1923年的法国、德国和瑞士。达达主义运动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美学与文化模式探究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虽然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却不长,但其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代表人物为: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以达达主义作为理念实践的代表人物是艾未未(1957~)和黄永砅(1954~)等。
达达主义之所以造成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其作品将原先的那些处于高高在上的贵族艺术采用堆叠现成品的方法把它还原到艺术的本质,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并享受到艺术的生活。达达主义者还提出:“把日常生活中只可以体现物质的基本物品重新进行组合和叠加“。就是说运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物品进行重新组合为作品。
马塞尔·杜尚的《泉》就是充分表达了达达主义的思想。在1917年的时候,杜尚把一个男用小便池不加姓名的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中,提出要将这件“作品”进行展示,这件事情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标志。杜尚的《泉》和毕加索在1907年所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成为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源头。
艾未未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其80年代留学美国有一定的关系,也正是那段时期,他开始接触到杜尚的作品。艾未未受到杜尚的现成品作品影响很深,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找到杜尚的身影,例如他的自行车改造系列和古家具改装系列等等。虽然其作品的形态与表达思想和杜尚不同,但对于艺术的态度似乎一脉相承。
第二节 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王广义、村上隆
波普艺术即英文的“Pop Art”,是中文中“流行艺术、大众艺术”的缩写,注重的是“艺术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艺术家选用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人们所熟知的公众人物在传媒中的图像,进行重新编排形成视觉符号。西方波普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数安迪·沃霍尔(Andu Warhol,1927~1986)。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中,以波普艺术为创作模板的有王广义,日本的有村上隆。
安迪·沃霍尔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仅是一名画家,电影制作人,还是流行文化的主流人物,而且还是波普艺术中的标志性人物,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中,他所建立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思想,被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得到深化与发展。安迪·沃霍尔与他的前辈乃至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不同,他对大众传播,流行风尚以及艺术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且高调的游走于其中。
中国的波普艺术形成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王广义为标志人物。和美国的波普艺术不一样的是,中国的波普艺术家们更加重视的是对一些具有政治与历史含义的符号进行挪用。王广义作为中国波普艺术最早的实践者,在1989年的全国现代艺术展上展出了了三幅颇具波普意味的毛泽东画像,因此“政治波普”就被大家所了解,并且开始盛行起来,政治思想很浓郁而且大多数都是和文革信息有关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波普艺术在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出现,它借用西方波普艺术的形式,把西方商业文化特征和社会主义进行汇合,所以就有一种幽默风趣的含义。对于王广义的“像‘大批判’这种形式的作品,皮道坚说不过是含有时代烙印的符号,这些符号不能够缺少,因为表达的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虽然很多的西方人士反对这种符号的产生,把它当成是冷战时期的代表,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王广义的《大批判》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第三章 对“进口化”的一些反思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与经济层面都受到西方冲击,自从开始改革建设后,大量象征西方的文化产物跟随国外高新生产、制造机械的进口,一起流入我国的市场中。这些文化产品的流入让中国传统的生活模式及思想发生转变,其次,弱化了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在国人眼中的理解度、重视度,外来文明冲淡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民族心的凝聚。正如艾未未所言:“由于缺乏当代文化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几十年来,当代艺术一直被视为‘精神污染’,是来自西方的没落意识相态的产物。中国的当代艺术缺乏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参与,缺乏社会变革中的理性态度和独立立场,在很长时间中,没有走出‘自我调理’的相对封闭状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界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寻思和创新,所有的事物要从本土民族艺术的历史文化中自我思考,从文化境遇的洞察、日渐多元的国际文化资源进行认知。中国的当代艺术此前对西方当代艺术模式的模仿已然成为历史,怎么样利用新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解决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矛盾,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眼前最重要的任务。
结语
本文通在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艺术流派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成就,反映出的是整个“当代艺术国际”的氛围,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冲击与呼应。针对西方模式的借鉴与模仿,本文从“观念”与“画面形态语言”两个方面,列举了中国当代艺术中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对应的将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与西方的关联进行了比较与对照。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与发展,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也在渐渐淡化。时至今日,以西方为艺术中心的评价体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逐渐变得成熟和理性,对中国文化本身的了解也在逐步深入,尽管这种进程的速度比较迟缓,但是这是未来发展进程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阿斯特里德·费兹捷勒,《艺术箴言录》,俞理明 周晋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村上隆,《艺术战斗论》,长安静美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3]艾未未,《此时此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曹意强,《艺术史的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Oskar Batsch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