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的田晓菲是位诗意盎然的小女孩,有着露水般纯亮的目光,她用诗才书写了一段传奇,令我们无法忘记。弹指一挥,田晓菲已经长大,依旧诗意浓郁,依旧目光如露,她又用理性的学术智慧延续了传奇,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哈佛大学两次破格提拔的学者,首开历史先例将她从讲师直接提拔为副教授,又在3个月后,直接提拔为教授。她集诗性与理性于一身,毫不夸张地说,她是一个令人骄傲的东方传奇女性。
诗人田晓菲
田晓菲是个早慧的女孩,5岁开始写诗,9岁出版个人诗集,轰动文坛,被称为“天才诗人”。诗才和名声引来了北京大学的橄榄枝,13岁那年,田晓菲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传奇。
在北大,田晓菲自称是“不系之舟”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即使是未名湖,也无法让田晓菲停留,勺海毕竟不是海,不系之舟的梦想是浩瀚深邃波澜壮阔的大海。17岁,田晓菲飘洋过海,赴美留学。20岁,她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35岁,她被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未名畔的不系之舟终于在学术海洋中昂扬向前。
田晓菲性情恬淡,虽早负盛名,但并未为名所累,她曾在诗中以露珠自比: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那——又有什么要紧/阳光妩媚的清早/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
从天才少女到哈佛教授,田晓菲一直坚守着露珠的本色,有如露珠一样晶莹的品性,不孤芳自赏,不乞求爱怜,活得本色而自我,显示了田晓菲对自身价值与生活态度的肯定,只有内心丰满而又自信的人才能这样。
赴美留学后,田晓菲的时间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写诗倒成了偶尔兴致所至的事情。她的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却恰到好处,宛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没有纷繁复杂的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修辞考究,韵律别致,短短的几行字里书香浓郁,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韵。她在一首诗中写道“不在异乡/ 也难免成 为异客/ 既然已无处寻觅茱萸/又何必不入乡随俗/于是/在天真的瓜皮上/雕出狰 狞的面目/在危机四伏的街上/我们慢慢丈量归途。”短短几行,道出了她坦然豁达的心境。
学者田晓菲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这篇名为《十三岁的际遇》的文章,不知引得多少人惊叹和艳羡!每个人都曾怀有天才梦,都有一夜成名的幻想。但少年成名,并不见得是件好事,田晓菲自己也承认“很危险”。历史上“伤仲永”的案例不少见,很多与田晓菲一样被视为“天才少年”的孩子长大后都默默无名,他们如同遽然惊起水花的湖面,让人惊叹了一声后,倏地又回复宁静。田晓菲却漂亮地将传奇进行到底。
大一的第一个学期,田晓菲的主课成绩全班第一,优异的成绩证实了北大老师的伯乐目光。在美国,田晓菲同样用学术能力征服了哈佛大学,让这所享誉世界的学府一再为她破例。
当年田晓菲拿到博士学位后,受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出色的学术能力,她被转聘到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康奈尔大学有名气,待遇也不错,但田晓菲觉得不合适,因为这样会与丈夫两地分居,交流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两人又都是惜时如金的学者。2000年,田晓菲为了和丈夫在一起,放弃了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受聘到哈佛大学担任讲师。讲师与助理教授不仅职称有高低,待遇也截然不同。田晓菲相当于从基层干起,从头再来。田晓菲很自信,她相信自己的实力。
学术与写作不同,除了天赋才情,更重要的是踏实努力,田晓菲说:“我和所安(田晓菲的先生)都喜欢扎实的基础,进行大量资料考证,然后结合深刻的视角、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如果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学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为此,田晓菲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恨不得把自己淹没到书山文海中。凭着天才和勤奋,田晓菲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先后出版了《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译著)、《“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等著作。这些著作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读者的强烈热捧,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表扬她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2005年,哈佛大学决定为她破例:越过助理教授这一级,直接从讲师提拔为副教授,这在哈佛历史上是首开先例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其他一些高校也盯上了田晓菲,想挖她过去任教。就在田晓菲晋升为副教授3个月的时候, 普林斯顿大学发来了邀请,他们表示,只要田晓菲愿意来任教,他们可以提供终身副教授职称和丰厚的年薪。在哈佛,只有教授才是终身职业,稳定的金饭碗。副教授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评不上教授,就得走人。这就是哈佛的残忍之处,也因此,哈佛才能保证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哈佛的老师们才能努力研究,以学术成果换取教授职位,以得到一份稳定的职业。田晓菲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学校,为了留住人才,哈佛大学决定再次破例,提拔田晓菲为正教授。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这至少需要5年时间。
作为一位东方女性,在哈佛大学屡被破格提拔,这在有些人眼里几乎不可思议。有一个记者当面质疑田晓菲:“为什么那么多中国男人,而且是老男人,都当不上哈佛教授,你倒当上了?”田晓菲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学识和头脑!”
夫人田晓菲
见过田晓菲的人都惊诧于她的美,纯静如露,幽美如兰,宛如天使误入凡尘,没有纤毫烟火气与脂粉气;她坐在那里,宁静如水,可是你能感到一种强大的气场正在形成,空气里溢着她的书香,她的智慧,她的天才光华。她一点也不高大强壮,可你很快会被她的大家风度所折服。她一点也不来势汹汹咄咄逼人,而像一支空灵的乐曲,由远及近,丝丝缕缕地渗入你的感官,你越琢磨就越觉得美妙动听,最后在你心中变成一支交响乐,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你征服。
这样的女人,谁才能与之匹配?名流?富豪?政要?都不是。
在哈佛求学阶段,田晓菲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宇文所安,他是田晓菲的博导,也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汉学家。他们是真正的灵魂知己。宇文所安比田晓菲大25岁,爱情与年龄无关,与国籍无关。嫁给宇文所安后,田晓菲追随先生改笔名为宇文秋水。网络上关于这对哈佛伉俪的爱情故事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田晓菲都一一否认了,她说,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应该只属于两个人的私人世界,她也不愿意多谈此事。显示了学者的内敛与持重。
但对于她和先生之间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田晓菲并不完全缄口,她在《尘已录》后记中说,宇文所安深深理解她的辛苦工作,承担了很多家务。对此,她对记者坦言:“夫妻之间本来无所谓地位,而我确实在意家务做得多少,因为做学问需要时间。如果我把很多心思花在家庭事务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做学问。我不过是想说,我的丈夫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支持,使我可以聚精会神地工作,如此而已。”对于先生的研究,田晓菲也贡献不少,为他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田晓菲还透露 “在家里,他烧中国菜,我烧意大利菜。”
田晓菲与宇文所安互称“知音。”两人志趣相投,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永远都不会缺乏共同话题,即使在饭桌上,他们也经常就某个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而这些也许旁人觉得枯燥而缺乏情调的话题却使他们的感情更为深厚,学术研究已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线。
相比之下,宇文所安更是盛名远播,但田晓菲并没有被他的光环所笼罩,在哈佛大学,在她的专业领域,田晓菲广受同行尊重,在美国独立文化的背景下,更没有人将田晓菲与宇文所安联系起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学者。
诗人田晓菲
田晓菲是个早慧的女孩,5岁开始写诗,9岁出版个人诗集,轰动文坛,被称为“天才诗人”。诗才和名声引来了北京大学的橄榄枝,13岁那年,田晓菲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传奇。
在北大,田晓菲自称是“不系之舟”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即使是未名湖,也无法让田晓菲停留,勺海毕竟不是海,不系之舟的梦想是浩瀚深邃波澜壮阔的大海。17岁,田晓菲飘洋过海,赴美留学。20岁,她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35岁,她被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未名畔的不系之舟终于在学术海洋中昂扬向前。
田晓菲性情恬淡,虽早负盛名,但并未为名所累,她曾在诗中以露珠自比: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那——又有什么要紧/阳光妩媚的清早/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
从天才少女到哈佛教授,田晓菲一直坚守着露珠的本色,有如露珠一样晶莹的品性,不孤芳自赏,不乞求爱怜,活得本色而自我,显示了田晓菲对自身价值与生活态度的肯定,只有内心丰满而又自信的人才能这样。
赴美留学后,田晓菲的时间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写诗倒成了偶尔兴致所至的事情。她的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却恰到好处,宛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没有纷繁复杂的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修辞考究,韵律别致,短短的几行字里书香浓郁,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韵。她在一首诗中写道“不在异乡/ 也难免成 为异客/ 既然已无处寻觅茱萸/又何必不入乡随俗/于是/在天真的瓜皮上/雕出狰 狞的面目/在危机四伏的街上/我们慢慢丈量归途。”短短几行,道出了她坦然豁达的心境。
学者田晓菲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这篇名为《十三岁的际遇》的文章,不知引得多少人惊叹和艳羡!每个人都曾怀有天才梦,都有一夜成名的幻想。但少年成名,并不见得是件好事,田晓菲自己也承认“很危险”。历史上“伤仲永”的案例不少见,很多与田晓菲一样被视为“天才少年”的孩子长大后都默默无名,他们如同遽然惊起水花的湖面,让人惊叹了一声后,倏地又回复宁静。田晓菲却漂亮地将传奇进行到底。
大一的第一个学期,田晓菲的主课成绩全班第一,优异的成绩证实了北大老师的伯乐目光。在美国,田晓菲同样用学术能力征服了哈佛大学,让这所享誉世界的学府一再为她破例。
当年田晓菲拿到博士学位后,受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出色的学术能力,她被转聘到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康奈尔大学有名气,待遇也不错,但田晓菲觉得不合适,因为这样会与丈夫两地分居,交流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两人又都是惜时如金的学者。2000年,田晓菲为了和丈夫在一起,放弃了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受聘到哈佛大学担任讲师。讲师与助理教授不仅职称有高低,待遇也截然不同。田晓菲相当于从基层干起,从头再来。田晓菲很自信,她相信自己的实力。
学术与写作不同,除了天赋才情,更重要的是踏实努力,田晓菲说:“我和所安(田晓菲的先生)都喜欢扎实的基础,进行大量资料考证,然后结合深刻的视角、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如果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学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为此,田晓菲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恨不得把自己淹没到书山文海中。凭着天才和勤奋,田晓菲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先后出版了《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译著)、《“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等著作。这些著作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读者的强烈热捧,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表扬她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2005年,哈佛大学决定为她破例:越过助理教授这一级,直接从讲师提拔为副教授,这在哈佛历史上是首开先例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其他一些高校也盯上了田晓菲,想挖她过去任教。就在田晓菲晋升为副教授3个月的时候, 普林斯顿大学发来了邀请,他们表示,只要田晓菲愿意来任教,他们可以提供终身副教授职称和丰厚的年薪。在哈佛,只有教授才是终身职业,稳定的金饭碗。副教授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评不上教授,就得走人。这就是哈佛的残忍之处,也因此,哈佛才能保证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哈佛的老师们才能努力研究,以学术成果换取教授职位,以得到一份稳定的职业。田晓菲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学校,为了留住人才,哈佛大学决定再次破例,提拔田晓菲为正教授。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这至少需要5年时间。
作为一位东方女性,在哈佛大学屡被破格提拔,这在有些人眼里几乎不可思议。有一个记者当面质疑田晓菲:“为什么那么多中国男人,而且是老男人,都当不上哈佛教授,你倒当上了?”田晓菲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学识和头脑!”
夫人田晓菲
见过田晓菲的人都惊诧于她的美,纯静如露,幽美如兰,宛如天使误入凡尘,没有纤毫烟火气与脂粉气;她坐在那里,宁静如水,可是你能感到一种强大的气场正在形成,空气里溢着她的书香,她的智慧,她的天才光华。她一点也不高大强壮,可你很快会被她的大家风度所折服。她一点也不来势汹汹咄咄逼人,而像一支空灵的乐曲,由远及近,丝丝缕缕地渗入你的感官,你越琢磨就越觉得美妙动听,最后在你心中变成一支交响乐,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你征服。
这样的女人,谁才能与之匹配?名流?富豪?政要?都不是。
在哈佛求学阶段,田晓菲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宇文所安,他是田晓菲的博导,也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汉学家。他们是真正的灵魂知己。宇文所安比田晓菲大25岁,爱情与年龄无关,与国籍无关。嫁给宇文所安后,田晓菲追随先生改笔名为宇文秋水。网络上关于这对哈佛伉俪的爱情故事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田晓菲都一一否认了,她说,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应该只属于两个人的私人世界,她也不愿意多谈此事。显示了学者的内敛与持重。
但对于她和先生之间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田晓菲并不完全缄口,她在《尘已录》后记中说,宇文所安深深理解她的辛苦工作,承担了很多家务。对此,她对记者坦言:“夫妻之间本来无所谓地位,而我确实在意家务做得多少,因为做学问需要时间。如果我把很多心思花在家庭事务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做学问。我不过是想说,我的丈夫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支持,使我可以聚精会神地工作,如此而已。”对于先生的研究,田晓菲也贡献不少,为他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田晓菲还透露 “在家里,他烧中国菜,我烧意大利菜。”
田晓菲与宇文所安互称“知音。”两人志趣相投,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永远都不会缺乏共同话题,即使在饭桌上,他们也经常就某个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而这些也许旁人觉得枯燥而缺乏情调的话题却使他们的感情更为深厚,学术研究已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线。
相比之下,宇文所安更是盛名远播,但田晓菲并没有被他的光环所笼罩,在哈佛大学,在她的专业领域,田晓菲广受同行尊重,在美国独立文化的背景下,更没有人将田晓菲与宇文所安联系起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