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哈佛大学两次破例的中国女人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eve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的田晓菲是位诗意盎然的小女孩,有着露水般纯亮的目光,她用诗才书写了一段传奇,令我们无法忘记。弹指一挥,田晓菲已经长大,依旧诗意浓郁,依旧目光如露,她又用理性的学术智慧延续了传奇,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哈佛大学两次破格提拔的学者,首开历史先例将她从讲师直接提拔为副教授,又在3个月后,直接提拔为教授。她集诗性与理性于一身,毫不夸张地说,她是一个令人骄傲的东方传奇女性。
  
  诗人田晓菲
  田晓菲是个早慧的女孩,5岁开始写诗,9岁出版个人诗集,轰动文坛,被称为“天才诗人”。诗才和名声引来了北京大学的橄榄枝,13岁那年,田晓菲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传奇。
  在北大,田晓菲自称是“不系之舟”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即使是未名湖,也无法让田晓菲停留,勺海毕竟不是海,不系之舟的梦想是浩瀚深邃波澜壮阔的大海。17岁,田晓菲飘洋过海,赴美留学。20岁,她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35岁,她被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未名畔的不系之舟终于在学术海洋中昂扬向前。
  田晓菲性情恬淡,虽早负盛名,但并未为名所累,她曾在诗中以露珠自比: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那——又有什么要紧/阳光妩媚的清早/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
  从天才少女到哈佛教授,田晓菲一直坚守着露珠的本色,有如露珠一样晶莹的品性,不孤芳自赏,不乞求爱怜,活得本色而自我,显示了田晓菲对自身价值与生活态度的肯定,只有内心丰满而又自信的人才能这样。
  赴美留学后,田晓菲的时间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写诗倒成了偶尔兴致所至的事情。她的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却恰到好处,宛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没有纷繁复杂的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修辞考究,韵律别致,短短的几行字里书香浓郁,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韵。她在一首诗中写道“不在异乡/ 也难免成 为异客/ 既然已无处寻觅茱萸/又何必不入乡随俗/于是/在天真的瓜皮上/雕出狰 狞的面目/在危机四伏的街上/我们慢慢丈量归途。”短短几行,道出了她坦然豁达的心境。
  
  学者田晓菲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这篇名为《十三岁的际遇》的文章,不知引得多少人惊叹和艳羡!每个人都曾怀有天才梦,都有一夜成名的幻想。但少年成名,并不见得是件好事,田晓菲自己也承认“很危险”。历史上“伤仲永”的案例不少见,很多与田晓菲一样被视为“天才少年”的孩子长大后都默默无名,他们如同遽然惊起水花的湖面,让人惊叹了一声后,倏地又回复宁静。田晓菲却漂亮地将传奇进行到底。
  大一的第一个学期,田晓菲的主课成绩全班第一,优异的成绩证实了北大老师的伯乐目光。在美国,田晓菲同样用学术能力征服了哈佛大学,让这所享誉世界的学府一再为她破例。
  当年田晓菲拿到博士学位后,受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出色的学术能力,她被转聘到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康奈尔大学有名气,待遇也不错,但田晓菲觉得不合适,因为这样会与丈夫两地分居,交流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两人又都是惜时如金的学者。2000年,田晓菲为了和丈夫在一起,放弃了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受聘到哈佛大学担任讲师。讲师与助理教授不仅职称有高低,待遇也截然不同。田晓菲相当于从基层干起,从头再来。田晓菲很自信,她相信自己的实力。
  学术与写作不同,除了天赋才情,更重要的是踏实努力,田晓菲说:“我和所安(田晓菲的先生)都喜欢扎实的基础,进行大量资料考证,然后结合深刻的视角、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如果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学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为此,田晓菲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恨不得把自己淹没到书山文海中。凭着天才和勤奋,田晓菲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先后出版了《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译著)、《“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等著作。这些著作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读者的强烈热捧,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表扬她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2005年,哈佛大学决定为她破例:越过助理教授这一级,直接从讲师提拔为副教授,这在哈佛历史上是首开先例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其他一些高校也盯上了田晓菲,想挖她过去任教。就在田晓菲晋升为副教授3个月的时候, 普林斯顿大学发来了邀请,他们表示,只要田晓菲愿意来任教,他们可以提供终身副教授职称和丰厚的年薪。在哈佛,只有教授才是终身职业,稳定的金饭碗。副教授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评不上教授,就得走人。这就是哈佛的残忍之处,也因此,哈佛才能保证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哈佛的老师们才能努力研究,以学术成果换取教授职位,以得到一份稳定的职业。田晓菲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学校,为了留住人才,哈佛大学决定再次破例,提拔田晓菲为正教授。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这至少需要5年时间。
  作为一位东方女性,在哈佛大学屡被破格提拔,这在有些人眼里几乎不可思议。有一个记者当面质疑田晓菲:“为什么那么多中国男人,而且是老男人,都当不上哈佛教授,你倒当上了?”田晓菲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学识和头脑!”
  
  夫人田晓菲
  见过田晓菲的人都惊诧于她的美,纯静如露,幽美如兰,宛如天使误入凡尘,没有纤毫烟火气与脂粉气;她坐在那里,宁静如水,可是你能感到一种强大的气场正在形成,空气里溢着她的书香,她的智慧,她的天才光华。她一点也不高大强壮,可你很快会被她的大家风度所折服。她一点也不来势汹汹咄咄逼人,而像一支空灵的乐曲,由远及近,丝丝缕缕地渗入你的感官,你越琢磨就越觉得美妙动听,最后在你心中变成一支交响乐,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你征服。
  这样的女人,谁才能与之匹配?名流?富豪?政要?都不是。
  在哈佛求学阶段,田晓菲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宇文所安,他是田晓菲的博导,也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汉学家。他们是真正的灵魂知己。宇文所安比田晓菲大25岁,爱情与年龄无关,与国籍无关。嫁给宇文所安后,田晓菲追随先生改笔名为宇文秋水。网络上关于这对哈佛伉俪的爱情故事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田晓菲都一一否认了,她说,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应该只属于两个人的私人世界,她也不愿意多谈此事。显示了学者的内敛与持重。
  但对于她和先生之间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田晓菲并不完全缄口,她在《尘已录》后记中说,宇文所安深深理解她的辛苦工作,承担了很多家务。对此,她对记者坦言:“夫妻之间本来无所谓地位,而我确实在意家务做得多少,因为做学问需要时间。如果我把很多心思花在家庭事务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做学问。我不过是想说,我的丈夫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支持,使我可以聚精会神地工作,如此而已。”对于先生的研究,田晓菲也贡献不少,为他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田晓菲还透露 “在家里,他烧中国菜,我烧意大利菜。”
  田晓菲与宇文所安互称“知音。”两人志趣相投,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永远都不会缺乏共同话题,即使在饭桌上,他们也经常就某个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而这些也许旁人觉得枯燥而缺乏情调的话题却使他们的感情更为深厚,学术研究已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线。
  相比之下,宇文所安更是盛名远播,但田晓菲并没有被他的光环所笼罩,在哈佛大学,在她的专业领域,田晓菲广受同行尊重,在美国独立文化的背景下,更没有人将田晓菲与宇文所安联系起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学者。
其他文献
如果说李宇春出道时被冠以“春哥”的名号被粉丝们津津乐道,那现在娱乐沸点已经从“哥”转为“姐”,众多“伪娘”一夜爆红,让人大跌眼镜。   “伪娘”在集中出现在今年的湖南卫视 “快乐男声”海选中,并受到热烈追捧。四川音乐学院的一个2009级男生刘某,以长发、花裙子、蓝色打底裤和高跟鞋的女性装扮亮相男性选秀舞台,被网民戏称为“著姐”,迅速成为百度等网站的热门搜索人物。这可以看作是“伪娘”告别犹抱琵琶半遮
期刊
戛纳电影节开幕式,群星闪烁,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绯闻女王范冰冰,身着“龙袍”气势磅礴地出现在红地毯上。那一刻,全场沸腾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竟将欲望明晃晃地穿在自己身上,展示给大家看,毫无畏惧。于是,有人惊异于她的勇敢,有人觉得她太过大胆,而过去影后秦海璐,在自己的微博中,毫无避讳地写道:“这点野心都穿身上了,够坦白。”语气里有不屑,但更多的则是嫉妒。  一个女人,能够让人嫉妒,足以证明她的成功。 
期刊
东西方“剩女”处境PK:亚洲无奈单身西方没人议论    近来,各种相亲节目充斥电视荧屏,各种有关“剩女”的报道载满报端。放眼全球,其实并不只有中国存在“剩女”问题,各国都有“剩女”大军。  日本:已成社会危机  日本有不少苦恼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的“剩女”,尤其是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大都市。近年来,“婚活”(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晚婚化”、“结婚冰河期”等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剩女
期刊
你还在委屈的抚摸着干涸的身体等待着他的抚慰?你还为他的“木讷”暗自生气?为什么?凭什么?爱情和性是有呼有应的,如果你们之间已经“波澜不惊”,如果你们之间的性爱如同例行公事,那么,你该暗示他,这一切需要改变了!  不要吝啬语言,不要忽视你作为女性的美丽,不要忘记了男人也是个爱尝鲜的动物,你的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在他的眼里,设个幸福的圈套让他钻进来,把你认为所有可以让他“性”趣昂然的宝贝都秀出来吧,将以前
期刊
我突然想去买一张大床。  在我家的小屋里,南墙的高处悬着一个宽大的壁橱,壁橱下面,一直到达地面,这段距离都是空的,这样壁橱连接着的那个矮天花板、地面以及南墙东墙西墙就构成了一个抽屉一样的空间,只在北面留了出口,那里塞了一张小床,我平日里就睡在那个大“抽屉”里。现在我忽然嫌那张小木头单人床太小了,我有在床上放书的习惯,书越放越多,我和书们在床上划开了楚河汉界,我做梦会梦见我让书们挤得滚下床去了。所以
期刊
南京某大学教授换偶案的宣判是最近几十年来首例因换偶活动获罪的案件,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两对或多对夫妇聚在一起娱乐,有些包括性活动。  这些搞换偶活动的人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曾被严厉管束。试举一例: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一伙中年人经常在一个助理工程师家搞性聚会以致获罪。以下是其中一位服刑人的供述:“当爱人知道我生活不检点时,多
期刊
在一种热天气里思想是不可能的,几乎是滑稽的。因为不能冷静、沉思,也不能严肃。也许这就是热带景观如此受到这个时代的广告画面喜欢的原因:棕榈,海洋,沙滩,在身体的裸露中思想消失了。如此美好的裸露诱惑使内在性的思想不再受人欢迎。  思想属于寒带的发明,就像语言,只属于一个冷媒介、冷传播的社会。没有图像、没有声音,没有身体世界的复制,没有多媒体,仅只是语言文字,这是冷媒介,属于寒带唯一的精神能源。在一个热
期刊
时尚界里没有禁忌,或者说这是一个少有禁忌的地方,否则它便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常常,时尚的创新确实达到了令人眼花缭乱和目瞪口呆的地步,不管我们理解不理解,它都会以不断的新奇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最终接受它不可思议的力量。   今年的时尚依然体现着多元的流行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有的被强调,被放大,被夸张,比如说“惊悚”的时尚风格就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今年的中国时装周发布会上,我们不仅看到中
期刊
案例   28岁的小可因感情受挫,期待用忙碌的工作来填补感情的创伤。她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辞职到一家外企上班,因为初来乍到,需要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学习,于是她常主动加班,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并发誓十年不谈爱情。经过三年努力,小可终于被任命为部门经理,她的付出得到认可,满足感也油然而生。  由于升职,太多的工作要做,太多的新东西要学。只有大专学历的她非常担心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做不长久,终日惶惶不安,生
期刊
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六年以上的,便可称做职场“老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说同样的话,连同事都几乎是一样的面孔,这样的职场氛围是极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就像一段失去新鲜感的婚姻一样,没了初时的新鲜和上进,自然会觉得心里憋屈,偶尔面对上司的批评,还时常会产生辞职走人的念头,可是,在职场混迹多年也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工作都是一样的,既然天下乌鸦是一个颜色的,又怎能企求职场是天天更新的呢?职场是一成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