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高等教育机构相伴而生,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充当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主要引领者的根本,更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软实力。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然而,在各方面硬件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质量文化并没有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支点。如何解决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淡薄这一症结,成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大学文化 质量文化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17-03
大学文化是对大学本质的哲学思考,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承上启下,对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师发展以及学生教育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并在社会的长期发展和大学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作为概念萌生于企业质量文化,20世纪80年代经高等教育学者研究推广,现广泛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这一先进概念的提出,将在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上产生巨大作用。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对大学文化概念的解析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狭义的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置于大学环境的衍生概念,主要是大学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体现;广义的大学文化是包含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它是在大学办学理念支配下,在“大学人”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并沉淀下来的制度、环境、特色、行为等。结合以往研究,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文化的内涵进行定义:大学文化是由一类特殊身份的“教育人”,在对知识和文化进行传承、整理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其他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化系统。一般来说,大学文化经由四部分融合而成,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结构文化。
1.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是对大学的意义、本质、高等教育的内涵等问题的解释。大学应该成为怎样的机构,应该具有怎样的权力表征,应该如何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这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体现。全体“大学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修养水平同样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
2.物质文化。大学物质文化是跟精神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大学里的物质环境,包括建筑、景观和校园设施等要素。[1]大学物质文化旨在为大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是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保障,对于现代大学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涉及要素最多,处理关系最复杂的文化。制度文化涉及所有大学中成文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的行为模式,大到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小到班级管理,都属于大学制度文化的范畴。制度文化可以被称作是精神文化的具体化或者实践化,是教师、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学习中的依据。
4.结构文化。大学的结构文化又称组织文化,起源于学者对组织理论的研究。大学组织,是由学者、学生和管理者按照相似文化而组成的以具体实施高等教育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实体性学术机构。[2]大学组织文化博大精深,简单归纳起来包含大学自由、学术自治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也成为主流的大学组织文化。
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意蕴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质量文化作为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成为高等教育学界的研究对象。
(一)“质量文化”概念的历史溯源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发生发展的。质量文化最初源自企业对企业效益的管理,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质量文化这一概念日趋成熟。与企业相似,质量问题同样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相比,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尤其对刚刚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质量文化才刚刚引起关注。因此,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体系,向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质量文化”是一种以持续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组织文化,它包括关于提高的程序、结构、管理因素和关于质量的文化、心理因素。[3]在欧洲各国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两条实现路径:以界定、测量、评估、保障以及强化等步骤组成的程序模式;以认知为主体的,包括个人和集体层面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模式。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质量文化的现行路线,后者则是隐性路线。我们认为,如何将两种路径有效地结合,才是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方位重视以及我们在建设自身质量文化实践中的经验,我国的质量保障体系也逐渐由机械化程序模式向更注重人文、参与、互动的动态管理模式过渡,并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下继续推进和探索。
(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特殊性,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定义的争议一直存在,我们将文化和质量观念融入高等教育环境中,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产生的,在高等教育独特背景下演变发展的,以高校全体成员为主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共同目标的文化体系。可以简单地说,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就是“大学人”在提高教育质量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4]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诠释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1.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一种以“人性化”为核心的文化
高等教育质量的人性化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这样的核心价值影响下,质量保障再也不仅仅是一系列包括方法与工具、程序与技术的操作过程和硬性指标,相反,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成为质量文化的主体,将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变成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形成文化自觉性。教师、学生及行政人员不仅是质量监控体系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共同决策者。 2.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一种以“推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文化
“推动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体现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上。因为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是以发展为特点的学生,学生是最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因此,学生必须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这就要求我们从制定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上、质量监控的各个环节中和最终的反馈阶段,都要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充分融入。另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形成质量文化观念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一是通过教育培训课的方式坚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内容,结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入展开来进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合理的质量观;二是通过实践活动的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教育质量监控,让他们了解质量监控的结果,并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建议,使他们正确认识并努力发挥自身在高校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3.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一种以实践为特点的群体文化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全体高校教职工在不断总结以往高校质量管理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提出的,为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发展目标而自觉遵守的质量信念,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群体文化。
自从我国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就成为众人瞩目和难以攻克的问题。把质量文化这一概念成功引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在全体教职工中营造提高教育质量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从制度顺从到自觉奉献,是推进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发展变革中积淀的精神硕果的外在表现,根据每一类、每一所高校自身情况的不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特异性。大学应该遵循文化形态的特点,在高等教育的视阈下,抓住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功用
高校的质量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质量被高度重视的当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质量文化的作用,切实做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质量文化自身的推广和发展,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从“大”到“强”具有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
随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期,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各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科教兴国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彰显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中、挑战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心和魄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大学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文化作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竞争水平。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卓越的质量文化就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推动力,更是一笔隐性的宝贵资产。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高校品牌建设,实现学校自身定位特异化
目前,高校质量文化已经引起大多数高校的高度重视,很多学校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内部监控;同时也将质量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组织层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涉及所有的“大学人”,可以说它是学校品牌的代表,是学校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评价载体。特色鲜明的高校质量文化可以帮助教职员工和学生树立提高教育质量的自信心和保障教育质量的荣辱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特色鲜明的高校质量文化对外可以提升学校的认知度,让人们更加明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对内可以帮助形成从上至下的凝聚力,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团结进取,开创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有助于推动高校质量管理相关研究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分析以往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已有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如从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此进行相关探讨的,而真正从高等教育内生文化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其质量管理的研究明显不足。实际上,质量与文化之间有着多层次的复杂关系。质量是具体的、可评估的,而文化是抽象的、不可测量的;质量之于文化是显性的,是文化的一部分,相反文化之于质量是隐性的,它是质量的内生因素和终极目标。质量总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质量的终极目标。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学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都将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全方位地重新理清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贾震巍.西方大学文化与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6).
[2] 杨光钦.大学组织及其逻辑行为[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8.
[3] 安心,张鹏.构建内生型和外发内生型高校教育质量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42
[4] 丁晓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大学文化 质量文化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17-03
大学文化是对大学本质的哲学思考,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承上启下,对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师发展以及学生教育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并在社会的长期发展和大学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作为概念萌生于企业质量文化,20世纪80年代经高等教育学者研究推广,现广泛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这一先进概念的提出,将在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上产生巨大作用。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对大学文化概念的解析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狭义的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置于大学环境的衍生概念,主要是大学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体现;广义的大学文化是包含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它是在大学办学理念支配下,在“大学人”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并沉淀下来的制度、环境、特色、行为等。结合以往研究,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文化的内涵进行定义:大学文化是由一类特殊身份的“教育人”,在对知识和文化进行传承、整理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其他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化系统。一般来说,大学文化经由四部分融合而成,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结构文化。
1.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是对大学的意义、本质、高等教育的内涵等问题的解释。大学应该成为怎样的机构,应该具有怎样的权力表征,应该如何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这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体现。全体“大学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修养水平同样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
2.物质文化。大学物质文化是跟精神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大学里的物质环境,包括建筑、景观和校园设施等要素。[1]大学物质文化旨在为大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是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保障,对于现代大学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涉及要素最多,处理关系最复杂的文化。制度文化涉及所有大学中成文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的行为模式,大到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小到班级管理,都属于大学制度文化的范畴。制度文化可以被称作是精神文化的具体化或者实践化,是教师、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学习中的依据。
4.结构文化。大学的结构文化又称组织文化,起源于学者对组织理论的研究。大学组织,是由学者、学生和管理者按照相似文化而组成的以具体实施高等教育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实体性学术机构。[2]大学组织文化博大精深,简单归纳起来包含大学自由、学术自治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也成为主流的大学组织文化。
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意蕴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质量文化作为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成为高等教育学界的研究对象。
(一)“质量文化”概念的历史溯源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发生发展的。质量文化最初源自企业对企业效益的管理,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质量文化这一概念日趋成熟。与企业相似,质量问题同样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相比,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尤其对刚刚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质量文化才刚刚引起关注。因此,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体系,向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质量文化”是一种以持续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组织文化,它包括关于提高的程序、结构、管理因素和关于质量的文化、心理因素。[3]在欧洲各国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两条实现路径:以界定、测量、评估、保障以及强化等步骤组成的程序模式;以认知为主体的,包括个人和集体层面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模式。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质量文化的现行路线,后者则是隐性路线。我们认为,如何将两种路径有效地结合,才是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方位重视以及我们在建设自身质量文化实践中的经验,我国的质量保障体系也逐渐由机械化程序模式向更注重人文、参与、互动的动态管理模式过渡,并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下继续推进和探索。
(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特殊性,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定义的争议一直存在,我们将文化和质量观念融入高等教育环境中,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产生的,在高等教育独特背景下演变发展的,以高校全体成员为主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共同目标的文化体系。可以简单地说,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就是“大学人”在提高教育质量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4]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诠释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1.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一种以“人性化”为核心的文化
高等教育质量的人性化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这样的核心价值影响下,质量保障再也不仅仅是一系列包括方法与工具、程序与技术的操作过程和硬性指标,相反,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成为质量文化的主体,将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变成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形成文化自觉性。教师、学生及行政人员不仅是质量监控体系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共同决策者。 2.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一种以“推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文化
“推动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体现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上。因为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是以发展为特点的学生,学生是最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因此,学生必须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这就要求我们从制定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上、质量监控的各个环节中和最终的反馈阶段,都要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充分融入。另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形成质量文化观念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一是通过教育培训课的方式坚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内容,结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入展开来进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合理的质量观;二是通过实践活动的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教育质量监控,让他们了解质量监控的结果,并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建议,使他们正确认识并努力发挥自身在高校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3.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一种以实践为特点的群体文化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全体高校教职工在不断总结以往高校质量管理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提出的,为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发展目标而自觉遵守的质量信念,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群体文化。
自从我国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就成为众人瞩目和难以攻克的问题。把质量文化这一概念成功引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在全体教职工中营造提高教育质量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从制度顺从到自觉奉献,是推进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发展变革中积淀的精神硕果的外在表现,根据每一类、每一所高校自身情况的不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特异性。大学应该遵循文化形态的特点,在高等教育的视阈下,抓住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功用
高校的质量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质量被高度重视的当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质量文化的作用,切实做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质量文化自身的推广和发展,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从“大”到“强”具有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
随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期,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各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科教兴国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彰显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中、挑战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心和魄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大学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文化作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竞争水平。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卓越的质量文化就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推动力,更是一笔隐性的宝贵资产。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高校品牌建设,实现学校自身定位特异化
目前,高校质量文化已经引起大多数高校的高度重视,很多学校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内部监控;同时也将质量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组织层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涉及所有的“大学人”,可以说它是学校品牌的代表,是学校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评价载体。特色鲜明的高校质量文化可以帮助教职员工和学生树立提高教育质量的自信心和保障教育质量的荣辱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特色鲜明的高校质量文化对外可以提升学校的认知度,让人们更加明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对内可以帮助形成从上至下的凝聚力,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团结进取,开创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有助于推动高校质量管理相关研究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分析以往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已有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如从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此进行相关探讨的,而真正从高等教育内生文化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其质量管理的研究明显不足。实际上,质量与文化之间有着多层次的复杂关系。质量是具体的、可评估的,而文化是抽象的、不可测量的;质量之于文化是显性的,是文化的一部分,相反文化之于质量是隐性的,它是质量的内生因素和终极目标。质量总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质量的终极目标。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学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都将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全方位地重新理清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贾震巍.西方大学文化与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6).
[2] 杨光钦.大学组织及其逻辑行为[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8.
[3] 安心,张鹏.构建内生型和外发内生型高校教育质量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42
[4] 丁晓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