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成语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经千百年的创造锤炼而成,古往今来,积淀传承,生生不息。其形式完整、内容精炼、含义丰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成语教学如何走出单调的解词、记忆模式,让学生喜闻乐见?于永正老师在他的“五重教学”中指出,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在他的课堂上,成语教学情趣盎然,学生在“绘、演、辨、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片段一 妙手丹青绘成语(《夕阳真美》)
  (生读:太阳已经西斜……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连绵起伏”谁懂?谁懂就在本子上画一画。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什么样的山是连绵起伏的?(一生在黑板上画)
  师:画得好!同学们看(指板画),连绵,就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起伏,就是有高有低,有山峰,也有山谷。一起把这个词读两遍,把它记住,记住了以后好用。(生齐读)
  【赏析】欧契夫曾经说过:“我发现我能够用色彩和形状表达那些语言文字难以形容的事物。”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成语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内涵,含义深邃,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连绵起伏”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认为用图画比说话解释更直接,便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表达成语的含义。这样,学生理解就更形象、生动、准确了。
  片段二 惟妙惟肖演成语(《小稻秧脱险记》)
  师:读到这里,我想,“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读懂了。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于老师喊了几个举手的学生上台)
  师:这几个同学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看了你们就懂了。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
  (生一拥而上,从四面八方把师围住。笑声)
  “小稻秧”:你们要干什么?
  “杂草们”: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一拥而上”你们懂了,但“气势汹汹”这个词没读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杂草们”:(卡腰、瞪眼、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小稻秧”: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你们说,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生:厉害)凶不凶?(生: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了吗?(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笑声)
  【赏析】“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的思维跟双手精细、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活跃起来。”(《给教师的建议》)理解成语,让在肢体动觉上有优势的学生透过身体来学习成语,将成语意思通过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思考、理解、应用,加深学习的印象。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挑选了几个有艺术表演天分的学生,并率先垂范,与学生合作表演。通过夸张的肢体表演来诠释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透过肢体来学习成语,使他们能够多元地进入成语的世界,是重情趣、重感悟的具体表现。
  片段三 联系生活识成语(《新型玻璃》)
  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藕,见过吗?(生:见过)“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说说看。
  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
  师:哦,说不清楚。想想,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白色的小细丝。
  师: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赏析】每个成语都有它的特定意义,对成语的意义必须理解清楚,不能似懂非懂,满足于一知半解。成语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成语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理解词语时有点困难,于老师便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先从这个词语的本义入手,再引导他们通过相似联想理解它在课文中所特有的含义。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能掌握理解成语的方法,以后熟练运用于理解其他成语。
  片段四 结合语境悟成语(《惊弓之鸟》)
  师:今天,“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人们还经常用到。(小黑板出示一篇短文:一个团的日本鬼子被八路军包围在山下的公路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八路军消灭了一千多名鬼子兵。有一小股鬼子兵顺着一条小山沟逃进一座树林里。他们又渴又累,想坐下来喘口气。忽然不远处传来“啪啪”两声,他们像惊弓之鸟,抓起枪,慌慌张张地钻进草丛里)请哪个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读了短文后,明白了“惊弓之鸟”的意思吗?
  生:日本鬼子被八路军打怕了,一听到响声就吓得躲起来。
  师:是的。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受过惊吓,一有动静就害怕的人。
  【赏析】学习成语在于运用,但如何用?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习了《惊弓之鸟》课文之后,于老师提供了一篇范例,创设了语言环境,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惊弓之鸟”。学生读了短文,不仅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还结合语境了解了其比喻义,并知道了以后如何运用它。教法和学法渗透其中,重视了知识迁移。
  片段五 生花妙笔用成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学生举手)
  师: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30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交流)
  生:这个车夫才30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
  【赏析】史迈尔说:学问之事,功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彻。盖学问之益不在读书之多,而在运用之熟。成语教学也在于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完全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逐渐知道该怎么运用。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看似随意,实是匠心独运,一举多得。学生在练笔过程中加深了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体会,完成了对成语内涵的吸纳,而且习作能力得以提高。
  一味地机械识记会使成语学习陷入枯燥晦涩、单调无趣的尴尬泥沼。只有将成语赋予积极的生命力,学生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宋代的理学家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绘成语、演成语、思成语、用成语,学习兴趣浓厚,单调的成语教学显得更为灵动。(作者单位: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听了江苏省吴静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本节课吴老师在充分解读教材、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紧扣数学本质,以数学模型为抓手,大胆突破教材,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具,层层剥笋,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需求,有理有据,有情有趣,学生对三角形
期刊
教人之人,师也。追及师之源,上溯尧舜禹。古有韩公《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今者称誉园丁,堪以德艺双馨。师者,泰斗巨擘也;乘孔孟遗风,汲文明珍琼,树后世师宗。  上下五千年,师表立中间;教化启懵懂,文明开繁荣。教为民族大厦之根基,师乃教育根基之磐石。崇文重教,薪火同擎;辟古开今,师教先行。提民族民生之心智,发人类前进之动力,创文化开明之盛世。  爱矣,师之深情;宽矣,师之胸襟;严矣,师之尺度;活矣,师
期刊
编辑和作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作者的积累和创造,期刊就失去了稿件资源,编辑也就失去了再创造的意义。作者不能盲目投稿,否则会失去很多被录用的机会。  1.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对所投期刊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刊物所载内容范围、性质、读者群、作者群及约稿重点,形成一种无形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对所投刊物进行选择。  2.作者要按拟投刊物的格式、写作规范整理自己的稿件,使之符合刊物的要求,使编辑看到稿件有一种熟悉和
期刊
“自主体验”,意即自我进行自觉、主动的、创造性的实践,以求获得以心、以行验之的经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自然理解了。”分析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给我们最大的收获。这种体验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是自我的、自主的实践体验与总结。我国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指出
期刊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实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一种能力,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学校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园地,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他们所要获得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期刊
特级教师张兴华执教“可能性”一课时,语言朴实,充满灵气,多次用了“傻问”艺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正是这些 “傻问”,使课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凸显了教学智慧,体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现撷出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傻问”,构成共融的心理磁场  师:同学们一定在想,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怎么是一个爷爷?不过,爷爷上课可不空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袋球礼品,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咱们看
期刊
俗话说:“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教学亦然,知识就像海洋,既有“浅水湾”,亦有“深水区”。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可使学生在“浅水湾”得“鱼虾”,亦可在“深水区”观“蛟龙”。“万以内数的读法”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者可谓是不可胜数,其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然其大略,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教学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案例一:教学本
期刊
薛法根老师的课,清新自然、诙谐幽默、充满智慧,词语教学朴实无华,扎实有效,让人赏心悦目,所运用的解词教学方法更是独具匠心。  片段  师:“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下。(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
期刊
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分数的意义”一课,华老师那灵动、睿智、大气、洒脱的教学风格,可谓魅力无限。细细品味华老师的课,他对教学细节的独特处理深深吸引了我,给了我启迪,课堂上的细节之处,见理念、见功力、见童心、见爱心、见慧心……一个个完美的细节尽情地彰显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一 妙引:细节之处现童心  课始——  师:喜欢听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听有关大头儿子的
期刊
一读  师: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生读)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的地位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