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一个笑可以生发出很多。
于是他开始和我说话。大约花了5分钟我们发现,他的儿子和我是相差10岁的高中校友,他的爱人在我念初中的前一年退休,他家和我家不过20分钟的步行距离,他和我爷爷同岁都属猴。
他开始止不住地讲起他的过去。而我,正好喜欢听人讲故事。
他18岁离沪独自远赴长春学汽车制造,1961年毕业留校当助教,不久遭遇文革,在延边插队两年,设法调回上海未果,只好转调嘉兴一农机所,直到退休。坎坷的经历让他对婚姻慎之又慎,直到不惑之年才选中一位中学女教师。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留沪工作,与同班女同学结婚。前年他有了一个小孙女,从此他过起了和我一样的周日去上海周五回嘉兴的往返日子。
他大概花了半小时讲完这些。其中夹杂了一些或许对他很重要的事情和情绪,比如坚持要跑到东北去学汽车制造而与家人的争执,然后发出好多感叹。他说其实很后悔图安逸而放弃了重新教书的机会,还很鸡汤地用窗外逝去的电线杆作喻,他说:“小姑娘,人生的机会千万要抓住,错过了你就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还会来。”我没太在意,如果人能确认眼前这是机会还是陷阱,谁还会傻到放过机会掉进陷阱呢。没来由的,我的脑中浮现出几个男孩的脸。
他说他常常觉得时间很混乱,读书那几年的事好像就在眼前,很多事他到现在才懂,可是已经太晚了。他还说,这个世界上过去没有绝对的公平,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你要做好迎接艰难人生的准备啊小姑娘,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
他就这样一段接一段地说着,每一段之间大概有半分钟的停顿,或许是在构思下一段,或许是想听听我的反馈。说到要紧处,他就把脖子极力地往外面伸,生怕我听不到似的。他的秃发会随着身体的前倾而颤抖,从头顶掉落到眼前,他就时不时地把它们拨弄回去,丝毫不影响说话的速度。他不喝水,我不看表,一路聊着,直到我们一起下了火车。
在等三号线的时候,他一直拉着我的手叫我和他一起站到最前面。我说抢不到座没关系,总会有人给你让座的。他很生气地告诉我,有一次为了给他爱人找个座,他和一个小青年说了好久,对方坚持不肯让。“还是爱心座哪!”他激动地伸手指着斜对面座位上方的提示,好像是在场景重现。
落座之后,他说起他的小孙女和儿媳。他的行李是两个安利袋子,一个装着一整套世界著名童话,他说这是他在小孙女出世前老早就买好了的,这回带过去要每天念故事给她听。另一个装满了番茄黄瓜,他说儿媳爱吃,特意去乡下买来不撒农药的。然后一路说着年轻人和老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嘴巴勤,老人要怎么带小孩才不至于让小孩和爸爸妈妈生疏,他如何每天给不愿意来上海独自苦闷在家里的老伴打电话……他的事情像树状图一样层层打开,说着说着脸就笑成了一团,只剩下一口凌乱的门牙和特别长的吊八字眉毛。几次笑得略大声,引来周围人的皱眉关注,大家都贴着柱子戴着耳机,皱眉或许是唯一能够触发的表情。
有时候他问一些我的情况,往往回答了没几句就淹没在他强大的反馈中。大段大段的话里他不停歇地透露着自己的信息,事无巨细,我几乎可以按着这些线索,找出他的家和他的名字来。从四川北路的老家到中原路的兄弟家,从买二手房的贷款到儿媳的上班路线,从老伴的生活习惯到家里的花草虫鱼……一笔笔连起来好像就是一条生命的路径。我头一次没有在旅途中傻坐着百无聊赖地留意四周,我只是认真地听他讲,略应几句,点头,笑,时而看看地上他的那两个装着小孙女和儿媳礼物的安利袋子。
快到宝山路站的时候,他说他要下车了。突然我们就沉默了。他握住松散在地上的袋子,身体保持一定节奏的前后晃动,似乎是在全心全意地坐等到站,时刻准备站起来走向车门。他突然转过脸朝我笑:“我等会再换四号线坐两站就到儿子家了,回去直接吃晚饭。”说完又低头看着袋子或是袋子里的礼物,秃发一如既往地跟着乱颤,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危险。
宝山路到了。“有机会再见,小姑娘。”他站起来朝车门走去,佝偻着背,一手拎一只袋子,很难想象他之前是怎么抢到座位的。临出门他又回过头朝我招招手,然后站在玻璃窗外对我笑。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阻挡了我看他的视线。车开动了,很快我什么都看不到。
到学校之后我给爸爸打电话:“你知道秀洲路的农机所吗。”爸爸说:“上中学时你一直路过的呀,A叔叔就住在那里。”我突然觉得世界很小很神奇,不是因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可以通过6个人以内建立联系,也不是因为陌生人和你其实可以这么近,而是,就像小时候的描点画图,把一些散乱的痕迹连起来,你就能看到一条条生命的路径。
奇怪的是,在同一节车厢里,为什么有人可以对着你滔滔不绝,有人却面无表情地与你沉默一两个小时呢。沉默的时候,你就无法寻觅他们的路径,因为想象永远不能与真实重合。就像你永远无法从扑面而来的人群中,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哪一个会和你说话。
洗澡的时候,我突然特别特别诚恳地拜托自己要过得精彩一点,我是说那种不可复制的精彩,那种不需要借助别人的认可来取得的精彩。
我不想在我老的时候,碰到一个朝我笑的同路人,我没有可以分享的故事来回报他。
于是他开始和我说话。大约花了5分钟我们发现,他的儿子和我是相差10岁的高中校友,他的爱人在我念初中的前一年退休,他家和我家不过20分钟的步行距离,他和我爷爷同岁都属猴。
他开始止不住地讲起他的过去。而我,正好喜欢听人讲故事。
他18岁离沪独自远赴长春学汽车制造,1961年毕业留校当助教,不久遭遇文革,在延边插队两年,设法调回上海未果,只好转调嘉兴一农机所,直到退休。坎坷的经历让他对婚姻慎之又慎,直到不惑之年才选中一位中学女教师。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留沪工作,与同班女同学结婚。前年他有了一个小孙女,从此他过起了和我一样的周日去上海周五回嘉兴的往返日子。
他大概花了半小时讲完这些。其中夹杂了一些或许对他很重要的事情和情绪,比如坚持要跑到东北去学汽车制造而与家人的争执,然后发出好多感叹。他说其实很后悔图安逸而放弃了重新教书的机会,还很鸡汤地用窗外逝去的电线杆作喻,他说:“小姑娘,人生的机会千万要抓住,错过了你就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还会来。”我没太在意,如果人能确认眼前这是机会还是陷阱,谁还会傻到放过机会掉进陷阱呢。没来由的,我的脑中浮现出几个男孩的脸。
他说他常常觉得时间很混乱,读书那几年的事好像就在眼前,很多事他到现在才懂,可是已经太晚了。他还说,这个世界上过去没有绝对的公平,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你要做好迎接艰难人生的准备啊小姑娘,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
他就这样一段接一段地说着,每一段之间大概有半分钟的停顿,或许是在构思下一段,或许是想听听我的反馈。说到要紧处,他就把脖子极力地往外面伸,生怕我听不到似的。他的秃发会随着身体的前倾而颤抖,从头顶掉落到眼前,他就时不时地把它们拨弄回去,丝毫不影响说话的速度。他不喝水,我不看表,一路聊着,直到我们一起下了火车。
在等三号线的时候,他一直拉着我的手叫我和他一起站到最前面。我说抢不到座没关系,总会有人给你让座的。他很生气地告诉我,有一次为了给他爱人找个座,他和一个小青年说了好久,对方坚持不肯让。“还是爱心座哪!”他激动地伸手指着斜对面座位上方的提示,好像是在场景重现。
落座之后,他说起他的小孙女和儿媳。他的行李是两个安利袋子,一个装着一整套世界著名童话,他说这是他在小孙女出世前老早就买好了的,这回带过去要每天念故事给她听。另一个装满了番茄黄瓜,他说儿媳爱吃,特意去乡下买来不撒农药的。然后一路说着年轻人和老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嘴巴勤,老人要怎么带小孩才不至于让小孩和爸爸妈妈生疏,他如何每天给不愿意来上海独自苦闷在家里的老伴打电话……他的事情像树状图一样层层打开,说着说着脸就笑成了一团,只剩下一口凌乱的门牙和特别长的吊八字眉毛。几次笑得略大声,引来周围人的皱眉关注,大家都贴着柱子戴着耳机,皱眉或许是唯一能够触发的表情。
有时候他问一些我的情况,往往回答了没几句就淹没在他强大的反馈中。大段大段的话里他不停歇地透露着自己的信息,事无巨细,我几乎可以按着这些线索,找出他的家和他的名字来。从四川北路的老家到中原路的兄弟家,从买二手房的贷款到儿媳的上班路线,从老伴的生活习惯到家里的花草虫鱼……一笔笔连起来好像就是一条生命的路径。我头一次没有在旅途中傻坐着百无聊赖地留意四周,我只是认真地听他讲,略应几句,点头,笑,时而看看地上他的那两个装着小孙女和儿媳礼物的安利袋子。
快到宝山路站的时候,他说他要下车了。突然我们就沉默了。他握住松散在地上的袋子,身体保持一定节奏的前后晃动,似乎是在全心全意地坐等到站,时刻准备站起来走向车门。他突然转过脸朝我笑:“我等会再换四号线坐两站就到儿子家了,回去直接吃晚饭。”说完又低头看着袋子或是袋子里的礼物,秃发一如既往地跟着乱颤,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危险。
宝山路到了。“有机会再见,小姑娘。”他站起来朝车门走去,佝偻着背,一手拎一只袋子,很难想象他之前是怎么抢到座位的。临出门他又回过头朝我招招手,然后站在玻璃窗外对我笑。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阻挡了我看他的视线。车开动了,很快我什么都看不到。
到学校之后我给爸爸打电话:“你知道秀洲路的农机所吗。”爸爸说:“上中学时你一直路过的呀,A叔叔就住在那里。”我突然觉得世界很小很神奇,不是因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可以通过6个人以内建立联系,也不是因为陌生人和你其实可以这么近,而是,就像小时候的描点画图,把一些散乱的痕迹连起来,你就能看到一条条生命的路径。
奇怪的是,在同一节车厢里,为什么有人可以对着你滔滔不绝,有人却面无表情地与你沉默一两个小时呢。沉默的时候,你就无法寻觅他们的路径,因为想象永远不能与真实重合。就像你永远无法从扑面而来的人群中,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哪一个会和你说话。
洗澡的时候,我突然特别特别诚恳地拜托自己要过得精彩一点,我是说那种不可复制的精彩,那种不需要借助别人的认可来取得的精彩。
我不想在我老的时候,碰到一个朝我笑的同路人,我没有可以分享的故事来回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