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教育观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的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1)理解科学本质。科学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证据上,科学知识的建立是一个提出假说,再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科学是一种“探究”的方式。科学家使用科学方法来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经常要面对质疑和验证,进而发现错误的地方,再加以修改,甚至完全推翻,或证实其合理性从而接受它,因此科学知识具有动态性本质和暂时性本质。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的教育,避免学生盲目地接受、迷信权威,没有怀疑、反驳、批判的意识而最终成为知识的奴隶。
(2)重视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探究中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中的艰难历程,认识到科学是充满挫折、失败、谬误、猜想、顿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3)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具有自信与批判精神、有责任感及创新意识。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鉴赏力,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即科学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能珍惜、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让公众懂得化学的价值,懂得化学物质的两面性,安全使用化学物质。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药物等对人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合理地摄入。了解能源的类型、能源利用的现状、开发新能源的研究方向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材料研制所包含的知识含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了解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能把愛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己任。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
(1)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一部分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维路线去设想高考的可能情形,并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由于各地高考方案的不确定,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部分教师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过去考过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内容,必须要教给学生。因此,课程设计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同时,高中的教辅资料“换汤不换药”,过分强调所谓典型题目的解题技巧,高考题、高考模拟题缺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根本变化等,促进了教学中出现一步到位的现象,严重阻碍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效果。而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直接阻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2)必修课程的教学偏离目标。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这是区别于后续选修课程模块多样性、选择性的一个标志。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经常目标缺失,即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化学知识的储备、化学问题的探究、科学态度的培养、化学与实际环境的关系等,而不是个例的解题技巧,知识点的讲解复述,学习考试的简单重复。如果没有科学素养的培养,素质教育只会是一纸空谈,新课改也就失去了意义。
(3)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仪器、药品严重不足,有的连教师演示实验也难以全部开出,缺少专职实验管理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更是遥远的目标。因现实条件所限,仅有的资源难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难以体现“通过实验学化学”的基本思路。
调查表明,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尽管课时有严格的限定,但现实教学中仍然不切实际地成倍扩展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要求,增加作业量,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不仅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是极为不利的。学生难以走出传统的课堂,自主实验、结合社会调查等方式学习化学离现实还有一定距离。教学资源缺乏,特别是实验条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苍山县第二中学)
一、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1)理解科学本质。科学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证据上,科学知识的建立是一个提出假说,再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科学是一种“探究”的方式。科学家使用科学方法来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经常要面对质疑和验证,进而发现错误的地方,再加以修改,甚至完全推翻,或证实其合理性从而接受它,因此科学知识具有动态性本质和暂时性本质。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的教育,避免学生盲目地接受、迷信权威,没有怀疑、反驳、批判的意识而最终成为知识的奴隶。
(2)重视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探究中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中的艰难历程,认识到科学是充满挫折、失败、谬误、猜想、顿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3)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具有自信与批判精神、有责任感及创新意识。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鉴赏力,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即科学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能珍惜、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让公众懂得化学的价值,懂得化学物质的两面性,安全使用化学物质。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药物等对人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合理地摄入。了解能源的类型、能源利用的现状、开发新能源的研究方向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材料研制所包含的知识含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了解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能把愛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己任。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
(1)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一部分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维路线去设想高考的可能情形,并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由于各地高考方案的不确定,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部分教师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过去考过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内容,必须要教给学生。因此,课程设计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同时,高中的教辅资料“换汤不换药”,过分强调所谓典型题目的解题技巧,高考题、高考模拟题缺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根本变化等,促进了教学中出现一步到位的现象,严重阻碍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效果。而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直接阻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2)必修课程的教学偏离目标。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这是区别于后续选修课程模块多样性、选择性的一个标志。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经常目标缺失,即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化学知识的储备、化学问题的探究、科学态度的培养、化学与实际环境的关系等,而不是个例的解题技巧,知识点的讲解复述,学习考试的简单重复。如果没有科学素养的培养,素质教育只会是一纸空谈,新课改也就失去了意义。
(3)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仪器、药品严重不足,有的连教师演示实验也难以全部开出,缺少专职实验管理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更是遥远的目标。因现实条件所限,仅有的资源难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难以体现“通过实验学化学”的基本思路。
调查表明,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尽管课时有严格的限定,但现实教学中仍然不切实际地成倍扩展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要求,增加作业量,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不仅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是极为不利的。学生难以走出传统的课堂,自主实验、结合社会调查等方式学习化学离现实还有一定距离。教学资源缺乏,特别是实验条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苍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