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吨的快递包装垃圾去哪儿了

来源 :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m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人数字
  这些垃圾去哪了
  快递包装主要包括几种材料:
   仅以西安为例,当地每年因快递产生的废纸箱约有1.5万~2万吨。其中被回收的仅占60%左右。每年300吨左右的塑料袋及胶带、20吨的气泡膜,则直接进了垃圾场被焚烧或填埋。
   塑料胶带和塑料袋的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填埋在土壤中需近百年方能降解。
   通常小件商品要层层包装,胶带、塑料袋、纸盒、纸箱、泡沫填充物等不能循环使用,甚至部分包装材料还有一定毒性,带来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
  假如资源回收再利用
  快递废弃物中蕴藏的可再生资源数量十分可观:
   如果能做到严格分类,用于填埋和焚烧的垃圾只会占到现有垃圾总量的10%。
  废品回收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废品回收行业是纯市场化运作
  回收员数量有限技术不足:
  在城市,资源回收的最前端基本依靠保洁员、回收员等。
  在农村,回收体系近乎空白。
  保洁员的分拣技术有限,有的资源没有被分离出来。
  个体商贩经营不规范:
  掺水、掺杂情况屡禁不止,很好的纸箱变成次品,影响再生产时的利用。
  分拣中心成本“倒挂”:
  用于分拣废物的成本,有的已经超过了废弃物的价值,形成“倒掛”,久而久之,就“养不起”这个行业了。
  包装的垃圾应该去哪儿
其他文献
宜烟宜雨又宜风,  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  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階藓折春芽迸,  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  数枝穿翠好相容。
期刊
硅谷的人们发明的东西很少。计算机并非硅谷的发明,硅谷没有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互联网,生物科技和绿色科技也并非出自硅谷。硅谷所起的作用,是使这些技术迅速传播。硅谷有着独特的、近乎魔鬼般的嗅觉,能迅速理解和利用一项发明给社会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并从中盈利。  “破坏性的创造”,这就是人们谈起硅谷是创新工厂时的终极含义。那些离经叛道的个人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为什么硅谷出现在美国?总的说来,美国对这
期刊
大概好几年前,有件事就敲定了。  以后她的回忆录,由我执笔,稿费要给我开得高高的。  当时我们坐车去某个地方,外面是四寂空旷的荒原,远处是影影绰绰的山脉。  顺便,把回忆录的第一句也就地敲定了:  想当年,我也是在贺兰山下长大的。  “蒙古族女汉子”,经讨论,没要。  那个贺兰山,我去过两次:一次到南寺,爬了一点点;一次去北寺,爬到三分之一,再没往上走。两次前后相距五六年,她都同行,只是那山她也不
期刊
想走就走,想跳就跳,他們是如何在频繁的状态转换中自得其乐?  从“最难就业季”到“更难就业季”,如今一提到大学生就业,人们的脑海中总会蹦出同一个字——难。  当天马行空、个性张扬的毕业生撞上日益险峻的就业市场形势,前路必定会步履维艰。  我是“跳跳族”  [文/榛子]  毕业时间不长,换的工作却不少,这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圈里,可谓屡见不鲜。他们把跳槽当做一种习惯,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一次又一次地跳跃
期刊
去以色列之前,我一想到它就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样的旅途绝对苦不堪言。一个黄沙蔽日、缺树缺水的国家,又总有战事威胁,如果以人的相貌比拟,想必是形容枯槁,没有半点令我想要探访的情致。  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对于旅行的框限,一样一样地放宽了。樊篱既是我自己设下的,有朝一日要将之撤除,又何难之有?主意既定,我与亲友一行共19人,踏上了以色列的土地。  我们到的时候,适逢犹太人的“住棚节”,到处人满为患。房子边
期刊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已经进组,小金丝胡同儿,父子酒局,小刚导演的一个提议一下就惊到我了——真喝!这是我的第一场戏!  那时的我对老炮儿这个词还不是很了解,拍戏的日子里我没时间多想,每天想的就是怎么能完成管导的要求、怎么接住小刚导演的台词、怎么不掉链子。  三个月的拍摄,从前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对“老炮儿”,对六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代表着一代人、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信仰!  2015年2月6日在北京景山
期刊
击垮一家企业的是3种浪费——仓库里多余的存货、不工作的员工以及面积过大的工作场所。  先说第一种浪费。顾客是不会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购买商品的,他们喜欢在忙碌的、人多的地方购物。如果将商品闲置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商品就会产生一种闲置的气息。  第二种浪费也很好理解。本来10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企业却多请了一个人,这多余的一个人就会发出“空闲波长”。而且,更糟的是,商品只是默默地发出这种消极的“波长”
期刊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名“呦呦”以及其研究的“青蒿素”,都包含在了《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句当中,让不少国人再度将目光聚焦到了这部吟诵了三千年的古老诗集上。据了解,不止屠呦呦,还有不少名人的名字出自《诗经》,他们的性格及人生轨迹也或多或少与他们名字达到了某种契合。  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出生时,父亲屠濂规听到其哭声呦呦,随口吟诵出《诗经·小
期刊
他叫杨乐。要不是崔健连哄带骗带他来参加《中国之星》,不知道要多久他才被大众熟识。  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在人们需要记忆的时候会被放大许多倍。于是人们又各种搜索翻出杨乐在江苏卫视《全能星战》给胡彦斌伴奏的视频。在百度输入“杨乐、胡彦斌、口琴”等关键词,会有一条“全能星战给胡彦斌口琴伴奏的杨乐是否完爆胡彦斌……”。  很多时候,中国人在审美视角上更偏重内心感悟。所以,绘画里讲“状物为下,慰心为上”,意思
期刊
诗词是美的,你越老,老到词穷时,它就更美。  三四岁吧,我摔断了一双腿,一只手,被接骨的医生料理后就木乃伊似的绑在床上。  我妈每天在我床边哭,问我疼不疼。有一天她开了窍,不哭了,给我读一本不知道从哪拿来的自然书。读的次数多,听得我都会背了。  有天来个叔叔探病,抄起那本书,我看一眼图,就把那一页的内容全给他背出来。吓得他以为见了神童,说这么小,怎么认识这么多字,还全部会背。  我妈终于笑了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