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断摘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史上水患灾害,向山要田、围湖造田、过度开荒及新中国50年代大跃进时期大砍森林大炼钢铁的后果及警示。
2、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新中国在能源建设、环境保护中的伟大成就。
3、新时期以来我国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人口、垦荒和环境的三者关系。
5、资本主义国家在三次科技革命对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工业革命后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严重地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自然资源。
6、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成行动。
7、能源问题引发的地区性动荡冲突或战争。石油价格问题,欧佩克组织的形成和影响。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断摘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史实、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引进农作物等及主要农业成就。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4、近现代史上中共在各个革命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及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5、联系近现代上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及苏俄(苏联)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
6、联系三次科技革命对农业的影响。
三、实施科教兴国、促进自主创新
【论断摘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及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外国技术的学习和引进,教育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的有关史实及其各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及影响,特别在追赶世界科技潮流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3、分析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及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如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格局、工业布局、交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该怎样应对新的科技革命。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断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了解中国古代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关于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中国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措施及影响(汉、唐初年的政策调整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隋、秦的暴政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近代以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追求社会和谐不懈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和谐社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4、联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及其作用。
5、联系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及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论断摘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认识中国古代并非法治社会。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近代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其认识。
3、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意义。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分析现代史上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历史启示。
5、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联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主要原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的几个阶段以及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批判和认识。
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断摘要】“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进程。
2、中国古代自汉唐到明前期,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3、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和感人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历史人物如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等;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情况。
5、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有关文化现象与事件进行分类总结,并以历史辩证主义观加以科学地认识。
七、加强区域协调,深化改革开放
【论断摘要】“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从原因,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系统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3、中国古代曾长期对外放,只是到清朝闭关了,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影响。
5、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八、改进党的作风,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论断摘要】“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功绩。
2、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总结党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掌握党自身建设的有关史实(党的作风建设、中共的政权建设等)。
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突出贡献、中共创建的三大科学理论成果、中共历史上四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及认识、启示。
九、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论断摘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台湾自古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平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2、港、澳两地近代被迫与祖国分离,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3、“一国两制”的理论,港、澳回归祖国大家庭是国家实力增强的突出表现。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效途径。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十、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论断摘要】“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及现代化人民军队不断加强自身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十一、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和谐世界
【论断摘要】“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2、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4、历史上的中外关系,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关系、中朝关系等。
5、重要的国际关系,如美欧关系、美日关系、东西方关系等。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趋势。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论断摘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史上水患灾害,向山要田、围湖造田、过度开荒及新中国50年代大跃进时期大砍森林大炼钢铁的后果及警示。
2、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新中国在能源建设、环境保护中的伟大成就。
3、新时期以来我国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人口、垦荒和环境的三者关系。
5、资本主义国家在三次科技革命对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工业革命后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严重地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自然资源。
6、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成行动。
7、能源问题引发的地区性动荡冲突或战争。石油价格问题,欧佩克组织的形成和影响。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断摘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史实、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引进农作物等及主要农业成就。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4、近现代史上中共在各个革命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及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5、联系近现代上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及苏俄(苏联)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
6、联系三次科技革命对农业的影响。
三、实施科教兴国、促进自主创新
【论断摘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及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外国技术的学习和引进,教育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的有关史实及其各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及影响,特别在追赶世界科技潮流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3、分析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及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如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格局、工业布局、交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该怎样应对新的科技革命。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断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了解中国古代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关于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中国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措施及影响(汉、唐初年的政策调整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隋、秦的暴政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近代以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追求社会和谐不懈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和谐社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4、联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及其作用。
5、联系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及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论断摘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认识中国古代并非法治社会。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近代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其认识。
3、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意义。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分析现代史上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历史启示。
5、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联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主要原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的几个阶段以及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批判和认识。
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断摘要】“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与历史学科考点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进程。
2、中国古代自汉唐到明前期,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3、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和感人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历史人物如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等;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情况。
5、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有关文化现象与事件进行分类总结,并以历史辩证主义观加以科学地认识。
七、加强区域协调,深化改革开放
【论断摘要】“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从原因,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系统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3、中国古代曾长期对外放,只是到清朝闭关了,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影响。
5、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八、改进党的作风,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论断摘要】“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功绩。
2、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总结党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掌握党自身建设的有关史实(党的作风建设、中共的政权建设等)。
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突出贡献、中共创建的三大科学理论成果、中共历史上四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及认识、启示。
九、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论断摘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台湾自古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平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2、港、澳两地近代被迫与祖国分离,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3、“一国两制”的理论,港、澳回归祖国大家庭是国家实力增强的突出表现。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效途径。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十、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论断摘要】“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及现代化人民军队不断加强自身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十一、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和谐世界
【论断摘要】“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与历史学科考点关系】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2、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4、历史上的中外关系,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关系、中朝关系等。
5、重要的国际关系,如美欧关系、美日关系、东西方关系等。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趋势。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